产学研结合培育人才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学研结合培育人才策略
高校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是指高校、企业以及其他参与主体在各自不同利益基础上为寻求共同发展而将生产、教学和科研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

我国高校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始于20世纪50~60年代。

半个世纪以来,国内高校与工厂、企业、科研院所展开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已取得了很多成绩,对促动学生认知社会、认知生产,提升动手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0年,教育部在77所部属高校着手推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内容包括: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行业、地方与高校共建;建立产学研联盟长效机制,通过产学研结合,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实践水平和创新水平。

农业的行业特色要求农业高校培养的人才不但要掌握丰富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水平,还要具有吃苦耐劳的素质和热爱农业、献身农业的精神。

所以,农业高校产学研结合更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水平的重要手段。

一、农业高校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的可行性
近年来,我国在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明确提出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突破口,并积极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地方政府为增强企业自主创新水平,把产学研结合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大力推动企业与高校合作,借助高校教育和科技优势,利用多年来积累的大量智力和技术成果,增强企业自主创新水平,使其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这些为高校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当前,高校将产学研结合工作作为增强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一个重要手段,并逐渐意识到产学研结合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性。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引导农业高校成为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鼓励农业高校科研教学人员深入基层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增强农科教合作人才基地建设,推动高校农业科技人才培养1。

实践证明,农业高校通过产学研结合培养农业创新人才在资源优化配置、人才培养等方面完全能够发挥出它独有的优势。

农业高
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农业专门人才,是产学研结合教育的主要组织者,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齐全的学科专业等优势,在人才培养上已积累了
丰富经验,形成了完整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培养管理制度,但其人
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过度强调专业教学的局部系统性,造成了农业
领域内各专业教育之间相互割裂的局面;而涉农企业、地方产业和管
理部门则直接面向市场、面向农民,了解农民的技术需求,拥有广阔
的农业生产基地,但缺乏人才和技术。

产学研结合培养农业实践型和
创新型人才是对农业高校科研和教学功能的完善和补充,形成了优势
互补、互惠互利、资源合理配置的人才培养新体系。

二、当前农业高校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的主要形式
伴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业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农业高校深刻理解到社会对农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也深刻理解到产学研结合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

为此,近年来农业高校积极展开产学研合作,并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农业创新
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一)“红色1+1”科技行动该行动由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发起,即一
个博士党支部联系一个村党支部,一名博士生党员帮扶一个农户。


过这种方式增强对学生实行热爱农业、热爱农村的教育,鼓励研究生
到农村、到基层,走进农户,将自己的研究工作和服务农村结合起来,将自己的技术知识应用于实践。

(二)建立专家工作站南京农业大学近年来把专家工作站作为培养农
业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

通过在种养基地建立专家工作站,高校专家
为种养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指导的同时,组织本科生从事教学实
习和实践活动。

通过专家工作站,把本科生、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
生的教育教学与农业生产实践、科学研究、技术推广有机结合,不但
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素质和热爱农业、献身农业精神,而且增强其实
践水平。

2006年以来,南京农业大学积极争取相关省市县地方政府的人、财、物的支持,并在教育部相关项目的资助下,在江苏南通、四
川绵竹、安徽凤阳、云南永胜、海南乐东等地相继建立和完善了16个
专家工作站。

(三)“111”计划和“双百”计划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启动了“一
院带一村,辐射一个县”服务新农村建设行动计划(简称“111”计划)和“百名教授进百企”科技支撑企业发展行动计划(简称“双百”计划)。

通过“111”计划,围绕地方特色产业,结合学校优势学科,组
织广大师生深入乡村,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基地;通过“双百”计划,
组织师生,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以项目为纽带,促动企业产
业的技术升级和改造。

(四)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站)西北农林
科技大学按照“建在产区、长期坚持、国内一流”的原则,近年来依
托学校学科优势,面向区域主导产业,在产业中心地带建立集试验研究、示范推广、实习实践和信息监测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永久
性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成为科教人员的“露天试验室”、农民家门
口的“示范田”、人才培养的“野外实践基地”、农业信息的“采集
源和辐射源”。

2005年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立了白水苹果等8
个试验示范站,建立了海南作物育种等20余个示范基地。

这些示范基
地(站)为学生实习、实践和创业锻炼提供了场所,充分发挥了人才
培养野外实践基地的功能。

(五)搭建校企科技创新平台校企科技创
新平台是利用学校的人才优势、科技优势以及企业的资金优势在企业
内部联合建立的重点实验室,或在学校联合成立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当前很多农业高校与涉农企业搭建了科技创新平台,并充分利用
平台为研究生和本科生提供了亲手操作的机会,使他们在专业知识、
实践技能、工作态度、分工合作水平等方面得到了充分锻炼和提升。

譬如,南京农业大学和江苏新天地氨基酸肥料有限公司联合建立的江
苏省固体有机废弃物资源化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83名,培养博士生28名。

三、存有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高校与涉农企业的“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首先,当前高
校的科研评价体系导致高校科研人员重纵向、轻横向,重理论、轻应
用,重学术水平、轻科技成果的二次开发和中试工作,农业高校也不
例外,导致农业科技成果产出少、成熟度较低,实用性较差,涉农企
业与农业高校缺乏紧密合作的基础;其次,产学研工作是一项复杂的
系统工程,而农业科技成果所表现的转化周期长、风险大、稳定性差、社会公益性强、商品性弱以及转化条件选择性强的自身特性又无形增
添了农业高校与涉农企业产学研合作的难度;因为我国企业特别是涉
农企业的自主创新水平不强,高校科技成果往往需要“带土移植”,
即科技人员需要随成果进入企业,并需要根据企业及市场的需求对技
术做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但当前高校的科研体制限制了科研人员的
有效流动。

从高校层面上“,学”和“研”不能和“产”紧密结合,
学生的培养和教育缺乏平台和载体。

(二)产学研结合培养农业人才形式重于内容当前,农业高校已深刻
理解到产学研合作对学生培养的重要性,并积极与农业科研院所、涉
农企业以及农业产业部门展开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

即使出于利益
驱动,农业科研院所、涉农企业以及农业产业部门能够和农业高校走
在一起实行合作,并将建立教学实习基地和科研基地作为重要的合作
内容,但在合作过程中,企业更加注重同学校展开技术合作,对学校
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缺乏充足的了解,不能准确掌握学生
的学习水准和学习目的,对学生的水平、素质也知之甚少,加之合作
主体各自的责任、职权和利益不够明确,不能建立一个长期、稳定、
制度化的利益共同体,致使合作一般流于形式,真正实施的不多,实
施的效果也不好。

(三)产学研结合培养农业人才缺乏制度保障因为没有建立相对应的
规章制度,在产学研结合培养农业人才过程中,高校与合作单位所产生
的科研成果的归属权得不到明确,时常发生纷争,使得产生的科研成
果无法转化进而推向市场,严重伤害了双方积极性,一定水准上影响
了联合培养人才的有序和有效展开;因为产学研合作主体缺乏明确的
权利和义务,在合作过程中,高校把学生送出去后就把相关学生的事
务也全权交由合作方负责,而农业科研院所往往把学生作为“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研发助手,企业也往往把学生作为较为廉价的“打
工仔”,出现了产学研联合培养学生过程中学生去科研院所、产业部门(企业)后“没人管”的现象,使产学研结合培养农业人才的效果大打折扣。

四、对策和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政策环境建立和完善与产学研合作相关的政策法规,为产学研合作提供制度规范和保障,通过调动产学研合作各方的积极性,维护合作各方的合法权益,促动产学研合作的持续性和紧密性;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有效整合政府、高校、企业等创新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进一步推动农科教紧密结合;增强农业高校的校企合作创新平台、校地试验示范基地建设,进一步推动校市联建、院县共建等创新服务模式;进一步完善科研评价机制,坚持分类评价,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改变重纵向轻横向、重理论轻应用、重论文轻发明的状况,把产学研合作纳入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工作考核,推行“推广教授”“推广型研究员”制度,鼓励科研人员走出校门,积极同企业和地方展开合作,并将人才培养放在这个合作过程中,最终通过以“研”促“产”,达到以“产”带“学”的目的。

(二)丰富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的内涵当前,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主要体现在企业为高校设立奖学金、奖教金,安排学生到企业或基地实行教学实践和毕业实习等形式上,缺乏实质性内容。

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农业高校应发挥自己的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吸引涉农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包括鼓励企业对农业高校的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实践性教学环节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推动企业参与学校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和规划,参与毕业设计的制订和调整,以及共同设立人才培养计划、全程参与学生培养等2。

进一步拓宽创新人才培养路径,通过与企业联合培养农业工程硕士,使农业高校科研人员将自己掌握的理论很好地与生产实际结合在一起,为培养农业创新人才积累丰富的经验;通过建立农业工程联合实验室和农业工程中心,将科研、教学和产业融为一体,使学生提前得到研发、生产和经营的实战锻炼,增强学生创业与就业的竞争优势;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技术
开发和技术服务工作,通过参与技术合作的谈判、技术合同的拟订和
实施,以及让学生承担研发工作等,使学生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对于培养农业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3。

(三)建立配套的教师绩效考评体系和学生发展测评体系高校教师通
过产学研合作,培养了大量的实践型和创新型人才,提升了学生的就
业水平,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途径。

而现有的
人事制度和绩效评价体系很难体现这些劳动的价值,在一定水准上影
响了教师培养农业实践创新人才工作的积极性。

所以,对从事产学研
合作工作的教师,建立配套的绩效考评体系,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
等方面,要充分考量他们指导学生的人时数、参加一线科技服务的天数、撰写的科普宣传资料数量以及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等。

同时,建
立学生发展测评体系,以验证产学研结合培养农业人才的效果。

通过
测评,即时发现问题,为调整和优化培养方案奠定基础,同时为学生
的就业选择和自身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在建立学生发展测评体系时,
学校要注重企业的参与,因为企业对人才需求规格和标准比高校有着
更加透彻的了解,建立学生发展测评体系,测评学生发展情况,企业
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四)充分发挥政府在产学研结合培养农业人才中的作用产学研结合
培养农业人才涉及多个不同的参与主体,具有不同的利益归属,在合
作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分歧和矛盾。

所以,政府要充分发挥产学研结
合培养农业人才过程中的推动、协调、监督和管理的综合职能。

首先,政府要增大投入力度,增强校企合作创新平台的水平建设和条件建设,并为学生走进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业园区等展开形式多样教学实
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更多的经费支持;其次,健全相对应的政策法规,明确政府、企业、高校及其他参与主体在产学研结合培养农业人
才中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实现产学研结合培养农业人才过程的持续
性和稳定性。

再次,政府把产学研结合培养农业人才的成效纳入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国家和地方各级产学研结
合培养农业人才的奖励机制4;此外,还需要建立合理的企业利益补偿
机制,激励和规范涉农企业为农业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环境。

产学研结合培育人才策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