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

合集下载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1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1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人际关系: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属于社会心理学的范畴,主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包含三种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性质:是一门关于行动的科学。

更为重要的是,人际关系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

它同哲学、美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传播学、教育学科和行为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实践任务: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不断地改善人际关系,发展新型人际关系。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社会网络层次:生产关系,各种具体的社会关系,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和客观社会关系是同时产生的,人际关系一开始就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影响,社会关系存在于人际关系中。

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人际关系研究的必要性: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群体的凝聚力。

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个体的发展。

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注意阶段:由零接触过渡过单向注意或双向注意的定向阶段。

接触阶段:由注意逐渐向情感、情感沟通的轻度心理卷入阶段转向,此时开始建立初步的心理联系。

融合阶段:由接触而导致情感联系不断加强,心理卷入程度不断扩大,进入稳定交往阶段。

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朱迪·C·皮尔逊《如何交际》冷漠阶段、疏远阶段、终止阶段。

人际关系行为模式(莱维特)圆形传递:优点是提高全体成员的士气,调动他们的积极,使群体中各个成员都能产生满意感,群策群力解决面临的复杂问题。

缺点是解决问题的速度慢,正确性差,领袖人物或领导者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

轮式传递:优点是解剖问题的速度快,领导者能发挥作用,沟通中其成员判断的正确性高。

人际关系心理学((一)2024

人际关系心理学((一)2024

人际关系心理学((一)引言概述: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在社交互动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学科。

通过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沟通和相互作用,人际关系心理学帮助我们理解人际关系的本质、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进行阐述,包括自我概念、交流技巧、情感管理、冲突解决和人际影响。

正文:自我概念:1. 自我概念的定义和作用2. 自我认同和自尊的关系3. 自我概念的形成因素4. 自我概念的维持和变化5. 自我概念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交流技巧:1. 积极倾听和有效表达的重要性2. 非语言沟通的作用和技巧3. 主动分享和共情的能力4. 解决沟通障碍的方法5. 跨文化交流的关键技巧情感管理:1. 情绪的基本特征和分类2. 情感表达的重要性和方式3. 情绪调节的策略和技巧4. 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5. 健康情绪管理对人际关系的积极影响冲突解决:1. 冲突的定义和类型2. 冲突解决的基本原则3. 积极处理冲突的技巧4. 谈判和妥协的重要性5. 长期维持和修复关系的方法人际影响:1. 社会认同和归属感的作用2. 外貌和第一印象的影响3. 权威性和说服力的因素4. 影响他人行为的策略5. 网络社交和虚拟人际关系的特点与影响总结:本文从自我概念、交流技巧、情感管理、冲突解决和人际影响五个大点进行了阐述。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社交互动以及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所需的技巧和策略。

通过掌握和应用这些知识,我们能够提升自我意识、改善沟通技巧、有效管理情绪、处理冲突并影响他人,从而建立更为稳固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第一章

人际关系心理学第一章

人际关系心理学第一章一、导论人际关系心理学是研究人际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的心理科学。

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人际关系对我们的心理健康、职业发展、生活质量以及社会适应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人际关系的定义与类型1、人际关系的定义: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彼此认知、情感互动和行为影响的过程。

2、人际关系的类型:根据交往的深度和目的,人际关系可分为亲密关系、友谊关系、职场关系等。

三、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人际认知:研究如何理解他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以及如何影响自己的认知和行为。

2、人际情感:研究如何在交往中产生、发展和变化的情感,以及情感如何影响人际行为。

3、人际行为:研究如何在交往中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行为,以及行为如何影响人际认知和情感。

四、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实验法:通过控制实验条件,观察和分析人际关系的变化和影响。

2、观察法:通过观察自然情境中的人际互动,收集和分析数据。

3、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和分析被试者的态度和行为。

五、人际关系心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1、心理咨询:帮助个体解决人际问题,提高人际关系的认知和行为能力。

2、人力资源管理:帮助组织了解员工的人际关系特点,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

3、社会关系:研究社会群体的人际关系特点,提高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六、结论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心理科学,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人际关系及其影响因素,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将越来越突出,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也将越来越广泛。

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人类行为和思维的基本模式,以及这些模式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互动。

在人格心理学中,第一章通常会介绍这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

人格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个体差异和人类行为基本模式的学科。

它主要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和思维模式,以及这些模式如何影响个体的生活和发展。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

人际关系心理学讲授提纲(部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概念(一)什么是人际关系1、人际关系的理解:从狭义看,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它的发展变化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

结论: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解释:第一,人际关系主要注意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的程度。

第二,人际关系是由一系列心理成分构成的。

它既有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也有行为成分。

第三,人际关系是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积极地进行交往,是建立、巩固和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

2、人际关系包含成分:一是认知成分,反映个体对人际关系状况的认知和理解,是人际知觉的结果,是理性条件;二是情感成分,是对交往的评价态度,是关系双方在情感上满意的程度和亲疏关系,是人际关系的基础;三是行为成分,是双方实际交往的外在表现和结果,即能表现个性的一切外在行为。

(二)什么是人际关系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是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科学分支。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人与人关系的各种社会心理现象,包括魅力、遵从、侵犯和亲社会行为、社会交换、社会比较、社会纠葛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协作和竞争、公平和公正等。

研究范围: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一)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性质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关于行为的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二)人际关系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和过程人际关系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是社会现实需要的结果,也是现代社会节奏加快、社会变化加剧对心理学提出的必然要求。

第二节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既包括正向的发展(人际关系的优化),也包括负向的发展(人际关系的恶化)。

一、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一)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人际关系心理学

人际关系心理学

LAH 人际关系心理学——第1~12章论述题复习资料第 1 页共 10 页第一章——第五章论述题一、简述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1.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注意阶段(陌生人阶段,由彼此的毫无关系即零接触状态,到开始进行选择性注意,或者是一方注意另一方,或者是双方相互注意。

);接触阶段(普通朋友阶段,交往双方开始轻度卷入对方心理,彼此友好相处,但没有强烈的吸引力。

)融合阶段(好朋友或恋人阶段,双方开始自我暴露,情感中度或者深度卷入彼此心理。

)2.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冷漠阶段(一方视另一方为一种负担,产生痛苦情绪体验。

)疏远阶段(双方产生厌恶反感情绪。

)终止阶段(完全失去联系,不再相互往来。

)二、简述人际关系中交往积极性的经典实验梅奥和他的学生在1927到1932年对美国霍桑工厂做了一系列实验研究,称为霍桑实验。

实验由四个分实验组成。

1.照明实验。

梅奥假设工人由于照明等劳动条件不好导致积极性下降,只要改善劳动条件,就可以促进工人的积极性。

但实验结果推翻了这个假设,劳动条件对工人劳动积极性的调动方面并不是特别重要,而管理者与工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决定着工人的积极性。

2.福利实验。

梅奥假设增加福利条件使工人能提高生产率,反之,则降低生产率。

实验结果发现,依然是人际关系比福利措施来得更为重要。

3.群体实验。

实验者假设如果以计件来算工资,工人将会与其他人竞争,更加努力工作,产量会提高。

但结果是产量只保持中等水平上。

究其原因,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起作用。

4.态度调查。

梅奥对工人进行了两年的态度谈话,而且过程当中基本上只听不说,让工人说。

结果谈话之后,产量大增。

原因是通过谈话,使管理者与工人之间的人际关系更为融洽,促使产量有所增加。

霍桑实验的结论:(1) 人是社会人(2)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降低取决于人际活动的积极性。

(3) 工人生产量的多少是由社会规范决定的。

(4) 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外,还存在非正式群体。

对霍桑实验的评价:(1) 实验理论假设不全面,方法缺乏客观性,有政治和阶级的偏见。

《人际关系心理学》名词解

《人际关系心理学》名词解

《人际关系心理学》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2.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本质上,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正在形成的社会心理学分支或应用心理学分支学科。

3.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1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和方法1.人际反应特质:心理学家认为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个体的人格体系形成过程中,形成了其特有的人际关系的基本倾向,称之为人际反应特质。

2.归因理论:是关于知觉者推断他人与自己行为的一组理论。

它侧重于对人的活动因果关系进行分析。

人们通过这种理论来理解、预测和控制他们的环境,以及随这些环境而出现的行动,从而达到有效地控制人际关系的目的。

3.通俗心理学:是海德提出来的,海德认为每一个正常人都是心理学家,都有一些关于人类行为因果解释的基本理论,这些理论是由生活经验积累形成的,就叫作通俗心理学。

4、社会测量法:又称社交测量法。

这是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创立的一种用来测量群体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的一种方法。

其目的是从群体的角度,定量地揭示整个群体以及各成员在该群体内的好感、反感、冷漠等情感关系。

第三章态度及其转变1、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特定的人、观念、情境或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2、参与活动法:参与活动要求人们通过活动来改变自己的态度。

人们的态度往往在交往中体现出来,并在交往中得到别人的启发和教育,从而改变。

3、登门拜访:是一种态度转变的方法。

这种方法认为态度转变必须逐步提出要求,从一个小请求开始,然后向大请求过渡,从而达到彻底改变态度的目的。

4、团体规定论:是一种态度转变的方法。

它认为群体所具有的公约、规章、准则等可以有效改变人们的态度。

这样,我们可以利用群体的纪律来要求各个成员,使他们改变态度,与群体保持一致。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提纲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提纲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提纲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提纲1、人际关系的定义ⅰ、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ⅱ、含义:①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②由一系列心理成分构成(认知、情感、行为);③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需要通过不断的交往加以巩固和发展;所以积极的进行交往,是建立、巩固和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

2、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定义ⅰ、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ⅱ、本质上是正在形成的社会心理学分支或应用心理学分支学科。

3、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性质它具有社会科学的一切属性;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4、人际关系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和过程ⅰ、社会历史发展对人际关系心理学的需要,为其作为分支学科的形成提供了现实可能性;ⅱ、特别是应用研究,具有社会心理学专业训练的工作者深入到社会现实生活中,或亲身参与,或与实际工作者携手合作,这是人际关系心理学形成的根本原因。

5、人际关系心理学产生的过程双循环:顺时针方向运动的内循环与逆时针方向运动的外循环有机组成的完整体系。

6、人际关系心理学与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关系①、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从社会心理学中脱胎而来,两者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

②、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来,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人际关系是其的主要内容。

③、可见,人际关系心理学与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④、人际关系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是一个具有专门研究对象、理论和方法的独立学科。

7、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任务①、理论任务:丰富和发展人际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尽快本土化(适合中国国情)②、实践任务:a、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b、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c、不断的改善人际关系;d、发展新型人际关系;此外还在于纠正现实社会中某些畸形的人际关系,减少和堵截人际冲突、人际内耗。

人际关系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最全资料)解读

人际关系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最全资料)解读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资料填空题1、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

2、“人际关系”作这专用名词是在20世纪初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最先提出来的。

3、人际关系作为早期行为科学理论之一,也称(人群关系论),1933年由哈佛大学教授(梅奥)创立。

4、从心理学角度考察,人际关系包含三种成分,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5、在人际关系心理学各理论流派中,提出群体动力学的心理学家是(勒温),提出人际特质理论的心理学家是(修茨)。

6、弗罗姆提出的理论流派是(期望理论),海德和凯利提出的理论是(归因理论)。

7、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就测量法而言,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是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

8、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9、在心理学的各分支学科中,(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心理学联系尤其密切。

10、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11、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12、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三个阶段是:(注意)阶段、接触阶段和(融合)阶段。

13、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包括:冷漠阶段、(疏远)阶段和终止阶段。

1、人际关系的心理学实验研究,始于20世纪( 20 )年代。

2、(莱维特)为了探索正式群体中个体的相互作用的交往模式,提出了四种有代表性的人际关系沟通模式。

3、人际沟通四种模式包括:圆形传递、(轮式传递)链式传递和( Y式传递)。

4、对非正式群体的人际关系交往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戴维斯)。

5、在非正式群体中存在的四种人际关系交往模式分别是:(单线型)、集中型、偶然型和(流言型)。

6、对人际关系的结构进行系统研究的心理学家是(纽科姆)。

7、人际关系从其结构组成来说可以分为五类:生活型、(劳动型)、休息型、(学习型)和活动型。

8、人际关系中交往积极性的经典实验——霍桑实验是心理学家(梅奥)和他的学生一起进行的。

人际关系心理学 填空题 选择题 判断题

人际关系心理学 填空题 选择题 判断题

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

2、“人际关系”作这专用名词是在20世纪初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最先提出来的。

3、人际关系作为早期行为科学理论之一,也称(人群关系论),1933年由哈佛大学教授(梅奥)创立。

4、从心理学角度考察,人际关系包含三种成分,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5、在人际关系心理学各理论流派中,提出群体动力学的心理学家是(勒温),提出人际特质理论的心理学家是(修茨)。

6、弗罗姆提出的理论流派是(期望理论),海德和凯利提出的理论是(归因理论)。

7、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就测量法而言,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是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

8、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9、在心理学的各分支学科中,(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心理学联系尤其密切。

10、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11、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12、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三个阶段是:(注意)阶段、接触阶段和(融合)阶段。

13、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包括:冷漠阶段、(疏远)阶段和终止阶段。

二、选择题1、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心理学之父”是(A)。

A、冯特B、梅奥C、莱维特D、勒温2、下列不属于人际关系心理成分的是(D)。

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行为成分D、意志成分3、人际关系的分类按照需求的性质,可以分为哪两类?( B )A、支配性关系和平等性关系B、情感关系和工具性关系C、吸引性关系和排斥性关系D、长期性关系和临时性关系4、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始于(B)A、19世纪末B、20世纪20年代C、1933D、20世纪60年代5、提出认知不协调理论的心理学家是(D)A、骊斯洛B、弗罗德C、亚当斯D、费斯汀格6、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的人际关系心理学流派是(D)A、象征性交往理论B、群体动力学C、社会互动理论D、公平理论7、在诸多学科中。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关键信息项:1、人际关系的定义与范畴2、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3、人际关系中的沟通技巧4、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5、人际冲突的处理方式6、人际关系中的心理效应7、提升人际关系质量的策略11 人际关系的定义与范畴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它涵盖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关系,如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师生关系等。

人际关系不仅包括情感方面的联系,还涉及到信息交流、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等多个层面。

111 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个人的身心健康、职业发展和生活满意度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它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增强自信心、促进个人成长,并为个人创造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112 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人际关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个体的性格、价值观、兴趣爱好、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这使得人际关系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12 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众多,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21 个人特质个体的性格、情绪稳定性、亲和力、自信心等特质会影响他人对其的接受程度和交往意愿。

122 沟通能力有效的沟通是建立和维护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

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倾听技巧、非语言沟通等方面。

123 相似性与互补性人们往往更容易与具有相似兴趣、价值观和经历的人建立亲密关系,但在某些情况下,互补的特质也能促进关系的发展。

124 社会环境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社交场合等外部因素也会对人际关系产生影响。

13 人际关系中的沟通技巧良好的沟通在人际关系中至关重要。

131 清晰表达在交流中,要明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和需求,避免模糊不清或含糊其辞。

132 积极倾听给予对方充分的关注,理解其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不打断、不急于评判。

133 反馈及时给予对方适当的反馈,表明自己对其话语的理解和关注。

134 非语言沟通注意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眼神交流等非语言信号,它们有时比语言更能传达真实的情感和态度。

14 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人际关系通常会经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人际关系心理学

人际关系心理学

人际关系心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概念(一)什么是人际关系从广义看,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社会中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切方面。

从狭义看,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这里包含以下几层含义:人际关系属于社会心理学的范畴,主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是由一系列心理成分构成的。

人际关系是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二)什么是人际关系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二、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一)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性质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特殊对象,决定了这门学科的特殊性质。

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它是基础理论研究和社会生活实践结合的产物。

人际关系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二)人际关系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和过程第二节人际关系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人际关系心理学与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与社会学、行为科学人际关系心理学与其他学科三、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任务(一)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任务(二)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实践任务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不断地改善人际关系发展新型人际关系人际知觉第一节人际的非言语沟通一、脸部表情二、目光接触三、身体语言非言语线索在人际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

人们总是通过自我表现来提高在他人心目中的印象。

通过控制自己的非言语行为,来引起其他人的有利反应。

非言语线索在人际交往中另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可以辨别说谎话的人。

第二节对人的归因理论一、海德的通俗心理学二、相应推论理论三、凯利的因果归因模型四、韦纳的成功和失败归因理论五、控制源理论一、海德的通俗心理学归因的理论化是从海德 (F.Heider.l958)开始的。

人际关系心理学(

人际关系心理学(
通过观察和记录人们在日常生活 中的行为和互动,分析其背后的 心理过程和动机,以了解人际关 系心理的特点和规律。
调查法
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人们 对于人际关系的态度、观念和经 验,分析其对于人际关系心理的 影响。
研究挑战与展望
跨文化研究
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际关系心理的 特点和规律,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 解。
放松训练
通过深呼吸、冥想等方式放松身心,缓解紧张和焦虑情绪。
情绪表达
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有助于释放压力和获得他人的理解和支持。
04 人际关系中的行为与决策
行为决策
理性决策与感性决策
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时,既会运用理性思维进行决策, 也会受到感性情绪的影响。了解这一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 他人的行为和决策。
感谢您的观看
通过认知重构、放松训练等方法调节情绪,保持情绪稳定和积极 心态。
情绪传染
情绪传递
情绪状态会通过非语言和语言方式传递给他人, 影响他人的情绪状态。
情绪共鸣
与他人产生情感共鸣,有助于建立亲密关系和信 任感。
情绪污染
避免将负面情绪传递给他人,营造积极向上的氛 围。
情绪调节
认知重构
通过改变思维方式来调节情绪,例如从积极的角度看待问题。
决策中的信息处理
人们在决策过程中会处理大量的信息,包括直接经验和间 接知识。了解信息来源和处理方式有助于预测他人的决策。
决策中的价值观与目标
每个人的价值观和目标不同,这会影响他们的行为和决策。 了解他人的价值观和目标有助于更好地预测和应对他们的 行为。
合作与竞争
合作的动力
合作往往源于共同的目标和利益,了解合作的动力有助于促进团队 合作。
冲突的解决方式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资料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资料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2、什么是人际关系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始于本世纪二十年代,主要是莱维特等对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研究,纽科姆等对人际关系结构的研究,梅奥等对人们工作积极性的研究。

社会心理学的大部分研究方法都适用于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包括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现场研究等。

3、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性质: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关于行动的科学.人际关系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4、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涵义: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广义上的人际关系,指人们在共同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

5、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关系:人际关系和客观社会关系是同时产生的,人际关系以开始就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影响,社会关系存在于人际关系之中。

6、人际关系研究的必要性:第一,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二,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群体的凝聚力。

第三,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

第四,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个体的发展。

7、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第一,注意阶段。

在注意阶段,交往的双方都希望给对方留下。

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试图为彼此的人际关系的发展获得一个良好的定向。

第二,接触阶段。

即由注意逐渐向情感探索,情感沟通的轻度心理卷入阶段转向,此时开始建立初步的心理联系。

第三,融合阶段。

即由接触而导致情感联系不断加强,心理卷入程度不断扩大,进入稳定交往阶段。

8、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第一,冷漠阶段;第二,疏远阶段;第三,终止阶段。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与方法1、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心理学研究(1)莱维特为了探讨人际关系中的相互作用的交往模式:A、圆形传递;B、轮式传递;C、链式传递;D、Y式传递。

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

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

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

2、“人际关系”作这专用名词是在20世纪初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最先提出来的。

3、人际关系作为早期行为科学理论之一,也称(人群关系论),1933年由哈佛大学教授(梅奥)创立。

4、从心理学角度考察,人际关系包含三种成分,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5、在人际关系心理学各理论流派中,提出群体动力学的心理学家是(勒温),提出人际特质理论的心理学家是(修茨)。

6、弗罗姆提出的理论流派是(期望理论),海德和凯利提出的理论是(归因理论)。

7、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就测量法而言,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是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

8、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9、在心理学的各分支学科中,(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心理学联系尤其密切。

10、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11、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12、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三个阶段是:(注意)阶段、接触阶段和(融合)阶段。

13、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包括:冷漠阶段、(疏远)阶段和终止阶段。

二、选择题1、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心理学之父”是(A)。

A、冯特B、梅奥C、莱维特D、勒温2、下列不属于人际关系心理成分的是(D)。

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行为成分D、意志成分3、人际关系的分类按照需求的性质,可以分为哪两类?( B )A、支配性关系和平等性关系B、情感关系和工具性关系C、吸引性关系和排斥性关系D、长期性关系和临时性关系4、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始于(B)A、19世纪末B、20世纪20年代C、1933D、20世纪60年代5、提出认知不协调理论的心理学家是(D)A、骊斯洛B、弗罗德C、亚当斯D、费斯汀格6、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的人际关系心理学流派是(D)A、象征性交往理论B、群体动力学C、社会互动理论D、公平理论7、在诸多学科中。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提纲.doc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提纲.doc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1、名词解释人际关系: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心理关系。

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种成分,情感是人际关系的基础。

*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其学科框架由人际关系理论和人际实践两部分组成。

2、“人际关系”一词最早是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提出来的,最早对人际关系更生实验研究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梅奥。

3、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包括三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层次。

即生产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各种具体的社会关系,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等;心理关系,要受生产关系的制约,并受其他社会关系影响。

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关系。

两者之间的联系表现为人际关系作为角色间的一种社会关系,必然受生产关系的制约,还受其他社会关系的影响,应把人际关系置于社会关系中加以考察。

同时人际关系又是社会关系真正的实在现象。

其区别是社会关系与人际关系是两个不同级别的概念,具有不同的理论概括力。

社会关系强调现实关系的整体方面,非个性方面,而人际关系则更多地从个体、个性方面来表现现实方面。

人际关系的本质特征——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原因在于:一是任何一种人际关系是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二是人际关系际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由该社会形态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三人际关系的变化是由社会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四是个人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也是由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决定的。

5、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凝聚力。

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

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个体的发展。

6、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任务、实践任务:*理论任务:全面揭示与阐明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分析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弄清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的交互作用的方式,以及人在人际关系体系中的运作,探讨人际态度、社会知觉、自我知觉、心理控制、人际影响、人际吸引、人际冲突和群体行为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建立人际关系心理学所独有的概念、述语、范畴体系,进一步完善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依据,为丰富和发展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积累素材。

人际关系心理学

人际关系心理学

情绪性寂寞
社会性寂寞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个人的温暖、能力、外表的吸引力) (1)个人特质
(2)相似性 (3)互补性
(人口特征、态度、外表)幻灯片 24
(4)熟悉性和接近性(同桌的你)
邻近性的力量:偶然的接触可能产生吸引
外显特点的影响:人际间好恶的直接决定 因素
迷人的外表被认为是一种影响人际吸引和人 际偏爱的积极特点.
人际关系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
人 际 关 系 概 述 广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 各种关系 狭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过 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其关注的是 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 性的程度,其构成包括认知、情感、 行为成分
二、人际关系的发展
(一)人际吸引 (二)关系的发展 (三)密切关系
(2)关系破裂造成的情感伤痛
(3)社会支持 人民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关心和支持
(二)人际合作 1、定义 由于有些共同的利益或目标对于单独 的个人或群体来说,很难或不可能达 到,于是人们或群体就联合起来一致 行动。
2、合作的类型
1)自发合作,互相援助 2)传统合作 3)指导合作:双方在具有权威地位的 第三方的管理和协调下进行合作 4)契约合作:个人或群体之间正式 同意以某种方式进行合作,并对彼此 的职责进行清楚的界定。
学以致用:让人们更轻易地喜欢你
掌握接近的因素 建立积极情感 在引起情绪的情景中接触他人 展示你外表的一切,但是不要只看其他人外 表 关注相似性,忽视差异性 记得表达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感情
(二)关系的发展 1、社会交换 2、自我表露 3、关系的发展
1、社会交换
人际交往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 遵循的是自利的原则,以成本最 小,收益最大,确保交换的结果 是正收益。 交换的可以是信息、金钱、地位 情感、服务、物品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整理归纳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整理归纳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整理归纳第一章绪论1.人际关系: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2.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实践任务: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不断地改善人际关系;发展新型人际关系;纠正畸形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在心理学的各分支学科中,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心理学的联系尤其密切。

可以说,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从社会心理学中脱胎而来,两者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

如果把社会心理学比作一棵树的主干,那么人际关系心理学就是它的枝干之一。

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的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

而人际关系心理学是探索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学规律。

人际关系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他们既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相互区别。

这表现在人际关系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是一个独立学科,人际关系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是相互交叉的,但不能相互代替。

3.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

(1)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2)社会关系对人际关系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任何一种人际关系是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第二,人际关系际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由该社会形态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第三,人际关系的变化是由社会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第四,个人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也是由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决定的。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与方法1.人际关系的心理学研究。

⑴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心理学研究莱维特的人际沟通模式:圆形、轮式、链式和Y 式传递。

(针对正式群体)戴维斯人际交往模式:单线型、集中型、偶然型、流言型。

(针对非正式群体)⑵人际关系结构的心理学研究人际关系就其结构组成的分类:生活型、劳动型、休息型、学习型、活动型。

第1章走进人际关系心理学

第1章走进人际关系心理学


追求稳定、安全,渴望受到保护,消除恐惧的需要
安稳的职业、存款、保险、寻求保护

归属和爱的需要(belonging and love need)
• 与他人建立情感关系


在某团体中获得一席之地
尊重的需要(esteem need)
• • 自尊、希望受到别人尊重 满足后:相信自己的价值,自信,有创造性

精神我
• 即自己的智慧、才识、能力、道德等状况。
二、人际关系是人才成长的土壤
• 1.人际关系是一种智力 • 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 • 加德纳(Gardner)提出,智力是个体用以解决问题和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智力的内涵是 多元的,它由8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构成: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 智力、运动智力、人际智力、自知智力、自然智力。(记忆:言逻空运音社自自)
谢谢!
我要去

(三)感情的需求
• 在感情上希望与他人建立并维持良好关系的欲望。 • 修兹划分出六种基本人际关系倾向(主动表现和被动期待): • 主动与人交往vs.期待他人接纳自己;
• 支配他人vs.期待他人引导自己的感情;
• 对人表示亲密vs.期待他人对自己亲密。 • 霍尼将人际关系的需求分为三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2.心理健康的源泉 沙赫特的“人际剥夺”实验
• 3.人际交往是了解自己的一个重要途径 • 自我知觉:自我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觉知,个体能 够感觉到自己此时此地的身心状态。
什么是自我?

身体自我
• 即自己的身体特征、体态仪表、家庭结构、实物占有等方面;
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社会自我
• 即自己在社会上的名誉、地位、亲友、财产拥有等状况

教师版人际关系心理学名词解释含答案

教师版人际关系心理学名词解释含答案

人际关系心理学———名词解释(含答案)第一章:1、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2、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本质上,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正在形成的社会心理学分支或应用心理学分支学科。

3、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第二章:1、人际特质:心理学家认为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个体的人格体系形成过程中,形成了其特有的人际关系的基本倾向,称之为人际反应特质。

2、符号相互作用论:又称象征性交往理论,是一种强调人类生活和行为意义的社会生活理论观。

符号相互作用论重视语言符号在交往中的作用,强调对他人行为倾向的预测、估计,要求人们按照自己在交往活动中所担任的角色来行事,并注重行为效果的反馈。

3、自我呈现论:是人们运用多种策略控制和反馈自己外在印象的理论。

自我呈现也可称为印象管理。

是在戈夫曼以及其他人广泛研究基础上形成的观点。

它属于社会相互作用理论中的一种,主要阐述人际交往中的自我暴露问题。

4、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来的,这种理论旨在社会比较中探讨个人所作的贡献与他所得到的报酬之间如何平衡的一种理论。

它侧重于研究公平性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因此,这个理论也称为社会比较理论,是社会交换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5、归因:是一个观察根据外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

6、归因理论:是关于知觉者推断他人与自己行为的一组理论。

它侧重于对人的活动因果关系进行分析。

人们通过这种理论来理解、预测和控制他们的环境,以及随这些环境而出现的行动,从而达到有效地控制人际关系的目的。

7、通俗心理学:是海德提出来的,海德认为每一个正常人都是心理学家,都有一些关于人类行为因果解释的基本理论,这些理论是由生活经验积累形成的,就叫作通俗心理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际关系心理学讲授提纲(部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概念(一)什么是人际关系1、人际关系的理解:从狭义看,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它的发展变化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

结论: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解释:第一,人际关系主要注意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的程度。

第二,人际关系是由一系列心理成分构成的。

它既有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也有行为成分。

第三,人际关系是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积极地进行交往,是建立、巩固和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

2、人际关系包含成分:一是认知成分,反映个体对人际关系状况的认知和理解,是人际知觉的结果,是理性条件;二是情感成分,是对交往的评价态度,是关系双方在情感上满意的程度和亲疏关系,是人际关系的基础;三是行为成分,是双方实际交往的外在表现和结果,即能表现个性的一切外在行为。

(二)什么是人际关系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是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科学分支。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人与人关系的各种社会心理现象,包括魅力、遵从、侵犯和亲社会行为、社会交换、社会比较、社会纠葛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协作和竞争、公平和公正等。

研究范围: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一)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性质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关于行为的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二)人际关系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和过程人际关系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是社会现实需要的结果,也是现代社会节奏加快、社会变化加剧对心理学提出的必然要求。

第二节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既包括正向的发展(人际关系的优化),也包括负向的发展(人际关系的恶化)。

一、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一)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注意阶段。

即由零接触过渡到单向注意或双向注意的定向阶段。

这是人际关系的准备阶段、起步阶段。

第二,接触阶段。

即由注意逐渐向情感探索、情感沟通的轻度心理卷入阶段转向,此时开始建立初步的心理联系。

第三,融合阶段。

即由接触而导致情感联系不断加强,心理卷入程度不断扩大,进入稳定交往阶段。

(二)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人际关系的恶化过程划分为冷漠、疏远和终止三个阶段。

第一,冷漠阶段。

即指交往的一方把交往视为一种负担,并伴随交往活动而产生一种痛苦情绪体验。

人际关系的恶化始于冷漠,不但对交往者持漠不关心的消极态度,严重者甚至表现为一种否定性的评价和行为。

第二,疏远阶段。

交往者在痛苦情绪体验的基础上,进而产生一种对交往双方人际关系的厌恶反感情绪。

人际关系的恶化是从冷漠开始,以疏远的形式具体表现出来,并渗透到彼此人际交往的各个角落。

第三,终止阶段。

结束人际关系,双方处于完全失去联系的状态。

二、青年期成年期人际关系的发展(一)青年期人际关系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从精神上脱离对父母或成人的依赖,新的友伴关系(特别是异性关系)的协调和适应,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以及对成人权威的抵触和反抗,竞争和对抗的激化等方面。

因而其人际关系具有广泛性、自主性、易变性和异性敏感性等特点。

思考题:1.什么是人际关系?2.什么是人际关系心理学?3.人际关系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第二章态度及其转变第一节态度的概念一、“态度”界说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特定的人、观念、情境或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这种心理倾向中蕴含个体的主观评价(赞成或否定),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行为倾向性。

它是在社会生活过程中经过经验积累而形成的。

二、“态度"的结构态度由三部分内容组成,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这和人际关系的结构是相一致的。

第一,认知成分。

认知成分是态度的基础。

第二,情感成分。

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第三,行为成分。

它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情景下产生的,是个体对态度目标采取行动的必然结果,反映了一个人对感觉对象所持有的行为倾向。

也有人认为行为部分仅仅是指行为的倾向性,即人们在采取行动时心理上的准备状态。

第二节态度的形成和发展一、态度形成和发展的理论认知理论研究结果表明,认知对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大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关于态度的平衡性;一个是关于态度的一致性。

认知理论认为,人类有一种普遍的需要,就是平衡或一致的需要,人们在认知上有了不平衡性和不一致性时,就产生紧张与焦虑,从而促使人们向平衡和一致的方向转化。

1.平衡理论海德等人提出来的。

海德认为,态度的二个实体之间存在着二种关系,即平衡关系和不平衡关系。

如果我们用符号“P”表示认知的主体,“o”表示态度的另一个人,“x”表示态度的某个对象,用“+”表示喜欢,用“一”表示不喜欢,那么P—o—x就构成三角形关系。

这种关系影响人际喜欢与吸引,从而影响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海德认为,P—o—x形成的三角形关系是一种情感关系,即好感或反感态度。

人们喜欢完美的平衡关系,而不喜欢有缺陷的不平衡的关系。

海德认为,在P一0一x不平衡关系的任何一种情形中,人们都企图改变某一项而使之恢复平衡关系。

使自己的认知达到平衡可能采取的办法:一是说服对方;二是改变与对方的亲密关系;三是说服自己改变态度。

2.一致性理论一致性理论认为,一致性原则支配所有人的思维。

我们总是改变态度来达到一致性,以便减少或消除非一致性。

相似导致人际喜欢和吸引,就是这个原则发生作用的典型一例。

这个理论认为一旦产生了不一致状态,马上就会产生一种心理压力,从而在增加一致的方向上改变一个人的评价,最终来影响一个人的态度。

二、态度形成与发展的心理条件态度的形成与下列几个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一)个体的需要(二)个体的经验(三)交往的对象、性质(四)个体的自我意识第三节态度的转变一、态度转变的理论态度转变是态度的核心部分,代表性的观点是强化理论和认知失调理论。

㈠强化理论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态度就是对环境刺激的一种反应。

第二,当个体面对的强化物所要求的态度和其本人的态度不同时,就会产生心理矛盾。

结果有两种:要么是按照自己的态度做出反应,要么是按照强化物的要求改变自己的态度。

这种态度的改变程度依赖于强化物提供的诱因。

当诱因的强化大于原有态度的强化时,就会产生态度的改变。

在这一方面,大多数人都把社会赞同当作一种强化物来使用。

(二)认知失调理论认知是态度的一部分,个体的认知是无止境的,因此态度也是错综复杂的。

然而,我们总是试图使认知彼此之间一致起来。

否则,就产生了认知冲突。

解决这个冲突的过程,就是态度改变的过程。

理论要点:第一,费斯汀格等认为认知元素之间的关系有三种:认知无关,即两个认知同时出现在你的头脑里,但一个认知与另一个认知没有任何关系。

认知协调,即一个认知紧跟着另一个认知,或适合于另一个认知,两个认知就是协调关系。

人们总是希望认知之间具有这种协调关系。

认知不协调,即如果一个认知与另一个认知相互矛盾,相互排斥,这两个认知之间的关系就是失调关系。

第二,这个理论认为,各个认知元素之间的失调程度受下列因素影响:①失调程度随着认知之间的差异程度的加大而增加;②失调程度随着有差异性认知数目的增加而增加;③失调程度与个体所有的协调性认知数目成反比;④失调程度与认知元素对个体的重要性有关。

第三,费斯汀格认为,人们会由于失调而体验到一种不愉快的驱力状态。

这种不愉快的状态随着认知之间的失调程度不断增加而加剧。

个体感到减少失调的压力不断增加,这样便产生了人们想要减少或消除这种压力的动机。

个体一般采取自我辩护的过程以减少或消除这种不协调。

具体办法有:改变认知,增加认知和改变重要性等等。

三、态度转变的方法态度转变应注意方法。

(一)参与活动法参与活动要求人们通过参加活动来改变自己的态度。

(二)登门拜访这种方法认为态度转变必须逐步提出要求,从一个小请求然后向大请求过渡,从而达到彻底改变态度的目的。

开始提出一个小请求,再提出一个较大的请求,比较容易使人接受。

(三)团体规定论群体所具有的公约、规章、准则等可以有效改变人们的态度。

(四)全面宣传法一般地,要求个体改变态度,既要进行积极方面的宣传,又要进行消极方面的宣传。

即要把正反两方面的宣传结合起来,有助于改变人们的态度。

对文化程度低的个体,单方面的宣传容易转变他们的态度;对教育程度较高的个体,进行正反两方面宣传的效果好。

此外,个体最初的态度与宣传者所强调的方向一致时,单方面宣传有效;如果最初的态度与宣传者的方向相反,双方面的宣传有效。

(五)沟通信息法在态度转变的过程中,信息沟通是一个重要方面。

这里所指的沟通信息,仅指沟通的内容而言。

信息沟通有两种主要的方式,一是对个体进行信息传递,二是对大众进行信息传递。

无论哪一种传递,其目的都是为了改变人们的态度。

思考题:1.什么是态度?如何理解态度的本质?2.影响态度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包括哪些?3.举例说明态度转变方法的应用。

第三章印象形成认识他人首先是从我们对他人的印象开始的。

第一节印象形成概述一、人际印象的定义印象是指在人们记忆中所保留的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

人际印象就是在人们记忆中所保留的有关他人的形象。

这种印象并非是认知的客体或由他人在我们记忆中留存的忠实拷贝,而是经过知觉者主动构思的。

人际印象形成也就是指认知的主体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息综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的过程。

二、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三个成分印象形成过程中包含着三个成分,它们是认知的对象(即行动者),认知的主体(即知觉者),以及交往的情景。

(一)行动者在人际交往中,行动者的非言语线索,谈吐,举止方式,表现出来的兴趣、爱好、态度、反映着个性特征的行为等等,都为知觉者提供了形成印象的一定信息。

研究表明,知觉者的印象随着行动者的行为而系统地变化。

(二)知觉者知觉者对人的本性的看法、定势,过去与他人交往的实践经验,对行动者所具有的知识,自己的兴趣、态度、动机和个性,交往时的心境等等都会在印象形成过程中发挥种种不同的作用。

不同知觉者之间存在的个别差异也会影响印象形成,在关注某些线索和对线索进行权衡时也表现出个别差异。

(三)交往情景交往的情景自然会对印象形成产生影响。

由于行动者的行为线索发生在不同的情景中,因而它们会被赋予不同的权重。

同一种行为,在不同的交往情景中对印象形成有不同的作用。

交往行为发生的前后关系也会影响到形成的印象。

第二节印象形成的特点和模式一、印象形成的特点(一)一致性(二)评估性(三)中心特质的作用二、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心理学家提出了三种不同的模式。

(—)累加模式累加模式认为,知觉者形成一个对他人的整体印象是把所有单个特质的评估的值相加而得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