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州园林的人文情愫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苏州园林的人文情愫
摘要:苏州园林,蕴含着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其“虽有人作但却宛自天开”。

苏州园林的塑造不仅仅局限于对自然本身的简单理解和模仿,更是造园者把对人生、历史、自然、文化的理性认知融于造园,使其充满人文情愫,从而达到“天人合一”。

关键词:人文;自然;巧于因借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5312(2012)21-0200-01
一、历史文化进程
(一)历史发展
苏州园林始于春秋,发展于汉唐宋元,至明清两代为鼎盛,历史悠久,传世至今之名园数量众多。

自春秋时期吴王建造离宫别苑到西周、秦汉时期宅第园林和衙署、寺庙园林的兴起。

之后隋唐和宋元的兴盛,使造园艺术得到深化、提高。

明清时期苏州园林达到高峰,形成了“自然写意山水园”的艺术体系。

现今苏州保存完好的古典园林有60多处,其中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沧浪亭等九座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了全人类的财富。

(二)文化传承
苏州园林独特艺术风格是在丰厚积淀的地域文化——吴文化的
熏陶和影响下形成的,同时,苏州也是吴文化的中心和代表。

二、”三分匠七分主人”——造园者
(一)寄托理想、返璞归真
苏州多隐居文人官宦,他们所建造的园林多是寄托自己的理想信念,达到返璞归真,远离世俗尘嚣的心境,同时将精神境界从物欲享受提高到“畅情自然”的纯粹精神领域阶段。

沧浪亭是苏州现存古典园林中历史最悠久的一处,由北宋诗人苏舜钦建造。

苏舜钦此人擅诗、擅书、擅酒,三代为官,经历官场险恶被贬谪放逐为民,后南下苏州定居,以“超然远举,羁泊于江湖之上”。

为表其退隐山林之心,故建别业以抒怀解忧,以其中一亭名为其名曰“沧浪亭”,取自“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并在《沧浪亭记》里描述其景象为“构亭北埼,号‘苍浪’焉。

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穿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整个园子构造多水、多竹、空旷少建筑,多山林野趣,包涵着造园者闲适自由、超脱俗世的生活态度。

苏舜钦在他的“沧浪亭”里和诗友欧阳修等作词咏唱,真正地实现了“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

沧浪亭景致美,造园者寄托在园林中的思想与境界更美。

(二)将山水之爱倾注于园林
苏州园林多为自然山水园,其园林景观往往倾注了主人崇尚自然山水,最求自然美的感情。

《园冶》云“夜雨芭蕉,似杂鲛人之泪”, “片山有至,片石生情”“探梅虚蹇,煮雪当姬”,都是带景
论情,将自己的感情带入园林景观之中。

倾注了造园者思想感情的园林景观才是充满内涵,能激发人联想,极富感染力的。

以苏州的留园为例,其中有很多景点就是以诗词命名。

留园的布局是以水池为中心。

水池南岸的建筑主体是“明瑟楼”和“涵碧山房”。

“明瑟楼”,取自《水经注》:“目对鱼鸟,水木明瑟”。

“涵碧山房”,取于宋朝朱熹的诗“一水方涵碧,千林已变红”,极为恰当地点出了这两处建筑临碧水而建的精彩。

同有拙政园海棠春坞,繁华坞,和风四面等……由于这些景点的名字直接来源于诗词,而且贴切当前的景色,命名人将对自然之情寄托与园林之上,从不同的角度增加了园林的人文内涵。

三、“巧于因借,精在体宜”——造景手法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出自《园冶》,意指利用现有自然山水条件造园,同时借助外部景观丰富视野,即:“因者,随基势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谢,小妨偏径,顿置婉转,斯谓‘精而合宜’者也”。

众所周知,北方园林多为皇家园林,面积较大,其中可利用的地形山脉较多,如上林苑和避暑山庄。

然而南方园林面积较小,在狭小的空间内,可以利用的自然要素有限,多堆山叠石人工造景。

但是苏州园林的优势在于,苏州素以水乡泽国,以太湖为依傍,湖泊星罗密布,水网纵横交错。

同时盛产美石,尤其是太湖石,其形态“嵌空穿眼,宛转多姿”;最宜“直立轩槛,装治假山”。

拙政园名冠江南,占地约四公顷,其中水面约占三分之一。


因地制宜,以水见长。

据记载,其园地“居多隙地,有积水亘其中,稍加浚治,环以林木”,“地可池则池之,取土于池,积而成高,可山则山之。

池之上,山之间可屋则屋之。

”拙政园的建造利用园地多积水的优势,巧于因借,将自然与人造融合,同时亭台楼阁多依水而建,形成开阔水景。

四、小结
苏州园林是奇迹也是几千年来积累下来的智慧,其神奇与瑰丽以及意境和造园手法,值得每一个人去亲身体会,细细品读。

参考文献:
[1]魏嘉瓒.苏州古典园林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