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新基础教育三年发展规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新基础教育三年发展规划一、基本情况表

二、现状分析

(一)概述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前身为“安东乡立薛家桥高等小学”,创办于1914年,有着近百年的办学传统,形成了“崇德博学、主动发展”的校风,“修身敬业、乐教爱生”的教风和“尊师守纪、自信好学”的学风。2007年,学校被华东师范大学“新基础教育”研究所确定为“新基础教育”实验联系学校。2008年学校创建成常州市优质小学。2009年,学校制定了基于学校发展现状的新一轮三年发展规划。在三年主动发展规划指引下,依托着“新基础教育”的实践研究,我们每个薛小人一起走过了一段在实践变革中不断超越的路程,促进了学校办学理念的提升、管理机制的优化,课堂教学、学生工作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经历了“新基础教育”实验的前期调研和中期评估,2012年成功创建为“新基础教育实验基地学校”。未来三年,学校将在新的起点继续深入践行“适性扬才,多元开放”这一办学理念,积极营造“从小做起”的校园文化,实现高位跨越式发展,

续写新的辉煌!

(二)优势与潜势

优势分析

1.学校管理

(1)在文化规划中体现了价值引领。我们将良好的办学传统与“新基础教育”理念进行有机整合,做到传承与生成相结合,初步确立了以校训“从小做起”为核心的儿童文化,并以此整体建构学校文化系统。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把制度文化建设作为重点,再次进行制度的梳理和整合,努力使制度走向系统、集约,增强制度的激励性。

(2)在组织更新中激发了团队活力。

部门效能,变“减”为“增”。通过部门的整合增强了对课程、教学、科研、学生工作、后勤服务的整体策划以及领导与执行能力。学校内部组织机构重组的核心取向使得各部门从上传下达的单一作用转变为肩负参谋、咨询、服务、指导和协调等多种职能的机构,通过这样一种纵横结合、上下连通的方式,形成高效优质的学校组织网络。

(3)在探索机制中激发了研究活力。通过规范校长办公会议、校务公开、教代会等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强化校长的责任意识与合作意识,努力推进校长负责与民主参与的治校机制研究。通过加强中层领导与年级组长、教研组长的“责任人”与“合作者”的双重角色转换,提高了整体思考与主动沟通的意识,推进分工负责与协作推进的实施机制研究。通过诊断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综合评价与多元评价相结合,开展评价反馈与激励完善的发展机制研究。通过学校年历、月历与周工作行事历的研究,班主任工作一日常规、学科教师一日常规、行政人员教学工作常规、行政例会等制度的不断创新、完善、转化,努力构建常规保证与研究创新的动力机制。

2.教师发展

基本形成了三梯队不断推进的教师队伍建设格局。运用教师间的差异资源推动进取,不断促使每个教师在各自能力最近发展区的上限处工作,并通过与自己、与同伴、与理论、与实践的四种对话,寻找差别,实现了共享与创造。教师个体教育教学观念、行为开始实现转型。班主任的教育理念、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被动地接受变为主动地参与、创造性地开展班级活动,整体策划班级活动的能力提高很快。

(1)梯队培养有平台。依据教师发展现状,进行了有序的梯队培养,帮助教师制定好中远期发展规划;通过创设实验骨干教师发展“交流平台”,开通优秀教师培养“绿色通道”,实施新教师培养“青蓝工程”等策略,促进了教师的主动发展;依托按梯队分层实施课型研究,让不同梯队的老师进行移植迁移,同课异构,课堂展示,充分挖掘研讨中的差异资源,让不同层面的老师相互汲取,

共同促进。

(2)学科骨干渐成型。通过“对话与协商”式的言说方式和“贴地”式的培养方式来放大骨干亮点,激励点化骨干教师开展具有生命自觉的实验研究。各学科已经具备了相应的骨干教师群体,在不断的磨炼和执着变革中他们的学习力、策划力、组织力、研究力、凝聚力有了质的提升。

3.学生发展

(1)班级岗位建设初见成效:通过多年多来的实践研究,部分班级在班级建设上已经初见成效,班级岗位建设、班级文化建设、班级主题系列活动的开展有了从“量”到“质”的改变,并且逐步深入,形成了本班的特色。

(2)主题活动体现成长:学生的能力、精神风貌,班级的状态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实验老师在艰辛的实践过程中也不断地成长。她们变得更会思考,更会学习,更能走进儿童的内心,更能站在儿童的立场看待学生成长中的问题。

(3)大型活动趋于融合:学校大型活动追求育人价值的最大化。活动策划有了整合的意识,整体思维初步形成。能基于学校大型活动、年级主题系列活动、班级活动的内涵提升,贯彻“基于儿童,为了儿童,在儿童中”的活动理念。

潜势分析

1.社区资源:学校位于常州市“新农村建设”的示范镇,各级领导对学校的发展寄予厚望,对学校的扶持和帮助不遗余力,为学校进一步跨越式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和资源。

2.人力资源:新任校长和领导班子的就任,给学校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新的动力和资源。几年的新基础教育实验造就的学科责任人对于教师的群体发展也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他们了解教师,善于策划,思维系统,具有一定的引领价值和发展潜势。快速成长的骨干队伍让每一个教师受到了感染和触动,让教师在深入的对比和反思中找到了自我发展的空间和活力,极大了触动教师主动发展的意愿。这份改变来自教师的需求已经从“求生存”、“求尊重”到“求发展”“求创造”。

3.经验资源:经历了“新基础教育”五年的探索与研究后,做事的行为方式有了巨大的变革,能用“同伴互助、同生共长”的研究文化理念有意识的衡量和指导自身行为,活动策划体现了“长程规划”、“整合融通”、“重心下移”、“前沿后续”,其内含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对学校后期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文化引领和经验支持。

(三)问题与不足

1.学校文化建设还需进一步清晰。由于频繁的校长调动,学校在发展变革中的核心文化尚未形成,还缺乏“魂”与“根”。对如何抓住“师生主动健康发展”的魂,深刻理解“适性扬才,多元开放”办学理念的内涵,提升生命自觉;如何立“教学研究”的根,立足课堂教学和班级建设的实践,提升实践能力,从而既成事,又成人,在成事中成人,以成人促成事,实现师生发展的双赢思考不够深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