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王夫之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在“无其器则无其道”的基础上提出了
器的多样性决定道的多样性,器的变动性 决定道的可变性的思想。不承认什么贯古 今,同四海的一成不变的道。他说,远古 时代没有什么礼让之道,尧舜时代没有什 么兴师吊伐之道,汉唐没有今日之道,今 日也无未来之道。没有弓矢就不会射道, 没有车马就不会御道,没有各种礼器、乐 器则无礼乐之道。总之,器是多种多样的, 道也是层出不穷的,器是发展变化的,道 也是因时因事而易的,这是道器观上的辩 证法。
王夫之对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有比较深刻 的认识,他提出了“诚——实有”这一范畴来 标志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成为我国古代哲学中 抽象程度最高,最接近于“物质一般”的哲学 范畴。他说:“诚也者,实也”(《尚书引 义· 卷四)“夫诚者,实有也”“尽天地只是个 诚,尽圣贤学问只是个思诚” 。而且认为, “诚”、“实有”是最高的抽象,故说“诚者, 无对之词也——说到一个诚字,是极顶字”。 王夫之对用“诚”、“实有”来表述物质的一 般客观实在性。这种哲学抽象是高于前人的, 是认识史上一个巨大进步。

王夫之讲“日新之化”,讲“推故而别致
其新”,包含着深刻的发展观点,他认为 推陈出新,新陈代谢是绝好的事情,认为 旧事物的死亡乃是新事物产生的前提,这 一观点运用于自然,表现为辩证法的自然 观。运用于历史,表现为进化论的历史观, 运用于政治生活,表现为“趋时更新”的 积极进取精神。王夫之“日新之化”的发 展观是当时那种“天崩地解”的社会现实 的理论表现,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 意义。
第一,王夫之提出了“虚空即气”的命题,肯 定并论证了气的一般物质属性。他说:“阴阳二气 冲满太虚,此外更无它物,亦无间隙”(《张子正 蒙注· 太和》)又说:“六合一气,万古日新” (《庄子解· 庚桑楚》)“天人之蕴,一气而己” (《读四书大全说· 孟子· 告子上》)这就是说,整 个宇宙空间除了阴阳二气之外,什么也没有,而且 这种冲盈宇宙之气并非绝对虚无,而是一种细微物 质,所以他说“气,有质者也”(《思问录· 外篇》 王夫之还进一步认为,客观存在着的物质的气不是 静止不动的,而是具于运动变化之中,但这种运动 变化并非生灭,而是只有聚散变化。所以他又说: “生非创有,死非消灭,阴阳自然之理也”(《周 易内传· 卷五》)气永恒存在“散入无形而适得气之 体,聚为有形而不失气之常”(《太和》在他看来, 或聚或散,有形无形,都是气的各种运动形态。
王夫之的著作十分丰富, 后人辑入《船山遗书》, 其中又以《周易内传》 《周易外传》《尚书引 义》《读四书大全说》 《张子正蒙注》《思问 录》《老子衍》《庄子 通》《黄书》《春秋世 论》《噩梦》《俟解》 等为其最重要哲学著作。
王夫之故居
一、“虚空即无”“理依于气”的本 体论
第一,王夫之提出了“虚空即气”的命题,肯 定并论证了气的一般物质属性。 第二,王夫之提出了“理依于气”的命题,肯 定并论证了理与气的辩证统一关系。 第三,王夫之提出了“天下惟器”的命题,肯 定并论证了“道”与“器”的辩证关系。 关于道器关系问题,王夫之阐述了以下这 种一些观点。
第二,王夫之提出了“因所以发能,能必
副其所”的命题,论证了主观与客观的关 系。
“能”“所”问题是我国古代哲学经常讲到的概
念,早在先秦时期,一些唯物主义哲学家就把主 体的认识能力叫做“此”、“知”、“能”、 “所以知”,而把认识对象叫做“彼”、“所”、 “所知”,在后来的佛教之中也经常用能、所概 念。“能”即指能知,指主体的认识能力和主观 能动作用。“所”是所知,指主体以外的认识对 象,和以往的唯物主义相反,佛家认为所知不能 离开能知而存在,这是颠倒主客观关系的唯心主 义观点。王夫之对此进行了批判,全面阐述了唯
第二,王夫之提出了“理依于气”的命题,肯定
并论证了理与气的辩证统一关系。
什么是理呢?他说“万物皆有固然之用,万物皆有当然
之则,所谓理也”。王夫之认为:所谓理,不是别的, 是事物的自然法则。物质运动的规律是理。 对于理与气的关系,他批判了程朱关于“理本气 末”“理在气外”的唯心主义本体论,坚持了理气观上 的唯物主义。他说“理与气相互为体,而气外无理,理 外亦不能成其气”“气者,理之依也”,这些无非是说: 气与理的关系是物质实体与其运动变化的固有规律的关 系,二者不可割裂,是统一的。但在这种不可割裂的关 系中,气是理赖以存在的基础,没有气,也就没有理, 天下没有离气之理,这不仅批判了程朱“舍气言理” , “去气外求理”的唯心主义,而且把理气看作一个特殊 的复合范畴,把气看作是按规律运动着的物质,这是他 在理气问题上的一个贡献。
第四,王夫之提出了“气化日新”的命 题,认为整个自然界以及各种事物每日每时 都处在推陈出新的不断变迁之中。 他说:“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 日新”。即是说,天地的本性不改,天地的 变化日新。王夫之肯定万事万物“质日代而 形如一”,这就揭示出事物的质和形是对立 的统一,必须透过事物的形这一不变的表面 现象去把握不断变化的质,如果有人只见 “形如一”而不知“质日代”,那就是不懂 得“日新之化”的大道理。
三、“格致相因”“知行相资” 的唯物主义认 识论
第一,王夫之提出了“形也、神也、物也,三相遇 而知觉乃发”命题,坚持并论证了从客观到主观的唯物 主义认识路线。
他认为,人是有认识客观对象能力的,客观世界也是可知 的。所谓“不可知”,只是不易见,并不是不可认识。那么,人 们怎样产生认识呢?认识发生的条件是什么呢?王夫之认为,形、 神、物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三者相遇,方能发生知觉,产生认识。 王夫之所说的形,乃指感觉器官,神则指精神思维,物乃指客观 对象,只有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认识。形、神、 物是认识发生的三要素,其中物是不以见闻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是认识的对象,没有对象就谈不上认识,但仅有物,没有人去感 知也不行,必须有眼、耳、鼻、舌、身感官去接触外物,(他叫 “攝物”),否则就无法产生认识,但如只有形、物的接触而心 神不发挥作用,那么即使面临事物也不会有感知,更不能形成认 识,故三要素缺一不可。


二、“太虚本动”“气化日新”的 发展观。
王夫之哲学的突出贡献,是他深研 《易》 理,改铸老庄,批判程朱,继承 张载,并吸取了当代自然科学成果,而主 要是对自己所经历的大动荡的社会现实和 农民革命战争所展开的社会矛盾进行了哲 学概括,从而把我国朴素形态的唯物辩证 法推进到时代条件所允许的典型高度,其 辩证法理论主要有如下内容。
不仅如此,王夫之还提出了物质不灭的思想。从
其论证方法看,已经不是简单地用元气的聚散来 证明,而且还用科学实验的若干事实来证明,在 这一点上,初步具有实证科学的内容。他举例说: 一本柴薪,经过燃烧,化为火焰,烟埃和灰烬, 似乎原来的柴薪不见了,但实际上构成薪柴的各 种原素仍然存在,“木者仍归木,水者仍归水, 土者仍归土”,只是特别精微细小,人们看不见 而已。容器当中的水,经加热而变为气,蓬勃飞 散,但必有一定归宿,如果把容器封起来,蒸气 就不会飞散。这些事实都说明物质既不能创造, 也不能消灭,物质是守恒的。
王船山是我国明清之际启蒙主义思潮 的杰出代表和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 以其艰苦卓越的精神,通过对历史上儒、 释、道三大思想体系及其漫衍的各流派, 尤其是对宋明理学的全面剖析、批判和扬 弃,继承并发展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的优秀传统,建立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哲学 体系。
反对民族压迫和坚持唯物主义是王 夫之思想中两个最显著特点。他是 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 是明清之际最重要的思想家,其哲 学思想达到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 义的高峰。
第三节 王夫之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 号姜斋,湖南衡 阳人。因晚年隐 居于衡阳石船山, 后人称为王船山, 亦称船山先生。
王出身一个庶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家庭,从小
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梦想借助科举的阶梯,挤 身于统治阶级的行列,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但是历史的潮流把他转入了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 的旋涡,他先是仇视农民革命而拒绝和逃避农民 武装的追捕;清兵入关南下时,他在衡山又组织 武装抗清活动;失败以后,他又去投奔南明永历 政权,志在扶助南明恢复中原,但南明并未重用 他。南明的颓败和腐烂,使他丧失了寄托与希望, 终于怀着“人间难挽是斜阳”的惆怅心情,回到 湖南,归隐山林。这段曲折的经历,对其哲学思 想的成熟,起了决定性作用,他凭着丰富的学识, 满怀对故国的情思,对历史经验和明亡的惨剧教 训进行了艰苦的理论探索。
第三,王夫之提出了“天下惟器”的命题,
(1)道与器不是截然分离的,而是统一于一个具体事
肯定并论证了“道”与“器”的辩证关系。
物之中的有机整体。他说:“统此一物、形而上则谓之 道,形而下则谓之器,无非一阴一阳之二和而成,尽器 则道在其中矣”。这是对朱熹理与气决是二物的有力批 判。 (2)“天下惟器”表明了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具体存 在。“天下惟器”并不是否认道的存在,而是说器是第 一性的、根本的、决定性的,道则是第二性的、派生的、 被决定的。王夫之赞成“无其器则无其道”,反对“无 其道则无其器”,断言“据器则道存,离器则道毁”。 这是道器观上的唯物主义。
第二,王夫之提出了“天下之变万,而要归于两
端”的命题,论证了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是事物 产生和变化的源泉。 王夫之发展了张载“一物两体”“动非自外”的 观点,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指出:“一气之中,二端既肇,摩之荡之,而变 化无穷”(《张子正蒙经》)又说:“天下之变 万,而要归于两端”(《老子衍》)“两端”乃 指事物固有的矛盾对立面,事物的变化就是由于 事物内部对立面的相摩相荡。这里,他明确地阐 述了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万物变化的源泉,这 一思想无疑是深刻的。
第一,他提出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辩证法 命题。 王夫之认为,自然界是永恒自我运动的物质过程, 而且这种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静止不过是运动的一 种特殊状态,任何事物都有动、静两个方面,所以他说: “方动即静,方静旋动,静即含动,动不舍静”《思问 录外篇》,这就是说,动和静是运动着的事物不过分割 的两个方面,动与静是辩证的对立统一,是一种“互涵” 的关系。在动与静之中,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静 本身也是一种动的形态,那种绝对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 的,故他说“静由动得” ,“此动字不待静而言,动 静皆动也,由动之静,亦动也” ,“静者静动,非不 动也”。这就是说,动固然是动,而静也是一种动,只 不过是一种静态的动而已。王夫之这一思想无疑是符合 辩证法的。
第三,对对立面相互转化的原则,王夫之
也作了论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他说:“天下有绝然分析而必相对待之 物乎?求之于天地,无有此也,求之于万物,无 有此也”。他认为绝然分析而必相对待之物是根 本不存在的,矛盾双方都会相互转化,如天在上, 地在下,似乎是一种上下对立状态,实际上天气 入于地中,地气上升天际,并无绝然界限。其它 如尊卑、是非、存亡无不发生转化,世界上不存 在一种一成不变的定局。人们不应该用孤立、静 止、片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的对立面。
王夫之对事物内部“两端”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作了深
入的分析,他抛弃了《周易》八卦以乾为首的观点,认 为乾与坤、阴与阳这些对立的双方,并无先后之分,双 方是同时产生,同时存在的。“乾坤并建,时无先后”。 阴阳“不孤行于天地之间”,这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是 矛盾的统一体。王夫之在张载“一两”说的基础上,对 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本质关系进行了分析。他认为矛 盾双方的这种关系,一方面是“相峙而并立”的关系, 也就是说矛盾双方个有自己的规定性,无论是性情、才 质、功效都是不同的,这是“一分为二”的关系;另一 方面,两者又“相倚而不相离”,这是“合而以一”的 关系。而且还进一步认为,这种一分为二和合二以一的 关系本身也是一种对立统一。“二合而以一者,为分一 为二之所固有”。又说:“非有一,则无两”,这就是 说统一离不开对立,对立也离不开统一。这是一种对矛 盾观的深刻论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