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修改心理学绪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上,更为偏激,有人说“因为他过分地钻进了成熟这个
领域,以至于忽视了其它许多的因素”。
(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1、意识理论观点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可分为3 个部分:意识、前意识 和无意识。意识指个人目前 意识到的一切, 是和直接感知 有关的心理部分,是表层的精神活动,是人的精神结构中 很小,很微弱的一部分。前意识指虽非目前意识到的但可 以通过回忆而变为意识内容的 一切, 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 间。无意识则指被压抑而不能通过回忆再召唤到意识中的 一切;这通常是不为社会规范所容的欲望。无意识包括本 能的冲动欲望,人的行为是受本能支配的,但又现实的制 约。他把无意识的作用提到了一个高度,认为潜意识起决 定作用,认为人的整个精神活动都是潜意识的。弗洛伊德 的“无意识“理论是精神分析的核心。
肛门期(8个月—4岁):儿童的注意力转移到排泄过程中。 当父母尝试对孩子进行大小便训练时,儿童可利用“排泄”或“不
排泄”的方式,来获得赞许或表示反抗。
过于放纵或过于严厉的大小便训练都可能导致肛门期的固着,并表 现为相应的人格特质。
肛门期-排泄型人格,即“随意排泄”型人格,这类人不讲规则,
两个不同方面。
个性心理以心理过程(认识、情感、意志)为基础。没有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就无法形成。
同时,已经形成的个性心理又反过来制约着每个人的心理过程并在心
理过程中表现出来。
2.心理学的概念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3.学前儿童 心理学中对人的一生各时期的划分国内外学者虽然不尽相同,但一般 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 (2) 乳儿期(1个月-----1岁 )
意识——心理活动中与现实联系,能被自我意识所知觉的
部分。
前意识——是指当时意识不到但随时可以意识到的那些心 理要素。是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缓冲地带。 潜意识——是指个体无法直接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 。是不被外部现实、道德、理智所接受的各种本能冲动、 需求和欲望,或明显导致精神痛苦的过去事件。潜意识是 整个心理活动中最具动力性的部分。在正常和变态心理机
首先,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其次,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 最后,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
(2)心理的分类 心理学上通常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
①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不同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
反映过程。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特性、意义及本质的反映过程
母亲对男孩的吸引会导致恋母冲突,即俄狄浦斯冲突,男孩为了获 得母亲的感情而与父亲发生对抗。
此时男孩感受到来自父亲的威胁,特别是害怕被父亲阉割。
为了缓解这种焦虑,男孩需要对父亲进行认同。 当男孩努力使自己变为父亲的样子时,父子之间的对抗就会结束。 之后,男孩会开始接受父亲的价值观,并形成自己的良心。
,外环境只是给发展提供以适当的时机而已。
他的一个双生子爬梯实验是很著名的。在这个实验中, 双生子T和C:T从第48周起每日进行10分钟爬梯训练,
连续6周;在此期间,C不作爬梯训练,只从第53周起开
始作爬梯训练。根据他的实验结果,C只接受2周的爬梯 训练,就能赶上T的水平。因此,他得出结论说:不成熟 就无从产生学习,而学习只是对成熟起一种促进作用。 对于这个实验的解释曾经引起很多人的兴趣和争论。
上一个阶段的任务虽未完成,仍有机会在以后的阶段继续完成,并不 一定导致像弗洛伊德所说的那种病理性后果。 即使每一个阶段的任务完成了并不等于这个矛盾不复存在了,在以后 的发展阶段里仍有可能产生先前已解决的矛盾。
乳儿期:基本信任感vs基本的不信任感 婴儿期:基本的自主感vs基本的羞怯感和疑虑 学前期:基本的主动感vs基本的内疚感
(三)学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意义
1.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发展观
2.培养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感情
3.为今后更好地进行幼教工作打好基础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格塞尔的成熟势力说 (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三)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阶段理论
(四)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一)格塞尔的成熟势力说
具有破坏性、残忍、龌龊。
肛门期-滞留型人格,即“憋着不排泄”型人格,这类人固执、吝啬、
守规矩,但过于死板,有强迫性洁癖。
性器期(3—7岁):弗洛伊德认为此阶段的冲突的顺利解决对人格的健 康发展极为重要。
具有生殖器型人格特质的成人,爱虚荣、爱出风头、敏感、自傲、有自
恋倾向。 在生殖器期,儿童对性器官的兴趣越来越大,并开始在生理上受到异性 家长的吸引。
格塞尔是美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是美国耶鲁大学教授.
格塞尔的主要观点是所谓“成熟势力说”。他认为支配儿童
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二:成熟和学习。他更着重于成熟,认为 成熟与内环境有关,而学习则与外环境有关。儿童心理发展 是儿童行为或心理型式在环境影响下按一定顺序出现的过程 。这个顺序与成熟(内环境)关系较多,而与外环境关系较少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情感过程是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引起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某 种态度的体验或感受。它包括情绪和情感活动。 意志过程是指一个人有意识地提出目标、制定计划、选择方式方法、 克服困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内在心理活动过程。
②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1
知识目标
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 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方法; 了解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2
技能目标
学会判断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情况。
引例 文本
贝贝1岁以前由爸爸妈妈带,1岁以后由乡下来的奶奶带。贝贝2岁的时候还不 会说话,3岁了才学会说话。奶奶说:“贵人语话迟。贝贝的爸爸妈妈都是大学生,将来贝贝 肯定有出息。”有朋友说,遗传了这么优秀的基因,贝贝以后一定也会非常优秀。也有朋友 文本 说,贝贝以后的发展关键还是看父母的教育,以及后天环境的影响,和遗传没有什么关系。
文本
听到这些说法,贝贝的爸爸妈妈私下里嘀咕,环境和遗传对于贝贝的影响大约是一半对一半
文本
吧。
问题: 人们对贝贝未来发展的预测有没有依据? 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现象 (1)心理的实质。心理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具体来说有 以下三个要点:
2、心理社会发展的阶段 埃里克森把儿童人格的发展看作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一定要 经过几个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普遍的发展任务, 这些任务都是由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间不断产生的冲 突和矛盾所规定的。 如果儿童解决了冲突,完成了每个阶段的任务就形成积极的个性 品质,完成的不好就会形成消极的个性品质。 上个阶段任务的完成有助于下个阶段任务的完成。
简评:
对于他的理论的上述两重性,以他成熟理论的儿童教养观 自然也不可避免地也具有两重性。他要求教育机构,教育
者,父母应遵守儿童的身心特点对儿童进行养育或施教,
要求注意培养儿童个性,反对对儿童提出整齐划一的要求 ,这些无疑是有价值的,但他有要求教育者消极无为地追 随儿童,又贬低了教育,教师的主导作用,他的这些儿童 思想与卢梭和蒙台梭利有相似之处,但在环境与教育的忽
父亲对女孩的吸引会导致恋父冲突,即厄勒克拉特冲突,女孩
因为暗恋着自己的父亲而与母亲进行竞争。
女孩对母亲的认同需要一个更长的时间过程。 弗洛伊德认为,不像男孩那样具有尽快缓解焦虑的足够动力。
潜伏期(5—12岁):潜伏期不是一个发展阶段,而是一段安静的 时间,因为此时的心理性欲发展停止了或被中断了。
生殖期结束时,人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形成了成熟的爱和成人的性生活能力。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1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与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
理论的区别
弗洛伊德 强调本能 把儿童放在母亲、父亲的关系 上研究 研究阶段到青春期 人的本性是恶的 埃里克森 强调自我 把儿童放在社会关系上研究 研究阶段为人的一生 人的本性不善也不恶,有两种可 能
学龄期:基本的勤奋感vs基本的自卑感
青少年期:基本的自我同一感vs同一感混乱 成年早期:基本的亲密感vs基本的孤独感
成年中期:基本的繁殖感vs基本的停滞感
成年晚期:基本的自我完善感vs基本的绝望感。
(10)老年期(65岁------死亡)
4.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0~6岁)儿童
的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学前儿童的概念: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个体心理的发生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征 3.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发展
能中均占有非常大的优势。
2、人格理论 在无意识概念的基础上,他还提出了人的精神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 组成的。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 动 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目标乃 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 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 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 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 分,它是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 价值观念而形成, 超我大部分 也是无意识的, 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 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 它所遵循的是 “道德原则” 。 包括自我理 想和良心。 佛洛伊德认为人格的三种构成——本我、 自我和超我之间 不是静止的,而是始终处于冲突——协调的矛盾运动之中。不平衡时则 会产生心理异常。
(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心理动力学中人格结构的形成 本我: 生物成分——唯乐原则
三个方面:自我:
心理成分——现实原则
超我:社会成分——至善原则
口唇期(0—18个月):在生命的第一年,婴儿的快乐大多来自
嘴部受到的刺激。
在这一阶段,如果一个婴儿受到挫折或进食过度,就可能形成某 种口唇期人格特质。到了成年期,这些嘴部刺激的需要即可能表
(3)婴儿期(1岁------3岁)
(4)幼儿期(3岁------6、7岁) (5)童年期(6岁、7---11、12岁)
(6) 少年期(11、12岁--14、15岁)
(7) 青年早期(14、15岁---18岁) (8) 青年期(18岁------25岁) (9) 成年期(25岁------65岁)
个性倾向性是决定个体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内部动力系统,是具有
一定的动力性和稳定性的心理成分。比如,需要、动机、兴趣、理想 、信念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它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其中以性格为核心。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关系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这两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着的。二者是同一现象的
现为嚼口香糖、咬指甲、吸烟、喜欢狂吻、暴食、嗜酒等行为。
在口唇期较早阶段,过度满足进食要求或过度关照所致的固着会 产生口唇期-依赖型人格。这类人非常容易轻信、被动,总是要
求得到他人的关注。
在口唇期较后阶段,挫折所致的的固着会产生口唇期-攻击型人 格。这种攻击性经常是以撕咬的形式表现出来。具有这种人格倾 向的成人,喜欢争论并刻薄地挖苦人,疑心很重,甚至喜欢盘剥 他人。
弗洛伊德解释说,与人生前6年中的迅速发展相比,潜伏期是一个
“相对平静”的时期。
生殖期(12—20岁):在青春期,迅速增加的性能量会激活此前各 阶段中未能得到解决的心理冲突。 根据弗洛伊德的解释,这就是为什么青少年期充满情绪混乱和各种 困难的原因。 生殖期始于人的青春期,青年人逐渐形成一种建立具有社会性的两 性关系的潜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