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线锚钉Krackow缝合法修复跟腱近止点断裂

缝线锚钉Krackow缝合法修复跟腱近止点断裂
缝线锚钉Krackow缝合法修复跟腱近止点断裂

缝线锚钉与传统钢丝缝合法修复跟腱近止点断裂

随着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跟腱断裂的发生率明显上升。而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部分跟腱断裂的部位发生在跟腱远端近止点处(<2cm),甚至直接从跟骨结节止点处撕脱。由于腱性组织至骨面止点逐渐移行为菲薄的结缔组织,血运较差,且损伤后的修复属于腱-骨面修复,使修复难度加大[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1年2月,应用新型缝线锚钉修复跟腱近止点断裂31例,并与同期采用传统钢丝缝合法的25例进行比较,以评估其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与分组方法本组56例,男41例,女15例;年龄16~53岁,平均36.5岁;其中运动拉伤20例,摔伤15例,交通伤15例,锐器伤6例;闭 缝线锚钉与传统钢丝缝合法修复跟腱近止点断裂 的病例对照研究 谢秉局,王伟良,杨国敬,林光锚,潘展鹏,刘良乐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骨科,浙江温州325200) 【摘要】目的:比较应用新型缝线锚钉与传统钢丝缝合法修复跟腱近止点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 2007年6月至2011年2月56例跟腱近止点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锚钉组31例,男22例,女9例;年龄16~52岁,平 均35.5岁;采用缝线锚钉对其进行修复。钢丝组25例,男19例,女6例;年龄22~53岁,平均37.6岁;采用传统钢丝 缝合法对其进行修复。术后不同时期对患者进行不同内容的康复训练。记录锚钉与钢丝置入的位置,并对2组患者的 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和跟腱功能等进行比较,采用Arner-Lindholm标准对跟腱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结果:平 均随访时间24.2个月,所有患者获随访。术中均无医源性神经、血管、肌腱等损伤。锚钉组在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上 均低于钢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5,P=0.00;χ2=5.42,P=0.02);锚钉组的术后跟腱功能优于钢丝固定组,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χ2=7.65,P=0.02)。结论:应用缝线锚钉修复跟腱近止点断裂,与传统的钢丝缝合法比较优势明显,是一种 可靠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跟腱;创伤与损伤;缝合技术;病例对照研究 DOI:10.3969/j.issn.1003-0034.2011.12.012 Case control study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near distal tendo achillis rupture by suture anchors and traditional steel wire XIE Bing ju,WANG Wei liang,YANG Guo jing,LIN Guang mao,PAN Zhan peng,LIU Liang le.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 and Trauma Surgery,the Third Hospital Affiliated to Wenzhou Medical College,Wenzhou325200,Zhejiang,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compare the curative effects of newly suture anchors and traditional steel wire for the recon- struction of near distal tendo achillis rupture.Methods:The clinical data of56patients with near distal tendo achillis rupture from June2007to February2011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Among31patients receiving reconstruction by suture an- chors,22patients were male and9patients were female,with a mean age of35.5years(ranging from16to52years).Among 25patients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steel wire,19patients were male and6patients were female,with a mean age of37.6years (ranging from22to53years).The different rehabilitation was conducted for every patient at different times after operation. The position of suture anchor and steel wire were recorded.The clinical data such as operative time,complications of the surgery and the function of stendo achillis were analyzed.The healing of stendo achillis and functional recovery were assessed by Arner-Lindholm standard.Results:All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with an average during of24.2months.There were no intraoperative injuries on blood vessels,nerve and tendon.The average operative time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f suture anchors were lower than there of the traditional steel wire(t=8.75,P=0.00;χ2=5.42,P=0.02).The functional recovery of tendo achillis repaired by suture anchors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group of traditional steel wire(χ2=7.65,P=0.02).Conclusion:Compared to the traditional steel wire,suture anchor demonstrate the superior performance on repairing rupture of the near dis- tal tendo achillis,which is a reliable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methods. KEYWORDS Achilles tendon;Wounds and injuries;Suture techniques;Case control studies Zhongguo Gu S hang/China J Orthop Trauma,2011,24(12):10161019www.zggszz.com ·临床研究· 通讯作者:刘良乐Tel:0577********E mail:liuliangele@163.com

缝线锚钉修复跟腱近止点断裂的疗效评价探讨

缝线锚钉修复跟腱近止点断裂的疗效评价探讨 发表时间:2019-07-22T11:15:20.057Z 来源:《航空军医》2019年5期作者:盘云[导读] 将缝线锚钉修复法和传统钢丝缝合法进行对比,前者更适合应用于跟腱近止点断裂患者的治疗中,其手术时间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少,同时跟腱功能恢复优良率更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具有较高的应用意义。(湖南省永州市道县中医医院 425300)摘要:目的分析缝线锚钉修复跟腱近止点断裂的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8年9月间收治的所有跟腱近止点断裂患者临床数据进行分析,按照实验要求随机挑选66例患者纳入实验。根据其入院时间不同进行分组,组名为实验组(后33例患者)和对照组(前33例 患者)。两组患者分别应用缝线锚钉修复法(实验组)和传统钢丝缝合法(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长、术后并发症以及跟腱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次研究成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长为(34.29±6.29)min,和对照组的(58.67±8.16)min相比明显更短。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以及跟腱功能恢复情况相比,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缝线锚钉修复法和传统钢丝缝合法进行对比,前者更适合应用于跟腱近止点断裂患者的治疗中,其手术时间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少,同时跟腱功能恢复优良率更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具有较高的应用意义。 关键词:缝线锚钉修复;跟腱近止点断裂;临床疗效 跟腱是足踝后部人体最强大的肌腱,可以承受的张力很大,若非严重碰撞或摔伤、利器伤很难断裂,其主要是负责踝关节的跖屈,在行走、跑跳中非常重要,其中运动员或舞蹈演员等群体是高危人群[1]。腱性组织的血运较差,且断裂位置在跟腱远端近止点处,需要对其腱-骨面进行修复,治疗难度较大[2]。本次研究选择2018年3月至2018年9月间收治的所有跟腱近止点断裂患者临床数据进行分析,按照实验要求随机挑选66例患者纳入实验,分析缝线锚钉修复跟腱近止点断裂的疗效,取得良好的成果,以下为研究过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3月至2018年9月间收治的所有跟腱近止点断裂患者临床数据进行分析,按照实验要求随机挑选66例患者纳入实验。根据其入院时间不同进行分组,组名为实验组(后33例患者)和对照组(前33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的性别数据记录为(男:19例;女:14例),患者的年龄信息区间介于15-58岁,平均年龄(38.4±2.5)岁;实验组患者的性别数据记录为(男:16例;女:17例),患者的年龄信息区间介于17-52岁,平均年龄(37.8±2.9)岁。比较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未发现明显差异,可以进行对比(P>0.05)。 1.2方法 传统钢丝缝合法:患者保持俯卧后进行麻醉,对跟腱内侧进行纵行切口,于跟腱近端和跖屈采用钢丝Bunnel缝合法进行缝合,在跟骨结节上应用克氏针进行钻孔指导,角度正确后从跟骨至足底将钢丝远端两头穿出,通过纽扣进行皮外固定,将钢丝抽出。 缝线锚钉修复法:患者同样需俯卧,根据跟腱情况选择内侧或外侧切口,将淤血块清洗后修剪跟腱残端的马尾状纤维,按照具体情况将1-2枚缝合带螺纹铆钉拧入跟骨结节跟腱止点撕脱位置,注意需保持跟腱和锚钉拧入方向为45°夹角,随后应用锚钉尾部的两条超强缝线,应用Krackow法对跟腱两侧断端进行编制缝合,长度在3cm左右。 1.3 评价标准 应用本院自主制定的表格记录和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长、术后并发症以及跟腱功能恢复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本次研究数据分析,其中手术时长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进行t检验,结果中X2值应用于检验患者的术后并发症以及跟腱功能恢复优良率计数资料,通过P<0.05表明研究成果中统计学意义存在。 2结果 2.1 本次研究成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长为(34.29±6.29)min,和对照组的(58.67±8.16)min相比明显更短。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相比,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3讨论跟腱近止点断裂是指跟腱断裂位置和止点之间的距离<2cm,以往通常采用传统钢丝缝合法进行修复,但由于手术时间较长、操作复杂,对患者造成的损伤较大,很容易发生感染、皮肤压伤、钢丝外露等并发症,同时也可能导致不愈合或抽出钢丝后再次出现断裂[3]。 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缝线锚钉修复法被逐渐应用,且在跟腱修复中获得不错的成绩,不仅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小、疗效显著,对患者造成的损伤也更少,所以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也相对更低[4]。 缝线锚钉修复法是应用铆钉尾部的超强缝线来将断裂两端进行缝合,可以合理调节牵拉大小,患者的排斥反应较低,所以术后发生跟腱再断裂、粘连、感染等并发症较少,促进跟腱功能恢复恢复正常,不仅能应用于<2cm患者的治疗中,>2cm也可以应用该修复法进行治疗[5]。

【CN109770980A】锚钉及半可吸收骨锚钉装置【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104269.7 (22)申请日 2019.02.01 (71)申请人 杭州锐健马斯汀医疗器材有限公司 地址 311100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经济技 术开发区新颜路22号101B (72)发明人 李盛龙 李斌  (74)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统摄知识产权代理事务 所(普通合伙) 31303 代理人 阎晓辉 (51)Int.Cl. A61B 17/04(2006.01) (54)发明名称 锚钉及半可吸收骨锚钉装置 (57)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锚钉及半可吸收骨锚钉装 置,锚钉主要由锚钉本体和锚钉辅助件组成,锚 钉辅助件由可吸收材料制成,为棒状结构,其头 部用于对准预钻孔,锚钉本体由不可吸收材料制 成,其主要由一个条状锚钉主体和多个条状弹性 体组成;锚钉主体固定在锚钉辅助件内部且沿其 长度方向放置,同时一端与多个弹性体连接,多 个弹性体延展至锚钉辅助件外部、向锚钉辅助件 外侧张开且向锚钉辅助件尾部倾斜,锚钉辅助件 上设有供多个弹性体收缩至其中的多个避让槽; 弹性体由形状记忆合金制成,锚钉主体上设有与 锚钉辅助件外部连通的线孔;半可吸收骨锚钉装 置主要由上述锚钉以及穿过锚钉线孔的缝线组 成。本发明装置能够使骨与软组织连接长期有效 且对人体影响小。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附图3页CN 109770980 A 2019.05.21 C N 109770980 A

权 利 要 求 书1/1页CN 109770980 A 1.锚钉,其特征是:主要由锚钉本体和锚钉辅助件组成,锚钉本体和锚钉辅助件分别由不可吸收材料和可吸收材料制成; 锚钉辅助件为棒状结构,其一端部为头部,用于对准预钻孔,另一端部为尾部;锚钉本体主要由一个条状锚钉主体和多个条状弹性体组成; 锚钉主体部分或完全固定在锚钉辅助件内部,沿锚钉辅助件长度方向放置,且位于锚钉辅助件内部同时距离锚钉辅助件头部较近的部分与多个弹性体连接,多个弹性体延展至锚钉辅助件外部、向锚钉辅助件外侧张开且向锚钉辅助件尾部倾斜,锚钉辅助件上设有供多个弹性体收缩至其中的多个避让槽; 弹性体由形状记忆合金制成,形状记忆合金的相变温度为25~37℃,锚钉主体上设有与锚钉辅助件外部连通的线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锚钉,其特征在于,锚钉主体为底面呈半腰形的柱体、四棱柱、圆柱或带体,半腰形为一直边被半圆弧取代的矩形;弹性体为四棱柱、圆柱或带体;锚钉主体靠近锚钉辅助件头部的端部与多个弹性体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锚钉,其特征在于,多个弹性体环绕锚钉主体圆周分布;多个弹性体的数量为奇数,形状和尺寸相同,或者多个弹性体的数量为偶数,位于对称方向上的弹性体的形状和尺寸相同,位于非对称方向上的弹性体的形状和尺寸相同或不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锚钉,其特征在于,锚钉辅助件的头部为圆锥状、圆台状或球缺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锚钉,其特征在于,锚钉辅助件主要由锚钉辅助件本体和锚钉辅助件头体组成,锚钉辅助件本体为圆柱体,锚钉辅助件头体为圆锥体,锚钉辅助件本体的直径与锚钉辅助件头体的底面直径相同,锚钉辅助件本体与锚钉辅助件头体共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锚钉,其特征在于,锚钉主体完全固定在锚钉辅助件内部,锚钉辅助件的两侧设有两自中部延伸至尾部的过线槽,线孔与两过线槽连通,或者锚钉主体部分固定在锚钉辅助件内部,线孔设置在锚钉主体位于锚钉辅助件外部的位置。 7.半可吸收骨锚钉装置,其特征是:主要由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锚钉和缝线组成,缝线穿过锚钉的线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半可吸收骨锚钉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锚钉固定座、插入杆和手柄,手柄内设有连接孔,插入杆插入其中,插入杆远离手柄的一端与锚钉中锚钉辅助件的尾部连接,锚钉固定座为管状结构,套在插入杆与锚钉辅助件尾部的连接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半可吸收骨锚钉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缝针,两个缝针分别与缝线的两端连接。 2

不可吸收带线骨锚钉系统在修复踝关节腓侧副韧带新鲜断裂的应用

不可吸收带线骨锚钉系统在修复踝关节腓侧副韧带新鲜断裂的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不可吸收带线骨锚钉系统(以下称锚钉)在修复踝关节腓侧副韧带新鲜断裂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5例踝关节腓侧副韧带新鲜断裂患者,采取锚钉修复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15例患者的伤口均Ⅰ期愈合,伤口未出现皮肤坏死及感染,未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优秀率60.00%,良好率33.33%,尚可率6.67%,较差率0,优良率93.33%。结论锚钉在修复踝关节腓侧副韧带新鲜断裂中的应用效果显著,且较为安全,临床价值较高。 关键词锚钉;修复;踝关节;腓侧副韧带新鲜断裂 踝关节腓侧副韧带新鲜断裂常由运动造成,与陈旧的关节创伤不同,经过系统的修复,患者大部分预后较好。但当韧带完全断裂时,采用保守治疗,仅进行石膏固定,可能无法达到解剖修复的效果,可能在后期出现踝关节不稳,最后往往需要经过手术进行修复,为患者带来额外的痛苦,因此对新鲜断裂伤直接进行手术修复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1]。锚钉修复属于手术治疗中直接修复方式的一种,常用且效果显著,手术风险相对也较小。本文对锚钉在修复踝关节腓侧副韧带新鲜断裂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本院2008年11月1日~2012年1月1日收治的踝关节腓侧副韧带新鲜断裂患者15例,其中男11例,占73.33%,女4例,占26.67%,年龄18~40岁,平均年龄(29.1±6.7)岁;右踝伤患者6例,占40.00%,左踝伤患者9例,占60.00%;损伤5 d内就诊患者13例,占86.7%,损伤5~10 d内就诊患者2例,占13.3%;Ⅲ度韧带损伤患者有15例,占100.00%,且外侧副韧带已完全断裂,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的连续性中断,移位5 mm以上。 1. 2 方法 1. 2. 1 手术方法15例踝关节腓侧副韧带新鲜断裂患者均采取锚钉修复,在外踝前的下方做弧形切口,切开皮肤、筋膜,找到、分出断裂的韧带,踝关节需要保持背伸中立位90°,在腓骨的远端拧入锚钉(强生牌2.4不可吸收带线骨锚钉系统),缝合跟腓韧带,在腓骨远端的前侧、外侧拧入锚钉2枚,均需带线,根据情况,也可拧入1枚,并将距腓前韧带、伸肌支持带的外侧部合并,合并后缝合在腓骨的骨膜上。 1. 2. 2 术后处理方法本组15例踝关节腓侧副韧带新鲜断裂患者术后均采取石膏外固定,术后再用石膏将其托好,并固定在背伸90°,轻度外翻,禁止内翻,3周后拆除石膏,并锻炼踝关节功能,术后6周可以扶拐下床,直至3个月后,可以正常地活动踝关节。

可吸收微型骨锚在治疗手外伤后肌腱止点断裂的应用

可吸收微型骨锚在治疗手外伤后肌腱止点断裂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8-10-15T14:00:55.487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17期作者:邹峰 [导读] 目的探讨可吸收微型骨锚在治疗手外伤后肌腱止点断裂的应用。 无锡市惠山区第二人民医院 214174 摘要:目的探讨可吸收微型骨锚在治疗手外伤后肌腱止点断裂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9月-2017年10月52例外伤后肌腱止点断裂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6例。观察组采用可吸收微型骨锚治疗,对照组采用钢丝固定纽扣止点重建术,对比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手术费用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2月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可吸收微型骨锚在治疗手外伤后肌腱止点断裂的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可吸收微型骨锚;手外伤;肌腱止点断裂 手指的屈指肌腱在发挥手握持功能中起主要作用,屈指肌腱有深、浅两组,起于前臂,经过腕管、掌心、屈指腱鞘管而分别抵止于末节指骨基底及中节指骨近段嵴[1]。整个肌腱周围有疏松结缔组织包绕,既营养肌腱,又便于肌腱在其中滑动,被称为腱围或腱周组织[2]。手外伤后肌腱止点断裂,受肌肉收缩,近侧断端回缩,如近侧指节处割断,断端可缩回到掌部。临床治疗以说书为主,手术中寻找两端困难,修复也难,缝合后因有张力,可使缝合处分开出现裂隙,影响愈合。我院给予观察组可吸收微型骨锚治疗,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9月-2017年10月52例外伤后肌腱止点断裂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6例。观察组男12例,女14例,年龄22-55岁,平均(42.67±2.69)岁;对照组男13例,女13例,年龄22-56岁,平均(42.88±2.87)岁。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 1.2方法 观察组:局部麻醉,于患指远侧指间关节掌侧做弧形切口,离皮下组织,同时注意两侧神经血管束的保护,促使末节指骨掌侧基底暴露。如为开放性伤口,则需彻底清创,暴露肌腱止点。采用微型钻头,于末节指骨基底掌侧指深屈肌腱止点处钻孔,使用微型钻头打磨粗糙肌腱止点处的骨质,增加术后肌腱黏附性。在预钻孔处置入微型锚钉,方向与远侧指间关节截面呈15-30°,经C型臂透视,确认锚钉完全位于末节指骨骨髓腔内,端完全没入骨质。同时牵拉锚钉线确定锚钉固定牢固,术中扩张屈肌腱A4腱鞘,避免肌腱粘连,使指深屈肌腱断端通过腱鞘,采用缝合线将屈肌腱水平褥式缝合,调整肌腱张力,确保肌腱断端紧贴末节指骨基底掌侧骨质。将腱性组织缝合于末节指骨骨膜与周围软组织,促使其愈合。采用4-0线闭合手术切口,无菌辅料包扎,石膏外固。对照组给予钢丝固定纽扣止点重建术。 1.3评价标准 统计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费用、手术时间,进行对比,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经高频超声检查,记录治愈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选用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住院时间、手术费用、手术时间对比 观察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手术费用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2.2两组愈合情况比较 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经高频超声检查,其中观察组26例患者均愈合,愈合率为100.00%(26/26),对照组愈合22例,愈合率为 84.62%(22/26),差异显著(χ2=4.333,P=0.037)。 2.3两组患者术后2月粘连率对比 观察组术后2月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表1 两组住院时间、手术费用、手术时间对比(±s) 3讨论 屈肌腱断裂是一种常见的手外疾患,常见于锐器划伤,屈肌腱位于Ia区的损伤为止点处的断裂,由于无法直接缝合,成为临床处理上的难点[3]。临床常采用钢丝捆绑纽扣固定修复屈指肌腱损伤,但术后肌腱强度及肌力明显减弱,功能恢复不理想,主要是由于肌腱固定不牢固,易导致发生各种并发症[4]。微型锚钉相比于传统治疗方式,固定更牢固,强度更大,术后不会出现松动、断裂等并发症,促进腱骨愈合[5]。我院给予观察组患者可吸收微型骨锚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手术费用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2月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可吸收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