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代认知翻译学三十五年纵横谈

我国当代认知翻译学三十五年纵横谈
我国当代认知翻译学三十五年纵横谈

我国当代认知翻译学三十五年纵横谈

本文综述和分析了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当代认知翻译学三十五年的发展历程,着重探讨了国外认知翻译学理论的引进与发展。我国认知翻译学研究在理论本质、认知翻译学理论与实践、关联翻译、顺应翻译、认知语用翻译、隐喻翻译、转喻翻译等八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文章梳理了翻译学研究从传统走向现代这一基本态势,并预测了21世纪我国当代认知翻译学研究与应用的三大必然发展趋势。

标签:认知体验隐喻关联顺应

一、认知翻译学综观

传统翻译学认为,翻译是以语码转换为标志的一种语言活动。然而,现代认知语言学已经揭示,语言是心智的表征,语言结构反映了人类经验结构。翻译活动中的语码转换,就是对心智的解读和解码,因此翻译活动必定反映心智活动的规律,翻译决不可忽视对心智的研究。正如同杨自俭、刘学云(1994)所言:“翻译不但是语言活动,而且是心理活动。联系翻译转换过程、研究心理机制是翻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依据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翻译的认知观是: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是两种语言的心理转换,涉及复杂的双语信息转换加工的认知过程。同时,这种认知是以以现实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所参与的多重互动为认知基础的,译者在理解源语言语篇所表达出的各类意义的基础上,尽量将其在目标语言中映射转述出来,在译文中应着力勾画出作者所欲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

认知语言学给翻译研究的启迪是,认知中的隐语力图借用一个世界来表达另一个世界,而译者如同隐语本身,也是力求借用一个世界表达某一个世界。译者的认知活动也涉及到对世界的感知、经验以及对其加以概念化的方式等。以认知为出发点,来探究译者是怎样运用语言符号对事物进行抽象,以及怎样通过认知加工,运用概念范畴和语言符号来实现翻译交际活动,是翻译研究的“认知转向”。

在翻译活动中,不同的概念范畴可以围绕原型来建构,再现可通过词汇和概念来表达。然而,具有特殊文化意义的概念和抽象的概念在另一种语言中再现又比较困难,而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隐喻、原型以及意象图式理论给翻译过程研究提供了充分的解释力。这给强调翻译是“过程”而非“产品”的当代翻译研究,带来了全新的冲击并提供了新的研究资源,这也正是翻译研究“认知转向”的意义所在。

二、国外当代认知翻译学理论的引进与探讨

从认知角度研究翻译,国外学者相继发表过相关成果。1998年切斯特曼提出以文本为内容的认知性研究,旨在识别和描述翻译过程中的决策点与翻译决定

认知翻译法

认知翻译法读书笔记 陈友勋著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一)什么是翻译? 翻译就是特定认知体验在两种语言文化之中的移植和再现。 (二)模糊的意义 翻译的本质是意义的传达。而然意义概念的界定本身就非常模糊,正是因为意义的虚无飘渺,难以琢磨,从没有任何一个译文敢于宣称自己达到了完美境界。同样的原文,即使前人的译文已经是公认的成功典范,后人也会继续进行翻译,这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上更是屡见不鲜。 (三)意义的符号学解释 语言意义: 1.指称意义(符号与所指对象之间的关系所体现的意义) 如father(父亲),table(桌子) 2.言内意义(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所体现的意义) 体现在语音(如押韵,格律,重读等),词汇(谐音双关,一语双叙),句法(排 比,倒装等),篇章(句式的变化,段落的安排和衔接,粘连等) 3.语用意义(是语言符号使用者之间的关系) 包括表征意义(话语中发讯人的身份、性别、年龄、教育背景、以及在交往中 的态度)、表达意义(语言符号表达说话人的感情)、社交意义(语言符号在交 际过程中建立或保持人际关系的一种特殊功能)、祈使意义(指发讯人企图改变 收讯人的行为或心态的意向)和联想意义(附加在指陈意上的意义,是语言符 号唤起收讯人对其他事物的联想) 图一至图二反映了由符号的定义(Peirce符号三角)推论出翻译中的三个语言意义 (四)神经认识语言学:激活扩散模式&认识意义的动静观 符号的转换本身是静态的,而认识是大脑神经网络通过激活扩散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状态,既有静态又有动态。 举例:《二六七号牢房》开头的那句话:“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是七步。

这个,我很熟悉。” 这句话的静态意义就是“我”很清楚牢房门窗之间的距离是七步。但这句话的动态意 义却是读者看到这句话后大脑中浮现出来的一个人从门走到窗,又转身从窗走到门,来回数着步数在窗门之间走动的场景。这个动态意义已经在读者头脑中生动的模拟 了“我”在监狱中的苦闷彷徨。这里,实际上它比单纯的静态意义更重要。因为这个 动态意义才真正揭示了作者的写作用意和创作苦心。可以类比鲁迅在小说《秋夜》中的一句话:“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 树。” (五)认知翻译法的理论支撑 翻译的实质就体现在“原文——意义——译文”这一转换过程当中。 翻译就是特定认知体验在两种语言文化之中的移植和再现。 (六)翻译中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 翻译活动是“求同”和“存异”的妥协和平衡。认知体验的共性是构成翻译中可译性的 根本保证;而语言文化的个性是导致不可译性的直接原因。 一些谐音双关词等本身虽不可译,但其作用机制却是可以被人认识并再现于其他语 言之中的。从理论上来说,即便原文、译文之间的语言文化差异再大,也不过是初 始输入的语言符号刺激不一样,但译者完全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操纵语符的输入形式,从而保证最终在读者大脑中达到和原文一致的激活效果。 (七)翻译与对比语言学 为翻译而进行的语言对比必须在英汉语言之间形成差异的最底层展开,即在语言基 本模式的基础上展开,这样找出二者基本的差别,做出本质的解释,才能真正起到“以 比促译”且“事半功倍”的效果。 (八)英汉语言共性 事实上,英汉语言中的表达,往往都是基本模式的嵌套和变形。 如:她买了一本讲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修养的书。 ——拆分开其实是: 1.她买了一本书She bought a book. 2.书里讲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修养The book tells college students how to cultivate their abilities. 因此合并后: She bought a book which tells college students how to cultivate their abilities. (九)形合与意合 “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所谓的“合”就是“组合”,是语言符号由“散”到“集” 的组织手段。 汉语意合的表现在内容上是一个“悟”字,在形式上是一个“省”字。 英语形合的表现在内容上是一个“理”字,在形式上是一个“添”字。 例:张三打算进城买驴推磨做豆腐挣钱娶媳妇。 这句话体现了汉语在形式上“能省则省”的特点,而英语的形合结构很强调梳理清楚 各句子成分的彼此关系,重视交代清楚它们之间的逻辑意思。在形式上,英语在采 取嵌套模式组句时往往是“能添则添”,而添加的这些词汇,很多都只是表明句子内 部各成分间的逻辑关系,本身没有实在的意义。常见的是加上了冠词、介词、连词、 关系代词、关系副词等等。如上例翻译如下: Zhang San decided to go to the market to buy a donkey, which would help him make bean curd by turning the mill, so as to make enough money to get a wife.

传播学英文用语

传播Communication 内向/自我传播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 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群体传播Group Communication 组织传播Organization Communication 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 单向传播One-Sided Communication 双向传播Two-Sided Communication 互动传播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媒介Media 大众传播媒介Mass Media 新媒介New Media 新闻洞News Hold 新闻价值News Value 传播者Communicator 主动传播者Active Communicator 受传者/受众/阅听大众Audience 受众兴趣Audience Interest 受众行为Audience Activity 信息Information 信号Signal 讯息Message 信息熵Entropy 冗余/冗余信息Redundancy 传播单位Communication Unit 奥斯古德模式Osgood Model 编码Encoding 解码Decoding 信源Source 传播的数学理论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传播渠道Communication Channel 有效传播Effective Communication 传播效果Effects 知识沟Knowledge-Gap 使用与满足模式Uses and Gratifications Model 使用与依从模式Uses and Dependencys Model 口传系统System of Oral Communication 地球村Global Village 内爆Implosion 全球化Globalization 本土化Localization 电子空间Cyber Space 数字化Digitalization 文化帝国主义Culture Imperialism 跨文化传播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守门人Gatekeeper 新闻采集者News Gatherers 新闻加工者News Processors 模式Model 有线效果模式Limited Effects Model 适度效果模式Moderate Effects Model 强大效果模式Powerful Effects Model 子弹论Bullet Theory 两级传播模式Two-Step Flow Model 多级传播模式Multi-Step Flow Model 沉默的螺旋模式Spiral of Silence Model 劝服传播Persuasive Communication 议程设置模式the Agenda-Setting Model 时滞Time Lag 最合适效果跨度Optimal Effects Pan 时间跨度Time Span 公众舆论Public Opinion 选择性接触Selective Exposure 选择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 选择性理解Selective Perception 选择性记忆Selective Retention 可信性提示Credibility Heuristic 喜爱提示Liking Heuristic 共识提示Consensus Heuristic 市场驱动新闻学the Market-Driven Journalism 意识形态Ideology 霸权Hegemony 权力话语Power Discourse 视觉文本Visual Text 文本Text 超级文本Hypertext 结构主义Constructionism 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ism 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 大众文化Mass Culture 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 批判学派/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 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 School 女权主义/女性主义Feminism 符号学Semiotics/Semiology 符号Sign 能指与所指Signified/Signifier 非语言符号Nonverbal Sign 非语言传播Nonverbal Communication 意指Signification 话语理论Theories of Discourse 文化期待Culture Expectations 文化批判Culture Criticizing 范式Paradigm 叙事范式Narrative Paradigm 强语境High Context 弱语境Low Context 功能理论Functionalism

对比语言学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语言哲学》课 作业 关于对比语言学的起源、代表人物及一般理论与方法 姓名:朝鲁门 学号:20104004017 专业:外国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1 对比语言学的定义 对比语言学语是言学中的一个分支,其任务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的对比研究,描述他们之间的异同特别是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并将这类研究用语其它有关领域。 (1)对比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2)对比语言学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对比描述。 (3) 对比语言学是共时的研究。 (4)对比语言学虽然同时研究和描述语言之间的异同,但侧重点是语言之间的不同之处。 2 对比语言学的起源 语言之间的比较源远流长。自有语言研究以来,便有语言之间的比较;不同语言之间的比较与语言研究,可以说是同时开始的,具有同样悠久的历史。而对比语言学作为现代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在西方则可以说有两个源头,一个在欧洲,一个在美国。 2.1 欧洲对比语言学的起源 欧洲传统的对比语言学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对比型共时语言分析,代表了当时语言学研究的兴趣逐步从历时转向共时这一时代潮流的一股分支。这一传统的对比语言学在二十年代末由布拉格学派的语言学家继承下来,一直延续到六十年代。

2.2 美国对比语言语的起源 美国传统的对比语言学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可以说是由当时外语教学的需要、行为主义心理学对外语教学理论的影响和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发展这三股历史潮流汇合而成的。 教学效果最好的教材是以对所学语言进行科学的描述为基础,并将其与对学生的母语所做的同样描述进行仔细比较后所编程的那些教材。 3 对比语言学的代表人物及理论体系 3.1叶斯帕森 叶斯帕森(Otto Jespersen 1860-1943)被认为对英语语言最具权威的丹麦著名语言学家。他的《语法哲学》奠定了他作为理论语言学家的地位。 他提倡语言的对比应该扩大研究范围,比较可以在同族语系中的语言中进行,也可以在不同语系或距离甚远的两种或多种语言中进行。从这点出发,叶氏的“一种新的比较语法”可以被认为就是所谓的“对比语言学”。 他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强调语言比较研究中本民族的“语感”。 3.2 沃尔夫 “对比语言学”这一名称是美国人类学语言学家沃尔夫(Benjamin lee Whorf, 1897-1941)首先提出来的, 沃尔夫在发表于1941年的《语言与逻辑》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对比语言学”的名称。 沃尔夫在语言学史上之出名,主要不是因为他提出了对比语言学的名称,而是因为以他名字命名的“沃尔夫假说”(或加上他老师名字的“沃尔夫—萨丕尔假说”)。这一假说包括语言相对论和语言决定论两个内容。沃尔夫假说是沃尔夫提出对比语言学的根本出发点。 后人从沃尔夫假说出发,得出了三个结论。第一,既然语言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是多种多样的,因而要了解人类的全部智慧,就必须研究和比较各种各样的语言,特别是差别很大的语言。第二,由于以上认识,他对当时以印欧语为中心的比较语言学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元语言观特别担忧:这些语言是同属印欧语系的同源语,其基本轮廓大致相同,从历史角度看是从很久以前的同一个言语共同体传承而来;这些同源语长期以来分担了形成一种共同文化的任务;这种共同

职业生涯规划书 模板(外企)

目录 一、前言 (3) 二、自我认知 (一)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 (二)我的职业兴趣如何 (5) (三)我的职业价值观类型 (7) (四)我的职业能力倾向 (7) (五)360°评价 (8) (六)我的职业发展方向 (9) 三、职业认知 (一)职业环境分析 (11) (二)目标职业分析 (12) (三)职业SWTO分析 (13) 四、职业定位 (一)职业目标 (15) (二)目标规划 (15) 五、职业计划与路径 (一)自我提升计划 (19) (二)能力的自我培养 (20) (二)个人竞争力塑造 (22) 六、风险评估与调整 (25) 七、结语 (26)

职业生涯规划前言: 我们现在在哪里?我们要到达哪里?我们要走哪条路?我们需要如何走?记得莎士比亚曾说过:“人生就是一部作品。谁有生活理想和实现的计划,谁就有好的情节和结尾,谁便能写得十分精彩和引人注目。”今天,如果你不生活在未来,那么,你的明天即将过去!花开花又落,春去春又回。要知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人生就如过河卒子,只进不退!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未来是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上。于是,在这个时刻,针对自己制定一个切实职业生涯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件事情的成败往往在于开始的计划是否做的周密。好的计划是成功的一半,有了适合自己的人生职业规划,我们才不会能在以后的道路中迷茫,我们才能以实际行动实现自身的价值。

一、自我认知 (一)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根据MBTI职业性格测试分析:ENFJ型(外向+直觉+情感+判断) ENFJ型的人性格: ENFJ型的人性格温合,有同情心,反应敏捷,有责任感。非常关注别人的情绪、需要和动机。善于发现他人的潜能,并希望能帮助

从传播学视角谈翻译-最新文档

从传播学视角谈翻译 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翻译研究一直在不断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以丰富自身理论,指导翻译实践活动。今天,翻译既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又与其他学科形成了交叉互连的关系。作为一种语际转换过程,翻译也是 跨文化的信息交流活动[1] ,翻译的任务在很多时候就是信息的传播。传播学起源于二十世纪初期,形成并成熟于中后期,是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二十世纪末期,翻译研究界开始关注传播学的理论,用传播学的理论指导翻译实践活动。翻译将原文作者、原文文本、译者、译文文本和读者组成了一个信息传递系统,传播学则是研究人与人、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社会与团体之间怎样借助符号,进行信息沟通[2] ,所以说传播也是一种信息的传递过程。本文从目的、本质和模式三个方面对两者进行分析比较,借助传播学的研究拓宽翻译的理论视野,为翻译研究提供另一个视角。 、翻译与传播的目的比较 译者在从事翻译工作时,总是从文本的意义出发,在语义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语言、文化等方面的转换活动。因此,“意义” 在翻译过程中享有最重要的地位,翻译工作者和翻译研究者都把原作意义的传达视为翻译的根本任务。 译者的首要任务是透过语言符号捕捉、理解隐藏在字里行间里的意义,再用另外一种语言将其重现。因此,传递原作的意义 既是翻译的出发点又是翻译的归宿。美国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 Eugene A. Nida )指出“ Translation means translating meaning ”,“翻译就是翻译其意思” [3] ,这一观点清楚地说明了翻译的主要任务。 传播学主要关注的是信源到受众的信息传递过程。传播学中的信源相当于翻译中的原文文本,信息是译者要尽量传达原文的意义,而信源的受众则相当于翻译活动的译文读者。所以,准确传递意义是翻译的根本任务,翻译的最终目的是要让译文读者获得跟原文读者读原文时获得相同的信息一样。译者所起的是媒介作用,通过翻译这一语际转换活动,将原文的信息转化成译文传递给译文读者,这是译者的基本使命。从有效传递信息的角度来说,翻译和传播学的目的是一致的。传播学对应的是宏观方面的信息

英语专业职业生涯规划。3000字以上。

职业生涯规划书 目录 前言 第一章自我探索 1.1个人简历 1.2测评工具评估 第二章职业认知 2.1目标职业分析 2.2目标职业前景 第三章职业定位 3.1职业目标 3.2职业目标间的关系 第四章行动计划 4.1职业预备期 4.2职业初期 4.3职业成长期 结束语 规划人:郁扬 二○一一年九月二十一日

前言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今天若不是生活在未来,就是生活在过去。尽管我们涉世不深,但至少我们可以对职业生涯进行较为客观详尽的规划。这样,我们关于飞翔的梦想就不再是水中月,镜中花。 第一章自我探索 1.1个人简历

这个职业目标的成功选择让我对职业目标的决策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首先,在选择职业目标是首要考虑的问题是个人自身问题。要对自我优缺点等进行一个全面透彻的分析。在对自我进行分析方面,主要考虑的是自我性格,以性格确定自己是怎样的一类人群,从而确定比较适合自己的职业群。各种性格等测试都证明我是个随和的人,比较适合的工作是交流、沟通等方面的工作,于是确定可从事翻译工作。其次考虑的是我的技能。我目前学习的专业以及自身长处使我作出如此选择。在择业过程中家庭的影响也是个重要因素。儿女总是父母的希望所在,在择业时也会考虑到父母的期望,我父亲希望我做个教师,因为其稳定性比较适合女生。在初期,也确实想到要做教师,然而随着自己对自己的了解越来越来深刻,同时我的母亲比较支持我从事翻译方面的工作,最终还是决定第一择业目标是个英文翻译员。职业目标初步定了下来,接下来的就是如何实现.这个具体实践了。我通过网络查找到以下关于作为一个英语翻译员必须具备的素质:

A、基本技能(basic skills):一个英文翻译员最基本的还是能牢固的掌握和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这些技能包括听力理解、方案范文整理能力(listening),只有能够听懂外国人在说些什么才有可能跟他们沟通和交流,同时也要了解西方的应用文体;表达自己观点的技能(Speaking),一个有思想的人必须具备正确表达自己的能力;写作能力 (Writing);阅读并理解方案范文、整理文章的技能(Reading); B、提升技能(Skills for promotion):各种证书(Certifications),虽然有时候证书只是一中形式,但却起着极大的作用.各种等级证书是必须的,尤其是翻译证书,当然还有专业八级等证书;责任心 (Responsibilities),对于每个行业来说都是必须的.一个优秀的翻译员尤其要热爱翻译行业,责任心强,性格稳重细致.合作项目的洽谈、翻译及英文撰写等工作;交流沟通能力(Communication),翻译员被誉为“沟通的桥梁”,所以积极和人进行沟通,并参与相关活动等都是必须的.良好的人际沟通与组织协调能力;具有较强的公共能力;团队合作精神( Teamwork),人际交往能力强,和自己团队搞好关系;母语(Mother language)中文书写能力强,翻译员最终还是为了帮助中英双方的沟通,所以较好的中文是必须的;礼节,礼貌 (Manners),举止要得体,毕竟英文翻译员有时代表的不止是自己有时还代表着一定的团体甚至是一个国家的形象;谦虚( Be modesty or appreciate other’s perspectives),谦虚并能容纳别人观点;态度 (Attitude),做事认真负责,为人正直;

传播学经典理论英文翻译(最新整理)

1.Opinion Leaders Active in information networks, have many information channels ,so they can often provide information and advice for others and can influence others. 2.The Spiral of Silence For a controversial issue, people will watch the "climate of opinion" before they make comments . judging their opinion whether the "majority opinion", when people feel that their views are "majority" or in the "advantage" , it will tend to boldly express this opinion; when found his views are "a few" or in a "disadvantage" they often remain "silent." The more people remain silent, the more feel that their views are not well accepted, thus a result, the more they tend to remain silent. Repeated several times, they form representing "dominant" status views and more powerful, while holding "inferior" opinions of people sound more and more weak, such a cycle, forming a "one more loudly, and the other more and more silent spiral down the process. " 3.Gatekeeper Lewin was first proposed this idea. The information was screened and filtered by communicator. Communicators decide what we can see and how we can see . 4.Selective exposure hypothesis Audience in the contact information of the mass media is not

关于对比语言学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的论文

关于对比语言学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的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逐渐提升,英语也成为我们日常交际中的主要语言之一。但是在交际过程中,由于语言不通阻碍交流,因此翻译的作用逐渐凸显出来。但是翻译作为一种交流的环节,由于它是一门跨语言的艺术,所以需要涉及到汉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的重组。同时翻译过程作为一种语言传播的过程,需要对源语言和目的语言各自的语言学要素进行深刻的认识与了解,这样才能够在沟通的过程中实现信息的交流。在实际的硬汉翻译过程中,语言学知识贯穿着翻译过程的各个部分。因此接下来本文将对语言学在英汉翻译中运用展开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语言学;英汉翻译;运用分析;探讨研究 中英翻译作为一种语言、一种文化之间的转换,包含着众多的语言学知识。在翻译的过程中,讲求信、达、雅,不仅仅要将源语言转换成目的语言,同时翻译过来的语言要能够和目的语言表达方式相一致。我们可以将翻译的过程看成是编码解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翻译人员担任着中介者的作用,翻译信息的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交流的整个工程。因此在翻译中需要对源语言和目的语言的语言学要能够精通了解。 一、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分析 (1)外延意义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语言的外延意义就是指语言的概念知识,是一个词语最为基本的含义,也是语言交际过程中的核心概念。我们在平时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个词语最先掌握的就是其外延意义,也是其最为基本的含义。我们在平时学习英语查字典的过程中,相对应的英语词汇的相关汉语解释就是其

外延意义。外延意义通常来讲具有稳定性,只和这个词语有关。外延意义并不会因为说话者本身所处的国家、说话者身份或者是所处的环境而有所改变。例如,翻译人员在对dragon、dog、book这些词语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他们的基本含义就是龙、狗以及书本,不会出现在澳大利亚是这个意思,而在中国就变成了另外一种概念。外延意义具有明确性,不会随着国家、地域的不同就变成意外一种含义。 (2)内涵意义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语言的内涵意义就是指语言深层次的含义,是在一定的国家,一定的文化背景的覆盖下,给予词语的外延意义以一定的感情色彩。也就是说一个词语的外延意义只是一种表面化的意义,需要根据不同的文化环境赋予其社交色彩。用一种更加简单的方式来理解就是说外延意义是一个词语基本的、表面的含义,而内涵意义就是指一个词语的深刻的、潜藏的意义。前文讲过,外延意义具有稳定性以及明确的指向性,而内涵意义则具有不稳定性。一个词语的内涵意义需要读者自己根据其对于不同文化的理解加以体会。一个词语的内涵意义会因为不同的人、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而有所不同。它也会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一个词语的内涵意义也会有所变革,同时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语的内涵意义也不一样。同样,我们可以举例进行说明:Youarealuckydog.在这句话中,dog的外延含义是不会改变的,也就是狗的意思,无论是在英语语境或者是在汉语语境中。但是由于所处的社会背景不一致,其内涵意义呈现出差别,在英语中,dog通常代表着忠诚,具有褒义,而在中国,dog则代表着不好的东西,例如狗仗人势。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从源语言的内涵意义出发,将其翻译为“你真是个幸运儿”,而不是“你真是条幸运的狗”。

认知语言学翻译

两种语言,两种思维:由语言操作驱动的灵活认知处理 摘要 人们通过划分周围的物体和事件为可识别的不同类别来了解它们。语言影响这个过程的程度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不同的语言使用者的行为有所不同吗?在这里,我们表明,流利的德语和英语双语根据其操作语言的语法限制自动分类运动事件。首先,正如在运动编码中的跨语言差异所预测的那样,在德语测试环境中运作的双语参与者更愿意在英语完成的基础上比双语参与者更大程度地匹配事件。第二,当双语参与者在英语中遇到语言干扰时,他们的分类行为与德语的预测一致;当双语参与者在德语中遇到语言干扰时,他们的分类与英语的预测一致。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认知语言的影响是上下文绑定的和短暂的,揭示了前所未有的人类认知的可塑性。 关键词:双语,认知,认知过程,语言,心理语言学 查理是弗朗柯斯国王,自诩为罗马人的皇帝,发现讲另一种语言就是拥有另一个灵魂。有没有像人类之间能够互相区分的一种基础的东西,这种东西能够在变化的语境中进行转化?语言可以为世界有意义的划分随时提供信息依据(露西,1997;沃尔夫,1956)。例如,在面孔,颜色,事件,和人工刺激上加上特定的语言标签,那么人们就会更快地区分和学习这些概念(罗伯逊,汉利,2008;lupyan& Ward,2013)。接触不同语言的婴儿一旦能说出母语的颜色,就会颜色分类上出现差异(罗伯逊,大卫杜夫,戴维斯,&夏皮罗,2004)。这种影响已经扩展到低层次的感知(蒂埃里,Athanasopoulos,wiggett,绘制,与Kuipers,2009)。在这里,我们通过操纵操作在双语者语言和测量在一个分类任务绩效的方式,探索使用特定语言在认知加工中表现出的差异性。 在两个实验中,我们要求德国的英语学习者提供视频剪辑三合会描绘目标导向运动事件的相似性判断(例如,一个女人向一辆车走)。先前的研究表明,不同语言的人对运动事件的目标或终点有不同的看法。德国、南非语、和瑞典往往提到终点,看看终点,终点在相似性判断和青睐,而英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俄语这样一个较小的程度上(athanasopoulos&拜兰,2013;拜兰,Athanasopoulos,&工作,2013;flecken,卡罗尔,和Stutterheim,2014;Stutterheim,Andermann,卡罗尔,flecken,与schmiedtová,2012)。这些跨语言的差异是因为端点偏好语言观方面的差异,一种语法手段,表达的是一个动作,状态,或事件涉及时间的流动:英语、俄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一个事件的持续期是动词标记(例如,强制性的渐进的-ing形式的英语),和这些语言的使用者更容易查看事件正在进行,不强调端点。相比之下,德国,南非,瑞典缺乏观点,因此不把注意力转向运动进行性。相反,演讲者采用整体事件的看法,终点也包括在其中(详情见拜兰et al.,2013;冯斯塔特海姆et al.,2012)。 在我们的第一个实验中,我们得出在英语和德语语境中的德语和英语的单语和双语德语英语事件分类模式。如果不同的语言与事件分类的差异联系在一起,那么这个任务中的性能将根据语言上下文而变化。在第二次实验中,我们打乱了口头介导的分类,要求不同组的双语者在第一和第二语言重复串的数字。发现只要动词一出现,单跨语言的差异在言语之间存在的干扰就会消失。然而,当双语者使用他们的母语语言的时候,其他语言仍然活跃和被充分利用,影响者与之有所关联的话语形式(abutalebi和绿,2007;Boutonnet,Athanasopoulos,&蒂埃里,2012;吴和蒂埃里,2010)。

认知翻译学视野下的翻译批评_姚振军(1)

=5>:C5:8A 5>7B;8<@B856;<>: 15 作者简介:姚振军, 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翻译学与计算机应用技术摘 要:目前, 学界对“认知翻译学”的理论价值与潜力已有了较为广泛的共识,翻译研究的“认知转向”已基本确立。本文在系统梳理王寅的认知翻译观的基础上,尝试完善玛格丽特·阿曼的认知翻译批评的五步模式,并且提出认知翻译批评是认知翻译学体系构建的重要分支之一,翻译批评中认知机制的引入能使其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纽带作用更加突出。 关键词:翻译学;翻译批评;认知语言学;模范读者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14)02-0015-05 1.引言 翻译研究经历了几次重要的翻译范式的转变或 “转向”: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语言学转向、始于20世纪末的文化转向、实证转向和全球化转向等。近年来翻译研究界似乎出现了“回归语言学”的部分转向, 2001年第三届欧洲翻译研究大会(EST )将“回归语言学”列为会议主题(张莹,2007)。在21世纪初,认知语言学逐步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主流学派,也自然对翻译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也顺应了翻译研究的“回归语言学”的大趋势,正在形成一个新的“认知转向”(孟志刚熊前莉,2012),一门新的“认知翻译研究”逐渐形成(王寅,2012)。本文在系统梳理王寅的认知翻译观的基础上,尝试完善一种认知翻译批评的五步模式,以期进一步丰富认知翻译学的研究体系。 2.翻译研究的认知转向2.1翻译研究的认知转向 翻译研究的认知转向可以追溯到Bell (1991)对翻译认知心理的研究。由Danks 等(1997)编辑出版的Cognitive Processes in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口笔译认知过 程》 )是翻译研究的认知转向过程中认知科学与翻译研究结合道路上重要的“中转驿站”(邓志辉, 2011)。Chesterman (1998,2000)以文本为内容的认知性研究,区分了翻译研究的比较模式(源文本与译本比较)、过程模式(研究译者从接受任务、分析源文本、语码转换、译文重构、修改直至交稿的过程)和因果模式(研究译文形成的原 因、取得效果的原因乃至人类复杂翻译活动如 何得以完成)。切斯特曼(Chesterman )的这一翻译模式理论对译学研究很有意义,也有较为广泛的影响,引起了不同国度译学学者的关注,并纷纷撰文对此进行讨论。2000年, Maeve Olohan 编著了Intercultural Faultlines :Research Model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I :Textual and Cognitive Aspects (《超越文化断裂·翻译学研 究模式1:文本与认知的译学研究》 ,2006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再版),文集集中了一些有 代表性的相关研究,从而让读者更为系统和深入地了解了切斯特曼的模式理论。正如该文集副标题所示,切斯特曼的模式理论是以文本为内容的认知性研究。文集共收录来自欧、美、澳以及其他国家与地区译学研究者的英文论文16篇,虽然所选论文角度多样,但是都以模式理论为核心,并突出了对翻译活动的认知研究。 2010年,Shreve 与Angelone 编著的《翻译与认知》的论文集,是《口笔译认知过程》的姊妹篇,文集认为,翻译的未来方向为“从认知角度研究翻译”,且在近期将会硕果累累(2010:1,12)。在该文集中,Halverson 正式提出“认知翻译学(cogni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与“认知翻译学者(cognitive translation scholars )”的概念,并指出必须明确地沿着认知理论向前发展翻译学(2010:353);西班牙翻译家Martin (2010:169)使用了“认知翻译学(Cognitive Translatology )”这一术语,但她认为当前“认知翻译学”作为学科尚处于起步阶段,尚属于“前 范式(Pre-paradigm )”阶段。与该术语类似的英文表达还有:cognitive translation theory 、 cog- DOI:10.13458/https://www.360docs.net/doc/fd10224808.html,ki.flatt.003965

对比语言学

第一章绪论 1.1什么是对比语言学 比较:同类语言中亲属语言之间求共性 对比:不同语言间e.g.汉英对比求个性 1象限:同一种语言内部共时对比 2象限:同一种语言内部的历史比较,找出演变规律,以建立语言学史. 3象限:不同语言间的历史比较,一般限制亲属语言之间,目的在于谱系分类,构拟原始古语。 4象限:共时的语际之间的对比。有三种类型 A、多种语言对比找出人类语言的共性和倾向性的规律 B、多种语言对比以便找出语言的以便建立语言类型学 在A 、B 中对比的语言愈多愈好,对比的语言愈不同愈好 C、两种语言对比,目的在于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特别是不同点, 给出解释(一般说来解释都归于民族精神和历史)

e.g. .第1象限名动形的区别 “不”—剔除n 不-桌子* “很”—剔除一般的v 很-看*/喜欢书 “加宾语”-剔除adj 很-好 e.g. 第2象限上古和近代汉语的区别比较 上古-国代-中古-近代-现代汉语 注:汉语小词类分25种 1.2对比语言学的定义 对比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它兼有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性质,其任务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的对比研究,描述它们之间的异同,重在其异,找出产生的原因,并将这类研究应用于其他有关领域。 注:对比研究要切割小类-小类动词-动词× 英语心理动词-汉语心理动词√ 注:汉语心理动词研究-1篇论文 英语心理动词研究-1篇论文 二者对比,发现问题-1篇论文、 注:历时是动态的过程解释答案可能要 共时是状态的过程回到历史中去 1.3对比语言学的分类 对比语言学的分类

“2”研究对比语言学的性质和任务,解释对比研究中的理论和方法 “5”运用对比语言学原理、方法已经运用其他一些语言学知识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具体的对比描述,探索不同语言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作用在于检索完善理论对比语言学的理论方法;加深对两种语言的认识;检索某种语言学理论的可行性;可对语言进行比较准确精细的分类,促进语言普遍现象研究。 注:理论对比是双向的对比应用对比是单项的对比 e.g. x (被动范畴) x (被动范畴) X(a) X(b) A(xa) B A语言的被动范畴在 B语言中是如何表现的 “6”探讨对比语言学应用的一般理论和方法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和对比的语言有关的语言活动中去,特别上应用于外语教学或其他语 言教学活动中去。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及其对翻译能力培养的启示

2008年1月第24卷 第1 期Journal of Sichuan I nternati onal Studies University Jan.,2008 Vol.24 No.1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及其对翻译能力培养的启示 吴 波 (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上海 200062) 提 要: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为探讨翻译本质和翻译教学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翻译教学的中心是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而译者的认知活动和翻译能力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建立在认知语言学基础上的翻译教学模式对全面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改进当前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翻译能力;翻译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31(2008)01-0056-05 A Cogn iti ve L i n gu isti c Perspecti ve on Tran sl a ti on and its En li ghtenm en t On the D evelop m en t of Tran sl a ti on Ab iliti es WU B o Abstract:A cognitive linguistic pers pective on translati on p r ovides a ne w outl ook on the relati onshi p bet w een translati on and translati on teaching:the core of translati on teaching is t o devel op translati on abilities which are cl osely related t o the translat or’s cognitive activities.A translati on teaching mode with a cognitive linguistic pers pective will hopefully facilitate the devel opment of translati on abilities as well as the eli m inati on of p r oble m s in current translati on teaching. Key words:cognitive linguistics;translati on abilities;translati on teaching 一、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认为,“翻译是以现实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所参与的多重互动作用为认知基础的,读者兼译者在透彻理解源语语篇所表达的各类意义的基础上,尽量将其在目标语言中表达出来,在译文中应着力勾画出作者所欲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王寅,2007:583)”。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强调体验和认知的制约作用,重视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追求实现“解释的合理性”和“翻译的和谐性”。认知语言学建立在体验哲学的基础上,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去审视翻译,相比传统的以文本为中心的翻译观和传统语言学的翻译观,它突出了主体认知活动在翻译中的表现。这是有关翻译活动的一个本质现象,却一直以来在翻译研究中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同时,相比解构主义、阐释学和文化学派的翻译观等强调译者(即解构者或阐释者)本身的视域、经验和立场等主体性因素在翻译活动中的发挥,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提出要发挥体验和认知对主体性因素的制约作用。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一方面承认认知活动对翻译的决定作用,即译文是体验和认知的结果,一方面又指出译者作为认知主体之一应受到其它参与翻译活动的认知主体间互动的制约,翻译时应“创而有度”,而不是“任意发挥”(王寅,2007: 581),因而它是一种追求平衡的翻译观。换言之,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承认并描述了认知活动在翻译行为中的客观存在,同时又提出译者必须尽量重现原文所表达的客观世界和认知世界;它既是看待翻译活动的一种新的整合性视角,同时又从认知的角度提出了翻译活动的标准。鉴于翻译教学的对象是未来的译者,而认知语言学直接关注译者认知活动的过程,强调主体的体验性和创造性,重视认知所产生的结果,笔者认为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去审视当前的翻译教学,将会有助于翻译研究者和教师在翻译教学相关的一些问题上有新的发现,比如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模式,翻译教材的选择和使用的标准等。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可以为翻译教学提供一种有效的理论模式和支持。 二、翻译能力:翻译课堂的具体目标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全面介入以及译者对翻译结果的影响在翻译研究中已获得广泛承认。根据相关的研究结果(吴波,2006),笔者认为翻译教学的总体远景目标是培养合格的译者,而翻译课堂的具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翻译能力的核心是分析原文和重建原文功能的能力。但需

传播学经典理论英文版

传播学经典理论英文版[中文批注]目录 一、Opinion Leaders 意见领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 二、5W Box 5w 理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 三、The Bias of Communication 传媒偏向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四、The Spiral of Silenee 沉默的螺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五、Gatekeeper把关人理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 六、Selective exposure hypothesis 选择性接触假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七、Knowledge Gap Theory 知识沟假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八、Agenda Setting Theory 议程设置理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九、Magic bullet theory 魔弹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____ 十、Information (Innovation ) Diffusion Theory 信息(创新)扩散论____________________ 6 十^一、Uses a nd gratificati ons theory (UGT)使用与满足理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十二、Cultivation theory 教养理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十三、Limited-Effects Theory 有限效果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十四、Marshall Mcluhan Media Theory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2/ 11 一、Opinion Leaders 意见领袖 Active in information networks, have many information channels ,so they can often provi de in formati on and advice for others and can in flue nee others. 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二、5W Box 5w 理论 1. Who com muni cates to whom?(sources and receivers) 2. Why com muni cate?(fu ncti on and purposes) 3. How does com muni cati on take place?(cha nn els,la nguages,codes) 4. What about?(c on tent,references,types of information) 5. What are the outcomes of com muni cati on (intend or uninten ded ),for in formati on, understandings, action the Riseof Mass Mdia 美国学者H ?拉斯维尔于1948年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篇论文中,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并按照一定结构顺序将它们排列,形成了后来人们称之“五W模式”或“拉斯维尔程式”的过程模式。这五个 W分别是英语中五个疑问代词的第一个字母,即:Who (谁)Says What (说了什么)In Which Cha nnel (通过 什么渠道) To Whom (向谁说) With What Effect (有什么效果)。 三、The Bias of Com muni cati on 传媒偏向论 Inn is ' cen tral focus is the social history of com muni cati on media; he believed that the rel ative stability of cultures depends on the balanee and proportion of their media. To begi n our inquiry into this area, he suggests we ask three basic questions: How do specific c ommuni cati on tech no logies operate? What assumpti ons do they take from an d con trib ute to society? What forms of power do they encourage? For Inn is, a key to social cha nge isfo und in the developme nt of com muni cati on media. He claims that each medium embodies a bias in terms of the organization and control of information. Any empire or society isgenerally concerned with duration over time and e xtension in space. Time-biased media, such as st one and clay, are durable and heavy. Si nee they are difficu It to move, they do not encourage territorial expansion; however, since they have a lo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