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防汛中河道水位的几种计算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防汛中河道水位的几种计算方法

作者:xhw

阅读:565次

上传时间:2006-02-08

推荐人:xhw2208 (已传论文2套)

简介:利用试算法和图解法可以求解天然河道或渠道中测站上下游的水位,了解河道或渠道水位涨落速度及最高承受水位,为灌区的防洪抗洪指挥、总结防洪经验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字:防汛河道水位试算法图解法

相关站中站:防汛抗旱

1 引言

在防汛过程中,河道的水位对防汛抢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一般天然河道的水位测量站分布稀疏,当一段河道离水位测量站较远时,通过计算的方法大致了解其水位显得尤为重要。

就当前赣抚平原灌区而言,东、西总干渠道均有一段渠段是天然河道,原人工开挖渠道经过四十多年的流水冲刷,也渐渐变得与天然河道相差无几。根据天然河道水位的计算方法计算渠道内水位测站上下游水位,了解渠道水位涨落速度及最高承受水位,对灌区的防汛抗洪指挥、总结

防汛经验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2 几组水位计算公式的推导

天然河道蜿蜒曲折,其过水断面形状极不规则,同时底板和糙率往往沿程变化。这些因素使得天然河道水力要素变化复杂。由于河道的这些特点,其水位计算时,可根据水文及地形的实测资料,预先将河道分为若干河段。分段时应尽可能使各段的断面形式、底坡及糙率大致相同,同时保证计算段内流量不变。当然,计算河段分得越多,计算结果也就越准确,但计算的工作量及所需资料也大大增加。分段的多少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计算河段可取2~4km,且河段内水位落差不应大于0.75m。此外,支流汇入处应作为上、下河段的分界。

图1所示为天然河道中的恒定非均匀流,取相距为Δs的两个渐变流断面1和2,选0—0为基准面,列断面1和2的能量方程为

z 1 + = z

2

+ +Δh

w

式中z

1,v

1

和z

2

,v

2

分别为断面1和2 的水位和流速;Δh

w

为断面1和2

之间的水头损失,Δh

w =Δh

f

+Δh

j

。沿程水头损失可近似的用均匀流公式计算,

即Δh

j =Δs,式中为断面1和2的平均流量模数。局部水头损失Δh

j

是由于过水断面沿程变化所引起的,可用以下公式计算:

Δh j = (-)

式中为河段的平均局部水头损失系数,值与河道断面变化情况有关。在顺直河段,=0;在收缩河段,水流不发生回流,其局部水头损失很小可忽略,取

=0;在扩散河段,水流常与岸壁分离而形成回流,引起局部水头损失,扩散越大,损失越大。急剧扩散的河段,可取=-(0.5~1.0);逐渐扩散的河段,取

=-(0.3~0.5)。因扩散段的v

2< v

1

,而式正值,故取负号。

将Δh

f 和Δh

j

的关系代入能量方程得

z

1 + = z

2

+ + Δs + (-)⑴上式为天然河道水位一般计算式。

如所选的河段比较顺直均匀,两断面的面积变化不大,两断面的流速水头差和局部水头损失可略去不计,则上式可简化为

z 1 - z

2

= Δs ⑵

利用式⑴或式⑵,即可进行河道水位的近似计算。

3 河道水位的计算方法

㈠一般河道水位计算——试算法

计算天然河道水位,应已知河道通过的流量Q,河道糙率n,河道平静局部水头损失系数,计算河段长度以及一个控制断面的水位z

2

。若已知下游控制断面

水位z

2,则可由向上游断面逐段推算,此时与z

2

有关的量均属已知。将式⑴有关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分别写于等号两边,则有

z

1

+ + -Δs = z

2

+ +

式中v=,代入后有

z

1

+ -Δs = z

2

+

上式等号右边为已知量,以B表示,左边为z

1的函数,以f(z

1

)表示,即

f(z

1

)= B

计算时,假设一系列z

1,计算相应f(z

1

),当f(z

1

)=B时的即为所求。

通常将假设的3、4个z

1值与相应的f(z

1

)值绘制成z

1

~ f(z

1

)曲线,如图2

所示。根据已知B值从曲线上查得相应的z

1

值,即是所求的上游断面水位。依

次逐段向上推算,可得河道各断面的水位。反之,若已知上游水位值z

1

,则从上

游往下游逐段推算z

2

㈡图解法

图解法种类较多,现介绍其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方法——断面特性法。

利用简化公式⑵

Δz = Δs

令=( + )

其中K为特性流量,是断面要素的函数,因

K2 =

则⑵可改写为

Δz = Δs( + )⑶

式中,A是水位的函数,即

= f(z)⑷

当z= z

1时,f(z

1

)=F

1

;z=z

2

时,f(z

2

)=F

2

。代入上式,则

Δz = Δs [ f(z1)+ f(z2)] = Δs [ F1+ F2 ]

根据水位资料,绘制上、下断面的z~f(z)曲线。如图3所示。假设河段

上、下游断面的水位为及,在图3曲线上去aa’=z

1,则oa’=F

1

;同样,在曲线

上去bb’=z

2,则ob’=F

2

。过a作水平线交bb’于c点,则ab于ac之夹角的

正切为

tgθ= =

所以

Δz=tgθ(F1+F2)⑸

比较式⑷与⑸,得

tgθ=(n

2

Q

2

)Δs

因此,只要根据已知起始断面水位,在曲线z

1~f(z

1

)上取定a点,从a

点作角度为θ=arctg(Δs)的射线,交曲线z

2~f(z

2

)于b点,b点的纵

坐标即为z

2

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