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中歌唱感觉的训练与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乐教学中歌唱感觉的训练与培养
歌唱感觉在音乐思维中是艺术想像的无意识,这种无意识情感是隐藏在歌唱者深层心理结构
系统中的巨大潜能。嗓音是我们歌唱的先决条件。要掌握歌唱艺术,除本身必须有好的条件
之外,还要进行必要的嗓音训练,这样才能获得运用自如的歌唱能力。
歌唱感觉是把歌唱者的内心情感通过发声器官传达给听众的整体印象。它是由内向外发散的,又是由外向内收拢的。歌唱感觉是在人的肌体内部产生,是有很强的心理能量。听众与歌者
产生强烈的共鸣,达到情感上的交流,这样的歌唱才是有生命力的。“感觉”只要萌生,“心”
就会自动地歌唱。只有产生了良好的歌唱感觉,在这样一个感觉的引导下,才能使自己的演
唱得到相应的改善。
那么怎样才能对歌唱感觉进行培养呢?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进行实践。
一、保持歌唱者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动力。在音乐思维中,无意识情感往往处于一种无目的、无规矩、无秩序的既
生动丰富又混沌莫辨的状态。正如歌德所说“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从哪里来,至哪里去”。正
是由于这种原生状态的丰富性、生动性、活跃性,为歌唱者与听众的整个情感系统及其心理
过程提供了用之不尽的源泉。兴趣正是这种源泉的动力。在最初的学习中只是模仿某个歌唱家,演唱他们的作品。怎么唱好这些作品,通过怎样的技术技巧达到完美?这就要依靠教师
把他们的这种对歌唱的兴趣坚持好,然后通过系统的训练和艰苦的学习,掌握歌唱技能。由
爱好兴趣升华到一种事业,这时对歌唱就不仅是兴趣而已,而是把歌唱当作终身的追求。歌
唱的感觉细胞也日渐活跃,感动人心。
二、注重歌唱情感的表达
西方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无意识情感是一种多层面、多因素、多形态的复杂系统。
它既有本能的感情因素,也有积淀的理性成分,既有消极的病态活动,也有积极的创造功能。那么歌唱者把歌唱情感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进行表达呢?
首先歌唱者对歌曲要进行二度创作,熟悉作品,调动一切情感使它们有序地组成创作思维,
决定情绪、情感、记忆、想像和联想的方向。把作品作为情感体验的载体,通过声音传递给
听众。歌唱情感的表达,是隐藏在歌唱者深层心理结构系统中的巨大潜能。是一位艺术家良
好艺术素质的基本要素,是创作思维中环绕一切过程的“横向能力”,在音乐创作中具有至关
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从一首简单的练声曲开始,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情绪作用,从而培养歌
唱感觉,达到“心与物游,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
三、协调学生的歌唱状态
一是内部器官,二是外部形态,这两者要统一和谐,才能达到“有动于中,则形于声”。要掌
握歌唱艺术,除本身已有良好的本质条件外,还必须进行科学的训练。作为演唱者,他的声
音不应当是自然形态的,而应当是按照歌唱艺术的要求来进行协调的歌唱。如果一名歌者虽
然理解了词曲之意,却不能用好的声音去表现,高音上不去,弱声收不住,缺乏呼吸支持,
高音区与中音区不能协调统一,那他怎么能把一首好的作品传递给听众(因为声乐是听觉艺术,只有声音美才能使听觉器官感到美)。要做到声音松弛,演唱一气呵成,这时就要注重
外部形态。面部表情要松弛、自然,形体要协调,站姿要优美,眼睛要有神。所谓的“精、气、神”就是要有良好的舞台形象,与美好的声音和谐完美。这些和谐的整体与我们的情绪和经验相联系,自我们的心田流出。
《乐记》曰:“凡音之起,由人心声也。人心之动,物质之然也。感与物而动,故形于声。
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旖,谓之乐也。乐者,乐
之所由生也,其中在人心敢于物也。”可见,歌唱感觉的培养,是一个综合培养过程,缺一而不可。人生含气具情,有动于中,则形于声。而声之为乐,必至“和”之最高境界。
(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研究项目,项目编号:XGGH08043)
责任编辑李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