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窑洞与陕北文化的关系 前进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窑洞与陕北文化的关系

摘要:窑洞是陕北地区独具特色的民居,他与陕北独特的地缘环境人文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窑洞传承着陕北地区极具特色的民俗民情。本文通过对陕北窑洞历史、修筑、构件、修饰的介绍,论述了陕北窑洞与陕北文化的关系,陕北窑洞体现了在陕北文化中对神灵的敬拜,对当地艺术发展的促进还有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影响。

关键词:窑洞陕北文化

一、陕北窑洞的发展历史与特点

陕北,通常是指长城以南、黄河以西、子午岭以东、桥山以北的广大地区,总面积约80744平方公里,包括延安、榆林两个地区,二十六个县市,这一带居民的主要居住形式是窑洞。陕北窑洞历史悠久,2004年,考古工作者在陕北的吴堡县相继发现了两座原始社会龙山文化时期(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头城,其中就有窑洞式房址近70座。古人在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和浅穴居,并逐渐形成聚落。这种窑洞的雏形的产生距今已有4500年的时间了。陕北窑洞发展到周代还是半地穴式,到秦汉后发展为全地穴式,就是现在的土窑。明朝中叶,开始用石块做窑面墙。清末民初,当地人仿土窑模式建起了石砌窑洞。现在也有用彩色瓷砖添窑面和分割厅室及上下两层楼房式的新窑洞,住着更加舒适宜人。从几千年前到现在人们一直钟情于窑洞这种居所形式呢?原因有三点,其一是这里深厚的黄土和丰富的砂石,具有很强的直立性,为建造窑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其二,陕北历史上是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烽火连连,百姓经常要迁徙避难,因此少有人家建设豪宅大院,多数百姓只掘三丈土窑,就可安家立舍,战乱一起,弃之而去而且土窑洞简便、成本低廉、省工省力、冬暖夏凉;其三,黄土高原地区缺乏高大的乔木,盖瓦屋也存在实际的困难,因而窑居是非常

合适的选择。正是由此,窑洞在陕北代代传承。

陕北窑洞在各地样式略有差别,体现了不同的风格。但就用料而言,大体分四种:土窑、石窑、砖窑、接口窑。土窑是靠山挖的黄土窑洞。石窑和砖窑是在平地上用石块和砖块成的窑洞。接口窑是在土窑洞口从底到高顶用一层石块或砖箍窑面的窑洞,这种窑洞看起来整洁,结实。在陕北,许多农户住的就是这种窑洞。而像米脂的姜氏庄园、马氏庄园、常氏庄园等地主庄园的设计更是独具匠心,别出心裁,把其他建筑风格和窑洞建筑结合在一起,美观大方而又气势恢宏,集陕北窑洞几乎所有的优点和其他建筑风格优点于一体,是陕北窑洞的精华和典范。

一般窑洞修三孔或五孔,大多中间为正窑、四孔、六孔较少,意在回避四六不成材的俗语。窑腿上一般有小窑,用以祭祀天地神只。窑洞都接窑檐或用砖砌花栏来防止雨水冲刷窑面。有的人家用木料石料在窑前形成走廊,称之为穿厦。窑洞的门窗多用柳、杨、榆、椿之木。窗棂格式多样,曲直交错,长短相间,构图古朴曲雅或新颖别致,有八角楼、十二莲灯等雕刻花卉图案,十分考究,经彩绘油漆,显得美观大方。窑洞的门多为双扇,开在中间,如在一侧则为单扇。有的地方的门是镂空的,称为棂子门,但大多数地方的都是实心门。窑洞的门窗都是木质框架做成,并装架在窑洞正面。上部为两扇天窗,下部左侧为两扇木板合对而成的门。用麻纸裱糊木质窗格,显得明亮干净而又保暖散气。窑洞上面叫脑畔,用以打晒粮食。窑洞前面吊硷畔,多用来种植蔬菜。

窑洞内主要有两大构件,一是火炕,有的把火炕设在窑洞最后与窑掌相连,叫掌炕,有的把它设在最前紧靠窗台的位置,叫前炕或窗前炕;另一个就是灶台。一般而言,锅灶相连,用上好的石料打做方形炉台,石板旋口盖面。其下为炉灶,上置锅,其面称为锅台,用于

切菜等用。炉灶之火曲折经过炕底后从烟囱而出。

陕北窑洞的装饰是别具一格的。窑洞内部装饰包括窑洞别致的设计,如窑洞内部形状、过洞(即在两孔窑洞中间的小门)及掩饰过洞的门帘等。此外还有装饰画,家具、家电及其外套或遮掩物,炕上被子的叠放方式等。这些基本上都是当地人对家庭主妇的评价。窑洞的外部装饰指除了窑洞窗子的手艺、窑洞窗子的材料和花样及其工艺、窑洞门帘的样式和花色、窑顶花栏的样式等这些与窑洞直接相关的东西,还有门前院子的样式和干净程度、石碾子、石磨、庭前花卉树木的品种和繁茂程度、燕子窝、大小门和石墙、晾晒的粮食和辣椒等。窑洞的外部装饰显示了这家主人是否勤劳以及家庭的富裕程度。

陕北黄土高原地厚,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生长期长,出产丰富多样的农副土特产品。它们不仅品质和营养明显优于全国其他产地,而且无污染、纯天然,完全符合现代绿色食品的要求。由于这种环境的影响,陕北古老的土窑洞里从几千前就开始产生了独具陕北特色而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和饮食风俗。如;清明节前后,家家户户都要吃摊黄:冬季要喝黄稠米酒;寒食节要吃燕燕:喜好羊肉、揪面片等饮食习惯。民间历来就有不吃狗肉风俗。这些产生于窑洞的陕北饮食具有自然性、保健性、食疗性等特点,有清热解毒、去火降暑、健脾开胃、保健美容等功效。

二、窑洞文化与陕北文化的概念与范围

何谓窑洞文化?通过我们上边对窑洞各方面情况的介绍,可以看出窑洞文化的概念应该突破单体的窑洞建筑而包括窑洞建筑各个构件和整体风格、窑洞内部装饰品、窑洞外部包括整个院落在内的所有物品以及在窑洞内外进行的各种活动所容纳的文化内涵。

陕北文化是陕北地带人类实践活动在物质、社会、精神三大方面的投射、凝结与表现,同时也是人类实践活动在陕北区域范围内于物

质、社会、精神三大方面的投射、凝结与表现。这是从广义文化定义出发关于陕北文化概念的定义。定义的第一部分侧重表达了陕北文化的原生性、区域性,第二部分又强调了陕北文化与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的关联性、从属性。无庸讳言,陕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陕北文化研究的对象是迄今以来陕北境内所发生的一切文化现象,包括宗教信仰、文物考古、历史人物、伦理道德、文学艺术、摄影绘画、戏剧音乐、电影电视、科技教育、出版印刷、饮食起居、方言俗语、民间美术等诸多内容。

三、窑洞与当地风俗习惯的关系

通过对陕北窑洞具体深入的了解,我们发现陕北窑洞与当地的风俗习惯紧密相连,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灵的敬拜。比如从窑洞的选址开始,修建窑洞之前,首先必请阴阳风水先生看地势、定方位、择良辰吉时。在当地百姓心目中,建造窑洞是一件关于家族兴衰、子孙繁衍的大事,因此,兴土动木之时有许多民俗讲究,甚为郑重,先要相宅,择吉地,凡宅后有山梁大塬者,谓“靠山厚”,俗语称:“背靠金山面朝南,祖祖辈辈出大官”;宅后临沟无依托者,谓之“背山空”多忌之。修成后又由阴阳择日进行合龙口,正式居住前还有安窗、安土神、暖窑等习俗。不论一块地方的土地有多么结实,视野有多么开阔,只要阴阳先生说风水不好就一定要换。合龙口的时候也是祭祀天地的一种具体形式。至于安土神和在两孔窑洞中间对天地土神的祭祀就更是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这一带的群众有着比较普遍的泛神论的信仰,相信“举头三尺有神灵”。甚至普遍至常见的石碾子。传说是由一只青龙所变,转动的石滚子是青龙的眼珠儿。还说青龙有克夫之嫌。故此,陕北许多农村人遇到红白喜事经过石碾子,主人总要有一块红布将它盖上,惟恐冲了青龙。每逢过春节之际,主人都在石碾子的碾维架上上粘贴横贴“青龙大吉”四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