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心理健康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重视心理健康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重视心理健康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106中国循环杂志 2021年2月 第36卷 第2期(总第272期)Chinese Circulation Journal,February,2021,Vol. 36 No.2(Serial No.272)1.3 愤怒与悲伤

Interheart研究[9]还发现,愤怒和情绪激动使心肌梗死的发病风险增加1.44倍。其他研究显示,在愤怒2 h后,心肌梗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律失常、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风险最高[10]。一项研究报告,愤怒的强度越大,心肌梗死的风险越高[11]。还有研究发现,在愤怒发作后的1 h内,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增加9倍。

悲伤也与心肌梗死相关。一项研究发现,在国家重要人物去世后24 h内,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增加了21倍,对于心血管低风险人群(10年心血管事件风险<5%),与悲伤相关的心肌梗死的绝对风险是每1 400人增加1次心肌梗死,但对于高风险人群(10年心血管事件风险>20%),每320人增加1次心肌梗死,表明急性情绪诱发可能对于高风险人群影响更大[12]。

1.4 精神障碍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第二大致死致残疾病。近期,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和AHA相继发布了关于抑郁和冠心病的指导性文件,指出冠心病和抑郁的共病率高,有抑郁症的患者预后差,并建议对冠心病患者筛查抑郁[13]。

焦虑也显著增加冠心病的发生风险。对于健康人,焦虑是冠心病发生的独立且重要的危险因素。而在冠心病患者中,焦虑是预后不良、且病死率增加的危险因素。患有严重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和重性抑郁障碍等严重精神疾病的患者冠心病的风险也明显增加。

1.5 社会隔离和孤独

有证据表明,社会关系不良者寿命短,而社会关系更强者生存可能性增加50%。对23项研究18余万人随访3~21年的汇总分析显示,社交孤立者的冠状动脉疾病风险增加29%,脑卒中风险增加32%[14]。另一项分析包含70项研究的340万人,发现孤独、社会隔离和独居都与早期死亡风险增加有关,其危害相当于肥胖和每天吸烟15支。

2 积极心理学

临床医生看到的指南往往重视焦虑和抑郁对人的负面作用,而现在,更多的研究则聚焦在积极心理学领域,包括幸福、感恩、同情心、自信及希望等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作用[4]。

积极心理学对健康的促进作用可能通过三种途径发挥作用:(1)更好的代谢水平:有研究发现,心理健康的人血脂水平更好、血压更低,糖代谢状态更好,罹患代谢综合征的比例较低;(2)促进健康行为,如提高睡眠质量、增加体力活动和戒烟等;(3)通过社会途径缓解压力等。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是一门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的东西方新兴科学,更加强调人性的优点,而非弱点,其研究对象应该是正常的、健康的普通人,而不是少数“有问题的人”。认为其不但可预防心理疾患,也可预防躯体疾患。

2.1 幸福与快乐

没有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并不等于心理健康。比如,幸福感有两种,一种叫“享乐”式幸福,主要源于自身的愉快经历,可以称之为追求快乐;另一种叫心理幸福感(eudaimonic),这是一种超越自我满足,而让生活更有意义(生活意义幸福感),可称之为幸福。有生活意义者的免疫细胞表现为低炎症基因表达和高抗病毒抗体基因表达。而追求快乐者基因表达则呈现相反的状态,表现为高炎症和低抗病毒抗体基因表达的负面图谱。研究结果显示,追求快乐和追求有人生意义的幸福的人基因反应却非常不同。人体对通过不同方式获取的幸福感比头脑意识中的幸福感做出的反应更为敏感[15]。

最近的大量研究也表明,生活没有目标的人死亡风险增加。日本一项涉及4.3万人随访7年的研究发现,与有生活目标的人相比,没有生活目标的人经过校正的全因死亡风险增加50%[16]。

美国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学者对7 000人进行长达9年的跟踪调查,发现乐于助人且与他人相处融洽的人,其健康状况和预期寿命明显优于常怀恶意、心胸狭隘、损人利己的人,后者的死亡率比正常人高出1.5~2倍[17]。

更多不同的试验都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即纯净、慈悲、正面的思想状态能令生命健康喜悦,会影响其寿命的长短,品性善良的人平均要比品性恶劣的人长寿。心胸狭窄、斤斤计较,让心情总处于憋闷状态,更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良好心理素质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他们健康成长的需要。由于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主要时期,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不仅要重视学生智力的开发,更要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特别是小学阶段,是人的兴趣、个性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生绝大多数又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很容易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和问题,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显,不吃苦、怕受累、虚荣、自私、任性、厌学、嫉妒、逆反等不健康心理问题亟待解决引导。维护小学生心理健康,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心理,这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下面就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谈几点思考与感悟,与同行共勉。 一、准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内涵,了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其他学科的区别 人们常说:“健康是1,其它的财富、地位、事业等均是它后面的0,有了前面的1,后面的0越多越好;如果没了健康,其它一切均等于0”。如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

提高,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大家对健康的要求已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的残缺和疾病,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这充分表明,人不仅要重视生理健康,而且要珍视心理健康。学校无疑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 “心理健康教育”指在学校中,教育工作者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应用心理学揭示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理辅导等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 心理健康课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课,它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都有别于其它学科。各科文化课侧重于传授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形成相应技能,教材安排自成体系,教学内容之间有过渡、有衔接,注重知识的内在逻辑性。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帮助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学生没有学习文化知识的压力,它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中心,教学方式以学生活动为主,使学生通过自身的阅历实现感悟,促进心理的反思与构建,体现的是学生心理活动历程。教学内容很宽泛,内容之间并没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只要有利于学生情绪的合理调控、抗挫折能力的提高、良好的自我意识的建立、良好的学习心态的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等,这样的内容就能称其为内容。它的目的就是为学生掌握知识、成人成才服务,使其能够满

最新教师如何应对压力管理和提升心理健康心得体会

教师提升心理健康心得体会 “国运兴衰,系于教师”,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基本条件, 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观念和技术的快速更新, 教师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挑战既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对教 师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当前经济为主流的社会形势的抨击下,家长及 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提高,大部分教师心理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创伤,听了专家的讲座,对教师心理健康有了全新的认识。 教师心理素质发展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是人格的完善和人价值的提升。教师人格作为教师心理素质发展的重要一部分,是教师区别于其他人员所拥有的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的整合。在师生相互交往过程中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只有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老师才能培养各方面健全的学生。 教师心理素质发展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启发学生的思维、想象、创造等积极的认知因素,还要调动学生的气质、能力、性格等个性品质中的积极因素。教师只有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有效的统一起来,才能达到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当教师以充沛的感情,丰富的想象,良好的身心状态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就会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坚定其克服困难的决心。教师心理素质的提升,会不断增强其教学效能感,增强工作的责任心、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充满信心,发挥教学的功效。 面对压力事件人们往往有两种选择:一是积极应对,二是消极逃避。对于后者,尽管可以暂时缓解心理压力,但是暂时逃避的结果是为今后的工作和生活重又设置了潜在的障碍,随着这种障碍的不断累积,必定会对自己造成更大的压力。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以,较理想的选择是面对压力事件,深入分析,沉着应对。面对压力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我成长报告 2(1)

2013/2014学年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我成长报告报告题目:________________ 分院: 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任课教师: 递交时间:

亲爱的同学: 反思和分析自我对于每个人的成长都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通过本学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我们从自觉维护心理健康意识、自我概念、健康人格、人际沟通、爱情心理、情绪管理、挫折应对、全面提升自己等方面共同探讨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你对自己有些什么样的反思与分析呢请结合心理健康的标准,你的成长经历和家庭背景和课堂互动,写一份自我成长报告,字数不得少于2000字。 内容包括: 1.你对自己的认识,包括人格特征、人生观、价值观、优势劣势、自我健康状况评估等; 2.你印象最深的一次挫折,或者在人际关系、恋爱、情绪等方面印象最深的一个问题,当时你是如何处理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你对此有什么新的看法以及新的应对方式; 3.目前还有哪些事情感到苦恼,希望提升哪些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4.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你对优化完善自我人格方面有哪些打算; 5.通过课程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写出你印象深刻的上课环节,并说明理由。 行文要求 标题设置为三号黑体;下空一行后为正文,仿宋,小四,20磅行距。 报告递交 2014年6月20日前以A4打印稿上交给任课老师。 评分标准 1.优秀(90—100分):具有强的心理健康自我维护意识;自我认知全面且合理;对人际、恋爱、情绪等问题的的处理能力强;人格水平改善显著;行文优美流畅,字数及格式符合要求。 2.良(80—89分):具有较强的心理健康自我维护意识;自我认知较全面且合理;对人际、恋爱、情绪等问题的的处理能力教强;人格水平得到较大改善;行文优美流畅,字数及格式符合要求。 3.中(70—79分):具有较强的心理健康自我维护意识;自我认知较全面且合理;对人际、恋爱、情绪等问题的有一定的处理能力;人格水平得到改善;行文优美流畅,字数及格式符合要求。 4.及格(60—69分):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自我维护意识;自我认知有一定合理性;对人际、恋爱、情绪等问题能有意识的去处理;行文不够讲究,字数及格式接近要求。 5.不及格(60分以下):无心理健康自我维护意识;自我认知不客观、不全面;行文不符合中文写作规范,字数及格式不符合要求。

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随着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所处的社会也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工业化、现代化、社会化、一体化程度在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时间越来越宝贵,人越来越为效益所趋使;自主的、创造性的劳动和高级的智力劳动越来越多;人们的活动范围在不断拓展,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多,处理微妙复杂的人际关系为每个人所不可避免;各种各样的竞争强度也越来越巨大,人与人之间的收入、社会地位等差异越来越显着。 在现实生活中,所谓的正常人有许多人整天愁眉苦脸、心烦意乱、以安眠药渡日,长期在苦闷绝望中挣扎、煎熬,甚至走向自杀的绝路;有许多人终日以酒为伴、沾酒就醉,打人骂人;有许多人与人敌对、冲突、诉讼、犯罪;有许多人常常感冒,患高血压、关节炎等非器质性疾病,甚至身患绝症、早亡;有许多人无能、失意、潦倒、贫穷;有许多人学生学习不好;有许多人苦恼于性问题;有许多人不能和人正常的交往融洽相处,整日疑神疑鬼;许多家庭因成员的精神病而搞的苦恼万分;许多夫妻不和、争吵、打闹、离婚……。 可见,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类医疗水平的快速发展,健康的概念已不再被人们简单地定义和局限为生理健康,人们已逐步认识到健康的真正含义是身心健康及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心理学家们对心理健康所作的描述是:有充沛的精力,有高度的适应能力,情绪稳定,心胸开阔等。事实上,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可谓是一对孪生兄弟,而心理健康从某种程度上讲要比生理健康更为重要。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及虚弱现象。”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与我们传统的理解有明显区别的是:它包涵了三个基本要素:⑴躯体健康; ⑵心理健康;⑶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社会适应能力是国际上公认的心理健康首要标准,全面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大部分,两者密切相关,缺一不可,无法分割。这是健康概念的精髓。 不少人认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两个没有关系的概念。实际上,这是不正确的。在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心理健康每时每刻都在影响人的生理健康。如果一个人性格孤僻,心理长期处于一种抑郁状态,就会影响内激素分泌,使人的抵抗力降低,疾病就会乘虚而入。一个原本身体健康的人,如果老是怀疑自己得了什么疾病,就会整天郁郁寡欢,最后导致真的一病不起。由此可见,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下面我们了解一下生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的区别和联系: 生理是指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和体内各器官的机能。 心理是指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应,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人的心理活动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消失的过程。人们在活动的时候,通常各种感官认识外部世界事物,通过头脑的活动思考着事物的因果关系,并伴随着喜。怒。哀。乐等情感体验等。这折射着一系列心理现象的整个过程就是心理过程。按其性质可分为三个方面,即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简称知、情、意。 人的心理不是一般物质的运动,而是人的机体,首先是人脑这种以特殊方式组织起来的物质的机能、活动过程或运动。人离开脑就不存在心理活动。无脑的或患

心血管疾病与精神心理障碍的识别与治疗_张玉传

心血管疾病与精神心理障碍的识别与治疗 张玉传李宗清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滨州256603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心理;抑郁障碍;焦虑障碍 【中图分类号】R54【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1-9510(2012)03-0220-04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持续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目前约占每年总死亡人数的40.27%。已知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糖、肥胖、血脂异常、吸烟、不健康饮食、缺乏体力活动等,精神心理问题可加重这些危险因素和促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国内外众多研究发现焦虑抑郁与多种疾病都有密切关系,特别是与心血管疾病关系更为密切[1,2]。 2011年8月24日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双心医学”(心脏与心理)学组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学组组长胡大一指出:“双心医学”作为一个由心血管科和精神科交叉、综合形成的平台,旨在研究和阐释医学实践的目的和价值,寻求对生命的科学理解和对个体的人文理解的综合。 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更多关注躯体症状和躯体疾病,不关注精神心理问题,导致许多有心理疾患的患者常以“心脏病”症状就诊于心内科门诊。许多患者不重视也不接受“精神心理障碍”诊断,拒绝到精神心理科就诊,辗转在心内科重复诊治,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人力和医疗资源。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普及,二级预防的规范化,控制不良生活方式,纠正代谢综合征等措施已使冠心病死亡风险显著降低。但部分患者躯体疾病虽然得到有效缓解,客观检查指标恢复正常,仍认为自己有未治愈疾病或认为有异物在心而反复就诊,对这样的患者,心血管科医生常感束手无策。本文针对心脏与心理共病的发病机制、识别与治疗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1心脏与心理问题共病多见 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心理问题和包括心律失常在内的心血管疾病可以互为因果,互相影响,加剧病情恶化,二者的共病已成为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目前,在心内科门诊和住院病人中,超过半数表现为胸闷、胸痛、心悸、呼吸困难等。除了部分患者是冠心病伴不同程度的心肌缺血外,大多数患者的症状是由精神心理障碍造成的焦虑、抑郁情绪所致。精神心理因素和心血管疾病之间关系复杂,包括精神心理因素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和心血管系统变化对精神心理状态的影响。有多个生物学途径可解释精神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发病、预后之间的联系[3]。 目前,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心理问题的现象在临床非常常见。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高血压与焦虑抑郁情绪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心血管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症状,高血压患者更易发生抑郁症,焦虑抑郁是高血压或血压升高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4,5]。1995年Leung对80例冠心病住院患者研究发现,合并焦虑症者94%,抑郁者34%,4%存在重症抑郁。2005年北京10家二、三级医院心血管内科门诊对连续就诊的3260例患者进行调查显示,焦虑发生率为42.5%,抑郁发生率为7.1%。刘梅颜等[6]报道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抑郁和焦虑症状发生率分别为65.6%和78.9%,稳定冠心病患者抑郁和焦虑症状发生率分别为18.5%和26.9%。在心脏起搏器植入的患者中,共病的发生率可达40% 60%。2004年Interheart研究显示,精神应激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7]。一项经典研究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年发现,即使轻度抑郁(Beck抑郁评分5 9分)也增加患者心肌梗塞死亡率,且随着抑郁程度的加重而增加[8]。李曦铭等[9]对673例接受再血管化治疗的患者随访1年发现,无论接受PCI还是CABG治疗,与无抑郁症状患者比较,有抑郁症状的患者术后1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加4倍。 在心理异常的患者中,初发和再发心血管疾病并发心理疾患的患者相关症状并不典型,这部分共病患者治疗效果较差,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增高。其机制可能与自主神经活性改变引起血液的高凝状

全国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

全国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 基地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确保全国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卫生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基地(以下简称“培训基地”)是根据卫生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管理规范》的要求,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培训工作。培训基地由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推荐,卫生部医政司组织专家考核评审后确定并公布。 第三条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导师(以下简称“培训导师”)是在卫生部确定的培训基地内承担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规范化培训的医师。由各培训基地推荐,由卫生部医政司组织专家评审培训后确定并颁发聘书。 第四条培训基地和培训导师应根据卫生部制定下发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管理规范》等文件的要求,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规范化培训工作。 第二章培训基地管理 第五条培训基地须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三级甲等医院; (二)具备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每年完成各类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病例不少于1000例,其中治疗性病例不少于500例。冠心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每年完成各类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病例不少于1000例,其中冠心病介入治疗病例不少于200例。心律失常介入诊疗培训基地每年完成各类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病例不少于1000例,其中导管消融治疗病例不少于150例,永久起搏器植入治疗病例不少于70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每年完成各类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病例不少于1000例,其中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病例不少于70例; (三)心血管内科和心脏大血管外科或者胸外科床位总数不少于150张; (四)有至少4名具有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指导医师,其中至少2名为主任医师; (五)有与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培训工作相适应的人员、技术、设备和设施等条件; (六)近3年在国内核心专业杂志或科学引文索引(SCI)期刊发表有关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的学术论文不少于15篇或出版临床专著; (七)举办过全国性的专业学术会议或承担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第六条培训基地自身规范化工作的要求:培训基地应制定

工作中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外文翻译】

外文翻译 原文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ob Stress and Mental Health at Work Material Source:Industrial Health 1997, 35, 29-35 Author:Jun Shigemi, Yoshio Mino, Toshihide Tsuda, Akira Babazono and Hideyasu Aoyama Selyel defined stress as the state manifested by a specific syndrome which consists of all the nonspecifically induced changes within a biologic system. Using an experimental study, he proved that stress induces a common pathological change which he called "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 He did not specify the character of stress. Stress which was comfortable to the individual and essential for development and growth was called eustress, while stress which was unpleasant or harmful to the individual was called distress. Holmes and his collaborator weighted and scored stressful life events. They proved that severe health impairment is likely to occur if people have severe stressful life events and if the life events score exceeded 300 points in the previous year. Nevertheless, it was reported that there was only a weak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rength of stress and the incidence of psychiatric or somatic diseases. Knowing these facts, researchers attempted to identify other stress factors which affected psychiatric or somatic diseases. Lazarus and his collaborators reported that the daily hassles of living having continuous and chronic characteristics are a significant stress. These "daily hassles" appeared to be better predictors of health outcomes than life events. Recently,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job stress and psychiatric illness 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was studied. The job-demand-control-support model suggests that psychological strain and subsequent somatic diseases resulted from the interaction of three types of job characteristics: job demand, job decision latitude, and work related social support. In Japan,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job stress and mental health has been drawing the attention of researchers who are currently studying job stress. Therefore, the study of job stress is important to develop strategi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stress related diseases and for health promotion. Howe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ob stress and problematic mental health state has not been

心血管疾病健康教育.doc

冠心病的健康宣教 一、冠心病的一级预防,即危险因素的干预: 危险因素包括男性、中老年人、有家族史、吸烟(10支/日)、高血压、高血脂、重度肥胖(超重30%)、有脑血管或周围血管阻塞既往史。其中,高血压、高胆固醇及吸烟被认为是冠心病最主要的3个危险因素。除性别、年龄和家族史外,其它危险因素都可以预防和治疗。 二、预防冠心病的措施: 戒烟限酒,低盐低脂,宜消化,每周最多只吃三个鸡蛋。多吃水果及蔬菜,饮食要均衡。盐量低可以降低血压(每日≤6g),减少冠状动脉病的危险。 经常运动,但必须以渐进的方式来开始实行你的运动计划。控制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和糖尿病。定时检查身体并遵照医嘱。 三、饮食习惯与冠心病有何关系: 不良的饮食习惯可以导致脂质代谢紊乱,从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心病的发生。 四、气候变化与冠心病有何关系: 气候寒冷的天气或冬春季节,冠心病心绞痛和心肌梗塞的发病率就会增加。 三个与冠心病有关的最优因子为:气温、日变差(相邻两日的日平均气温之差)和平均风速。 在高发季节里,冠心病患者应注意御寒保暖,减少户外活动。 五、冠心病病人在冬春季节中要注意什么: (1)除坚持服用冠心病的常用药物外,还要备好保健盒、氧气等急救药品。 (2)及时卧床休息,并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 (3)坚持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如户外散步、太极拳、气功等。天气 变化时,注意保暖。 (4)避免疲劳、紧张、情绪激动。 (5)提高皮肤的抗寒能力,同时要积极防治上呼吸道感染。 六、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康复锻炼: 运动量宜从轻量级开始,逐渐增加活动量,以达到或接近梗死前的活动度为准。步行是最方便的运动方式。尽量避免奔跑、纵跃,气温高时,或湿度高的情况下,应暂停运动锻炼。 七、怎样早期发现冠心病: (1)劳累或精神紧张时出现胸骨后或心前区闷痛,紧缩样疼痛向左肩、左上臂放射,持续3-5分钟,休息后自行缓解者。 (2)体力活动时出现胸闷、心悸、气短,休息时自行缓解者。 (3)出现与运动有关的头痛、牙痛、腿痛等。 (4)饱餐、寒冷或看惊险影片时出现胸痛、心悸者。 (5)夜晚睡眠感到胸闷憋气,需要高枕卧位方感舒适者;熟睡、或白 天平卧时突然胸痛、心悸、呼吸困难,需立即坐起或站立方能缓解者。 (6)性生活或用力排便时出现心慌、胸闷、气急或胸痛不适。 (7)听到噪声便引起心慌、胸闷者。 (8)反复出现脉搏不齐,不明原因心跳过速或过缓者。 为及早发现冠心病,40岁以上的人应定期做以下的检验: 如果检验结果不正常或有其他的易患危险因素,应该每五年作一次或更多次血胆固醇化验。 每年作一次血压检查。 每年作一次血糖检查。 若属于冠心病的高危人群,就要看是否需要接受心电图检查。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是诊断冠心病最肯定的方法。 八、冠心病是遗传性疾病吗?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在我国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和思维方式的变更,在工作,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遇到心理失衡现象。特别是像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都侧重于体制健康,而忽略了心理健康。因此,这就需要对现在的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教育。 首先要正确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是一种个人的主观体验,它不仅包括积极的情感,情绪,也包括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医学对心理健康提出的标志是其一,没有心理疾病;其二,是一种积极向上发展的心理状态。 我认为要提高大家的心理健康的水平,必须从学生时代就开始普及教育,因为这对于他们将来的成材至关重要。因此,我自己总结了一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 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地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我;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思想境界,树立科学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养成科学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现在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的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忆力减退。 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社会情况在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会对青少年造成很大的影响。例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等。这些心理问题日积月累就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压力管理与心理健康

压力管理与心理健康 1.()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在科协的支持下开展了关于“中国人心理健康状况及促进策略研究”这一项目,专门对企业家做了相关调查(3.0分) A.2006 B.2007 C.2008 D.2009 我的答案:C答对 2.面对压力,不同人表现出的乐观与悲观在于()。( 3.0分) A.以人的习惯性思考方式有关 B.人们对恶劣情境的解释习惯和解释的形态不同 C.面对问题的解决办法不同 D.所出社会、家庭对其个人的影响不同 我的答案:B答对 3.您是否已经完成了该课程的学习?(3.0分) A.是 B.否

我的答案:A答对 4.我们平常所说的压力,在专业层面叫做()。(3.0分) A.压力源 B.单一性压力 C.叠加性压力 D.破坏性压力 我的答案:A答对 5.基于组织特点的组织干预策略,首先应让员工感受到()。(3.0分) A.员工总是感觉到组织的支持感 B.团队的感受来自于组织对它的支持 C.工作环境的改变 D.面对压力的不适应可以适时作出改变 我的答案:A答对 6.我们平常所说的压力,在专业层面叫做压力源,它不包括哪种构成因素?()。(3.0分) A.环境因素 B.组织因素 C.政治因素 D.个人因素 我的答案:C答对

7.关于换角度的说法错误的是()。(3.0分) A.心累的时候换个角度看世界,抱怨的时候换个方法看问题 B.压抑的时候换个环境深呼吸,郁闷的时候换个环境找快乐 C.困惑的时候换个角度去排解,烦恼的时候换个思路去思考 D.犹豫的时候换个思路去选择,自卑的时候换个想法去对待 我的答案:C答对 8.基于职业特点的组织干预策略,也就是说从组织层面、可以做一个压力评估及组织改变,它包括团队训练、压力的训练、拓展训练、工作环境的改变、()、教育培训、心理咨询服务等手段。(3.0分) A.面对压力应对方式的选择 B.消除对压力的不适应、不健康的反应 C.正确掌握压力应对方式 D.心理健康的宣传 我的答案:D答对 9.美国于()年成立总统心理健康委员会.并在中央情报局设有“性格以行为分析中心”,用以分析各国元首及其团队的人格结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决策方式以及决策规律和模式,为其外交和军事服务。(3.0分) A.1971 B.1972 C.1973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 我维护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摘要: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和物质世界的日益充裕,人们关心的焦点从传统的衣食住行等生理需求逐步转向对人的心理世界的关注这个更深的层面上来。尤其是对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都正处于转型和塑造期的大学生来说,个人角色的转换、所处环境的变迁、心智成熟度的增加等使得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也日益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自我认知自我维护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对作为天子娇子的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 心理健康是由心理卫生的概念延伸过来的。心理健康通常是指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卫生则是指一切维护心理健康的活动及研究心理健康的学问。所以,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水平的评定,一般参照四个标准: 1、经验标准,即当事人按照自已的主观感受来判断自已的健康,研究者凭自已的经验对当事人心理健康进行判定; 2、社会适应标准,以社会大多数人的常态为参照标准,观察当事人是否适应常态而进行心理是否健康的判断;

3、统计学标准,依据对大量正常心理特征的测量取得一个常模,把当事人的心理与常模进行比较; 4、自身行为标准,每个人以往生活中形成稳定的行为模式,即正常标准。 二、大学生的心理过程 人的心理活动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有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在人的一生中,心理过程随着年龄的发展而展示出不同的特点。大学生作为特定年龄段、生活在特定环境中的社会群体,心理过程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现在记忆、思维、想象等方面。如何根据这些特性来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摆在高等院校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富强、社会发展、人类文明。 三、大学生中常见的不良认知 大学生对自我的不良认知主要表现为自卑。典型想法有以下几种: 1、我这么矮,别人肯定瞧不起我; 2、我长得不漂亮,肯定没有人喜欢我; 3、别人有几项比我强,我就只有认输了; 4、我什么爱好也没有,也没长处,真是没用; 5、我来自农村,家庭条件不好; 6、我表达能力不好,别人都不和我说话,我人际交往不行; 自卑有两种表现:一是与他人比较,觉得在知识、能力、体貌等方面,自已都不如别人;二是面对要做的事或试图达到的止标,怀疑自己的

医生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状况关系(一)

医生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状况关系(一) 【摘要】目的探讨医生的职业压力及其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方法使用自编的医生职业压力源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查。结果19.5%的医生有中等程度以上的职业压力,2.3%的医生有重度以上的职业压力。居于前3位的职业压力源是待遇负荷、专业水平和医疗风险。医生的职业压力水平存在性别和年龄组间差异。职业压力源量表各因子分和压力水平总均分与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分均呈显著正相关,职业压力源对心理健康因子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结论医生的职业压力普遍存在,职业压力是影响医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关键词】医生 职业压力是指工作人员在从事某项职业过程中所感受到的紧张或威胁。现在人们已普遍认为医生是一个充满压力的职业。工作负荷过大,工作重复性较高,疾病感染的危险,医疗设备、技术的更新对专业能力和水平提出的更高要求,医疗风险等都可能使医生体验到较大的职业压力。轻度的压力能促人奋进,提高工作效率。过度的压力会导致职业倦怠,对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威胁。职业压力已经成为影响医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国外有关医生的压力和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较多〔1,2〕,但国内的研究较少,有关医护人员的研究针对护士的较多,医生的很少。因此,本研究通过对湖州市医生进行调查,探讨医生的职业压力状况,以及职业压力和医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1对象与方法

对象抽取湖州市不同医院、不同科室、不同性别、年龄、职称及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临床医生进行调查,共调查医生350人,有效样本303人。其中29岁以下(含29岁)126人,30~39岁105人,40~49岁45人,50岁以上(含50岁)27人;男性189人,女性114人;大专以下受教育程度99人,本科189人,硕士15人;医师162人,主治医师105人,副主任医师27人,主任医师9人。 方法 一般情况调查采用发放问卷,由被调查对象独立填写的方式进行。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称和所在科室等。 医生职业压力测查(1)自编医生职业压力源量表:首先查阅国内外有关心理紧张源、压力、应激、生活事件等方面的文献〔3-6〕,通过访谈了解医生在工作中所面临的各种困扰和应激源,在此基础上,编制医生职业压力源量表,并经过多次修订和预测形成正式问卷。问卷为5点量表,由医生对某种压力事件是否发生过以及影响程度如何进行评定,分为没有、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按1~5分评分。(2)压力源因素归类:由工作环境和资源缺乏造成的压力(环境资源压力源);与同事的关系不良引起的压力(人际关系压力源),医生的专业水平不能满足工作的要求和本人的期望造成的压力(专业水平压力源);工作得到的待遇不能满足本人的期望和工作负荷过重造成的压力(待遇负荷压力源);自我价值得不到体现造成的压力(价值体现压力源);同事、家属、病人、领导等对医生的理解和支持不够造成的压力(理解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规范

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2012.7 为规范综合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的综合介入诊疗技术是指除神经血管介入、心血管介入和外周血管介入以外其他介入诊疗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对非血管疾病和肿瘤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介入技术。其中,非血管介入疾病诊疗技术是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经皮穿刺或经体表孔道途径对非血管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技术;肿瘤介入诊疗技术是指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经血管或非血管途径对肿瘤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技术。综合介入诊疗手术分为四级(见附件)。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综合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具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医学影像科和与开展的综合介入诊疗相适应的诊疗科目,有与开展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相关的辅助科室和设备。 (三)介入手术室(造影室)。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有菌区、缓冲区及无菌区分界清晰,有单独的更衣洗手区域。 2.配备有数字减影功能的血管造影机,配备心电监护。 3.具备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栓塞剂以及其他物品、药品的存放柜,有专人负责登记保管。 (四)有经过正规培训、具备综合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在职医师,有经过综合介入诊疗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的、与开展的综合介入诊疗相适应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五)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的医疗机构,在满足以上基本条件的情况下,还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1.医疗机构基本条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三级医院,有独立的医学影像科(介入放射)或者与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相适应的临床科室,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5年以上,5年内累计完成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病例不少于2000例,其中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1000例,综合介入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2)二级医院,有相对固定的医学影像科或者与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相适应的临床科室,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5年以上,5年内累计完成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病例不少于1500例,其中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800

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手段和方法

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手段和方法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现状。 1.对大学环境的不适应 2.无法承担巨大的求职和就业压力 3.恋爱与性心理发生问题 4.自我定位出现迷惑 二、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手段和方法 近年来,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等恶性事件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引起人们对高校教育的质疑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广泛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如何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呢这无疑需要学校和学生双方的共同努力。 (一)学校方面 1、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环境是大学生成长的外部条件,它集中体现在校风、学风和班风上。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除日常的教学活动外,学校、学院可通过举办各类团体活动、交流互动、各项赛事建设团结友爱的校风,增强学生的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有利于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举办各类主题班会、班级活动建设积极向上、宽松友好的班风,使同学们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振奋、积极向上的心态;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树立心理健康的教育观念 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学校上下应统一认识,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诸教育之中,并使不同岗位的人都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从而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举办专题讲座 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心理卫生知识的掌握。通过以选修课或必修课的形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促使大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这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而且对于帮助他们缩短心理适应期、加快人格的成熟、掌握心理保健知识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3)设置心理教育机构,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学校心理咨询是防治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如广西医科大学设立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通过举办心理委员的培训、开展“我爱我”的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健康DV大赛等系列活动促进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压力管理与心理健康

压力管理与心理健康 ?今天和大家一起讨论的话题就是如何发现我们身边的、引发我们负性情绪并危害身 心健康的坏的压力源,并想办法加以管理和调适,让我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在现实、道德和法律的框架下更加人性地、幸福地、惬意地生活,并且更好地担当起社会赋予我们的责任。 我们今天主要是让脑子工作,这个东西也许不会马上就能拿过去就用,可能需要一个慢慢的过程,压力的形成不是一个方法的问题,它可能是上升到人生观,世界观的问题,希望我今天说的东西能给大家一些影响,触动、就好, 什么是压力?(三种不同含义) ?指那些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压力对人来说是外部 的。 ?指的是一种主观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压力是紧张或唤醒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 它是人体内部出现的解释性的、情感性的、防御性的应对过程。 ?压力也可能是人体对需要或伤害侵入的一种生理反应。需要会提高人体的自然唤醒 水平以达到高水平的活动。这些身体反应的作用大概支持行为和心理上的应对努力。 压力的重复出现可能导致生理障碍。 您感受到压力了吗? ?如果你象大多数人那样,处在快节奏、昔时如金的世界中,你肯定渴望平静、祥和 与安宁,希望过着简单的日子。如果可能的话,最好也没有压力。(李娜、陈晓旭夫妇的皈依佛门.) ?我们生活在令人兴奋的时代。科技如此发达,机遇随处可见,竞争无处不在,社会 紧密相连,信息急剧膨胀、资讯应接不暇,世界瞬息万变.现代社会唯一不变的现象就是“不断地在变化”。这一切都是前所未有的。然而,现代社会的巨大变化在支配着我们的世界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场现代灾难----压力。 ?如果你身处一些责任岗位,或身系一个家庭,或者以任何一种方式照顾其他人时, 你有可能正在面临许多意想不到的压力。在单位,希望我们的效率最大化,在各个新领域占领制高点;在家里,希望我们成为合格的亲密伴侣/称职的子/女和父/ 母;在社会,又期望我们能做出杰出的贡献。。。。。。所有的这些责任和要求已使我们 身心疲惫,不堪重负。 ?人有没有工作本能? ?什么是本能? ?所谓本能是与生俱来的,不学而会的,从其本身就可以获得的?吃饭,喝水,工作似本能, 类似与本能. ?女人是怎么逛商店的?乱逛,一个一个的进,也有例外 ?男人是怎么逛商店的?直奔主题, ?是天生的还是学来的?是模仿的? ?天生的,集体无意识,人类学家的研究,男人打猎,女人摘果子,各子行为方式,和生物本 能不一样的叫似本能, ?区别:本能的方式是固定的不能改变的,不吃饭光喝水正常人不太可能,似本能是可以 改变的,很象本能,

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众所周知,心理健康就是现代人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如何维护心理健康成为了我们人一生的重要课题。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的就是通过自我维护来保持心理健康。 首先我们应该意识到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心理问题,只就是每个人的问题所在不同,其程度因个人差异也不尽相同。七情六欲操纵着每个人的心理。那么我认为,时刻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就是我们心理健康自我维护的第一步。而这一切都基于了解自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与米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被公认为就是“最经典的标准”,她们分别就是: 一、充分的安全感 二、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 三、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四、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与谐 六、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八、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 九、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 十、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即便如此,心理健康状态与非健康状态的区分标准一直就是心理学界讨论的话题,不少国内外心理学学者根据自己研究调查的结果提

出了多种心理健康标准。在我瞧来,其实心理健康标准并不就是唯一恒定的,毕竟人各有异。所以重要的还就是每个人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与自我了解。麦灵格尔这样定义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与愉快的气质。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光靠心理测试就是不能够准确测评自己就是否真正的心理健康的。往往需要通过多方面的考评。例如,当我们自己觉得一个时间段中快乐的感觉就是否大于痛苦,当她人感觉我们就是否出现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现象,我们能否在一般社会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或者创造条件,实现自我价值。所以在关注别人的同时还要对自己更敏感一些,要学会体会自己的心声。以上便就是一些如何正确认知我们自己,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具体方法。 那么接下来就就是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了。下面就列出几条我认为有效的维护方法。第一,保持良好的自我意识。而这就就是前面所提到的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学会时刻体会自己的心声了。第二,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在社会这个大熔炉里,掺杂着各种元素,形形色色。大部分人都做不到让社会适应我们,大多数时间都就是由我们适应社会。人的一生会将面对各种不同的局面,我们应该在不断成熟的过程中学习如何妥善应对各类情况。只有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各类状况才不会影响我们的心理情况。第三,做情绪的主人。人自恃主宰者。其一切的起源就就是主宰自己。人的一生伴随着七情六欲,这些情绪都能经自己控制。很多时候很多事都就是可以通过自我调节得有解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