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器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西洋管弦乐队实例分析
格里格《培尔·金特》第一组曲
第一乐章《朝景》配器分析
挪威著名的作曲家格里格(Edvard Hagorup Gfie9,1843-1907)从九岁开始学习作曲,1862年毕业于德国中南部的莱比锡音乐学院。他运用民族的音乐语言进行创作,形成了具有着浪漫主义风格特征的音乐。他继承了传统音乐的作曲技术理论,发展了一套有独立个性的旋律调式及新颖的和声逻辑思维作曲手法,并将这些运用到自己的作品当中。他是一位有传统个性的、充满着抒情性音乐特色的作曲家,其主要作品为管弦乐《培尔·金特》组曲等。在这部作品中,基本上体现了西方管弦乐队配器法的相关技术特色。
在1875年,他为易卜生的诗剧《培尔·金特》谱写了全剧配乐,又改编形成了两套管弦乐组曲。格里格在这部配乐中以特有的挪威民间音乐语言,运用传统的管弦乐创作及色彩斑斓的配器手法,以新颖别致的和声进行及优美纯朴的旋律风格打动了听众。在近百年来,该作品一直被人们所喜爱。《培尔·金特》诗剧取材于流传在挪威的民间故事,主人公培尔·金特是个传奇式的人物,早年行为放荡不羁,古怪荒诞。有多次离奇的爱情经历,又饱受过数次生活的磨难。暮年返回故乡,而早年的未婚妻索尔维格一直在等待着他的9j来,最终以发自内心的爱唤醒了培尔·金特。这部作品以诗剧中的女主人公索尔维格(理想的化身)作为全曲的总结。第一组曲由四个乐章组成,分别为《朝景》、《奥塞之死》、《阿尼特拉舞曲》和《在山魔的宫中》。这四个乐章,每一乐章都由一个主题发展而形成,整体音乐形象非常统一并在各自独立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对比,构成各乐章不同的生动画面与生活图景。
第一乐章《朝景》①原是诗剧第四幕中培尔·金特流浪到非洲时描绘自然风光的音乐,采用了田园牧歌式的体裁和单主题三部曲式的结构。第一段(1-30小节)的牧歌主题连续向上方三度转调,造成调性色彩的鲜明对比;第二段(31~55小节)描写太阳透过云层,放出光芒,出现全曲的高潮;第三段(56-87小节)又回复到平静的气氛中,结尾时圆号(第68小节起)暗示猎人的号角,单簧管(第66小节起)和长笛(第68小节起)暗示鸟语。最后,牧歌的音调消失在一片安静中。从这个乐章的整体配器手法上来看,体现了作曲家高超的管弦乐队配器技术和丰富多变的音乐造型能力。下面就整个乐章的配器部分进行系统的分析:管弦乐队为双管乐队编制,分四个乐器组构成:木管乐器组:
长笛(分两个声部)
①《朝景》总谱见习题后,人民音乐出版社1978年版。
双簧管
单簧管(A调乐器)
大管(分两个声部)铜管乐器组:
圆号(4支,E调乐器)小号(E调乐器)
打击乐器组:
定音鼓(E、弦乐乐器组:第1小提琴第小提琴中音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乐曲开始由木管乐器组呈示,单簧管与大管奏出大调主和弦,衬托出由第1长笛奏出的主题旋律。主题旋律个性鲜明,风格清新,由6/8拍形成,旋律平稳,带有装饰风格,表现了清晨日出、万物复苏的绚丽景色。随着旋律的流动,第一圆号在第三小节第四拍上调色加入。在第四小节第四拍,由中提琴下行填空引入弦乐组,弦乐组由第工和第Ⅱ小提琴、大提琴的分奏演奏形式与中提琴同时构成大调的主和弦,形成主题旋律的铺垫。双簧管在中音区吹奏出美妙的第二乐句旋律。总谱第9小节至第l6小节的配器手法与前面基本相同,只是在音区上,由于旋律调性的改变,在旋律上形成一种色彩性的变化。从总谱第17小节开始,乐思开始由木管乐器组相互交接、过渡呈述,而弦乐队的和声衬托已从分奏转换成齐奏(总谱A处)。随后,直接由弦乐队重复主题旋律。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低音提琴的最低音E音的长音铺垫,起到了关键性的基础作用。第l与第Ⅱ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整体齐奏主题旋律。铜管乐器组由4支圆号同时吹奏出宽长的和声进行,起到一种稳定性的作用。定音鼓在总谱20小节处提前用8鼓的滚奏手段进入,形成渐强的音乐气势,并解决在E音上,点出整体音乐主题旋律的复出。木管乐器的悠长和声出现,是对整体弦乐队
演奏的色彩调配。在这里,和声进行较平稳,音量的控制也较平衡,整体配器手法富有幻想的风格。
在作品B处,弦乐结束了主题旋律的演奏,转入到过渡性的乐思发展的段落,由第l、第Ⅱ小提琴与中提琴进行乐思动机的分解演奏。总谱32小节处,引进大提琴奏出的优美而富有幻想的旋律,大管乐器进行和声性的音乐衬托。随着乐思的进一步发展,小号从总谱30小节处(两小节)至34小节处进入,与圆号构筑出浓郁的和声配置效果。
在总谱D处,由大提琴与低音提琴加整体木管乐器组演奏,再加入整体铜管乐器的和声性配置,第l、第Ⅱ小提琴与中提琴的和弦分解演奏将这一部分的乐思推向高潮。从总谱50小节处开始,由木管乐器组接替了弦乐器组的音型分解和弦的织体演奏,大管与单簧管在48小节延至50小节处进行了和声性交接。这种手法是在管弦乐队配器中非常重要的"桥接"(交接)手段之一,它起到了一种音乐发展上的过渡作用。随着总谱50小节处圆号独奏(solo)的主题乐思再现,旋律已经在乐句的结尾处拉宽。随之,音乐交接于大提琴的声部演奏,在圆号独奏的配器上,作曲家以弦乐队的伴奏形式,形成单一性织体的一种音响构筑。这也是在配器当中经常使用的一种伴奏性的音型处理手段。大提琴与低音提琴以宽长的长音奏出,第l、第Ⅱ小提琴与中提琴分别用拨奏的方法,运用单一乐器分奏和弦的密集和声配置手法而编配形成,起到一种相应的色彩性调配的伴奏作用。上方的音乐由木管乐器以长笛与单簧管分解和弦的演奏方式加入,形成一定的对比。
从总谱54小节处开始,第工、第Ⅱ小提琴加中提琴的拉奏长音导入主题旋律部分(总谱E处);主题旋律部分由双簧管与大管加大提琴整体奏出,小提琴与中提琴做分解和弦式的音型演奏方法奏出,由长笛、单簧管及大管作常见的密集分解和弦配置方法奏出。定音鼓从B鼓上再次进入,衬托起圆号演奏的起稳定因素的乐思,并将音乐推入到一种光辉灿烂的"朝景"般的生动画面。表现了清晨太阳冉冉升起的一种艺术写实的境界。总谱63小节处,由第三圆号吹奏出单一的乐思过渡句,引出弦乐队的音乐主题旋律再现,并由第一小提琴在中音区的音域里奏出温暖的主题旋律片断,其他弦乐进行和声性的衬托型伴随。从总谱66小节起,转交单簧管独奏,单簧管的特有技巧--颤音在这里运用得极富音乐表现力。随着第l、第Ⅲ圆号吹奏的两连一断的三音特色音型,铺垫出由长笛与双簧管吹奏出的鸟鸣般的一种大自然的生动写实情趣。
在总谱76小节处的突然休止后,总谱的F处由4支圆号配置的浓郁和声进入。由大提琴与低音提琴的拨奏作间接休止进行,紧接长笛演奏的整体乐思的回忆。不间断乐思的演奏,转交于由大管演奏的主题乐思的收束。弦乐为了使音量的控制趋于平衡,运用了小提琴与中提琴、大提琴的分奏演奏形式,进行主题乐思的衬托。总谱85小节处是整体管弦乐队的收束,木管乐器由主和弦的分解配置而成。铜管乐器组与定音鼓分层配置,弦乐队用拉弓演奏主和弦的长音收尾,主题由乐队pp-P-PP结束。
这个乐章的整体乐队配置,主要是以主题旋律的乐思陈述与发展而进行考虑的。作曲家在这里没有使用铜管乐器整组的编制。缺编了长号、低音长号与大号;在打击乐器组上也只运用了定音鼓,基本上没有使用色彩性的乐器,但这并不影响整体管弦乐队的相关配器效果。从上述分析中,整体乐器的配器分组清晰明了,织体使用简洁,转换与交接自然,音响造型极富色彩性。在这一个小的乐章里概略性地包容了西方管弦乐队的基本配器手法与各类乐器的表现性能,如弦乐的宽长性与歌唱性的演奏,木管乐器悠扬的色彩与抒情性,铜管乐器的稳重与激情,打击乐器的坚实与辅助性等。通过各类乐器的组合表现,使整体音乐得以升华。各种乐器的技术表现在这里经过严谨的配置,也显得非常的出色,如弦乐器的声部分奏(总谱第5小节等处)、拉奏(第21小节等处)与拨奏技术(第50小节等处),长笛与单簧管吹奏的颤音(第68小节处),圆号的八分音符三音吹奏的"连二断一"演奏技法(第72小节处),定音鼓的滚奏技法(第56小节处)以及圆号等乐器的独奏都富有华彩性的乐队配器效果。整体管弦乐队的配置在音量上保持了平衡。各乐器组之间的旋律分配也较为合理,主题旋律所承担的乐器配置,基本上体现了音乐作品内容上的需要和作曲家的创意思想及音乐美学风格上的基本特征。
《培尔·金特》第一组曲Peer Gynt,Sdte
朝景
Morgenstimm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