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

脊髓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
脊髓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

脊髓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

【关键词】脊髓血管疾病神经内科疾病

脊髓血管疾病,是一组因供应脊髓的血管阻塞或破裂出血,而导致脊髓所支配的运动、感觉和括约肌功能障碍的疾病,分缺血性、出血性及血管畸形3大类。发病率远低于脑血管疾病,但因脊髓内结构紧密,较小的血管损害就可造成严重的后果。

一病因及发病机理

动脉粥样硬化、低血压、动脉炎、肿瘤、蛛网膜粘连、心不全、阿斯发作等均可导致缺血性脊髓病;外伤是椎管内出血的最主要原因;自发性出血多见于脊髓动静脉畸形、血管瘤、血液病、抗凝治疗和肿瘤等。

脊髓血管畸形是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以病变压迫、盗血、血栓形成及出血等导致脊髓功能受损,1/4~1/3患者可合并皮肤血管瘤、颅内血管畸形和脊髓空洞症等。脊髓血管疾病常作为其他疾病的并发症,易被原发病所掩盖。

二临床表现

1.缺血性疾病

(1)脊髓短暂性缺血性发作:类似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作突然,持续时间短暂,不超过24小时恢复完全,不遗留任何后遗症。间歇性跛行和下肢远端发作性无力是本病的典型临床表现。行走一段距离后,单侧或双下肢沉重、无力甚至瘫痪,休息或使用血管扩张剂后缓解;或仅有自发性下肢远端发作性无力,反复发作,可自行缓解,间歇期

症状消失。短暂性缺血发作反复发作,可导致脊髓永久性损害。

(2)脊髓梗死:呈卒中样起病,脊髓症状常在数分钟或数小时达到高峰。

1)脊髓前动脉综合征:以中胸段或下胸段多见。首发症状常为突然出现病变水平相应部位的根性疼痛或弥漫性疼痛,短时间内发生弛缓性瘫痪,脊髓休克期过后转变为病变水平以下痉挛性瘫痪;感觉障碍为传导束型,痛温觉缺失而深感觉保留,尿便障碍较明显。

2)脊髓后动脉综合征:脊髓后动脉极少闭塞,即使发生,也因有良好的侧支循环而症状较轻且恢复较快;表现为急性根痛,病变水平以下深感觉缺失和感觉性共济失调,痛温觉和肌力保存,括约肌功能常不受影响。

3)中央动脉综合征:病变水平相应阶段的下运动元性瘫痪、肌张力减低、肌萎缩,多无感觉障碍和锥体束损害。

2.出血性疾病硬膜外、硬膜下和脊髓内出血均可骤然出现剧烈的背痛、截瘫、括约肌功能障碍、病变水平以下感觉缺损等急性横贯性脊髓损害表现。硬膜下血肿比硬膜外血肿少见得多。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为急骤的颈背痛、脑膜刺激征、截瘫、括约肌功能障碍等;如出血部位近颅内则可有意识障碍或其他脑部表现;如为脊髓表面血管破裂所致,则可能只有背痛而无血管受压表现。

3.血管畸形多在45岁前发病,约半数在14岁前发病,男女之比为3:1。纯动脉性与静脉性罕见,绝大多数为动静脉畸形。多见于胸腰段,其次为中胸段,颈段少见。缓慢起患者多见,亦可为间歇性病程,有症状缓解期;突然发病患者,系由畸形血管破裂所致,多以急

性疼痛为首发症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截瘫,根性或传导束性分布的感觉障碍,如脊髓半侧受累可表现为脊髓半切综合征;括约肌功能障碍早期为尿便困难,晚期则失禁;也有少数患者表现为单纯性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

三检查 1.脑脊液检查在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时,呈血性;椎管梗阻时,脑脊液蛋白量增高,压力低。

2.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核磁共振检查(MRI)可显示脊髓局部增粗、出血、梗死,增强后可以发现血管畸形。

3.脊髓造影检查可确定血肿部位,显示脊髓表面血管畸形的位置和范围,但不能区别病变类型。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对确诊脊髓血管畸形最有价值,可明确显示畸形血管的大小、范围、类型及与脊髓的关系,有助于治疗方法的选择。

四诊断

脊髓血管病的临床表现较复杂,缺乏特异性检查手段,特别是缺血性病变的诊断有一定的难度。常依据动脉硬化、创伤、血压波动等,配合脊髓影像学和脑脊液检查等可明确诊断。

1.急性发病,从首发症状到最高峰大多仅为数分钟至数小时。

2.先有疼痛为节段性根性疼痛,继而出现瘫痪。

3.脊髓损害的症状、体征符合脊髓的血管分布如脊髓前动脉血栓,会出现痛温觉丧失与局部触觉深感觉存在的分离性感觉障碍;而脊髓后动脉梗死,则出现痛温觉存在而深感觉丧失的分离性感觉障碍;中央动脉梗死,仅有弛缓性瘫痪。

4.辅助检查尤其是MRI可协助确诊。

五诊断标准

1.发病缓慢,病程中症状可有缓解,病变部位以下平面出现部分或完全性横贯性损害征象。

2.腰椎穿刺检查蛛网膜下腔有不同程度阻塞。脑脊液呈淡黄色或无色透明,蛋白含量增高,有时含红细胞。

3.脊髓血管造影或脊髓碘油造影可显示病变及范围。

4.脊髓MRI检查可明确诊断。

六鉴别诊断

1.血管性间歇性跛行脊髓间歇性跛行应与血管性间歇性跛行进行鉴别,后者皮温低、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超声多普勒检查等有助于鉴别。

2.急性脊髓炎可表现为急起的横贯性脊髓损害,但病前多有感染史或接种史,起病不如血管病快,脑脊液细胞数可明显增加,预后相对较好等有助于鉴别。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脊髓前动脉综合症

脊髓前动脉闭塞一般称为脊髓前动脉综合症(Anterior Spinal Artery Syndrome,ASAS)又被称为Beck综合征,Davison综合征等。临床常表现为为脊髓前动脉分布区域受累,引起肢体瘫痪、痛觉、温觉障碍、直肠膀胱括约肌障碍。本病症是由Preobranshenski于1904年首次报道,是一种少见但预后较差的病症,近年来发生有增多趋势,多见于成人,儿童发病的也占一定比例。 病因: 本病征多是由于脊髓前动脉及与其有关的血管狭窄或闭塞所致(如主动脉、椎动脉、肋间动脉、腰动脉等),也见于感染,脊髓外伤、肿瘤压迫、动脉硬化、血管畸形等原因。其中有报道称主动脉瘤破裂修复术后并发ASAS的概率高达40%。原因可能是术中将主动脉完全阻断,用人工血管移植替代,相应阶段所有从主动脉发出的背侧支均需结扎,其中通向脊髓的血管亦被结扎掉,导致相应节段的缺血。而儿童发病则多因感染、剧烈运动、脊髓外伤、血管畸形等。另外在国外资料中曾有1例患儿系因打哈欠时双臂过伸致颈椎脱位而引起本病的记载。 发病机制: 在介绍脊髓前动脉闭塞综合症的发病机制之前,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脊髓的血供。脊髓血供分为三个部分:在颈段到Tl、T2,血液由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分支供应;胸髓主要由6条发自主动脉的肋间动脉脊髓支供给,在这一段,大约每隔3~4个神经根有一条根动脉通向脊髓,血管吻合较少,容易发生缺血;下胸段和腰骶段,由腰膨大动脉供给。 脊髓的血液由三条动脉供给:一条是脊髓前动脉,位于脊髓前正中裂纵行,供给脊髓75%的血液;另两条为脊髓后动脉位于脊背侧,左右各一。我们着重介绍一下脊髓前动脉,脊髓前动脉(anterior spinal artery.ASA)起源于两侧椎动脉颅内段,多在延髓腹侧合并成1支,沿着脊髓前正中裂下行供应脊髓全长。在前正中裂内脊髓前动脉分出沟动脉,沟连合动脉沿前正中裂向后走行,穿人白质联合不规则左右交替深入脊髓,供应脊髓前2/3区域的血液,包括脊髓前角、侧角、灰质连合、后角基部、前索、侧索。 脊髓前动脉下行过程中与脊髓后动脉及众多的根动脉形在吻合支丰富的冠状动脉环,相邻根动脉吻合处或交界处是血液供应的薄弱点,一般认为在T4及Ll段。因此,易发生缺血性损伤。另外Hassler通过脊髓微血管造影证实颈髓的供血较胸髓丰富,因此有人提出供血量越大,耗氧量越多,则局部缺血反应越敏感,若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其易损性也高于其他部位。又因为脊髓前动脉与脊髓后动脉之间缺乏吻合支,不能相互代偿。所以当脊髓前动脉阻断时,位于背侧的薄束、楔束可以完好,而前面的皮质脊髓束,脊髓丘脑束及大部分中央灰质受累,因而出现深浅感觉分离。 脊髓典型的缺血改变为软化、坏死,轻者神经元消失,胶质细胞增生;重者整个区域软化、坏死,代之以大量的巨噬细胞。受累范围可为多个节段,Mehrez报告软化可从T2、L1一直到延髓。它与脊髓外伤最显著的差别是后者存在出血灶,而前者无出血现象。 临床表现: 发病急骤,一般以剧烈神经根痛为首发症状,几分钟后出现弛缓性截瘫或四肢瘫。症状体征包括:双下肢严重的或是完全的运动障碍(四肢瘫痪或截瘫)、腱反射消失、肌张力低下;分离性感觉障碍(梗塞水平以下痛温觉减退而其它感觉保留);括约肌功能障碍(直肠、膀胱括约肌障碍,可发生尿潴留等。)另外当发生上颈段(Cl~CA)梗塞可能出现呼吸障碍。此外可为褥疮、出汗异常及冷热感等自主神经症状。 辅助检查: MRI是目前最佳的影像检查手段,脑脊液检查结果多在正常范围,偶见蛋白总量多,此检查可作为鉴别诊断的依据。另外还有X 线、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CT等。 诊断治疗:

脊髓血管病

脊髓血管病 (vascular diseases of the spinal cord) 概述 脊髓血管病(vascular diseases of the spinal cord)系由供应脊髓的血管阻塞或破裂引起脊髓功能障碍的一组疾病。分为缺血性、出血性和血管畸形三类。颈段脊髓的血液供来自椎动脉,两侧椎动脉汇合成脊髓前动脉下行。胸段脊髓前动脉下行。胸段脊髓由肋间动脉供应。下胸段和腰段脊髓由主动脉降支和髂内动脉分枝供应。脊髓前动脉供应脊髓腹侧2/3,脊髓后动脉供脊髓背侧1/3区域,侧面由脊髓环动脉供应。脊髓胸2~4为颈段椎动脉与胸段脊髓相接之处,血供较差。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脊髓缺血性血管病多由节段性动脉闭塞引起。如远端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血栓形成。夹层动脉瘤引起的肋间动脉或腰动脉闭塞,胸腔或脊柱手术,颈椎病,椎管内注射药物,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并发症。此外心肌梗塞、心脏停搏引起的灌注压降低也是造成脊髓缺血的原因之一。 二、脊髓出血性血管病按其部位分硬膜外、硬膜下、蛛网膜下和脊髓内出血。病因有外伤、脊髓血管畸形、血液病、肿瘤继发出血等。 三、脊髓血管畸形最多见为蔓状静脉畸形和动、静脉畸形。多位于胸腰段脊髓的后方,它可压迫脊髓或出血而引起症状。 病理改变 脊髓对缺血耐受力强,轻度间歇性供血不足不会造成脊髓明显损害,完全缺血15分钟以上可导致脊髓不可逆性损伤。脊髓前动脉血栓形成常见于颈胸髓,该段是血供薄弱区;脊髓后动脉左右各一,血栓形成少见。 脊髓梗死可导致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灰白质软化和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晚期血栓机化,被纤维组织替代,并有血管再通。髓内出血常侵犯数个脊髓节段,多位于中央灰质;脊髓外出血形成血肿或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出血灶周围组织水肿、淤血和继发神经组织变性。脊髓血管畸形可发生于脊髓的任何节段,是由扩张迂曲的异常血管形成网状血管团及其上下方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组成。 临床表现 一、缺血性疾病是缺血性脊髓病中最常见者表现为脊髓前动脉综合征和脊髓后动脉综合征。 1、脊髓前动脉闭塞引起突然起病的神经根性疼痛,并在数小时至数日内发展至顶峰,出现病变以下的肢体瘫痪;表现为分离性感觉障碍(分离性感觉障碍是指在意识清晰的情况下患者对刺激不能感知。系感觉传导径路被破坏或功能受抑制时出现的一种症状,即在同一部位只有某种感觉障碍而其他感觉仍保存的一种现象。常见的分离性感觉障碍为痛温觉和触

脊髓血管病

脊髓血管病 …… 脊髓血管病系由供应脊髓的血管阻塞或破裂引起脊髓功能障碍的一组疾病。颈段脊髓的血液供来自椎动脉,两侧椎动脉汇合成脊髓前动脉下行。胸段脊髓前动脉下行。胸段脊髓由肋间动脉供应。下胸段和腰段脊髓由主动脉降支和髂内动脉分枝供应。脊髓前动脉供应脊髓腹侧2/3,脊髓后动脉供脊髓背侧1/3区域,侧面由脊髓环动脉供应。脊髓胸2~4为颈段椎动脉与胸段脊髓相接之处,血供较差。 【病因学】 脊髓缺血性血管病多由节段性动脉闭塞引起。如远端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血栓形成。夹层动脉瘤引起的肋间动脉或腰动脉闭塞,胸腔或脊柱手术,颈椎病,椎管内注射药物,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并发症。此外心肌梗塞、心脏停搏引起的灌注压降低也是造成脊髓缺血的原因之一。脊髓出血性血管病按其部位分硬膜外、硬膜下、蛛网膜下和脊髓内出血。病因有外伤、脊髓血管畸形、血液病、肿瘤继发出血等。脊髓血管畸形最多见为蔓状静脉畸形和动、静脉畸形。多位于胸腰段脊髓的后方,它可压迫脊髓或出血而引起症状。

缺血性脊髓病中最常见者表现为脊髓前动脉综合征和脊髓后动 脉综合征。脊髓前动脉闭塞引起突然起病的神经根性疼痛,并在数小时至数日内发展至顶峰,出现病变以下的肢体瘫痪;表现为分离性感觉障碍,病损以下痛、温觉缺失而位置震动觉存在。以胸段较为常见。不全性脊前动脉闭塞可出现感觉异常,仅有轻度瘫痪和膀胱直肠功能异常。脊髓后动脉闭塞常因侧枝循环良好而出现轻微的神经症状。临床表现为神经根痛、病变以下感觉缺失、共济失调和腱反射消失等,但很少出现膀胱直肠功能障碍。 脊髓缺血见于主动脉粥样硬化。脊髓短暂缺血发作(TIA)表现为突然截瘫,持续数拾分钟或数小时而完全恢复。若脊髓数个节段完全梗塞时,则出现根痛、下肢瘫痪、所有感觉丧失和大小便障碍。 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突然,腰背下肢疼痛,Kernig阳性、脑脊液血性。血液进入脑蛛网膜下腔可引起头痛、项强。脊髓内出血发病突然,剧烈背痛,沿神经根放射,然后出现部分或完全性横贯性脊髓损害的体征。由于出血常位于脊髓的中央而可有腰骶节段皮肤分布区的感觉仍保留。若脊髓内出血大量而破入蛛网膜下腔时,可有脑膜刺激征和脑脊液血性。 血管畸形可因节段动脉血栓形成、出血或压迫脊髓而产生症状。可呈缓慢进展性的脊髓受压而产生感觉运动和二便障碍。 脊髓增强CT,MRI和脊髓动脉数字减影造影(DSA)为本病明确

脊髓血管病综述

脊髓血管病综述 摘要脊髓血管异常是脊髓病的重要原因。临床医生需要了解这些疾病可出现的各种神经症状包括急性脊髓神经症状、间断发作的远隔部位进行性功能障碍。脊髓独特的结构和血管解剖特点导致临床表现的多样性。缺血性和出血性的表现均可发生。新的成像技术检查可提高临床识别能力,早期治疗会影响预后。本文作者总结回顾了最常见的脊髓血管病临床诊断、影像学表现和治疗进展。 关键词: 脊髓动静脉畸形硬脊膜瘘海绵状血管瘤脊髓病 脊髓血管畸形的分类 脊髓血管畸形根据其动静脉交通和它们的解剖位置进行分类。诊断性检查,特别是脑血管造影,有助于对这些病变的分类,并且对了解临床表现以及确定最佳治疗方案很重要[1]。有关血管的发育异常和遗传的信息也纳入到更为复杂的血管病变分类中(表1)[2,3]。硬脊膜动静脉瘘(SDA VFs)临床SDA VFs是脊髓最常见的血管畸形,是沿着脊髓硬膜的一种获得性动静脉分流,最常见的分流部位在神经根出脊髓附近[4,5]。回流静脉及髓周静脉系统的动脉化导致了脊髓静脉高压[6],引起静脉血管淤血,最终导致脊髓缺血,进而导致了慢性、进行性感觉、运动障碍脊髓病的发生[7]。尽管1

型SDAVFs最常见的部位是胸髓,静脉高压的症状可出现于任何其他部位。根性症状有助于鉴别动静脉瘘的位置。 临床上,SDA VFs常见于中老年男性(平均年龄50岁),常表现为缓慢、步进式进展的无力。出血很少见,可表现为急性神经功能缺损。无力与体位、劳力有关,有时表现为跛行。SDA VFs的诊断常因静脉淤血导致反复、间断的表现而延误诊断,从最初发病到最后诊断所需的时间平均为10~11个月。在永久性脊髓缺血损伤发生前,早期识别、治疗SDA VFs能很大程度地改善预后。影像高质量的脊髓MRI、X线脊髓造影的出现使得疑诊的脊髓血管病有了筛查手段。在SDA VFs 的病例中,脊髓造影可显示冠状静脉丛回流静脉的扩张及硬膜下脊髓蛛网膜下腔桥静脉的增大。也可看到马尾增粗呈卷边状[8,10,11]。MRI已经取代脊髓造影成为筛查疑诊动静脉畸形病人的方法。有神经功能缺陷的动静脉瘘病例,MRI的特征性表现为T2加权像上髓周低信号,而脊髓中央软膜表面呈高信号。周围低信号的出现是因为扩张的静脉及毛细血管含有较多的含氧量低的血液[11,12],充血增粗的脊髓中央的高信号常代表血管源性水肿。然而,长期的T2高信号可能与血管梗死和共存的脊髓软化有关。在使用钆对比剂后,脊髓可呈高信号,表明脊髓血脑屏障的损坏及脊髓坏死。在T2加权像上,流空现象(最常见于脊髓背侧)常为脊髓造影中看到的髓周扩张、迂曲的血管。T2加权(稳态图像构

脊髓血管性疾病

脊髓血管性疾病 脊髓血管病的发病率比脑血管病低,但和脑血管病一样,可以发生血栓形成、栓塞、畸形、炎症、出血等,但由于脊髓内部解剖结构紧密,较小的血管病变比同等脑血管病变将产生更大的危害。 脊髓动脉系统是由椎动脉发出的位于脊髓腹侧正中部的脊髓前动脉、脊髓背外侧沟的两条脊髓后动脉及多条根动脉所构成,脊髓前动脉和脊髓后动脉不只是椎动脉的分支,而主要是由根动脉上行和下行支互相吻合而成,血液的流动应是双向的。由前根动脉组成的脊前动脉一般均有上行支和下行支,通常下行支较粗,故血流下行为主,但支配颈膨大的前根动脉使得在颈髓下部脊髓前动脉的血液循环以上行为主。在脊髓的中胸段即T4-8段,血液供应相对较差,因通常仅由一条来自大约T7水平的根动脉供血,其管径细,而且在此区的吻合网也欠丰富,并且其脊前动脉也可能在此不连,故此处最宜在低灌注和单个动脉梗死时受累。下胸段和腰段脊髓包括T9-12及腰膨大的供血来自单只最粗大的前根动脉称为跟大动脉和供应腰髓的较大的后根动脉称为大后根动脉等供血。脊髓骶部、圆锥和马尾则是由小的低阶段的根动脉供血。 脊髓内部供血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两个脊髓后动脉供应区,供应脊髓外1/3-1/2,包括背柱和后角后部,大约脊髓横断面的后1/3。第二部分源于脊髓前动脉,供血于脊髓横断面的前2/3的中央灰质和其临近的中央白质。 脊髓静脉系统于动脉平行,与动脉不同的是,每一中央沟静脉引流脊髓双侧血液。在脊髓内几乎无静脉吻合。 脊髓血管病起病急、症状突出、诊断困难、预后较差。随着脊髓病变相关实验实检查的发展,人们对脊髓血管病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与脑血管和脊髓脱

髓鞘类疾病相比,脊髓血管病并不常见。脊髓血管病中部分类型分类尚不统一,从临床的角度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缺血性血管病 脊髓缺血性血管病多由节段性动脉闭塞引起,如远端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血栓形成,夹层动脉瘤引起的肋间动脉或腰动脉闭塞,胸腔或脊柱手术,颈椎病,椎管内注射药物,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并发症,此外心肌梗塞,心脏停搏引起的灌注压降低也是造成脊髓缺血的原因之一,脊髓血管畸形最多见为蔓状静脉畸形和动,静脉畸形,多位于胸腰段脊髓的后方,它可压迫脊髓或出血而引起症状。脊髓的后方,它可压迫脊髓或出血而引起症状。 (1)脊髓短暂性缺血发作:突然发作的间歇性跛行是本病的典型表现,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可完全恢复,不遗留任何后遗症。也可表现自发性下肢远端发作性无力,反复发作,可自行缓解,休息或使用血管扩张剂可缓解,间歇期症状消失。 (2)脊髓梗死:呈卒中样起病,脊髓症状常在数分钟或数小时达到高峰。 ①脊髓前动脉综合征:脊髓前动脉供应脊髓前2/3区域,易发生缺血性病变,以中胸段或下胸段多见,首发展症状常突发病损水平相应部位根性痛或弥漫性疼痛,短时间内发生驰缓性瘫,脊髓休克期过后转变为痉挛性瘫;传导束型分离性感觉障碍,痛温觉缺失而深感觉保留(后索未受累),尿便障碍较明显;

脊髓血管病

脊髓血管病 【概述】 脊髓血管病系由供应脊髓的血管阻塞或破裂引起脊髓功能障碍的一组疾病。颈段脊髓的血液供来自椎动脉,两侧椎动脉汇合成脊髓前动脉下行。胸段脊髓前动脉下行。胸段脊髓由肋间动脉供应。下胸段和腰段脊髓由主动脉降支和髂内动脉分枝供应。脊髓前动脉供应脊髓腹侧2/3,脊髓后动脉供脊髓背侧1/3区域,侧面由脊髓环动脉供应。脊髓胸2~4为颈段椎动脉与胸段脊髓相接之处,血供较差。 【诊断】 脊髓增强CT,MRI和脊髓动脉数字减影造影(DSA)为本病明确诊断的必要证据。脊髓血管畸形者常因反复发作病史需与椎间盘突出,多发性硬化和脊蛛网膜炎等相鉴别。脊髓TIA者借助每次发作部位固定,症状类似等特点为多发性硬化相鉴别。 【治疗措施】 脊髓血管畸形者应视畸形大小和分布范围选择导管介入治疗或手术切除治疗之。后遗截瘫病者按脊髓炎恢复期办法进行康复治疗和护理。 【病因学】 脊髓缺血性血管病多由节段性动脉闭塞引起。如远端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血栓形成。夹层动脉瘤引起的肋间动脉或腰动脉闭塞,胸腔或脊柱手术,颈椎病,椎管内注射药物,选择性脊髓

动脉造影并发症。此外心肌梗塞、心脏停搏引起的灌注压降低也是造成脊髓缺血的原因之一。脊髓出血性血管病按其部位分硬膜外、硬膜下、蛛网膜下和脊髓内出血。病因有外伤、脊髓血管畸形、血液病、肿瘤继发出血等。脊髓血管畸形最多见为蔓状静脉畸形和动、静脉畸形。多位于胸腰段脊髓的后方,它可压迫脊髓或出血而引起症状。 【临床表现】 缺血性脊髓病中最常见者表现为脊髓前动脉综合征和脊髓后动脉综合征。脊髓前动脉闭塞引起突然起病的神经根性疼痛,并在数小时至数日内发展至顶峰,出现病变以下的肢体瘫痪;表现为分离性感觉障碍,病损以下痛、温觉缺失而位置震动觉存在。以胸段较为常见。不全性脊前动脉闭塞可出现感觉异常,仅有轻度瘫痪和膀胱直肠功能异常。脊髓后动脉闭塞常因侧枝循环良好而出现轻微的神经症状。临床表现为神经根痛、病变以下感觉缺失、共济失调和腱反射消失等,但很少出现膀胱直肠功能障碍。 脊髓缺血见于主动脉粥样硬化。脊髓短暂缺血发作(TIA)表现为突然截瘫,持续数拾分钟或数小时而完全恢复。若脊髓数个节段完全梗塞时,则出现根痛、下肢瘫痪、所有感觉丧失和大小便障碍。 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突然,腰背下肢疼痛,Kernig阳性、脑脊液血性。血液进入脑蛛网膜下腔可引起头痛、项强。脊髓内出血发病突然,剧烈背痛,沿神经根放射,然后出现部分或完全性横

脊髓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

脊髓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 【关键词】脊髓血管疾病神经内科疾病 脊髓血管疾病,是一组因供应脊髓的血管阻塞或破裂出血,而导致脊髓所支配的运动、感觉和括约肌功能障碍的疾病,分缺血性、出血性及血管畸形3大类。发病率远低于脑血管疾病,但因脊髓内结构紧密,较小的血管损害就可造成严重的后果。 一病因及发病机理 动脉粥样硬化、低血压、动脉炎、肿瘤、蛛网膜粘连、心不全、阿斯发作等均可导致缺血性脊髓病;外伤是椎管内出血的最主要原因;自发性出血多见于脊髓动静脉畸形、血管瘤、血液病、抗凝治疗和肿瘤等。 脊髓血管畸形是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以病变压迫、盗血、血栓形成及出血等导致脊髓功能受损,1/4~1/3患者可合并皮肤血管瘤、颅内血管畸形和脊髓空洞症等。脊髓血管疾病常作为其他疾病的并发症,易被原发病所掩盖。 二临床表现 1.缺血性疾病 (1)脊髓短暂性缺血性发作:类似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作突然,持续时间短暂,不超过24小时恢复完全,不遗留任何后遗症。间歇性跛行和下肢远端发作性无力是本病的典型临床表现。行走一段距离后,单侧或双下肢沉重、无力甚至瘫痪,休息或使用血管扩张剂后缓解;或仅有自发性下肢远端发作性无力,反复发作,可自行缓解,间歇期

症状消失。短暂性缺血发作反复发作,可导致脊髓永久性损害。

(2)脊髓梗死:呈卒中样起病,脊髓症状常在数分钟或数小时达到高峰。 1)脊髓前动脉综合征:以中胸段或下胸段多见。首发症状常为突然出现病变水平相应部位的根性疼痛或弥漫性疼痛,短时间内发生弛缓性瘫痪,脊髓休克期过后转变为病变水平以下痉挛性瘫痪;感觉障碍为传导束型,痛温觉缺失而深感觉保留,尿便障碍较明显。 2)脊髓后动脉综合征:脊髓后动脉极少闭塞,即使发生,也因有良好的侧支循环而症状较轻且恢复较快;表现为急性根痛,病变水平以下深感觉缺失和感觉性共济失调,痛温觉和肌力保存,括约肌功能常不受影响。 3)中央动脉综合征:病变水平相应阶段的下运动元性瘫痪、肌张力减低、肌萎缩,多无感觉障碍和锥体束损害。 2.出血性疾病硬膜外、硬膜下和脊髓内出血均可骤然出现剧烈的背痛、截瘫、括约肌功能障碍、病变水平以下感觉缺损等急性横贯性脊髓损害表现。硬膜下血肿比硬膜外血肿少见得多。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为急骤的颈背痛、脑膜刺激征、截瘫、括约肌功能障碍等;如出血部位近颅内则可有意识障碍或其他脑部表现;如为脊髓表面血管破裂所致,则可能只有背痛而无血管受压表现。 3.血管畸形多在45岁前发病,约半数在14岁前发病,男女之比为3:1。纯动脉性与静脉性罕见,绝大多数为动静脉畸形。多见于胸腰段,其次为中胸段,颈段少见。缓慢起患者多见,亦可为间歇性病程,有症状缓解期;突然发病患者,系由畸形血管破裂所致,多以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