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之伦理道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

摘要

.........

一、伦理道德与传统文化

............

二、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发展历程

(一)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尧舜时代,《尚书•尧典》中就有“以亲九族”、“协和万邦”的表述。在殷墟的甲骨文字里有“礼”、“德”、“孝”等文字,说明商代就已制定有体系性道德规范,出现了所谓“六德”,即知、仁、圣、义、忠、和的提法。

西周确立了一个适合当时中国国情的、对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伦理秩序和意识形态,这就是周礼。周礼成功地把氏族社会的原理转换为文明社会的伦理政治秩序,为日后中国社会建立了伦理生活的范式。

在我国,传统道德主要指的是儒家道德,其创始人是孔子。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时值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诸子百家争鸣的时期,他从自己的政治理念出发形成他全面系统的道德思想。他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将“孝”、“悌”、“礼”、“信”等德目置于其下,形成了中国最早的道德学说。

而中国封建伦理体系的真实形态是西汉的董仲舒的“三纲五常”论。董仲舒根据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提出“三纲”《春秋繁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常”。“三纲”使伦理关系完全服从于封建政治关系,使双向的人伦义务变成片面的等级服从,使得人对人的关系变成人对理、人对份位、人对纲常的单方面服从、义务关系。

宋元明清时期,在特殊的背景下,“新儒学”应运而生。新儒学伦理最重要的学派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程朱理学建立在以“天理”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朱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认为天理人欲不容并列。而陆王心学认为“致良知”,与“即心即佛”一脉相承。

(二)传统伦理道德的内容

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是强调真、善、美统一,而以善为核心。在文化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的文化不要道德也不讲道德,但却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一样把道德在文化价值体系中抬高到如此重要的地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精华,是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共存共荣的凝聚剂和内聚力,它在价值的意义上形成中华民族道德人格的精髓和精魂。其中包括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十大美德。

三、传统伦理道德与当代社会

(一)从现实案例分析传统伦理道德

有媒体报道称,上海一个12岁孩子的母亲涉嫌诈骗外逃,警察向学校提出要询问这个孩子。结果校长回复:学校可以让班主任、老师配合询问,但不能直接问学生。校长直言,对12岁的未成年人来说,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形成,学校不鼓励孩子揭发父母、撕裂亲情。这是一种违反人性的做法。近年来,类似的“亲亲相隐”的话题有很多,也引发了很多争论。不让子女揭发父母,是保护人性,还是放纵犯罪?

中国传统上主张“亲亲相为隐”,近亲属免除互相揭发举报的责任。孔子说: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直在其中——这就是传统中国的正义观。如果是卑亲属和小辈“告言尊长”,尊长可按自首的规定免罪,而卑亲属和小辈却要“依干犯名义律”被判刑,因为这是“以小犯上”。这种法律规定贯穿于各个封建时代。但这不是中国封建特产,更不是某些人臆想出来中国法治建设的“绊脚石”。那么像这种事情,做晚辈的到底该如何做呢?大胆揭发,那么与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就背道而驰,甚至背上“灭亲”的骂名;隐瞒欺骗,则有与传统道德里的诚实守信相违背,并且也触犯了法律。在法治社会的今天,我们是应该遵循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还是遵守法纪做一个守法好公民呢?在这里,传统道德与当代法律有了水火不相容的接触。在新社会下,我们还应该牢记这些传统道德吗?一时间成为了大街小巷热议的话题。

(二)从“小悦悦事件”看当代社会道德

两岁的广东女童小悦悦于2011年10月13日在佛山被两辆汽车碾过,18名经过的路人对此视若无睹,最后由第19名路人抱起的事件,经由传统与网络媒体的传播后广为人知,并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广泛的道德反思热潮。

小悦悦事件为何会具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小悦悦事件不仅仅是一件普通的

交通事故,更重要的是它反映的是一个日益滑坡的道德该怎样唤起人们的良知。如同一些国民所讲,道德的崩塌不敢肯定每个人都是无辜者,但可以肯定每个人都会是受害者。小悦悦事件给了大家一个反思和情绪发泄的平台。曾几何时,我们会义不容辞的救起无助的伤者;曾几何时,我们会毫不犹豫的扶起跌倒的老人;曾几何时,我们会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然而此时的我们还会一如既往的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吗?18位路人的见死不救再一次遭到社会和媒体的批判,将他们冠以“麻木”和“冷漠”。然而当国民大声谴责他们冷漠的时候,请想一想如果在场的是你,你会毫不犹豫的去救她么?在经历了几十年的社会洗礼变迁之后,你会无所顾忌的去救她么?或许你会陷入那么一点点的犹豫。这就是中国道德的缺失,是一种民族精神的缺失。因为这毕竟反映的是一个社会的问题,而不是个人的问题。我们必须承认当下中国社会道德水准大幅滑坡是一个已

成的现实,也必须正视连“扶老携幼”这样的基本公德都无法立足的社会现状。

四、对传统伦理道德现状的反思

到底为什么会出现道德滑坡的现象呢?究其原因我觉得这与我国传统风俗意识的影响是分不开的。自古以来,我们在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时就有“息事宁人”的主张,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化解社会冲突,是传统和合思想的积极方面,但是这种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奉行自我保护、明哲保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人生信条,使得人们缺乏道德正义难以挺身而出,去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再加上屡见不鲜的“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社会现象不断出现,更强化了人们之间的距离感、不信任感。久而久之,人们已经接受了这种处世准则,提醒亲友出门要“少管闲事,省得自找麻烦”。

那到底该如何防止道德继续滑坡或者采取措施促进道德的发展?我认为可以通过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来提高人们的责任意识。首先,应该大力弘扬集体主义道德观念,整理人们的价值观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融为一体,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消除心中的隔膜,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其次,开放公共生活,鼓励公民积极参与公共实践活动。通过积极参加各种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人们在公共生活中感受到自己利益与社会利益息息相关,从而也增强自己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

五、结论

传统伦理道德在我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确实产生了积极的意义,有力的维护了封建统治,也使得我们成了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但是在新社会下,它又有许多与时代发展不符的传统教条。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它在今天仍能发挥强大的功效。主要参考书目:

《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方克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