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骑楼的艺术价值及文化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业论文写作》结课作业岭南骑楼的艺术价值及文化研究

*名:**

学号:***********

班级:艺学1501

专业:艺术设计学

岭南骑楼的艺术价值及文化研究

目录

第1章绪论 (3)

1.1骑楼的历史渊源及形成 (3)

1.2 岭南骑楼的产生因素 (4)

1.2 骑楼的发展现状与融合 (5)

第2章艺术特点 (7)

2.1 骑楼的地域风味文化 (7)

2.2 骑楼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9)

(1)仿哥特式 (9)

(2)代表作:文明路骑楼 (9)

(3)古罗马券廊式 (9)

(4)仿巴洛克式 (10)

(5)中国传统式 (10)

第三章骑楼文化 (11)

3.1 外来文化的影响 (11)

3.2 中国文化的传续 (11)

3.3 中西合璧的岭南风格建筑 (12)

《专业论文写作》结课作业

第1章绪论

作为一种典型的外廊式建筑物,骑楼的渊源最早可上溯到约2500年前的希腊“帕特农神庙”,那是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现代意义上的骑楼最早起源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Beniapukur),是英国殖民者首先建造的,称之为“廊房”。这种欧陆建筑与东南亚地域特点相结合的一种建筑形式可以挡避风雨侵袭,挡避炎阳照射,造成凉爽环境,因此在东南亚十分风靡,随后也传入华南地区。骑楼是我国广东,海南,广西,福建等沿海侨乡特有的南洋风情建筑。

1.1骑楼的历史渊源及形成

骑楼最早见于古代希腊,曾一度盛行于南欧、地中海一带,广州骑楼多在1920后形成,是从东南亚特别是马来半岛传入,主要是在广东民居竹筒屋的基础上,融合欧洲外廊式样的模仿而成,在其身上正好体现了近代广州对西方异质文化开放融通的地域品格。

广州骑楼的产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自然地理气候,其次在于通商口岸的背景,再次是来源于城市改造运动。骑楼是指楼房与楼房之间,跨人行道而建,在马路边相互联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这就是近代典型的商业建筑,骑楼一般分楼顶、楼身、骑楼底三部分。

它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可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其商业实用性更为突出。在两广、福建、海南有很多这样的建筑。如广州的上下九、厦门的中山路、北海珠海街以及上海金陵路(早期广东人聚居区)。这种建筑适应南方天气潮湿多雨,商业楼宇密集等情况而建造的。楼下做商铺,楼上住人。骑楼建筑在每栋房屋的底层均留有三面畅通的空间,而面向街道的大门却向里缩进一定的空间,门内就是商家的店铺,而楼上便是商家的住宅,是集经商和住宅为一体的功能性建筑。大门外三面都是走道,而二层以上的楼房均跨过走道,骑在前面的廊柱上,所以这样的建筑如同骑马一般,被称为骑楼。

其跨出街面的骑楼,既扩大了居住面积,又可防雨遮晒,方便顾客自由选购

3

岭南骑楼的艺术价值及文化研究

商品。是东南沿海城镇一种极有特色的建筑物之一。

1.2 岭南骑楼的产生因素

岭南地区属亚热带气候,冬无严寒,春无沙尘,沿街店铺不需如北方做封闭式门面处理。而当骑楼人行道贯穿商业区时,其优点显而易见:春夏多雨季节,骑楼是行人的雨伞,夏秋阳光酷烈时,又有遮荫的功能,台风猛烈之时,骑楼又可以使行人免受搂层落物的伤害。骑楼对行人的这种全方位的呵护,使其深受粤人喜爱,可以想象,炎炎烈日或者风雨飘摇的日子里下躲在骑楼的阴影里尽情闲逛购物,是一种怎样惬意的建筑景观与生活景观。

在区位优

势上,广州历

史上为由南

海、马六甲海

峡至印度洋、

波斯湾、红海

等地的海上

“丝绸之路”

的基地,特殊

图1 :骑楼基本建筑结构及住宅形态,图片来源:

的通商口岸优

势使广州处于接触西方文化的前沿地带,来往各地的富含岭南文化中兼容并包的吸纳精神的华侨,将南洋等各地的西方异质建筑文化带回广东,并结合实际商业需要,使广州成了骑楼建的接受地与传播地。

在城市改造运动方面,民国初年广州市政府大力推动骑楼建设,制定建设骑楼的章程,规定了骑楼建设的基本章法:柱距4米,进深4米,净高5-6米。并且统一管理统一退缩道路,规定可建和不可建的路段。当时的西关一带大量拆除旧房开马路,在丰宁路、十甫路、上下九路,龙津路、西华路、西堤、六三三路开始出现商住结合的多层骑楼建筑,总长度近八公里。以广州为建筑模式的市改计划还被推广到其他城市,被西江、东江、北江、韩江、潭江等流域的许多重

《专业论文写作》结课作业

要城市先后模仿,从而迎来了骑楼建设的黄金时代。

1.2 骑楼的发展现状与融合

随着经济的发展,20世纪末广州骑楼开始出现。广州近代清末两广总督张之洞上任之后大力推进洋务建设,在建设的同时,他非常关注沙面租借的建设,并对当时广州街道的混乱状态颇为不满。于是张之洞提出筑建长堤的计划,这是一项综合发展计划,在现在看来长堤计划改善了城市的物质建设,也是发展经济同时提高广州的传统业务的现状,对广州整体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实堤岸的设想就是广州骑楼的原型,这项措施不但对堤岸,马路还有铺廊等都进行了严格的尺度的控制,广州的整个城市空间由堤岸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开放和活力.在国外骑楼形式没有进入中国,慢慢向近代的骑楼演化前,东南亚地区的骑楼是外来形式与当地地理、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相结合的产物。近代岭南的骑楼类型包括三种,尤为突出的是混合式骑楼

广州骑楼大部分由传统的“竹筒屋”改造而成,骑楼在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兴盛起来。当时的主要的商业街道纷纷采取了骑楼这种宜居宜商,居住与商业结合的建筑方式。在骑楼流行时期,广州西濠口的骑楼群堪称壮观,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1934年建成的爱群大酒店,其一层所采用的骑楼结构是广州骑楼的典型。

随着新中国成立以及改革开放,骑楼作为岭南传统建筑的代表一路走来,到现在,已渐渐失去了居住的功能。伴随经济的发展,骑楼难以满足人们对空间的需求,经济中心也渐渐从老城区转移到新城区。位于老城区仍保留完好的骑楼现在更多地用于商业经营,如现在的北京路步行街,就是在原来传统的骑楼建筑群的基础上改造而来。如今的北京路,传统的骑楼被粉刷一新,传统气息与现代化气息相互交融。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