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化秸秆粉碎还田
技术工作报告
2000年以来,我市将机械化秸秆粉碎还田作为重点项目进行试验、示范、推广。
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我市各级农机推广工作者勤奋工作,到2002年,全市秸秆还田机保有量达2113台,累计机械化还田面积375.04万亩,其中小麦61.54万亩,玉米182.72万亩。
2003年新增秸秆还田机354台,保有量已达2467台,小麦还田面积49.1万亩,还田率达到32.7 %;玉米还田面积98.68万亩,还田率已达到54.8%。
经过几年的实践,摸索出一套适合我市的机械化秸秆还田综合配套技术模式,得到了农民的普遍认同,实现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
一、小麦秸秆机械化还田综合配套技术的研究
小麦秸秆机械化还田是小麦成熟后,使用联合收割机收获,低留茬,余下秸秆用切抛机粉碎还田,或用秸秆还田机再粉碎,将麦秸均匀地抛撒在地表,然后进行玉米免耕播种的田间作业。
2003年,我市小麦联合收割机保有量已达3100多台,播种机保有量3万多台,随着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市逐步实现了小麦机械化收获和玉米免耕播种,采用联合收割机配套的秸秆切抛机或拖拉机配套的秸秆还田机进行切碎覆盖还田已被人们接受, 目前已开始大面积推广应用。
玉米免耕播种后使用机动或手动喷雾器喷洒一遍除草剂,以避免田间杂草生长。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总结出适合我市不同区域的小麦秸秆机械化还田的综合配套技术模式。
模式一:
工艺路线:小麦联合收获(低留茬)——麦秸切碎均匀抛洒——玉米免耕施肥播种——喷洒除草剂——玉米生长期管理
该工艺路线适用性强,已被农民接受,在我市得到普遍应用。
使用的机械设备:小麦联合收割机及配套的秸秆切抛机、玉米免耕施肥播种机、机动或人力喷雾器等。
作业的技术要点:
(1)收割:联合收割机收割时留茬高度小于25厘米。
(2)切抛:秸秆切碎长度一般不大于10厘米,抛洒要均匀。
(3)播种:播种机开沟3~5厘米宽最适宜,过宽种沟不但通过性能差,而且影响出苗。
(4)喷洒除草剂:根据农艺要求,及时按说明书喷洒,不能过浓、漏喷、重喷。
模式二:
工艺路线:小麦联合收获(高留茬)——麦秸及麦茬全部粉碎——玉米免耕施肥播种——喷洒除草剂——玉米生长期管理
该工艺路线秸秆粉碎效果较好,已在我市推广应用。
使用的机械设备:小麦联合收割机、拖拉机、秸秆粉碎还田机、玉米免耕施肥播种机、机动或人力喷雾器等。
作业的技术要点:
(1)收割:收割时留茬高度25厘米以上。
(2)粉碎:秸秆粉碎长度一般不大于10厘米。
(3)播种:播种机开沟3~5厘米宽最适宜,过宽种沟不但通过性能差,而且影响出苗。
(4)喷洒除草剂:根据农艺要求,及时按说明书喷洒,不能过浓、漏喷、重喷。
模式三:
工艺路线:小麦联合收获(低留茬)——机械打捆或人工捡拾——玉米免耕施肥播种——喷洒除草剂——玉米生长期管理
该工艺路线已在我市部分地区推广应用。
使用的机械设备:小麦联合收割机、拖拉机、打捆机、玉米免耕施肥播种机、机动或人力喷雾器等。
作业的技术要点:
(1)收割:联合收割机收割时留茬高度小于25厘米。
(2)播种:播种机开沟3~5厘米宽最适宜,过宽种沟不但通过性能差,而且影响出苗。
(3)喷洒除草剂:根据农艺要求,及时按说明书喷洒,不能过浓、漏喷、重喷。
二、玉米秸秆机械化还田综合配套技术的研究
玉米秸秆机械化还田是在玉米成熟后及时摘穗(或进行联合收获),使用秸秆还田机将秸秆粉碎并抛洒在地表后耕翻整地或使用免耕播种机将秸秆直立还田免耕播种的田间作业。
我市玉米收获主要以人工摘穗为主,摘穗后使用秸秆还田机进行粉碎还田已大面积示范推广应用,近两年,随着玉米联合收获技术的日臻成熟,玉米联合收获逐渐得到了认同和推广应用。
目前,我市玉米联合收获机保有量为15台,玉米联合收获后使用配套的秸秆还田机进行粉碎还田作业成为机械化还田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同时,随着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使用免耕播种机进行直立还田,也成为机械化秸秆还田的一个重要方式。
经过几年实践,我们总结出适宜我市不同区域的玉米秸秆机械化还田综合配套技术模式。
模式一:
工艺路线:
人工摘穗——秸秆机械粉碎还田——补氮——重耙或旋耕灭茬——深耕整地——小麦播种——小麦生长期管理
该工艺路线适用性强,作业质量好,作业成本相对较高,在我市应用面积较大。
使用的机械设备:秸秆还田机、旋耕机或圆盘耙、深松犁、小麦播种机等。
技术要点:
(1)摘穗:玉米成熟后及时摘穗(连同苞叶一起摘下)。
(2)粉碎:长度在10厘米以下秸秆应占所有秸秆90%以上,留茬高度小于10厘米。
(3)补氮:一般亩施肥15~25千克碳铵或按当地土肥部门要求,将玉米秸秆碳氮比由80:1补到25:1。
(4)灭茬:用圆盘耙或旋耕机作业一遍,在切碎根茬的同时将碎秸秆、化肥与表层土充分混合。
(5)深耕整地;耕深大于23厘米,要求碎秸秆翻埋在10~12厘米土层以下。
(6)播种:种子播深2~3厘米,播量12千克左右。
模式二:
工艺路线:人工摘穗——小麦免耕施肥播种——小麦生长期管理
该工艺路线引进了保护性耕作的先进技术,将秸秆直立还田,作业环节少,成本低,正在我市试验推广。
使用的机械设备:拖拉机、小麦免耕施肥播种机。
技术要点:
(1)摘穗:玉米成熟后及时摘穗(连同苞叶一起摘下)。
(2)施肥播种:种子播深2~3厘米,播种量14千克左右;化肥施在种子侧下方5~7厘米处,种类应按农艺要求,底肥种肥一并施入。
模式三:
工艺路线:人工摘穗——秸秆机械粉碎还田——小麦免耕施肥播种——小麦生长期管理该工艺路线还田效果较好,适宜在我市大面积推广应用。
使用的机械设备:拖拉机、秸秆还田机、小麦免耕施肥播种机。
技术要点:
(1)摘穗:玉米成熟后及时摘穗(连同苞叶一起摘下)。
(2)粉碎:长度在10厘米以下秸秆应占所有秸秆90%以上,留茬高度小于10厘米。
(3)施肥播种:种子播深2~3厘米,播种量14千克左右;化肥施在种子侧下方5~7厘米处,种类应按农艺要求,底肥种肥一并施入。
模式四:
工艺路线:玉米联合收获——机械粉碎还田——小麦免耕施肥播种——小麦生长期管理该工艺路线引进了玉米联合收获和保护性耕作的先进技术,作业环节少,工作效率高,适宜在经济条件较好、种植规模大的地区推广,代表了秸秆还田的新的发展方向。
使用的机械设备:玉米联合收获机及配套的秸秆还田机、拖拉机、小麦免耕施肥播种机。
技术要点:
(1)联合收获:作业前应进行试收获,调好机具后方可投入正式作业。
(2)粉碎:长度在10厘米以下秸秆应占所有秸秆90%以上,留茬高度小于10厘米。
(3)施肥播种:种子播深2~3厘米,播种量14千克左右;化肥施在种子侧下方5~7厘米处,种类应按农艺要求,底肥种肥一并施入。
模式五;
工艺路线:人工摘穗——机械收获秸秆——小麦免耕施肥播种——小麦生长期管理
该工艺路线适宜在秸秆综合利用程度高、畜牧业发达的地区应用。
使用的机械设备:拖拉机、饲料收获机、小麦免耕施肥播种机。
技术要点:
(1)摘穗:玉米成熟后及时摘穗(连同苞叶一起摘下)。
(2)施肥播种:种子播深2~3厘米,播种量14千克左右;化肥施在种子侧下方5~7厘米处,种类应按农艺要求,底肥种肥一并施入。
三、机械化秸秆粉碎还田试验情况
农作物秸秆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镁、钙、硫等农作物生长所必需的元素,因此秸秆是丰富的肥料来源。
据测定秸秆中有机质含量为15%左右,如果每亩地还田鲜玉米秸秆1250千克,就相当于施用4000千克土杂肥,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质疏松,并且可起到蓄水保墒的作用,从而使粮食产量增加。
我们从2000年开始,进行了多点、多年份调查对比试验,得出:
1、秸秆还田可使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增加。
其中有机质平均增加3.97%,碱
解氮平均增加2.86%,速效磷平均增加11.09%,速效钾平均增加10.96%,见表一。
2、可提高小麦或玉米产量10%左右,见表二、表三及附表一小麦、玉米测产表。
表一秸秆还田与非秸秆还田土壤肥力测试表
作物种类:冬小麦2003 年10月18 日
备注:1.新旧技术的作业、田间管理等各种条件均相同。
2.此表是在多点、多年份调查测产的基础上填写,平均亩增产采用加权平均计算。
作物种类:夏玉米2003 年10月18日
备注:1.新旧技术的作业、田间管理等各种条件均相同。
2.此表是在多点、多年份调查测产的基础上填写,平均亩增产采用加权平均计算。
四、秸秆还田机具试验选型、主要故障及排除方法
根据我市几年来秸秆还田作业实践来看,我们选择以下几种作业效果比较好的机型:
(1)石家庄农机一厂生产的与大中拖配套的4QY系列秸秆还田机;
(2)藁城蓬勃农机厂生产的与小麦联合收割机配套的4MF型秸秆还田机;
(3)河北省商业机械厂生产的与小麦联合收割机配套的4JQ型玉米秸秆还田机及LHMJQ型小麦秸秆切抛机;
(4)河北农哈哈农机厂生产的1JHY90A(B)型秸秆还田机;
(5)石家庄神丰农机厂生产的4F系列秸秆还田机;
(6)山东德州华北农机厂生产的4J系列秸秆还田机;
(7)定州开元农机厂生产与小麦联合收割机配套的4JF--T型秸秆还田机;
(8)赵县农机厂生产的4JQ系列秸秆还田机;
(9)山东德州新奥农机厂生产的4J系列秸秆还田机;
为了便于秸秆还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我们根据几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出秸秆还田机的主要故障和排除方法,见表四:
表四秸秆还田机的主要故障和排除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