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结课论文——分析中国古代盛世和衰败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通史结课论文

论文题目分析中国古代盛世和衰败的原因

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分析中国古代盛世和衰败的原因

摘要:中国历史上三次盛世特征,社会总体上比较安定,经济发展,国家富足,国力领先于世界;消除了内忧外患,军力国势强盛,国家统一,疆域辽阔,周边没有相抗衡的力量;文化繁荣,对周边地区有巨大的影响力;兴盛的局面持续时间较长。盛世“盛极而衰”的内在根源,社会意志消退和睿智的领袖后继乏人;忧患意识丧失,歌舞升平,忽视潜在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妄自尊大,固步自封,看不到世界潮流的浩浩荡荡。

关键词:经济繁荣科技发达内忧外患文化繁荣安于现状固步自封妄自尊大

我很幸运这学期选择了《中国通史》这门课,朱老师讲课幽默而赋有哲理,这些深深的吸引力我,通过学习这门课,我才真正明白,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又是怎样形成当今的样子,这背后是什么力量主宰着中国的历史命运。朱老师博大精深的历史知识真让人佩服,如赫连勃勃的魏晋南北史、萧让的的唐史、招福的女性史,汉史、宋史、明清史等等,还有人物传记、制度经济分析等,听来来无不畅快淋漓,让人大开眼见。其中我对中国古代盛世和衰败的原因颇感兴趣。

下面就中国古代因何而盛,因何而衰,做一下剖析:

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其中两千多年都是在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下度过的,这之间,自然有盛世也有乱世,这是必要的一种循环过程,也就是“先儒们所谓的“一治一乱”。但是,跳出这种治乱兴衰的外在框架,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盛世还是乱世,其封建社会的本质并无改变。

盛世,在一定意义上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内政外交均有建树的状况。内政方面可表现为经济繁荣、科技发达、思想活跃、文化昌盛等形式;外交方面可变现为军事强大、贸易繁荣、影响力大等形式。

中国历史上三次盛世

中国历史上三次盛世的具体情况有很大差异,但总体上看,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其共同特征。

一、社会总体上比较安定,经济发展,国家富足,国力领先于世界。这三个朝代建立之初,都承大乱之后,人口丧亡,经济凋敝。统治者能够汲取前车之鉴,励精图治,兴利除弊,注意与民休养生息,使社会总体上保持了较长久的稳定,国力蒸蒸日上,百姓越来越殷实富足。西汉文景之际,据载“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唐代贞观年间,经济由恢复而发展,到玄宗开元全盛之时,诗称“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历史上汉、唐并举,无疑都证明汉、唐是当时亚洲乃至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清代乾隆时,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均兴旺发达,财政收入之丰,达到了我国古代社会的最高水平。

二、消除了内忧外患,军力国势强盛,国家统一,疆域辽阔,周边没有相抗衡的力量。

汉朝开国之初,异姓诸侯王心怀叵测,匈奴部族频频攻逼;唐朝建基之始,中原群雄割据,边塞突厥犯境;清朝入关定鼎后,内有三藩、台湾、准部之忧,外有俄罗斯之患。但经过数代人的不懈努力,都分别平定了内乱,击溃或逼退了外敌,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并在此过程中,开疆拓土,军力国势日益强盛。

三、文化繁荣,对周边地区有巨大的影响力。在国势强盛、国家富足的基础之上,三个朝代的文化俱臻繁荣。汉初以来朝廷大力倡导搜集和整理图籍文献,使先秦百家之学在秦代焚书浩劫之后又趋复兴。唐人吐纳百川,镕铸古今,在科学、文学、艺术上都有卓越的创造。贞观之时,都城长安成为世界文化的中心,四方来朝,“国学之盛,近古未有”。“康、乾盛治,文教大昌”,《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的编纂,经学、史学的兴盛,使清代学术取得了“超汉越宋”,集历代之大成的历史地位。一部《红楼梦》,堪称时代的史诗。这些文化成果,均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往往被奉为样板,竞相学习仿效。

四、兴盛的局面持续时间较长。汉代的盛世从文帝继位(公元前179年)到宣帝去世(公元前49年),持续130年;唐代的盛世从太宗登基(公元627年)到安史之乱爆发(公元755年),持续128年;清代康、雍、乾盛世从1662年延续到1795年,长达133年。综上可知,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都在一个世纪以上的时间里,保持了国家的全面发展和繁荣,文治武功、相得益彰,并形成无与伦比的盛大局面。

盛世“盛极而衰”的内在根源

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都未能避免“盛极而衰”的结局。而且,盛世的倾颓,往往在极短时间内定局。唐玄宗开元、天宝之际,号称“全盛”,繁荣景象史所未见,但“安史之乱”的狂飙瞬间吹散了旷代繁华,唐朝无可挽回地走向了衰世。康乾盛世是何等辉煌,但乾隆刚退位就猛然爆发了白莲教大起义,四境骚乱,清朝自此陷入了风雨飘摇之中。研究“盛极而衰”这一反复出现的历史现象,至少可以发现以下几点重要原因。

一、国家的发展缺乏持久的动力和一贯的进取精神,社会意志消退和睿智的领袖后继乏人。国家的不断发展,繁荣的持久延续,需要不断地向社会注入新的动力,向社会成员提出理性而富有刺激性的新的奋斗目标,安于现状、墨守成规是不可能长期维持繁荣的。然而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在出现后,都不可避免地趋向守成,社会的主导思想逐渐由开拓进取转为“持盈保泰”,社会风气也为之一变,由奋发有为而转向享受升平。汉有文帝、景帝、武帝,唐有太宗、武后、玄宗,清有康熙、雍正、乾隆,他们雄才大略,励精图治,知人善任,身旁都有一批志在高远、才具卓越的名臣襄助。这是促成盛世不可缺少的因素。但封建社会,归根到底属于人治,并没有可靠的制度保障。在实行家天下的专制王朝中,君主的素质总体上有一代不如一代的趋势。

二、忧患意识丧失,歌舞升平,忽视潜在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中国先哲一再强调:“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但历史上的统治集团在进入盛世后,大多趋向“持盈保泰”、“护守成宪”,满足于维持现状,对眼前的问题小修小补,乃至自高自大,掩盖矛盾,粉饰繁华,根本看不到所存在的问题及其严重性。唐玄宗的悲剧,则直白地印证了骄纵

误国、懈怠败事的道理。玄宗英武有才略,曾将武后末年濒于内乱的唐朝导向“开元盛世”,但在晚年耽于享乐,把朝廷政事交付给外戚杨国忠之流,全然不顾政治的不断败坏和社会矛盾的日益尖锐,对关乎国家大计的均田之法和府兵之制日趋瓦解不事补救,坐视藩镇权势积重和中央武备的不断削弱,以至造成“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的悲惨结局,百年基业与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三、妄自尊大,固步自封,看不到世界潮流的浩浩荡荡。大清盛世的缔造者,不仅忽视了国内社会的潜在矛盾和问题,而且完全看不到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沉溺于“盛世”之中,最终使盛世成为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的肇端。德国哲学家赫尔德在1787年出版的《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中,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状态表示了如下看法,大清帝国的“体内血液循环已经停止,犹如冬眠的动物一般”。落后就要挨打。乾隆退位仅仅不到半个世纪之后,清王朝就在鸦片战争的中西碰撞中不堪一击,成了不折不扣的挨打者。

历史是一门学问,我们要认识好这个的问题,继续认真探讨和研究这个问题。正如朱老师所说——虽然郑和被阉割了,但是我们不能阉割我们的精神。这样才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批判和继承我们的传统,才能更好的总结过展望未来,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华东师大出版社1987年

胡戟、张弓等主编《二十世纪唐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黄现璠、刘镛著《中国通史纲要》北平文化学社1932年9月初版

王家范《中国通史编纂百年回顾》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