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经济转型的困境及其对策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经济转型的困境及其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此次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对我国来说既是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是新的挑战。
那么如何在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中抓住机遇,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以期保持经济长远发展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任务。
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经济转型所面临的困境,并浅析了经济转型困难的原因,最后就此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全球化经济转型对策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已经保持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从经济发展的源泉来看,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仅要求转变经济增长量的变化,而且要求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增加转向依靠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
以索洛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理论学派强调资本积累、增加储蓄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罗默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所创立的内生增长理论将技术内生,强调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Chow1993年的研究表明1952-1980年间中国的TFP保持不变,1978年之后大约以每年2.7%的速度增长,其中1978-1998年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28%。
而国内学者王小鲁、樊纲、刘鹏通过考察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发现TFP的来源在发生变化,技术进步和教育带来的人力资本质量的提高正在替代劳动力数量简单扩张的作用。
二、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问题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虽然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问题。
(一)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日益严重。
由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注重资源的有效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这已经造成了中国日益严重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
一些必需的自然资源如石油的短缺程度越来越严重。
水污染、空气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
(二)社会环境的不断恶化。
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腐败现象在逐步蔓延,这已严重威胁社会的稳定和长远发展。
(三)投资和消费的失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是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这导致投资过度而消费不足。
中国的投资率在2000年以后,基本上处于45%-50%的水平。
而居民最终消费率已有2000年的46.41%下降到2008年的35.33%。
这最终会导致产能的过剩和内需的严重不足,从而影响经济的长远
发展。
(四)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外汇储备的大量增加。
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但这种大量的贸易顺差会造成大量的贸易摩擦,同时也使我国的出口产品被贱卖。
由于中国经济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那么为了经济的增长,必须维持高水平的投资,高水平的投资要求低利率,从而中国央行必然要大量发行货币以降低利率。
另一方面,银行大量发行货币,造成国内货币的贬值,更加有利于出口,所以这些因素在宏观经济上的集中表现,就是货币供应量的大量增加。
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又造成了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同时又形成房地产、股票等资产的泡沫。
三、经济转型面临的困境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思路虽然早已经提出,但却长期没有做到。
本文试图从内外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内部原因
首先,由于我国建国后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体制留下的诸多弊端还没有完全得到消除。
比如重视第二产业的发展,而忽视了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这就导致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不协调。
其次,城乡二元结构大大阻碍了经济转型。
这种二元结构束缚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以及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而且也不利于了社会的公平。
最后,各级政府依然掌控一些重要资源的配置权力且把GDP的增长作为政绩的主要标志。
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作用。
而政府掌握一些重要资源如土地资源,会导致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另一方面,把GDP作为政绩考核的标准会使政府更加注重形象工程而不注重民生的改善。
(二)外部原因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一刻逆转的趋势,全球化即使机遇又是挑战。
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技术、金融等领域的优势主导了全球化进程,使其他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的话语权变小,这无疑也给我国经济转型带来一定的阻碍。
四、结论及对策
虽然面对经济转型的内外阻碍因素,但中国经济的转型是大势所趋。
因为旧有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阻碍了经济的长远发展。
我国要想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抓住机遇,保持国民经济既快又好地发展,经济转型已刻不容缓。
对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第一,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要坚持公有制,在坚持公有制的基础上要鼓励、支持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和壮大。
第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且要完善市场经济的法制建设。
虽然“十四大”已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长期以来我们的市场经济还是一种不成熟的市场经济。
建立市场经济就必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
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是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之上,所以为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我国必须要实现法治。
第三,打破垄断,消除微观干预。
现在我国的一些重要部门还存在着行政垄断的情况,这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
第四,积极参与全球化的进程。
我国要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增加国内就业,扩大出口,完成工业化进程。
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学习,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抢占未来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参考文献:
[1]马强文,任保平.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学家,2010,(11).
[2]CHOW,G. Capital Form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3,108(3).
[3]王小鲁,樊纲,刘鹏.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J]. 管理世界,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