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研究・《天府新论》2001年第5期试论西方马克思主义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贡献
王雨辰
[摘要]本文具体分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真谛的反思和理论建构,论述了这种理论建构的历史、文化哲学根源,阐明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贡献。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建构;理论贡献
[中图分类号]B020 B08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633(2001)05—0042—05
[作者]男,1967年生,武汉黄陂人,现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哲学政治系副教授,主要研究“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武汉 430060
如何评价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我国学术界存在着争论。这种争论一方面同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同理解有关,另一方面也同我们没有客观地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命题,不能正确地评价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有着很大的关系。本文试图把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同他们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结合起来,论述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贡献。
一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在西方具体的历史条件和文化传统下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文本,并建构他们的理论的。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的解读和重新建构,总的看可划分为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模式。如果我们认真思考他们的理论命题,就可以发现他们的理论对于我们建构马克思唯物主义的现代形态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体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重大的理论贡献。
人本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解读的共同点是:他们强调历史、历史中的人及其实践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心和基础地位;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性、批判性,强调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抗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以唤醒工人阶级的政治意识和革命意识。其代表人物有:卢卡奇、葛兰西、科尔施、法兰克福学派、列斐伏尔等人。他们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总的看就是人类社会高于自然界、以及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创造作用。在他们看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不应是自然或物质,而应是历史及其历史中的人的实践。根据这一条思路,卢卡奇认真探讨了历史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关系,最后形成了他的“社会存在本体论”;葛兰西则从如
何形成无产阶级统一的“集体意识”出发,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夺取“领导权”过程中的批判战斗功能,并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实践哲学”。由于人以及人的实践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心,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辩证法就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卢卡奇和科尔施提出了“总体的辩证法”,葛兰西强调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法兰克福学派则提出了“否定的辩证法”,他们共同反对那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见人不见物的经济决定式、宿命论、自然科学唯物主义的解读。无论他们的理论是否正确,他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到底是物质还是人及其实践?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到底是客观规律还是辩证法?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到底是自然主义,还是历史主义?这正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同前苏联模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歧,也是我国哲学界的争论的焦点之一。客观地讲,西方马克思主义主体论的实践哲学的价值取向更符合马克思本人的思想,更加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突出意义;而我们所信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以恩格斯、列宁的著作为蓝本而形成的知识论模式的哲学,更多地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和认识功能。这两种模式的哲学可以看作是在不同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对马克思哲学的不同取向,都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之间的争论显然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而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这种解读既同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的变化有关,也同他们所处的文化哲学背景密切相关。
从他们理论建构所处的历史条件看,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葛兰西、科尔施反思了西欧社会主义革命失败的原因。在他们看来,西方国家资本主义较发达,其统治不仅仅依靠暴力,而且还通过市民社会,用意识形态来削弱工人阶级的政治意识,再加上商品经济带来的物化意识的影响,西方资产阶级的统治是总体统治。与此相应,西方革命模式也是总体革命。“二战”后,科学技术的发展增加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活力和资本主义应付事变的能力。资本主义通过科学技术进步,使人们盲目追求物质生活消费,使人变成了只知道追求物质享受的“单向度的人”。可以说,西方资产阶级借助其统治地位使得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对工人阶级产生较大影响。而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否定,它不是从资本主义社会中孕育产生出来的。也就是说,工人阶级不可能自发地产生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工人阶级只有把在经济生产、生活中与资产阶级产生的矛盾冲突,通过政治批判上升到世界观的高度,才能最终摆脱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束缚,形成自觉的阶级意识,为社会主义革命提供前提条件。再加上当代西方社会阶级结构的分化和重组,使西方革命呈现出更复杂的面貌。这一切说明西方无产阶级革命要取得成功,工人阶级的精神发展至关重要。正是在这种条件下,西方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作是一种主体实践哲学,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战斗功能,注重对意识形态和文化哲学的研究,其目的在于夺取资产阶级的“文化领导权”,使工人阶级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中摆脱出来,成为革命新人。应该说,他们的这种理论建构是完全合理的,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这种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也同他们的哲学与文化传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首先,西方哲学自古希腊起就蕴涵着逻各斯精神和奴斯精神,前者代表科学、理性、规律;后者则代表主体的情感、意志、思想及其活动。到了近代,笛卡尔进一步奠定了科学主义哲学的范式,其特点是从主、客二分出发,注重研究自然知识;维科则
在《新科学》中要求哲学智慧应使人自身得到完善,强调哲学要给人的存在以理解和希望,使哲学与人的价值、意义联系得越来越紧密,奠定了人文主义哲学的范式。这两种传统到现代则进一步发展为西方科学哲学和人文主义哲学。他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产生和发展于这两种哲学传统中。就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来讲,马克思注重历史主义方法和人文主义传统,着力探寻了人的异化、价值、意义,以及人的解放问题;恩格斯则更多地受科学主义传统的影响,注重对自然辩证法、社会结构、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马、恩的这种不同的理论兴趣为马克思主义在不同民族文化传统下、不同哲学家的个性影响下的不同发展奠定基础。卢卡奇、葛兰西、法兰克福学派受西方人文主义、历史主义传统影响较深,因此他们坚决反对对马克思主义的机械决定论、实证论式的解读,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建立在历史、主体辩证法的基础上。其次,西方近代由于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分离,造成了工具理性,即科学技术的过度张扬,科学技术成为统治人的一种工具,从而给西方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精神问题和生态问题。因此,西方出现了反对科学、敌视科学技术的非理性主义思潮,这股非理性主义思潮一般都以艺术审美救世主义作为解除西方人异化生活的解毒剂。这种对理性的审思以及艺术审美救世主义深刻地影响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考,致使哲学理性批判、社会批判、文化批判成为其理论的主题。
对马克思哲学的科学主义解读模式同样是时代条件和西方文化传统双重作用的结果,其突出的代表是阿尔都塞唯科学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阿尔都塞针对当时马克思主义阵营中政治实用主义、教条主义以及“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盛行的现实,提出既要严格划定马克思主义和资产阶级哲学的原则界线,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同时又要发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职能。于是,如何解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职能的关系,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严密性和独立自主性成为他关注的理论焦点。他在《保卫马克思》和《阅读〈资本论〉》两部代表作中,从“科学和意识形态对立的”唯科学主义立场出发,认真考察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历程。与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相反,他把马克思青年时期的著作称为非科学的“意识形态时期”,认为成熟的马克思是通过与“意识形态时期”决裂而创立唯物史观的。唯物史观区别于资产阶级哲学的实质就是它是“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反历史主义、反主体论”。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决不是人道主义,而是唯物史观。而唯物史观并非是一种人的哲学,而是一种关于社会结构的哲学,即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结构所构成的历史总体所决定的。其中,经济结构具有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而政治和文化结构能够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决定某一具体历史事件的发展。阿尔都塞认为这样就既把唯物史观同对唯物史观的经济和技术决定论、还原论区别开来,也使唯物史观与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区别开来。同时为了解决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与意识形态功能的关系,他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为“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和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两部分,在他看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的理论,行使着科学的认识职能,和政治意识形态实践无关;而由于他把意识形态看作是非科学的“虚假意识”,这样他也势必会否定意识形态的基础———哲学所具有的客观内容,即人和世界、人和人的关系。因此他认为哲学“既无对象,也无历史”,从这种观念出发,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承担科学认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