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教学法及其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景教学法及其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文章认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进课堂交流,促进学生课外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情景教学法教学情境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从课堂的主讲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创设教学情境是实现教师这一角色转变的重要环节。物理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建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有效途径,进而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选择的问题素材要有针对性和方向性,难易程度要适宜,力求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精彩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创设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或氛围。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能够吸引并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可见,创设物理教学情境已成为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
一、创设新课导入情境,调动学习积极性
问题是思考的起点,精心创设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引出了有针对性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思考。新课的导入就是为学生在学习新知时创设的诱发情境,旨在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顺利把学生带入新课的学习中。精彩的教学情境,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快速进行课题思考。因此,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个性特征精心创设导入情境,为提高课堂
质量做好铺垫。新课导入的方式很多,如教师提问、实验演示、习题解答、物理学史介绍等。
以教学机械能守恒定律为例,通过“铁球碰鼻”的实验导入新课。重铁球通过细线挂在天棚上,形成钟摆,请一名学生把铁球拉到鼻尖处静止释放,台下的同学观看球摆动时学生的反应,出现学生躲避的实验现象。接着教师操作摆球实验:于竖直板上,画一条直线,让摆球从水平线处释放,目测摆球运动时在两侧达到的高度,发现两侧的高度相同。再请另外一位同学重复第一个实验,发现这位同学不再躲避。通过实验演示了动能和势能间的相互转化过程,为进行机械能守恒定理的讲解做好铺垫。再如,在讲解机械波时,利用视频导入新课:几位学生在河边踢球时,不小心将球踢进了水里。有位同学突发奇想,向水中投掷石头,希望通过水波将球冲到岸边。教师紧接着抛出问题:球是否会被冲到岸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导入新课。讲解完机械波的含义和性质之后,继续播放视频,给出问题的答案:一段时间后,球还在水中,并没有被冲回岸边。这样的试验加深了学生对机械波概念的理解。
二、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围绕教材重点,设计一些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心理特征,且具有探究意义的教学情境,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解答中获取、理解知识。物理学理论体系中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组成了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其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和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思维发展水平及知识
本身的难易程度具有很大的关联。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知识的本质规律等方面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情境,为学生突破重难点知识指明方向。
以讲解匀速直线运动规律中的刹车为例。教师首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货车在高速公路上以10m/s的速度向前行进,从某时刻开始刹车,在阻力作用下货车以大小10m/s的加速度减速运动,则刹车后6s内的位移为多少。学生进行求解,预期出现两种解决方法,将学生分成两组对两种解决方法进行辩论,让学生在辩论中明确刹车的关键,加深对匀速直线运动概念的理解。
三、创设课外探究情境,促进学生的课外学习
物理概念来源于社会生活,是对自然界本质规律的总结和概括。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物理现象,进行自主归纳总结,逐渐形成实践—理论—实践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课外生活中的观察是对物理现象的直接感知,回到课堂上把观察到的自然现象通过情景展现出来,是对物理现象本质规律的探究。从课外的感知、观察到课内的深层次探究,也就是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
例如,在学习远距离输电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水力发电站,观察大坝、发电机组、发电机组和大坝的位置关系、升压变压器,邀请管理人员对大坝的运作原理进行讲解,回来的路上顺便参观输电路线和变压站。上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并画出远距离输电的流程图。这种教学情境将参观所获得的情景体验转变成抽象的理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抽
象思维。
四、创设探究式实验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形式。高中物理教材将实验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其中探究性实验是为探索物理概念、规律提供感性材料和根据。它主张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探索、研究分析,用学过的知识自己解决新问题或发现新规律。这种实验形式能够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把“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密度”的分组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教师首先提出问题:物体的质量、体积和物质是什么关系,然后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实验,并为小组同学提供多种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和体积不同的同种物质,要求各组分别测出它们的体积和质量,计算出质量和体积的比值。通过对所得出的比值进行对比,学生会发现物质和比值只是物质特征的外在表现,进而得出结论:同种物质比值相同,不同物质比值不同。通过实验,学生掌握了密度的概念,理解了密度和体积的比例关系。可见这种探究式的教学情境,既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总之,教师应该谨记一点,不管创设何种教学情境,都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师应立足于这一出发点,在物理教学实践中,不断寻求新方法,创设精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深入分析物理问题,从而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郭军.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之情境教学[j].陕西教育,2012(6).
[2]田燕.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情境教学[j].学周刊:c,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