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原子的结构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1、内容标准: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宏观现象。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课标解读:

化学是从分子和原子的水平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即要求学生从微观角度研究物质的构成,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这一主题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介绍有关探索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运用类比和模型研究方法进行启发式讲解和探究活动,可以使学生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了解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方法。

二、教材分析

1、内容、结构分析:

《原子的结构》是在学生认识分子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构成物质的最基本成分—原子的内部结构。这是对微观世界的进一步探索,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宏观现象。

2、教学重点:原子的结构

3、教学难点:原子结构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原子的结构,并分析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2、通过列举宏观现象,让学生总结原子的基本特征;并通过比较分子与原子的异同点,加深学生对微粒的理解。

3、通过探究原子的结构,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4、通过展示有关探索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让学生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感受认识物质的一般规律,从而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权威的精神。

5、通过对原子结构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的可分性,逐步培养学生树立物质的量变能引起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综合能力。

四、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对分子和原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分子和原子很小,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中的原子可以组合成新的分子,而原子不变化。并初步建立起了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的联系,认识了构成物质的分子的特征,形成了“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且物质的变化是构成物质的粒子运动和变化的结果”的认识。但原子是否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对此学生有不同的想法,大部分同学猜测原子是可以再分的,不过没有任何的理论依据。

在教学中,以科学探究为主线,穿插模型法、类比法、想象法等,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

让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观察实验,并分析、反思实验现象,从而总结出原子的结构,通过宏观类比、实物模型等形象生动的加以展示,使学生更易于理解。

五、评价设计

1、通过探究活动(一)、(二),实现教学目标1。

2、通过疑难解析环节,自学与小组合作学习实现教学目标2。

3、通过小组竞猜环节,检测教学目标1、2的达成情况。

六、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导入】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物质是由微观粒子,如分子、原子构成的,其中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可以说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的粒子。所以研究原子的内部结构对于我们开展物质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意识到人们对物质微观构成研究的重要意义。)

【板书】第一节原子的构成

【教师】你们心目中的原子是什么样子?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

【探究活动(一)】验证原子是否可以再分?

【播放视频】阴极射线管实验

【学生活动】交流自己观看视频后的收获。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看视频,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从而改进心中的原子模型。从视频中可以发现原子中有电子,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思考。)

【学生】原子中有带负电的电子存在,怎么保证原子不显电性?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提疑问难的能力。通过分析,很自然的猜测出原子中应该有带正电的粒子存在。)

模型法:用橡皮泥拼出自己心目中的原子模型,并交流展示。

(设计意图:学生只是凭空猜测,比较抽象,通过橡皮泥模型作宏观对比,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增进学生对原子结构探究的乐趣。通过交流,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展示。)

【小结】我们同学和伟大的科学家汤姆森的观点很一致,汤姆森很形象的称之为“葡萄干布丁”模型,这种模型是否正确还需进一步验证。但是汤姆森没能亲自达成这个心愿,多年后,他的学生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实验:α粒子散射实验,帮老师解决了这一难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权威的科学态度。)

【探究活动(二)】验证“葡萄干布丁“模型是否正确

提示:α粒子带正电,质量比电子大得多。

【提问】按照“葡萄干布丁”模型,在高速α粒子流轰击后,会出现什么情形?

类比法:一串子弹射击一只西瓜后,会出现什么情形?

(设计意图:通过宏观现象做对比,帮助学生更好的解释微观世界,他们很容易想到α粒子会顺利穿过金箔,为后面得出正确结论奠定基础。)

【屏幕展示】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动画

【学生活动】描述实验现象。

【现象与解释】(可借助玻璃球撞击铅球作类比思考)

①绝大多数的α粒子,原因

②少数的α粒子,原因

③极少数的α粒子,原因

【获得结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在描述的同时,与预想的结果进行对比思考,从而得出结论:“葡萄干布丁”模型是错误的。并通过分析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总结新的原子结构模型。)

【教师】原子核带正电、位于原子的中心,质量大,体积小。如果把原子比作足球场,原子核只相当于足球场中的一只蚂蚁。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让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到原子核和原子的体积关系。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恰当的利用类比法思考问题。)

卢瑟福通过实验否定了“葡萄干布丁”模型,建立了核式结构模型,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们也要学习他的这种严谨求学、敢于质疑权威的科学态度。对于这一模型,同学们还有哪些疑问?

(设计意图:让学生养成实验后进行反思、评价的好习惯,这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学生】原子核这么小,还可以再分吗?

【屏幕展示】质子、中子的发现史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反映出,原子的结构是有层次的,同时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让学生体会探究原子结构的乐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