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
摘要:《汤姆·索亚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现实主义代表作,在美国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作者在成功塑造自由快乐的儿童世界的同时,也通过孩子纯真的眼睛批判了成人世界的种种不合理,对美国社会虚伪庸俗的社会习俗、伪善的宗教仪式以及刻板陈腐的教育制度进行了讽刺和批判。

关键词:汤姆·索亚儿童世界成人世界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著名小说家马克·吐温的现实主义代表作。

小说以美国密西西比河上的圣比得堡小镇为背景,描写了以汤姆·索亚为首的一群孩子的天真浪漫的童年生活。

尽管《汤姆·索亚历险记》塑造了一个风靡世界的顽童形象,但它并不是一本纯粹的儿童图书。

正如马克·吐温在书序中所说:“我写这本小说主要是为了娱乐孩子们,但我也希望大人们不要因为这是本儿童读的书就将它束之高阁。

”于是,马克·吐温在以欢快的笔调描写自由快乐的儿童世界的同时,也将其与庸俗保守的成人世界进行对比;在赞美儿童纯真善良的同时,也批判了种族主义和等级制度,鞭挞了美国社会闭塞沉闷、保守虚伪、刻板教条的氛围。

马克·吐温在小说中极力赞美儿童的纯真和善良,批判了成人世界里刻板虚伪的教育模式对儿童天性的摧残。

汤姆·索亚虽然表面上调皮捣蛋、思想叛逆,但内心里却充满正义感、乐于助人、不畏艰难。

他之所以逃课是因为他厌恶呆板枯燥的教育模式,他之所以厌恶牧师是因为他发现牧师说的都是骗人的鬼话,他之所以梦想当海盗是因为他想尽力摆脱枯燥的生活环境。

不难发现,汤姆·索亚就是个地地道道的叛逆儿,公然挑战成人世界的道德标准。

小说里提到了两个“好孩子”:一个是有德国血统的男孩,曾一下子背诵了三千段《圣经》——但由于用脑过度,自此以后差不多成了一个白痴;一个是村里的模范儿童威利·莫夫逊,“他对他母亲照顾得无微不至,就好像她是件易碎的雕花玻璃品似的”[1] (P.33 )——但男孩子们都恨他,因为他太乘巧、太听话。

汤姆·索亚偏偏讨厌大人们喜欢的这些“好孩子”,而从他们身上我们也能轻易发现成人世界的那套行事风格。

马克·吐温将汤姆·索亚丰富多彩的快乐生活与“好孩子”那种循规蹈矩的平庸生活进行对比,就是想批判成人世界里过多的教条对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抹杀以及对儿童天性的摧残。

小说中另一个主人公哈克贝利·费恩是大人们公认的“坏孩子”,但汤姆·索亚却不信大人那一套,偏要和他成为好朋友,因为他不用上学,想玩多久就玩多久,从来不必梳洗,也不必穿干净衣服,“总而言之,一切让生活痛快的他应有尽有”[1] (P.42 )。

其实,汤姆·索亚一直向往和哈克贝利·费恩一直拥有的那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才是每个人心中的真正的儿童世界。

马克·吐温在小说中赞美了美国儿童的活泼开朗、冒险进取和追求自由的精神,批判了成人世界中的繁文缛节和因循守旧的贵族文明。

以汤姆·索亚为首的一群孩子们生活在尚未遭到现代文明污染的小镇,他们可以在密西西比河中畅快游泳,可以跑到杰克逊小岛上玩海盗游戏,可以到鬼屋寻宝,可以去秘洞探险。

不难看出,作者突出自由快乐的儿童生活就是想要告诉读者:只有逃避成人掌控的“文明”世界,摆脱死板的生活和虚伪的教义,人们才能真正享受自由快乐的生活。

在小说的第三十五章,道格拉斯寡妇收养了哈克贝利·费恩,破烂不堪和不懂文明的他被寡妇按照世俗的标准塑造成了一个“文明人”,“于是这种新的境况使他进入了社交场中——不,他是被强行拉进去的,或是硬把他拖进去的——而他觉得难以忍受。

”[1] (P.234 )那么,贵族文明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寡妇的佣人帮他收拾得干干净净;吃饭得用刀叉,还要使用餐巾、杯子和碟子;他必须用功念书,勤上教堂。

说话枯燥无味没关系,但谈吐要斯文,无论走到那里,文明都束缚着他的手脚。

作者越是极力描述哈克贝利·费恩失去自由后的痛苦悲哀,越是表现出了作者对束缚孩子天性的、过度的“文明”的批判和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向往。

《汤姆·索亚历险记》发表于1876年。

美国南北战争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矛盾逐渐尖锐。

马克·吐温在写此书时已感到美国社会现实的可悲,因而把笔触转向儿童时代的生活。

但作者并没有像以往那样,单纯地描述充满童真童趣的儿童世界,而是在描写美好童年生活的同时,批判了成人世界中依然存在的种族主义、等级制度、拜金主义。

例如,在小说的第六章,汤姆·索亚和哈克贝利·费恩谈话时说道:“我不认识他,不过我从没有见过不撒谎的黑人。

呸!”[1] (P.42 )从中可以看出美国南北战争过后,黑人仍然遭受着不公正的对待,而黑人所引发的种族问题在美国社会里依然存在,不仅存在于成人世界,也影响到了儿童,这说明种族问题在短期内是不会消失的。

在小说的第三十五章,汤姆·索亚和哈克贝利·费恩在谈论当海盗的问题时说道:“哈克,你要是不体面一点,咱们可不让你入帮啊。

”“强盗在贵族当中的身份高贵得很呢——都属于公爵之类的人物呢!”[1] (PP.236-237 )这些话竟然出自那个一直反抗成人世界道德标准的汤姆口中,确实让人感到惊讶。

但是,作者用词的目的性很强,就是想让读者明白等级制度是成人世界中的一个根深蒂固的问题,没有身份,没有地位,想要当个海盗似乎都很困难。

在小说的第三十五章,汤姆和费恩意外地发了横财,轰动了圣彼得堡小镇,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人巴结他们、称赞他们。

“为了寻找埋藏的财宝,圣彼得堡镇及邻近的村落里那些所有闹鬼的屋子都被人一块一块地拆开了,地基也被挖开了——这不是小孩干的,而是大人——其中不乏那些非常严谨、从不追求幻想的人呢。

”[1] (P.233 )小镇上的人们为了金钱所做出的疯狂举动突出了人们对金钱的狂热崇拜和不加掩饰的贪婪。

在小说中,汤姆·索亚留给读者的印象是既聪明勇敢又调皮捣蛋,对现实环境持反感态度,一心渴望冲出桎梏,过上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

但这样一个被大人们公认的“坏孩子”在小说的最后却向成人世界妥协了,规劝哈克贝利·费恩做一个体面人,接受那个有钱寡妇的收养,不然连他——汤姆自己都会被人瞧不起。

马克·吐温之所以对小说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做出重大改变,就是想要说明无论是谁,即使是一直渴望摆脱成人世界条条框框束缚的汤姆·索亚也无法摆脱“文明”社会,“我们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往往越来越看重社会习俗和社会的赞许与否,越来越丧失我们对个人自由的热爱”[2]。

《汤姆·索亚历险记》被认为是当时美国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从小说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穷人和富人、教堂和学校、宗教与犯罪等当时美国生活的各个方面。

马克·吐温选用了不同于以往的故事情节,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既描绘了儿童世界的自由快乐,也批判了成人世界的庸俗保守,使其成为一个既让孩子感到亲切,又让大人喜爱的故事。

参考文献:
[1]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M].万华译.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
[2]彭懿.表情严肃的幽默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N].文艺报,2012-02-17(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