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近代建筑的奇葩中华巴洛克”建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4卷第5期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VoI 34 No.5
2001年10月J0哪al of Harbin Uni代fsity of C.E.&Archi【ectufe0cL 200】文章编号:1006“78啦001105—0098—05
哈尔滨近代建筑的奇葩——“中华巴洛克"建筑
梁玮男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6)
摘要:在中国近代建筑思潮中,存在着“中西建筑交融”的现象。哈尔滨作为颇具殖民色彩的年轻城市,其近代
建筑中有种独特的风格娄型——“中华巴洛克”,这是基于中国传统建筑及欧洲巴格克之上的一种近代折衷主
义建筑娄型,是“中西建筑交融”倾向的很好例证。哈尔滨城市发展模式的特殊性,决定丁“中华巴洛克”建筑
具有独特的发展机制及特征。本文着重探讨这一风格类型的发展机制,从总体布局和细部装饰等方面分析其
风格特征.“中华巴洛克”建筑作为中西建筑文化碰撞下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卒文从较客观的角度对
其做出评价。
关键词:城市;近代建筑;发展机制;“中西建筑交融”
中围分类号:TU一86文献标识码:A
“Chinese—Baroque”—— a unique modem style of architecture in Harbin
LIANG Wej-曲n
Insmle。f Technd唧,HBrbin 150006,Chi叫
(sch001 0f AcIljtec c11re,H盯bin
Abstract:As a‘ypical exa。nple of 900d bIendi“g of “Chinese sfyle of archilccture with fore诤I styles of archifecture”,‘‘chinese—Bamqu— a uniq“e style of arc hifecture in Harbin is soⅢethi“g special wiLh the devckpement of山e ci£y,which is cIosely reIatcd to the deveIopi“g mechanjsm and fcaLures of the ci四.
Key words:ci£y;modem archifectu陀;developing
forejgn archi£ec£ure
“巴洛克”一词用以泛指17一18世纪流行于欧美各种艺术之中的一种高度装饰性的表现风格。巴
洛克建筑的特点则是追求动态的效果,喜好丰富的装饰与雕刻,强烈的色彩以及自由的形体。
在哈尔滨近代建筑中,有一种独特的风格类型——“中华巴洛克”(chinese Baroque)。这类建筑集中在近代民族工商业比较繁荣的道外区。顾名思义,这是基于中国传统建筑及欧洲巴洛克之上舶一种近代折衷主义建筑类型。一方面.在建筑形体的塑造以及细部装饰上,体现了巴洛克建筑的主要特征;另一方面,其总体布局及设计理念则根植于中国传统建筑思维。同时,这又是一种有着过度装饰的风格,其所表达的是与欧洲巴洛克同样的自由奔放与欢乐的氛围。这种风格类型的产生与哈尔滨独特的城市发展轨迹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纵观中国近代建筑,存在着“中西建筑交融”的现象”1。在近代建筑实践中,曾先后出现多种形态的中西交融建筑,中西建筑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大抵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从完全崇尚“西化”,到把西式建筑的“科学性”与中国传统建筑的“民族性”结合起来的“中国固有形式”,从一定意义上说.哈尔滨的“中华巴洛克”建筑属于“中西建筑交融”倾向的典型实例”J。
1独特的发展机制与上海.天津等城市相类似,哈尔滨的城市发展也带有强烈的殖民色彩。在1898年中东铁路开始收辅日期:2000_10一12
作者简介:黎玮男(1972_).女.晗尔滨工业大学博士生
第5期梁玮男,等:哈永滨近代建筑的奇葩——“中华巴浩克”建筑99修建之前,尽管哈尔滨地区也具有较悠远的历史,却一直是少数民族聚居地,远离中原地带,文化和观念上相对封闭落后,城市的发展尚处于一种自发的萌芽状态。然而,伴随着中东铁路的敷设和延伸,在20世纪初的20余年问,哈尔滨的城市建设达到空前的繁荣,尽管这完全是一种强加的被动的发展模式。正是在这一阶段确立了哈尔滨近代建筑的风格类型,同时也奠定了城市的基本布局。哈尔滨近代建筑以俄罗斯式,“新艺术”,折衷主义及日本近代式为主,而“中华巴洛克”建筑则属于折衷主义的范畴日。
1.1傅家甸的兴起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早在俄国人选定哈尔滨作为中东铁路工程局驻地之前,傅家甸地区(今道外区)就已经是一个几十户渔民聚居的小小渔村。1898年哈尔滨开始大规模城市建设之后,傅家甸地区依靠优越的地理优势(傅家甸地区地处松花江畔,是当时唯一的货运码头)很快发展起来。同时,中东铁路的修建吸引了大量的内地劳工,他们多数居住在傅家甸地区,因而围绕这一区域形成了三教九流混杂的居住区,各种店铺应有尽有,为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04年爆发了日俄战争,大量的军需品需求则从客观上进一步刺激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哈尔滨以中东铁路为发展契机,商业得以迅速崛起,内地的许多富商纷纷来到这里投资办厂。至1905年底,华人工业已达数百家。当然,在20世纪初的十余年问,民族工商业尚不足以与外国资本相抗衡,也正是由于这样一种经济实力的对比与差异,使早期哈尔滨的城市建筑除呈现出风格差异之外,也具有较强的区域性特征。
1.2城市建筑的区域性特征由于南岗和道里两区被划定为铁路附属地,因而中东铁路工程局所属建筑集中在这两个区域,建
筑类型以大型官方行政办公建筑和商业建筑为主,建筑风格的崇洋西化倾向也更为明显,多为俄罗斯式,“新艺术”式及复兴古典主义为主的折衷主义,气势或恢弘或婉约,建筑质量较高,总体上给人一种很大气的感觉。与之相对应的,民族工商业偏于一隅,集中在傅家甸地区,而傅家甸地区并不属于铁路附属地,政治、经济实力的相对弱小反映在建筑上则表现为建筑规模尺度较小,建筑类型以中小型商业建筑及住宅为主。“中华巴洛克”建筑的真正崛起是在20世纪20年代。如果说从j898~】9 J7年外国资本在哈尔滨经济中居于统治地位的话,从1920年起的10余年问,民族资本得到了空前的壮大,至20年代末达到了颠峰时期。对应于建筑的发展,大批质量较高的“中华巴洛克”建筑都是在这一阶段建成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巴洛克”纷繁的装饰与奢华之风,反映了日益兴起的民族工商业获得更多的权利与地位的渴望,同时也不可否认地带有骄傲和虚荣的成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正是由于傅家甸地区相对远离中东铁路工程局的控制,聚居于此的中国工匠才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外来风格的影响,把传统建筑的“意”与巴洛克的“形”结合起来,创造出这样一种中西交融的类型。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巴洛克所营造的热烈与喧嚣,也迎合了傅家甸作为商业区的特点。来自内地的商入、工匠带来了中原文化的气息,尽管他们不是儒雅的文人墨客,却有者极朴素且民俗化的审美趣味.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会选择富于装饰的巴洛克风格来表达欢乐的氛围以及炫耀财富的愿望,并在其中融人传统建筑的构思与手法,创造出富有鲜明特点的“中华巴洛克”建筑。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风格类型从一开始就带有一点“下里巴人”的味道。
2“中华巴洛克”建筑的主要特点
从这一风格类型的发展阶段来看,其繁荣时期在1920—1930年间。从略显拘谨的对巴洛克的简单模仿,趋向于越来越大胆的处理,受到中国传统建筑影响的痕迹也愈加明显,无论是在平面布局上,还是在细部风格特征上,愈来愈中国化的倾向是“中华巴洛克”建筑发展的主要特点。前文已提到.其建筑类型以中小型商业及住宅建筑为主,间有少量的大型银行和饭店,而更为普遍的是商住混合
型——建筑多为2~3层,底层作为大小店铺的店面,上层则作为住宅,结构多为砖木混合结构,木楼梯,木楼板相当普遍。
2.1建筑平面布局特点
如果说在形体塑造及细部装饰上体现了更多的巴洛克倾向,那么在建筑平面布局上无疑深受中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