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切入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切入点
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感到知识点多,内容丰富,怎样将课讲得出彩,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我们发现,对于每一课的不同特点,备课中寻找一个好的切入点,由此切入,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切入点,即突破口,教学中寻找到好的切入点,对于简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时效,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切入点的选择,应是灵活的,可以因文本而异,因教学对象而异,因教师而异。
好的切入点,其实是教师备课能力的体现,是教师对教材把握的能力,是教师对文本熟练程度的提升。
教师在实践中,对切入点的选择,应是有法可循的。
一、从题目切入
题目即文眼,通过这双眼睛可以探究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题目为切入点,以此为突破口展开对学生听、说、读、写、思各项语文能力的训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可以将学生的读、疑、析、议各项课堂活动结合在一起。
如贺敬之的《回延安》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在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我提出问题:诗人为什么要以“回延安”和“再别康桥”作为题目呢?我们能不能给他换个题目呢?一般而言,学生对此很感兴趣,换的题目是多种多样的,角度会有所不同。
在学生给文章换题目的时候,就可以窥见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
再如朱自清的《背影》,抓住“背影”这个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对父亲背影的细致刻画,以及对父爱的理解,教学起来就可以节省教学时间,使得教学过程流畅自如,轻松完成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从重点语句切入
文本中的多数段落都有中心句或重点句,这些句子,要么是对本段内容的总结,要么体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抓住中心句或重点句,是理解一篇文本的捷径。
以中心句或重点句为切入点,是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教学《纪念白求恩》就可以从“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这一中心句切入。
在教学《白杨礼赞》时,就可以从“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这一中心句切入。
在教学《木兰诗》时,可以从“安能辨我是雄雌?”这一中心句入手。
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切入,这个重点语句一定要能够带动全篇,这样才能达到效果。
三、从文本的表现手法切入
表现手法是指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必须认识表现手法的作用。
这也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如《变色龙》一课,表现手法上最大的特点是细节描写和对比。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来进行教学构思:1、细读文本,找出所有描写奥楚蔑洛夫的语句,选取你印象最深的一处,谈谈你的理解。
2、你发现了奥楚蔑洛夫态度变化的规律了吗?想一想,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文中哪些地方暗示了这一点?这样的设计,由文本出发回到文本,完成了对课文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文章主题的把握。
课堂的推进都由学生发现、思考、合作来完成,加大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强度,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保证了课堂的气氛。
四、从文章的背景切入
每一篇文章都有它产生的特定背景,如果不了解特定的背景,势必影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对于这一类文章,可以从文章的背景切入去解读文本,在介绍文章的背景时,不要照本宣科,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声情并茂地介绍,这样就更有感染力,能更好的与作者、文章产生共鸣。
如教学高尔基的《海燕》时就可以从俄国“十月革命”这一背景切入。
教学光未然的
《黄河颂》时就可以以“抗日战争”这一背景切入,在教学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可以从“九一八”这一背景切入。
五、
留白,本是绘画技法,在文本中的留白,是作者有意留出不点明,叙述描写留有发挥余地的地方,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留白”。
在教学《孔乙己》时,教师就可以抓住“他大概的确是死了”这一留白,让学生讨论孔乙己到底有没有死,为什么?在教学《喂——出来》时,教师朗读留白处“喂——出来……当然,那块微不足道的小石头根本就没引起他的丝毫注意。
”师问:“小石头从哪里来?接下去会发生什么事?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
六、从想象切入
初中生想象力丰富,利用这一特点,在一些标题新颖的文章的教学中,可以尝试用想象切入。
如《亲爱的爸爸妈妈》》一文,上课伊始,我就请学生想象:如果是你以此作为作文的题目,你将如何写作?学生各抒己见。
我再带领学生读课文,学生读完后,唏嘘不已,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这句话竟是孩子们在法西斯的枪口下对双亲的最后一次呼唤。
孩子们对生与爱的渴望,粉碎在法西斯的枪口之下,这种巨大反差的心理效应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
再如《山中访友》,我也请学生想象:如果你到山中访友,会是怎样的呢?学生口头作文之后,再开始文本的学习,读完之后,他们会发出会心一笑,原来作者的友人就是山中的一石一水、一草一木呀!从想象切入,最大的好处是保护了学生的想象力,拉近了师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这样,语文学习就变成一件有趣的事情了。
七、
对于那些蕴含强烈感情的文章,我们可以从文章的情感切入进行解读,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又加强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如教学《背影》时,可通过描述情节的方式,让学生先沉浸在“父子相别泪欲流”的浓浓亲情氛围之中,来加深对课文主题的深入理解。
教学《土地的誓言》时,教师可以播放悲壮的音乐,然后通过激情澎湃的朗读使学生体会悲愤、热爱的情感,准确深刻的把握主题。
在教学《黄河颂》的时候,教师可播放雄壮的背景音乐,播放气势雄伟的有关黄河的影像资料,通过激昂的朗读,展现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教学《沁园春·雪》时,教师充满激情的朗读课文,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然后从感情基调着手解读文本。
八、从结尾切入
有的文章,故事性强,我们可以采用记叙文中倒叙的做法,先把结尾拿出来,引起学生的思索与好奇,再来进入到教学的析读环节中。
如《最后一课》、《斑羚飞渡》。
我先请学生读读结尾,然后提出疑问,引发学生思考:韩麦尔先生为何在钟声与号声响起之后,在黑板上用尽全身力气写字,并且说不出一句话,只是做手势让学生放学呢?镰刀头羊为何要走向彩虹,这不是意味着自取灭亡吗?学生带着疑问读文章,用情感去导引,品读文章就更得心应手了。
九、从创设情境切入
(1)美读切入。
这是能使学生受到熏陶、进入情景比较好的切人点。
要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体会文章的内涵。
比如《天上的街市》这首诗风格恬淡,用自然清新的语言、整齐的短句、和谐优美的韵律,表达了诗人纯真的理想。
那意境都是平常的,那节奏也是缓慢的。
但就是这平淡的意境带给了我们丰富的想象,让我们的心灵随着诗歌在遥远的天空中漫游,尽情驰骋美好的梦想。
(2)音乐切入。
我们在讲《背影》一课时,要让学生体会到父子亲情。
让学生充分阅读,分析,理解课文之后,静静地倾听刘和刚的《父亲》: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不知不觉您鬓角露了白发/不声不响您眼角上添了皱纹……在这个时候,
学生会想起自己的父母,在学习了文章的同时还能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
(3)图片切入。
在学习《松鼠》一课的时候,我们在多媒体上放映了很多松鼠图片,先让学生对松鼠有一个总体的印象,然后再把松鼠的图片放出来,根据图片对学生进行讲解,从而加深他们对说明文的认识。
这样的讲解,比死板的看书效果更好。
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文本的特点,学生的情况,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寻找文章的切入点,其目的是最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如果能实现这一目标,那么不管用哪一种切入方法都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