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策略研究
培养营销专业复合型人才的策略研究
培养营销专业复合型人才的策略研究摘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从大数据到云计算,以及社会经济时代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的转变,使得在传统营销行业培养人员时变得困难,导致不再符合现代企业的要求。
因此,本文探讨了当前培养营销专业复合型人才的策略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大数据营销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转变三个方面探讨了大数据营销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为培养具有大规模数据营销能力的人才提供了一条新途径进行综述。
关键词:培养营销;复合型人才;策略;策略研究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对外国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增加,因为有可能在未来缩小外语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差距,同时鼓励扩大这类技能。
因此,当今大多数外语学生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培养适应当前学校和当地经济的专业人才是新世纪大多数高校的目标[1]。
与此同时,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语的结构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变了传统的人才标准。
外语人员应该为社会和企业服务。
旧工业综合体的需要更多的知识。
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许多阿姨的策略是使东北老工业企业的所有权多样化。
优化资源配置的过程对企业的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并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1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特点1.1.明确目标我国的物流教育是从2003年开始普及的[2],虽然有一些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等相关专业。
然而,从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的部分不难看出,很多高校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都非常宽泛,而且没有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分层、差异化的细分,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有研究学者张莉表示[3],缺乏必要的理解和展示,以了解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以及他们未来可以从事的工作。
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受用于市场,找不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领域和跑道,浪费了培训资源,阻碍了物流和其他领域的发展。
1.1.培养高素质人才信息文化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
它不仅包括使用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获取识别、处理信息的能力。
处理、传递和创建信息的能力。
《我国医学类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范文
《我国医学类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医学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为了适应这一变革,我国医学教育必须进行深度的改革与创新,特别在培养医学类复合型人才方面。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医学类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及解决策略,以期为医学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我国医学类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现状近年来,我国医学教育在培养医学类复合型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各大医学院校不仅注重学生的医学专业知识教育,还加强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科研能力、实践技能等多方面的培养。
这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我国医学类复合型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尽管我国医学类复合型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医学教育资源配置不均,导致部分地区医学院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其次,医学教育内容与方法相对陈旧,难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医学人才的需求。
此外,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与交流,限制了人才的全面发展。
四、解决策略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解决策略:1. 优化医学教育资源配置。
政府应加大对医学教育的投入,提高医学院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水平,确保各地区医学教育的均衡发展。
2. 更新医学教育内容与方法。
医学院校应紧跟时代发展,不断更新教育内容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加强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医学院校应与其他领域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培养医学类复合型人才。
4. 完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
五、实践案例分析以某医学院校为例,该校在培养医学类复合型人才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该校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开展跨学科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同时,该校还与多家医院、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和就业的机会。
新文科背景下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模式研究
新文科背景下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模式研究崔延强1㊀林笑夷2㊀段㊀禹3(1.西南大学教育学部ꎬ重庆400715ꎻ2.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ꎬ重庆400715ꎻ3.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ꎬ云南昆明650500)摘㊀要:新文科建设背景下ꎬ各高校在跨学科㊁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积极进行改革和创新尝试ꎬ形成了诸多值得借鉴的典型模式ꎮ通过对全国数十所高校新文科建设中复合型人才培养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ꎬ研究将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归纳为双学位和联合学位模式㊁微专业模式㊁文科实验室模式㊁书院模式ꎮ这四种典型模式各有优势ꎬ用新视角㊁新范式㊁新方法带动了传统文科转型升级ꎮ未来ꎬ各高校应继续探索建立以立德树人为目标㊁以优势学科为核心㊁以学科交叉为抓手㊁以名家大师为引领的复合型文科人才培养体系ꎮ关键词:新文科ꎻ复合型人才培养ꎻ高校ꎻ实践模式ꎻ路径作者简介:崔延强ꎬ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㊁博士生导师ꎻ林笑夷ꎬ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ꎻ段禹ꎬ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讲师ꎮ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中国共产党关于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经验研究 (项目编号:21&ZD038)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新时代推进新文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子课题 新文科建设中的人才培养创新 (项目编号:21JZD05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ꎮ中图分类号:G642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2095-7068(2024)01-0058-10DOI:10.19563/j.cnki.sdjk.2024.01.0062018年以来ꎬ在教育部的大力推动之下ꎬ新工科㊁新医科㊁新农科和新文科(以下简称 四新 )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ꎮ2019年4月ꎬ教育部联合多部门启动 六卓越一拔尖 计划2.0ꎬ全面推进 四新 建设ꎬ并成立新文科建设工作组ꎮ2020年11月ꎬ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在山东大学召开新文科建设工作会ꎬ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ꎬ对新文科建设作出全面部署ꎮ此后ꎬ各地方㊁各院校积极响应ꎬ新文科建设由此全面开展ꎮ三年来ꎬ在理论层面ꎬ针对新文科的学理研究日趋深入ꎻ现实中ꎬ高校关于新文科的实践探索也大量涌现ꎮ尤其是围绕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如何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这一问题ꎬ一大批高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改革创新实践ꎬ这些举措为探索中国特色的高等文科教育发展之路奠定了基础ꎬ也暴露出一些影响新文科建设走深走实的共性问题ꎮ现有研究大多集中于探讨某一学科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如何培养ꎬ例如:李良荣和魏新警依照 金字塔 式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ꎬ对我国新闻传播教学实践模块的定位进行整体更新和重构[1]ꎻ蒋洪新基于新时代对外语复合型人才专业水平和跨文化综合素质的需求提出相应的人才培养思路[2]ꎮ但尚未有学者对新文科建设开展以来各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总结提炼ꎬ分析其背后共性的经验及问题ꎬ以提升我国文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质量ꎬ促进新文科建设的高质 85新文科背景下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模式研究量可持续发展ꎮ鉴于此ꎬ本研究对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我国部分省份和高校的人才培养实践案例进行取样和分析ꎬ建立了由2万余字组成的语料库ꎬ并通过多种途径分析㊁提炼出四种典型模式ꎬ以期丰富我国新文科教育理论体系ꎬ并为各高校优化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提供可借鉴的参考方案ꎮ一、新文科背景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模式新文科建设根植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脉络之中ꎬ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自我更新与调适ꎬ也是哲学社会科学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ꎮ新文科建设亦是对大学教育体系的一种增补㊁转型和更新ꎬ是为解决当今世界共同面临的全球化问题所形成的新格局㊁新观念㊁新方法㊁新模式和新路径ꎮ[3]由新文科理论内涵驱动的文科教育改革ꎬ不仅体现在对现有文科专业教育教学内容的再认识与再深化ꎬ以及本硕博人才培养过程的贯通衔接ꎬ而且体现在运用新理念对文科人才培养模式和实现路径的全方位探索ꎮ[4]通过对各高校现有的新文科建设实践案例进行梳理ꎬ我们发现ꎬ各高校基于自身条件ꎬ针对新文科建设做出的符合自身特色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探索主要包括双学位和联合学位培养模式㊁微专业模式㊁文科实验室模式㊁现代书院模式等四种模式ꎮ本文尝试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ꎬ分析提炼不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要素㊁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各自发挥了怎样的作用ꎮ(一)双学位和联合学位培养模式经济结构转型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引发了劳动力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大量需求ꎬ复合型人才也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战略方向ꎮ[5]新文科建设要求在传统文科的基础上ꎬ适应新技术和新产业革命浪潮的发展趋势ꎬ规划和设计新的专业及课程体系ꎮ[6]研究发现ꎬ各高校在推动文科专业融合发展㊁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文科教育方面ꎬ主要以设计双学士学位制度㊁联合学位培养制度的方式来实现ꎬ从国家战略㊁市场需求㊁自身优势㊁本校特色与能力等几个方面进行统筹考虑ꎬ积极筹划培养服务于国家重点需求领域㊁新兴服务业㊁前沿技术产业㊁地方支柱性产业的新型复合型文科人才ꎮ为分类推动复合型人才培养ꎬ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9年颁布的«学士学位授权与管理办法»提出设置辅修学士学位㊁双学士学位㊁联合学士学位三种学士学位类型ꎮ文件规定ꎬ对于学校主导开展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ꎬ可以采取双学士学位授予方式ꎮ在新文科背景下ꎬ在原有辅修双学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ꎬ增加了新的双学位培养模式(举例见表1)ꎬ部分学校以 双学位班 双学位实验班 双学位试点项目 等方式命名ꎬ本文中以 新双学位培养模式 代指ꎮ 新双学位培养模式 与传统的辅修双学位培养模式相比ꎬ两者相同之处在于学生顺利完成课程和考核之后均可获得两个学位ꎬ但新双学位培养模式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明显不同ꎮ一是在专业设计层面ꎬ采取何种学位联合方式是各高校结合自身优势学科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而精心设计的(表1)ꎮ二是在师资团队和课程体系方面ꎮ相比传统模式ꎬ新双学位培养模式更强调由两个专业的教师组成师资团队进行合作教学ꎻ在课程结构上更加兼具专业性和复合性ꎬ既强调两个专业各自的基础知识ꎬ也强调基于应用情景和综合训练来促进两个知识体系融合ꎮ这些举措更加凸显了学科之间融合发展的内在机制ꎬ是传统自主选择的双学位㊁第二学位模式中无法体现的ꎮ三是在招生对象方面ꎬ新双学位培养模式主要由学校层面进行统筹ꎬ面向新生进行招生选拔ꎬ通常采取 申请 审核 的选拔方式择优录取ꎮ在筛选标准上ꎬ各高校的新双学位培养模式对前序教育阶段的成绩均有了一定的要求ꎬ大部分学校增加了面试环节ꎬ并注重对学生知识结构㊁表达能力㊁抗压能力㊁反应能力㊁逻辑思维㊁创新思维㊁个人志趣等方面综合素质和学术潜力的考察ꎮ四是在培养目标方面ꎬ各高校在新双学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制定上ꎬ主要涉及通过两个专业的交叉学习和实践ꎬ培养同时掌握多门学科基础理论㊁专业知识㊁技能与素养的复合型人才ꎮ新双学位培养模式95表1㊀双学位人才培养项目示例院校双学位人才培养项目上海交通大学金融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ꎻ法学+经济学南京大学计算机+金融学ꎻ德语+法学山东大学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ꎻ行政管理+电子科学与技术首都师范大学世界史+外语ꎻ历史学+地理科学ꎻ地理科学+小学教育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数据科学ꎻ工商管理+法学ꎻ国学+古典学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审计学ꎻ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ꎻ法学+行政管理东南大学英语+信息工程ꎻ会计学+人工智能ꎻ能源与动力工程+经济学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新闻学ꎻ教育技术学+通信工程复旦大学法学+经济学ꎻ公共事业管理+预防医学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ꎻ金融学+英语ꎻ金融学+政治学与行政学学制一般为4年ꎬ学生在此期间不可参与辅修双学位培养ꎬ且必须同时满足两个专业的毕业条件才可获得双学位ꎮ通过分析当前我国部分高校新双学位培养模式可以发现ꎬ 优势 与 交叉 是该培养模式的两个关键词ꎬ涵盖在项目顶层设计㊁课程体系设计㊁教师团队组建和人才培养目标等多个方面ꎮ新文科背景下的联合学位培养模式在传统国内外联合培养的基础上ꎬ新增加了国内各高校间的联合培养模式(举例见表2)ꎬ部分学校以 联合培养项目 联合培养实验班 等名称命名ꎬ本文中以 新联合培养模式 代指ꎮ需要说明的是ꎬ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19年印发的«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管理办法»中所指的学位联合培养与美国高校存在一定差异ꎬ并非指校内的联合培养(例如密歇根大学由文理学院和其他学院合作提供联合学位项目)ꎬ亦非学生联合两个领域但取得一个学位(如麻省理工学院的联合学位培养模式)ꎬ而是更类似于欧洲较为普遍的高等学校之间授予联合学士学位ꎮ与传统双学位培养模式相比ꎬ新联合学位培养模式中两所高校的学科优势结合特征更加明显ꎮ例如ꎬ北京外国语大学与中国政法大学的联合学士学位项目以外语加法学为特色ꎬ与中国人民大学的联合学士学位项目则是以外语加新闻传播学为特色ꎮ表2㊀院校联合学士学位项目示例院校1院校2联合学士学位项目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英语西南财经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金融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德语+法学西南政法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法学+法语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西班牙语北京语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阿拉伯语+石油工程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英语本文对全国范围内二十余所合作设置联合学士学位的高校的项目方案文本进行可视化分析ꎬ得到联合学士学位培养模式矩形式结构图(图1)ꎬ发现结构图在 合作 优势 创新 能力 以及满足国家战06㊀教育科学版㊀2024 1略㊁对接社会需求等方面权重较大ꎬ由此可以看出ꎬ当前我国高校试行联合学位培养模式的出发点在于优势学科的结合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ꎮ图1 联合学士学位培养方案文本矩形式结构图高校联合学位培养模式在实施推进上ꎬ由于该模式涉及不同地区间的两校合作ꎬ通常需要两校共同牵头开展项目论证㊁签署联合学士学位项目合作协议㊁制定项目实施管理办法㊁拟定专业培养方案和项目实施方案ꎬ并向上级学位委员会正式提出立项申请ꎬ获批后协同两校多个部门㊁教学院部共同推进ꎮ在招生方式方面ꎬ本科阶段的联合学位培养ꎬ部分高校采取通过高考在两校分别招生的形式ꎬ例如两校各招收15人ꎬ组成共30人的联合培养班级ꎻ也有部分高校采取面向已进校新生进行二次招生选拔的形式ꎮ在培养目标上ꎬ各高校均提及要 立足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ꎬ共同培养厚基础㊁宽口径㊁高素质㊁强能力㊁国际化的复合型人才 ꎮ在师资团队和培养体系上ꎬ新联合学位培养模式一般由两校教师共同组成师资团队合作教学ꎬ既传授两门学科各自的基础知识ꎬ也注重知识体系的有机结合ꎮ按照培养方案中的规定ꎬ通常学制为4年ꎬ不同学年分别在对应学校学习ꎮ毕业条件包括需要完成项目已确定的两个专业方向的课程学习和实践ꎬ并达到两校学位授予标准等ꎮ毕业后授予两校共同颁发的联合学士学位ꎬ不再单独发放两校的学位证书ꎮ联合学位培养模式的诞生ꎬ推动了国内不同高校充分发挥各自优势ꎬ加强合作与联系ꎬ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ꎬ推进了跨校联合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ꎮ(二)微专业培养模式在新文科建设理念的指引下ꎬ各高校整合挖掘校内优质资源ꎬ精准对接学生需求ꎬ围绕某一学科专业主题领域㊁研究方向或核心素养ꎬ开设了一批序列化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活动ꎬ从而满足学生在主修专业之外的多元化㊁个性化成长需要ꎬ学生毕业后获得非学历证书ꎬ这一培养过程称为微专业培养模式(举例见表3)ꎮ微专业的设立ꎬ一方面旨在加快学科和专业交叉融合建设ꎬ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ꎬ努力构建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ꎻ另一方面也是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ꎬ提升学生某专业方面的能力素养ꎬ以期提高学生知识结构的复合性和跨学科专业的学习研究能力ꎬ加强学生在未来就业中的核心竞争力ꎮ因此ꎬ微专业建设可被视作高校基于自身优势学科ꎬ构建跨学科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探索ꎮ微专业虽仅有数年建设历程ꎬ但以其课程精㊁学时短㊁见效快的优势获得各地高校积极推广ꎮ通过对全国28所高校所设立的108个微专业名称进行词频分析ꎬ发现: 管理 教育 商务 文化 电子 翻译 等高频词反映出我国新文科微专业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ꎬ高频词 国际 反映出我国新文科微专业建设注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表4)ꎮ在培养目标方面ꎬ微专业以跨学科㊁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为目标ꎬ服务于特定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能力发展ꎻ在培养对象方面ꎬ大多数高校主要面向校内本科生开设微专业ꎬ也有部分高校开设同时面向本科生16 新文科背景下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模式研究表3㊀院校微专业开设示例院校微专业山东大学创新转化管理㊁知识产权管理㊁国际组织与跨文化交流㊁国际中文教育深圳大学国际新闻与外事英语㊁社会工作㊁人才服务㊁智能会计㊁商业分析与管理决策江苏大学新结构经济学㊁创业管理㊁新国学㊁现代农业农村法学㊁家庭教育学南京大学信息管理与数据管理㊁哲学与社会㊁新媒体内容与运营㊁企业调研与经济分析南开大学信息素养与信息资源检索㊁科学素养与培育㊁科技论文写作及发表山东师范大学中文能力与人文素养㊁创新转化管理㊁国际组织与跨文化交流㊁国际中文教育上海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㊁法学㊁薪税管理㊁家庭教育黑龙江大学商务英语㊁教师知识能力与素养㊁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南京财经大学大数据实战㊁金融科技㊁国际组织与跨文化交流㊁数字人文表4㊀28所高校108个微专业方向高频词统计序号关键词词频加权百分比/%1国际226.232管理205.763教育113.434商务113.435文化82.496电子72.187翻译61.87和研究生的微专业ꎬ个别具备条件的高校开设面向全国招生的微专业ꎻ课程设置方面ꎬ微专业的课程体系通常由5~10门核心课程组成ꎬ课程内容大多采取围绕某一学术领域或研究方向建立核心知识结构的形式ꎬ兼具基础性㊁科学性㊁融合性和前沿性ꎻ在师资队伍上ꎬ微专业由各学科相对权威的专业教师团队ꎬ采用线上㊁线下或以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联合授课ꎬ学生根据教学安排在线自主学习ꎬ课程教学团队定期开设线下辅导ꎻ在学制设置上ꎬ微专业通常以1~2个学年为培养周期ꎬ学习者完成核心课程学习ꎬ考核合格即可获得相应学分以及微专业认证合格证书ꎮ此外ꎬ各高校的微专业建设还建立了微专业动态评估系统ꎬ包括对学习者的评估ꎬ对微专业本身在培养目标达成度㊁人才培养有效性等方面的综合评估ꎮ学习者通过完成系统的微专业学习ꎬ跨学科知识储备㊁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有效提升ꎬ跨专业学习需求得以满足的同时ꎬ能够达到某领域基本就业要求ꎮ(三)基于文科实验室的培养模式«教育部社会科学司2020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启动高校文科实验室建设ꎬ促进研究方法和学科交叉融合等要求ꎮ这反映出文科实验室已成为新文科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ꎮ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文科实验室(部分高校以 研究中心 实验教学中心 命名)是指通过高性能硬件与新兴技术(如AI㊁大数据㊁云计算㊁区块链等)组成的ꎬ为相关学科的学生和研究者提供基于学科属性和特点的数据分析㊁模型训练和网络化协作的综合性㊁跨学科㊁平台化的实践场域ꎮ因此ꎬ本文所指文科实验室并不是指传统文科专业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本专业资料存储㊁演示的简单的教学㊁工作机房ꎬ而是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ꎬ以符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㊁复杂的㊁重大的㊁实践性的社会科学问题为主要实验对象ꎬ紧密围绕学科前沿和地域26㊀教育科学版㊀2024 1新文科背景下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模式研究特色ꎬ依托自身优势学科ꎬ建立数字模型而形成的新型文科实验室ꎮ新文科实验室立足学科间的深度融合ꎬ旨在运用新兴数字技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ꎮ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ꎬ当代社会科学已经广泛使用数字模型进行专业研究ꎬ对于哲学㊁经济学㊁社会学㊁心理学㊁考古学㊁语言学等学科的学生和研究者而言ꎬ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文科实验室用于编制㊁演练㊁学习这些本专业的数字模型来完成学业和研究变得十分有必要ꎮ此外ꎬ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ꎬ应用型文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对于科学实验验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ꎬ迫切需要高校建立相应的文科实验室作为支撑ꎮ因此ꎬ相对于传统文科实验室而言ꎬ新文科实验室也是学科交叉的孵化载体㊁人文社科前沿问题的研究站ꎬ它不仅是学科理论与学科实践之间的桥梁ꎬ还面对现代化㊁信息化㊁网络技术的发展ꎬ承担着复合型文科人才培养摇篮的作用ꎬ亦是让受教育者能够从验证知识型人才向智慧型和综合型人才转变的基地ꎮ近年ꎬ随着新文科建设的有序推进ꎬ各高校的文科实验室逐渐开始融入信息革命技术成果和学科交叉融合理念ꎬ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做出了诸多有益尝试ꎮ在培养目标方面ꎬ各高校新文科实验室普遍注重创新顶层设计ꎬ重构运行模式ꎬ以高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人才为根本目标ꎬ培养面向基础理论创新㊁服务国家重大发展需求和国际交流等方面的研究型人才ꎻ在人才培养的抓手上ꎬ以复杂的㊁重大的㊁实践性的社会科学问题为主要实验对象ꎬ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㊁学科前沿和地域特色ꎬ依托自身优势学科ꎬ找准定位ꎬ凝练方向ꎬ形成核心竞争力ꎮ以教育部于2021年12月发布的首批哲学社会科学9个试点实验室和21个培育实验室名单为分析对象ꎬ运用NVivo质性分析软件对试点实验室和培育实验室名录进行可视化分析(表5)ꎬ可发现 数据 智能 国家 治理 等关键词权重较大ꎬ由此可以看出ꎬ当前教育部所试点和培育的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是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手段技术ꎬ在国家治理㊁政策完善㊁行为分析等方面开展相应研究ꎬ同时培养能够解决社会复杂问题的复合型人才的研究㊁教育一体化机构ꎮ就人才培养方式而言ꎬ 大数据 人工智能 模拟 观察 实验 等技术方法的广泛运用是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文科实验室与传统文科实验室相区别的重要特征之一ꎮ同时ꎬ各高校注重完善与之相匹配的硬件设施与特色教学模式ꎬ充分整合既有的计算机资源㊁网络资源与教育技术资源ꎬ以硬件基础设施为动力支撑ꎬ通过智能技术㊁虚拟仿真技术等实现教学过程的智能化ꎬ形成包括计算机软件模拟与商业环境模拟等在内的信息化模拟环境教学ꎮ[7]例如ꎬ中国人民大学建立档案文献化学保护实验室㊁公共决策实验室ꎬ西安交通大学建立社会经济调查与政策模拟实验室㊁行为观察与情绪研究实验室ꎬ华东师范大学建立教育经济实验室ꎬ暨南大学联合淘宝教育建设立足于商业消费数据的文本实验室ꎬ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设智慧型模拟法庭实验室ꎬ浙江传媒学院建设全国首家网络文学文科实验室ꎬ等等ꎮ表5 教育部首批哲学社会科学试点实验室和培育实验室主题分析序号关键词词频加权百分比/%1数据87.142国家54.463智能54.464治理54.465管理43.576行为43.577数字43.5736(四)基于书院制的培养模式书院制育人模式是近20年来国内高校在推进人才培养改革方面的实践探索ꎬ是指各高校在借鉴中国古代传统书院以及英美大学住宿书院的办学精神与组织架构的基础上ꎬ构建的师生共处的学习与生活共同体ꎬ最早可追溯到2005年复旦大学的书院制改革ꎮ书院制改革也是 四新 建设过程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举措之一ꎮ在当前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ꎬ诸多高校以此为一个新的契机ꎬ在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大学书院制度的同时ꎬ将新文科建设中的前沿导向和需求导向的精神与内涵注入新阶段的书院制改革的实践中ꎮ例如ꎬ2018年北京理工大学整合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㊁法学院㊁外国语学院成立明德书院ꎬ希冀打造精品文科ꎻ2020年4月ꎬ清华大学以原人文学院的历史系㊁哲学系㊁中国语言文学系为基础成立日新书院ꎬ培养通专融合的基础文科专业类人才ꎻ2020年南开大学在原第一智慧书院的基础上扩大改革ꎬ成立了融通文㊁理㊁工科的图灵书院㊁妙悟书院和穆旦书院ꎻ2023年4月ꎬ重庆大学在博雅学院办学十周年基础上升级成立 博雅书院 ꎮ与此同时ꎬ部分高校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灵活组建相应的学科群ꎬ根据自身服务面向㊁整体优势以及培养特色ꎬ同时借鉴既有的书院制实践经验ꎬ创造性地设立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现代书院(部分高校以 新文科书院 智慧书院 命名)ꎬ以期培养全面发展且行业急需的复合型文科人才ꎬ例如四川外国语大学于2021年11月成立的歌乐书院为重庆首个新文科书院ꎮ新文科书院育人功能定位包括全面发展的第二课堂㊁文化育人的生活园区㊁学生自管的教育平台和师生共享的公共空间ꎬ主要承担了学生品德教育与行为养成㊁文化素质教育㊁心理健康教育㊁课外实践等方面的教育任务ꎬ例如复旦大学建立学生自我管理机制的书院体系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书院制推进 第三课堂 模式㊁华东师范大学确立以师范生为主体的中西结合书院制等ꎮ同时ꎬ部分高校书院定位于新生通识教育和新生转型适应性教育ꎬ为新生系好 第一粒扣子 ꎬ进一步帮助新生在学习上㊁生活上㊁心理上㊁文化上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校园ꎬ例如南京大学行知书院ꎮ行知书院包含经济管理试验班与社会科学试验班两个大类ꎬ经一年培养后ꎬ同学们将进入法学院㊁商学院㊁政府管理学院㊁国际关系学院㊁信息管理学院㊁社会学院六个院系开展专业学习ꎮ在培养目标方面ꎬ新文科书院致力于培养具备深厚家国情怀㊁一流专业水准的新时代宽口径㊁复合型人才ꎮ一方面ꎬ新文科书院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ꎬ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㊁人生观㊁价值观ꎬ精心培育德才兼备㊁以德为先㊁以文化人㊁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ꎮ另一方面ꎬ新文科书院力求增强学生在大学认知㊁专业认知和自我认知方面的能力和水平ꎬ助力学生成长为既符合当前时代需求ꎬ又能够引领未来变革ꎬ既聚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ꎬ又具备世界眼光ꎬ既有精深专长ꎬ又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ꎮ在育人方式方面ꎬ各高校打破学科和专业的边界ꎬ营造文理渗透㊁专业互补㊁个性拓展的全方位育人环境ꎬ努力把书院建设成为开放的文化场㊁活跃的思想场㊁和谐的生态场ꎮ具体操作层面ꎬ各高校基于新文科书院制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打破传统学科专业壁垒和学院界限ꎬ每年面向全校或部分学院择优招收一定数量的学生ꎬ将不同专业㊁不同背景的学生聚合在一起ꎬ组成若干不同类型的实验班ꎮ综合采用导师制和导学制ꎬ积极倡导师生共处探究ꎬ着力构建师生成长与创新共同体ꎬ部分高校还引入了校内㊁校外的双导师制ꎮ具体育人活动中ꎬ立足于文化涵育㊁通识培养㊁思想引领㊁学涯指导ꎬ凭借多学科的宽厚基础ꎬ采取授课㊁讲座㊁实践㊁实训和主题活动等方式ꎬ将理论指导与学科锻炼相结合ꎬ把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融合ꎬ同时也通过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活动ꎬ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ꎮ二、新文科背景下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经验与发展方向(一)新文科背景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经验总结各高校在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探索和尝试ꎬ不仅是为了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㊁探索构建新型跨学科专业组织模式ꎬ更是为了加快培养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的ꎬ服务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高46㊀教育科学版㊀2024 1。
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与探索
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与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与探索2023年,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人才的培养方式也在不断演化。
为了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发展,许多学校和企业纷纷实践和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
本文就是对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进行分析。
1. 背景当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企业对于人才需求越来越高,只有具备多项技能和全面素质的人才才能够获得优秀的职业发展。
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许多学校和企业纷纷进行调整和改变,提出了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
2. 复合型人才的定义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多种技能或能力的人才,他们既有自己的专业领域,又能够具备其他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在不同领域进行跨界操作。
这种人才具有很强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可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
3. 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和实践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学校和企业开始尝试许多新的教育和培训方法。
这些方法包括:(1)跨领域教育。
学校开始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提供更加全面的教育课程。
例如,不同专业学生可以互相学习,以增加知识面。
在课程设置上增加跨领域的内容,让学生们不仅可以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还可以了解其他领域的知识。
(2)实践教学。
学校和企业开始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们更加自主的参与到项目中,让他们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实习或参加各类竞赛。
企业可以安排学生参与到公司的项目中,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培训。
(3)外语学习。
随着国家的全球化,学校和企业开始注重外语学习。
他们不仅要学习一门外语,而且还要学会在工作中灵活运用。
学校和企业可以提供各类外语学习的课程、培训,让学生和员工可以更好的掌握外语技能。
4. 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成果这些实践和探索的成果显著,许多毕业生和员工已经具备了多项技能或能力,他们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这些人才不仅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还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
5. 总结通过对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和探索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种新型的培养方案能够帮助学生和员工具备多项技能和全面素质。
共生理论下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信息化时代和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要求企业需具有差异化和个性化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对企业人才的能力和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未来企业员工不仅要坚守在生产线旁,还将在设计、营销、推广及售后等岗位上发挥作用。
当企业机械化与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对重复操作类工人的使用率随之降低,具备多元的知识储备和交叉学科背景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作用变得尤为突出。
目前,学界对于复合型人才还没有统一的界定。
浦毅认为,复合型人才应具备“多接口”“一专多能”的特点,能够精准了解每个岗位职业能力间的关系和规律,并能从多维度、多角度、多方面灵活分析和处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1]。
谢健指出,复合型人才是指专业迁徙能力较强的一专多能型,集知识、能力和技能于一体的人才[2]。
尽管各方解读不同,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复合型人才是指不仅在某主要领域有着出色的工作表现,在其他领域也拥有相当的知识储备,并能够对这些知识加以灵活运用的集知识复合、能力复合和思维复合等多方面于一体,具备知识结构广泛、适应能力强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3]。
中国制造2025要求大力培育复合型人才,共生理论下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陈 丽 君,张 晓 霞摘 要: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复合型人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
从共生理论角度对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及共生环境进行分析,提出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一体化互惠共生”模式,即共生单元在共生环境内既具备独立性质又全方位相互作用,分工与协作在物质信息和能量的生产和交换上更密切,共生单元之间实现对称性分配的功能,并在进化机会和进化成本上具有同等性。
通过充分发挥政府、高职院校、企业等共生单位的功能,创新一体化共生、互惠共生模式,优化政策、经济、资源和空间等共生环境,推动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升级,促进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关键词:共生理论;“一体化互惠共生”模式;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基金项目:2017年广东高校省级重大科研项目“职校生就业城乡差异与精准帮扶研究”(项目编号:2017WZDXM027)作者简介:陈丽君,女,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张晓霞,女,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职业教育原理。
针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探究
针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探究摘要】: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树立现代科学的教育观念,要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够在竞争中规避人才培养雷同的缺陷,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
【关键词】:艺术设计、复合型人才培养、培养模式、复合型人才应该是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定能力,在某一个具体的方面要能出类拔萃的人。
专家指出,复合型人才应不仅在专业技能方面有突出的?验,还具备较高的相关技能。
目前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要具有扎实的基础、宽阔的知识面、较强的知识运用能力、全面的素质和科学创新精神,即使学生成为具有科学的知识结构、坚实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题实践的一专多能型的高效率人才。
一、文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树立创新教育观念艺术设计具有艺术性和技术性融合的特点,因此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树立现代的科学的教育观念。
即:终身教育观念,素质教育观念,创新教育观念,知识整体化、国际化观念。
1、树立终身教育观念。
艺术设计是艺术与技术融合的产物,而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快速更新,要求从业者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艺术设计高等教育要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要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教育观念,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美学修养的培养,要体现终身教育思想,具体表现在:学生在校期间要注重基本艺术设计方面工具性知识的传授,例如设计表现、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思维方法;注重培养继续学习的技能和方法;注重综合性整体性的知识结构的传授。
2、加强素质教育观念。
“一切彻底的成功都是做人的成功,一切彻底的失败都是做人的失败。
”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和学会与他人相处,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核心。
教育应注重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的提出是针对当今高等教育中过弱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过多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提出的一种观点。
素质是个体获取知识的内在力量和能力,因此,艺术设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等方面树立素质教育观念。
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策略研究——以化学与人工智能为例
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策略研究——以化
学与人工智能为例
戴力;徐迪;刘颖;赵力;赵晓宇
【期刊名称】《教师》
【年(卷),期】2024()10
【摘要】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培养具有跨学科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文章探讨了开设化学与人工智能融合创新课程的方法,以培养具备跨学科素质的创新型复合人才,这些方法与措施能够增加师生探讨交流的机会,也能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保障。
【总页数】3页(P111-113)
【作者】戴力;徐迪;刘颖;赵力;赵晓宇
【作者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
【相关文献】
1.基于"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学科交叉与跨界融合促进机制研究
2.论学科交叉与校企合作融合下的复合创新型IT人才培养模式
3.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4.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研修课程建设与实践——以人工智能与化学课程为例
5.基于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的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医学类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范文
《我国医学类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医学领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为了更好地适应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满足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我国医学教育正逐步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医学类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培养策略与建议。
二、我国医学类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1. 满足社会需求: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疗服务的多样化,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复合型医学人才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
2. 提升国际竞争力:复合型医学人才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有助于提升我国医学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3. 推动医学创新:复合型医学人才具备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够推动医学领域的创新与发展。
三、我国医学类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1. 培养模式单一:当前我国医学教育仍以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为主,缺乏跨学科的培养模式。
2. 师资力量不足:部分高校缺乏具备跨学科背景和经验的师资力量,难以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3. 实践环节薄弱:医学教育实践环节相对薄弱,缺乏真实的临床环境和跨学科的实践机会。
4. 评价机制落后:现有的医学教育评价机制仍以考试成绩和学术成果为主,难以全面评价复合型医学人才的能力和素质。
四、我国医学类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策略与建议1. 创新培养模式:构建跨学科的医学教育体系,将生物医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医学人才。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对医学教师的培训力度,引进具备跨学科背景和经验的优秀教师,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3. 强化实践环节:增加医学教育实践环节的投入,建立真实的临床环境和跨学科的实践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4. 完善评价机制: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将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纳入评价范围,全面评价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智能制造+材料”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研究
“智能制造+材料”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研究随着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智能制造正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趋势,而新材料在制造业中的应用也是日益广泛。
为了培养适应这一趋势的复合型人才,需要进行教学改革,将智能制造和新材料进行有机结合,培养具备现代制造和新材料相关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一、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1.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随着智能制造和新材料领域不断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为“智能制造+材料”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很好的支持。
例如,虚拟仿真技术、三维打印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可以作为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在实际操作之前对生产线进行仿真操作,缩短了学生对操作的认知时长,提高了实战能力。
2.产教融合模式的实施产教融合模式是培养“智能制造+材料”复合型人才的理论基础。
产业与教育界之间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将教学内容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达到相互促进的效果。
二、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1.课程设计方案将智能制造和新材料相关课程进行整合,打通学科之间的壁垒,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全面地认识到智能制造和新材料之间的关系,并培养学生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2.实验教学体系通过实验教学活动,将智能制造和新材料方面的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验教学过程中,重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并根据实际所需和发展趋势,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改革的运行管理机制的建立为了确保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需要建立教学运行管理机制。
具体措施包括:1.建立管理机制建立“智能制造+材料”复合型人才培养教学管理机制,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的有效实行,确保师生能够深入参与其中。
2.健全机制健全教学改革机制,设立相关负责人、管理人员,制定教学计划,实施管理、监督及检查等,推动教学改革的持续发展。
3.打造团队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改革项目和课堂教学的研究,在教学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实现教研一体化。
四、总结“智能制造+材料”复合型人才是现代制造业的必要人才,教学改革则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前提,学校应配合国家产业政策实施,不断推进教改的进程,为“智能制造+材料”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及其实践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及其实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只有拥有全面发展的能力和素质,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
因此,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本文旨在探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和实践方法。
一、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复合型人才是指在某一领域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具备跨越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综合能力。
具体来说,复合型人才需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学科知识能力。
必须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职业素养;2、实践能力。
能够应对实际工作和生活场景;3、创新能力。
能够勇于挑战,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4、人际交往能力。
能够有效沟通和合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些能力的结合,使得复合型人才成为了各领域的佼佼者和领袖。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在于,通过培养这样的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同时,复合型人才培养能够为个人提供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为实现个人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方法1、学院间的协作培养不同学院之间的协作培养,是一种备受重视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法。
比如,在大学校内,不同学院可以联合开设跨学科的课程,鼓励学生跨专业学习。
此外,学院之间也可以开展实践项目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实践体验。
2、产学研结合的项目实践产学研结合的项目实践,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另一种有效方式。
产学研结合实践教学具有贴近市场、紧密联系产业的特征,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实际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和需求,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同时,这种实践方式也能够促进产业技术的升级和人才的交流,推动产业发展。
3、国际化人才培养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重要。
因此,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通过与国外优质高校开展交流与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交流平台,促进其跨文化沟通和深入了解国际工作环境,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式。
“一带一路”战略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策略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策略研究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本文将针对“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策略研究,以期为我国人才培养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导。
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人才培养往往注重单一领域的深度培养,而复合型人才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跨越多个领域进行工作和合作。
在培养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创新思维和项目管理能力等。
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注重国际化视野的培养。
“一带一路”战略要求中国人才具备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而这需要他们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和胸怀。
在培养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的国际交流和合作的培养,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跨国、跨文化的工作环境。
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关键环节,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能力和技能。
在培养过程中,应加强学生的实践训练,鼓励他们参与各类实践项目和实习,提供实际问题解决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注重人文关怀的培养。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技术和能力的培养,更关键的是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在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人文关怀,鼓励他们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服务,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注重综合能力、国际化视野、实践能力和人文关怀的培养。
只有通过综合培养,才能培养出具备广泛知识和技能,具有跨国、跨文化合作能力,有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具备社会责任意识和人文关怀的复合型人才。
这样的人才将成为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撑和推动力量,为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合作做出更大贡献。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激励机制研究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激励机制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已经成为了新时代社会竞争力的重要支柱。
为了满足和推动社会的需求,需要培养出一批才华横溢、职业技能全面、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复合型人才是指将多种能力和知识结合在一起,不仅能够在一个领域内深耕细作,还能够在其他领域中游刃有余,解决相关问题。
一、复合型人才的培养1.教育体制改革针对不同领域的人才需求,教育部门需要开设相关课程,对专业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进行培训,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知识结构和技能储备。
此外,还应推行实践教学,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获取生产实践经验。
2. 多元化培养方式大学应该开设更多方向的专业,并且加强学生间的交流,加强走班制度强化跨学科交流,让学生能够在不同领域学习,培养出具有广泛领域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
3. 认识和掌握行业发展及市场需求除了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多元化培养方式,教育机构和市场需要多方式交流信息,做好与各类行业的合作,研究市场需求以及趋势,并针对性的调整教育与培训的方向。
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培养出市场和行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二、复合型人才的激励机制1. 知识产权激励当复合型人才将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转化为实际行业成果时,他们可以享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并且可以得到相应的报酬。
企业应制定合理的奖励机制,对于研发成果的专利和发明创造进行奖励,激励他们投入更多的心血进入研发领域。
2. 岗位和职业发展机会企业应当为复合型人才打造更广阔、更灵活的职业发展通道。
在各大领域内的人才,可以通过管理层系统、技术领导计划及走向公司发展的战略职业计划等手段得到优厚的薪资、福利待遇以及职业发展机会。
3. 组织文化浸润在激励机制上,企业办公文化也需要有针对性的引进复合型人才的文化要求,创造一个包容性和开放性的工作环境,鼓励复合型人才展示自己的才华。
再通过各种形式的企业文化激励,促进复合型人才的成长,从而构建更加完善的复合型人才梯队。
综上所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机制是构建一个高素质人才队伍的重要环节。
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
04
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 实践
实践案例一: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
01
总结词
02
详细描述
03
1. 校企合作
04
2. 校研合作
05
3. 实践教学
产学研结合模式是高职院 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 实践方式之一。通过学校 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 ,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 补,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 需求的紧密结合。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 式多样化
针对不同专业和市场需求,应采 取不同的培养模式,如双专业、 跨专业、产学研合作等。
师资队伍是关键
培养复合型人才需要教师具备跨 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加强 师资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
缺乏实践环节
目前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相 对薄弱,应加强实践教学的比重 和深度,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 能力。
高职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需要紧跟市场需求,积极培养具备多 种技能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具备多种技能和能力的复 合型人才,以满足企业的需求并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研究意义
通过本研究,可以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同时也可以为企业提供 具备复合型技能的优秀员工,推动企业的发展。
课程设置
师资队伍
校企合作
国际化视野
个性化培养
根据行业需求和职业标 准,优化课程设置,增 加交叉学科和综合性课 程,注重实践能力和创 新能力培养。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 进具有行业经验和学术 背景的优秀教师,鼓励 教师参加职业培训和行 业实践,提高教师的专 业素养和行业洞察力。
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制 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 实践教学基地和行业导 师,让学生在实践中掌 握实际操作技能和行业 知识。
国际商务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全文)
国际商务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我国企业的进展逐渐与国际接轨,想要在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都能快速地进展,就需要有专业人才,帮助处理相关的事情。
但是当今社会要求的是复合型人才,也就是说,国际商务专业人才,不能仅仅只掌握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有其它的可以辅助的能力,因此,培养复合型人才成为了高校主要的目标。
尤其是需要根据市场的进展,制定学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同时还要根据企业的进展需求,培养相关的国际商务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一、复合型人才的内涵分析国际商务专业人才,不仅要拥有本专业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和专业相关的知识,在出现任何情况的时候,都能及时的进行处理。
因此,复合型人才要比专业人才更加的受欢迎。
而复合型人才,顾名思义就是至少具有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具体的实践能力,能够打破学科之间的隔阂,而且要具有高素养。
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形式一般高校在培养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时候,只需要开设相关的专业就可以,而要配合复合型的人才,就需要设置跨学科的专业,在培养人才的时候,要保证学生能够在不同的学科之间游刃有余,这样才能在发生任何事情的时候,能够及时处理,减少企业的损失。
而培养复合型人才,在高校一般有三种方法,首先需要建立双学(历)位制,顾名思义,就是要学习两个学科,而且要是跨学科的,并且获得本科的学士学位。
其次就是联通培养制,借助于高校的教育特点,进行本硕连读制度,也就是在本科上学期间,尤其是大四开始完成硕士学生的学业,而后就可以获得硕士学位,然后校企联合,让学生进行实际锻炼。
最后,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本科专业的时候,一定要选修其它辅助科目,学分够,才可毕业。
三、国际商务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必要性国际商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经济进展必定出现的产物,是企业想要在市场增加实力,让企业增加经济收入的重要环节。
因此,复合型的国际商务人才,对于企业的进展具有促进作用。
尤其是培养的复合型人才,能够有效的促进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的进展,而且对于商务学科和科技的进展也有促进作用。
基于国际视野的“外语+” 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国际视野的“外语+” 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外语+”的核心理念是将外语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学科能力的人才。
在培养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外语基础,还要通过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来弥补他们在专业领域的不足。
这种复合型人才具有广阔的视野和深厚的知识储备,在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和学术界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关键在于打破传统学科的界限,促进学科间的互动和交叉。
学校可以组织跨学科合作的课程,让学生能够在一门外语课程中学习到其他学科的知识。
在英语课程中引入国际关系、商务管理等相关学科的内容,让学生深入了解外语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学校可以提供跨学科研究项目,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外语和其他学科知识进行解决。
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可以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复合型人才还需要强调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日益频繁。
学生需要了解不同文化的背景和习俗,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交流的技巧。
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国际交流活动、邀请外籍教师来校授课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外语+” 复合型人才培养也面临一些挑战。
学校需要提供高质量的外语教育资源,包括外语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设施的条件。
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学校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量身定制培养方案,避免一刀切的现象。
学校还需要积极与外界企业、机构合作,提供实践机会和实习项目,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外语+” 复合型人才培养是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通过将外语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学科能力的人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个体差异,不断完善培养方案,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积极促进学科间的互动和交流,努力培养更多的“外语+” 复合型人才。
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管理研究
北京大学综合素质评价
北京大学综合素质评价从思想道德、学业成 绩、身心健康、社会实践、特长才艺等多个 方面对在校学生进行全面评价,以引导和激 励学生全面发展。
浙江大学“五星学子”综 合素质评价
浙江大学“五星学子”综合素质评价从学术 科研、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创新创业、国 际交流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旨在培 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
需要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
虽然已初步建立了复合型人才培养管理机制,但 仍需根据实际效果和学生反馈进一步优化培养方 案,以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和行业发展。
建立长效机制
为了确保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包括政策支持、资金保障 、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以推动复合型人 才培养工作的长期稳定发展。
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尝试新的思路和方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
创造力。
03
个性化教育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将更加注重个性
化教育,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充分发挥学
生的潜力。
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议
要点一
课程设置不合理
一些高校的课程设置过于僵化,缺乏 灵活性和创新性,不能满足复合型人 才培养的需求。建议高校加强课程设 置改革,增加跨学科课程和前沿领域 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THANKS
感谢观看
特点
03
04
05
强调综合素质培养:注 重学生的知识、能力和 素质的全面发展,而非 单一的专业技能培养。
跨学科性:强调跨学科 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 ,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 解决问题能力的复合型 人才。
多元化教育手段:采用 多种教育手段和方式, 如课程设计、实践项目 、科研训练等,以培养 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带一路”战略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策略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策略研究“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的战略性国家发展战略,通过在欧亚大陆的国际交流合作,建设更为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和可持续的经济全球化价值网络,推动和谐繁荣的世界经济。
为了支持这一战略的实施,必须创新培养模式,提升高素质人才的国际交流能力和跨文化适应能力。
本文将探讨“一带一路”战略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研究,以期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一、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内涵和特点复合型人才培养是指高等教育以应对现代化、国际化、资讯化的新挑战,特别是对于“一带一路”战略和全球化趋势之下所需求的具备综合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开放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复合型人才的核心要素包括:语言、文化、学科、专业技能、跨文化沟通、国际交流、创新创业等方面的优势。
复合型人才需要掌握国际化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创新精神及创业能力,这些特点增加了复合型人才的价值。
1.建设跨文化交流与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强化学生在专业技能、人际沟通、文化适应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学习资源,提升其国际竞争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建立跨教育学科的课程设置。
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必须跨越教育学科的限制,打破学科壁垒,建设具有全球视野、哲学思维、开放性、快速适应性的复合型课程体系,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打造全球人才培养资源共享平台。
以跨国实习、交流、研修为载体,整合全球人才培养资源,促进教学资源的贡献、整合和共享,打造一个全球性的教育合作交流平台,增强国际化人才引进和人才输出。
4.推进师资队伍国际化和跨文化教育的培训。
培养“国际化、专业化、创新化”的复合型人才,重点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跨文化课堂教学能力,完善培训机制,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5.加强高等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国外大学、科研机构、跨国公司等单位的交流与合作,推进专业课程国际化、教育资源共享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吸引优秀的海外人才来中国发展。
管理类本科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管理类本科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管理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复合型人才是指在某一领域拥有多项技能和能力的人才,他们具有广阔的视野、综合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的技能能力。
复合型人才的出现,促进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和进步,也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本文探讨如何在管理类本科专业中培养复合型人才并附有实践案例。
在管理类本科专业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是多元化的,并有以下几点:1.广博的文化素养。
培养学生的人文社会素养,使其具备过硬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的文化储备和广泛的兴趣爱好。
2.精准的专业知识。
学生应充分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并学会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3.强大的实践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各类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全面的素质提升。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使学生具备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领导力等多种综合素质。
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1. 注重课程设置针对管理类专业学生,校内需要依据实际情况,通过教学改革,加强对本专业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同时充分考虑本专业需求与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等方面的要求。
灵活设置课程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且拥有不同领域的知识基础,以装备学生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
2. 鼓励实践学习3. 学科交叉O2O模式、数字化技术与管理类学科应该紧密交叉,使学生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深化管理类专业的智能化方向。
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将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广告学、市场营销、新媒体等知识融入现代管理中,实现管理类本科课程的交叉和升华。
4.综合素质提高通过各种实践活动的组织,如就业指导、实习指导、和研究组织等,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倡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和公益服务,增加学生的领导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5. 导师制度在培养管理类本科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同时,应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建立科学的导师制度。
现代油田企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
现代油田企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关键词】现代油田企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策略在当今信息化、多元化、创新化社会中,企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
复合型人才是未来油田企业竞争的关键,也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是一个长期的战略规划问题。
基于此,本文论述了现代油田企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策略。
一、复合型人才的涵义复合型人才是指同时具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具有知识和能力的多重叠合,一岗多证、一专多能,以及由此达到的专业知识、管理能力与个人综合素质的交融,一旦企业发展需要,便能随时拉得出来、顶得岗位、技术过硬、干得放心。
二、复合型人才的发展阶段企业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时,应了解员工成长期的特点及培训需求,并根据每个阶段的特点制定合理、具体的培养策略及方法。
一般来说,从普通员工成长为复合型人才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可称为初始阶段,一般需1~2年时间。
这一阶段的员工普遍充满工作积极性,愿意尝试和探索新事物。
主要通过上岗培训,一方面将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完成企业员工的身份转变。
另一方面,通过专业技能所需的各种培训,使其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及环境适应能力,能胜任企业的岗位需要。
该阶段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低层次的需要理论上。
第二阶段为成长期,一般需3~5年,这是人才培养和使用的关键阶段。
首先,应寻找机会给那些表现突出的员工一定的技术或管理职位,使他们能承担一定的责任,并在使用过程中自觉发现或捕捉自己的特长。
其次,要为他们充分发挥和提高特长创造条件,给予必要的支持及激励。
在此基础上,继续提供更高层次的学习培训机会,并根据他们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才干,分析和判断他们大致属于哪类人才,让他们继续在更合适的岗位上继续锤炼,为他们进一步成长为复合型人才打下基础。
这一阶段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层次理论高级别的低层次。
第三阶段是成熟阶段,这一阶段的员工更加理性化,有的在相當岗位上承担了更大的责任,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把自己的业务水平、处事能力、管理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台阶。
我国知识产权本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全面阐述了有关科技创新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体现了高等教育、科学技术、人才培养工作在我国现代化方面的重要地位,而党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新要求,也成为新时代我国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的重要指南。
2017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知识产权人才“十三五”规划》,特别强调了完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此后我国高校对于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已取得一定成效。
面对新时代的变革,《知识产权人才“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指明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我国高校对知识产权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仍须完善。
本文以市场人才需求现状为基础,深度解析了我国高校在培养知识产权本科复合型人才过程中的难点,指出了完善知识产权本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的重要意义,为高校科学调整与选择知识产权本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合理建议。
一、我国知识产权人才的供需情况(一)我国国内知识产权人才需求现状《2022中国知识产权年度调研报告》发布的数据表明,我国有近30%的企业在专利项目的利用当中获得了资产价值;约40%的企业有关于专利案件的涉讼,近五年涉诉金额达到了千万元级别,营收百亿以上的企业平均配置22名专业专利人员;近50%的企业专利和研发人员配比约1∶50[1]。
很显然,在知识产权领域中专利产业占据了较大部分的市场,专利人才在全国各大企业供需紧张一定程度反映出市场经济对知识产权人才的急迫需求。
而专利人才需求量的显著增加,愈加要求其与研发人员接驳融洽,能在企业专利研发与管理中形成更大效益的工作模式,这需要专利人才运用更多对应学科理论与实践来消除与研发型人才之间技术信息的隔阂。
在这个要求下,可以推定知识产权未来的就业前景,把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向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向,这一点已经在社会市场中达成共识。
这就要求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不止于法学理论与法律实务方面,而是法学、理学、工学、管理学与经济学等学科相融合的系统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策略研究
【摘要】老工业基地改造需要知识面广、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地方各级院校也逐渐成为为老工业基地改造培养和输送复合型人才的后备军。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老工业基地改造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的构建策略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网络自主学习构建策略
1 引言
中国入世以来,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单一的纯语言性的外语人才在未来的需求量会逐渐减少,而具备外语和其他学科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则广受推崇。
因此,多数外语专业也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形成适合本校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模式,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是多数院校在新世纪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
同时,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语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改变了传统的衡量人才的标准。
外语类人才应该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企业。
老工业基地改造需要知识面广、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的工作中,复合型外语人才战略对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产权结构调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对企业经济增长方式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王雪玲、杨琪、隋玉明,2009)。
2 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实践模式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在新形势下,只具备外语知识远远不够,还必须有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管理交际能力和较好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加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对外语人才的需要,培养更多复合型外语人才和创新型、开拓型外语人才。
21世纪的大学生所接触到的语言学习环境与以往不同,传统的课堂英语教学只是其中的一种,此外,他们还能通过网络获取丰富多彩的图片、音频和视频。
因此,如何将网络应用于大学外语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趋势。
2007年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
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
[1]因此,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实践模式的构建将会对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 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建构主义打破了大学英语“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开始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
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并在教师的协助下,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其中,教师的地位和角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由过去的知识的传播者、灌输者变成了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建
立起来的新的教学模式,基本“摒弃”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完成了教材、教师、学生、媒体等相互关系的转变。
教师从以教授知识为主,变为以指导、辅导学生的学习为主,由舞台上的主角变为幕后导演,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指导者。
[2]因此,新时代的复合型人才绝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从多方面获取知识,进而不断充实自己,为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而网络自主学习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能力等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块,以满足不同程度的学习者对知识的需求。
4 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4.1 教师没有真正实现角色的改变
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多以教师讲授为主,习惯于“填鸭式”教学,而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应处于主体地位,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网络课的教学模式不能等同于精读课,两种课型的授课模式有很大差异,教师不能陶醉于自我讲授,要将课堂交给学生,但是,笔者要强调一点,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前提是教师要制定本节课详细的教学计划,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4.2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缺乏学习策略
多数学生已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在网络课上无所适从,对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不知从何入手,他们只关心是否下课前提交了教师布置的任务,而忽略了学习过程,学习较为被动。
此外,部分学生在网络学习过程中缺少相应的学习策略的指导。
英语学习策略是英语学习者在特定的语言学习或语言运用情景中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或顺利完成语言交际任务而主动采取的一切手段和方法。
调查表明:网络环境下的大多数学习者都使用了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但超过半数的学生不会对自己的网络学习制定计划,也不会利用网络寻求他人对自己学习的支持。
这都是学习者能力缺乏的表现,也是不会使用元认知策略的表现。
[3]
4.3 考核形式较为单一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该根据每节课的特点,布置形式多样的任务,考核形式也应多样化,不能模式化,力求做到有新意。
部分教师忽略了这个环节,只是采取提交作业或进行测试的形式,没能突出网络课的学习特点。
5 基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策略
5.1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发挥其指导和促进作用
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并不等同于没有教师参与的学习,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仍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是教师要把握好管理的“度”,既不能过多
干预扼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不能完全放任学生,这样会造成学生学习的盲目性,无所适从。
要引导学生思考,适时采取赏识教育方式鼓励学生,使他们能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增长技能。
此外,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网络技术,利用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获取大量的信息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5.2 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
教师可以布置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联、感兴趣的网络教学任务,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从网络上寻找可用资源,然后进行汇总,课上进行成果展示,分享英语学习经验,促使学生从依赖教师转化为相互依赖,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实现自主学习。
在网络教学环境下,学生接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也得到极大的拓宽。
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但可以使学生意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而且还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收集整理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最前沿的信息,为以后的求职就业打下基础。
5.3 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
它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选择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传递信息并创造信息的能力。
在网络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不会使用资源搜索工具,大学生发现、检索、收集、鉴别、传递、开发、整合、加工、利用信息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学习资源利用率低。
[4]因此,学生要根据社会信息环境和信息发展的要求,提高利用信息和信息手段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对信息基本知识的了解及对信息工具使用方法的掌握。
学会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为自己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便利条件。
5.4 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评价方法
学习评价环节是网络自主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的始终。
传统的只重视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方式不能将学生平时的学习成效客观体现出来,存在局限性,因此,并不完全适用网络教学。
王守仁(2008)认为:与终结性评估相比,形成性评估考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进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能够形成有效的监督,是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因此,在进行考核评估教学效果时,应将评价过程和教学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评估,提供反馈信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由教师、学生、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管理、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若干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要素所构成的、结构复杂的有机体系。
[5]我们要转变传统的培养专业人才的观念,树立培养复合型、创造性人才的观念,强调素质教育。
在教学中,构建“获取信息+实践能力”为一体的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信息素养,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终生学习的技能,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郭清.大学英语网络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调查与讨论[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1,(5).
[3]史晓燕.网络辅助自主学习与英语学习策略训练[J].文教资料,2006(3).
[4]吴筱明.构建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5]钟辉.论有商科特色的复合型经贸英语人才的培养[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