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与体制改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镇化与体制改革

来源于 《比较》2013年第2期 出版日期 2013年04月01日

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中的结构问题,社会中的“维稳”问题愈益恶化,成为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增长、社会能否稳定的关键因素。虽然自“十一五”规划以来,就把解决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和可持续发展列为当务之急。但是,所采用的政策不但在改善结构性问题方面无济于事,与其并行的社会稳定问题也一直在恶化。在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没有透彻认识的情况下,近年来,城镇化被视为推动结构转型和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本文论述,所有最重要的经济结构问题和社会稳定问题都产生于同一个体制问题。回避基本体制问题,以行政方式大力推动城镇化,不仅无助于解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反而有可能加剧社会稳定问题和经济结构性问题,激化社会矛盾,最终有可能成为一个政策陷阱。

一、由体制问题产生的主要结构性问题

当前中国经济中公认的结构性问题,主要可以归纳如下:

内需不足。其首要原因是国内消费水平极低。中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例非常低,而且过去几年里一直在持续下降。造成低消费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劳动收入非常低,而且占GDP的比例在过去10来年里一直持续下降(2012年除外)。与世界上所有主要国家相比,中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例和劳动收入占GDP的比例都是最低的。

不平等和社会经济不正义。中国经济的不平等状况在最近20年里持续恶化,尤其是近10年里迅速恶化,不平等水平几乎达到了世界之最。严重的不平等威胁社会稳定,同时威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因为严重的不平等意味着中产阶级薄弱,贫困人口众多,而多数人口收入低下必定导致内需不足。此外,最近10年里社会经济不正义也在恶化,例如强制拆迁、贪污腐败等恶行广泛蔓延难以阻遏,不仅严重破坏社会稳定,还从整体上降低了内需。

中小企业发展受阻,制造业升级换代进展缓慢,服务业地位进一步下降。纵观世界各大经济体,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中小企业从来都是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所在。大企业都是在市场竞争中从中小企业发展而来的。最终,绝大

多数大企业会被后发展起来的代表新技术新产业的中小企业所替代。这就是熊彼特说的创造性破坏过程。但是在最近10年里,中小企业在中国的发展严重受阻,不仅面临日益发展的垄断部门的挤压,面临融资难问题,更是遇到诸多来自政府的政策壁垒以及腐败官员的盘剥。除了影响制造业升级换代外,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严重后果是导致服务业萎缩、就业和收入萎缩以及内需不足。在世界上所有主要国家中,中国的服务业占GDP比例是最低的,中小企业是世界主要国家创造就业机会的最大因素,阻碍中小企业发展带来的收入萎缩同时造成不平等和内需不足。

环境问题。中国的环境问题在最近10年里日益恶化,迄今不但没有明显改善的迹象,而且演变成另一个威胁社会稳定、威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因素。

资源配置问题。中国改革的早期,通过发展市场经济,极大地改善了资源配置。但是在最近10年里,垄断部门快速发展,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增加,导致中国的资源配置恶化。把中国的资源配置和美国相比,单单由资源配置恶化带来的资源浪费要比美国高50%。这是威胁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中国当前所有最重要的结构性问题和社会稳定问题,都源于同一个体制。如不解决体制问题,所有这些结构性问题和社会稳定问题都得不到解决。例如,“十二五”规划中包括的大部分结构性问题在“十一五”规划中就已经讨论过,并作出了相当多的承诺。但是五年过后,多数问题不但没有改进,反而变得更加严重。原因在于,“十一五”规划与“十二五”规划都并不清楚所有这些结构性问题产生于同一个体制问题。“十二五”规划把许多问题归结为增长速度,或单纯追求增长速度。似乎降低经济增长速度是解决问题的中心环节。由于没有认识到体制问题,在不改革体制的情况下,单靠降低增长速度,不但解决不了绝大多数的结构性问题,许多结构性问题、社会稳定问题反而会进一步恶化。

二、分权式威权制及其运行机制

既然中国社会经济中重要的结构性问题和社会稳定问题都来自其体制,我们就必须分析清楚中国的体制是什么。对比古今中外的体制,为了抓住中国体制的基本特点,我把中国的体制总结为“向地方分权的威权主义体制”(Regionally Decentralized Authoritarianism,RDA),或简称为“分权式威权制”。这一体制的主要特点是中央对政治、人事控制高度集权,与此同时,在行政和经济控

制方面向地方高度放权。这二者紧密结合的威权制使中国的体制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体制。

在分权式威权制中,地方政府直接控制或影响土地、金融、能源、原材料等大量资源。通过这些渠道深深影响公司和市场。地方政府是中国经济的主要参与者。它们在中央政府的授意或授权下,推行改革、政策、规则和法律。它们从自身利益出发,也会篡改或抵制中央的命令。它们驱动、影响或者阻碍本地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地方分权式威权制决定了中国改革前进和停滞的轨迹,也决定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或停滞,稳定或混乱。

分权式威权制下曾经行之有效的核心运行机制是地方竞争和地方试验。中央政府给地方政府很大的自治权,以地方竞争的方式给它们提供强有力的激励,鼓励它们以地方试验的方式探索经济改革和发展之路。地方政府竞争GDP增长速度,也在发起和试验新的改革政策方面相互竞争。地方试验降低了推进改革的政治风险,并有效削弱了反对改革的政治力量。因此,成为中央改革决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过去30多年里,几乎所有最重要的成功改革都是地方试验在先、中央采纳在后,并通过地方竞争有效推广。

地方竞争和地方试验这两个机制之所以曾经行之有效,是因为它们在一定条件下,成功解决了各级政府的激励机制问题和信息问题。但是,这两个强大的机制并不能保证总做好事。在不同的竞争目标下,这两个机制可以成为威力巨大的摧毁工具。20世纪50年代末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所引发的悲剧就是最好的例证。在分权式威权制下,地方竞争做什么,取决于中央或上级规定的竞争目标。在急于扭转文革的灾难性政策的时期,在中国比非洲还贫穷的改革初期,把经济增长作为首要目标得到举国上下的支持。这是地方竞争、地方试验机制行之有效的基本条件。

但是,当中国的经济已经脱离贫困,进入低中等收入水平后,超出GDP范围的大量社会经济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如社会经济中的不平等和不正义、侵犯公民利益、污染环境,等等。大量社会经济问题和GDP增长或者无直接关联,或者有矛盾。更有大量社会经济问题触动权势集团的既得利益。在此情况下,不可能设计出一个竞争目标,能同时有效地解决多个不同的激励机制问题。中央政府为地方政府规定许多目标,有意无意地鼓励它们同时在许多方面进行竞争,结果适得其反。地方政府把许多方面的竞争变成逐底竞争或“竞次”(race to th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