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陵墓神道石刻艺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朝陵墓神道石刻艺术

石兽

我国古代陵墓之前设置石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南朝时期,陵墓神道石兽造型已经一致,似狮非狮,似鹿非鹿,而且具有严格的等级区别:皇帝陵前石兽,一作独角,一作双角;王侯墓前石兽皆无角。这些石兽均有翼,姿态生动传神。

关于南朝陵墓石兽名称,历来说法不一。生活在唐玄宗、肃宗时代的许嵩《建康实录》中称丹阳梁文帝萧顺之建陵石兽为辟邪,而唐朝姚思廉(557年-637年)《梁书·武帝纪》却称之为麒麟;南宋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统称南朝帝王陵墓神道石兽为麒麟。本世纪以来,历史、考古方面的专家对南朝陵墓石兽名称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研究。大体有4种看法:朱希祖《六朝陵墓调查报告·天禄辟邪考》认为独角为天禄,双角为辟邪,无角为桃拔;其子朱契《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认为独角为麒麟,双角为天禄,无角为辟邪;姚迁、古兵《六朝艺术》认为南朝陵墓石兽分为无角、独角、双角,代表了3种不同的动物,其中无角的应称为狮子,独角的应称为麒麟,双角的应称为天禄;杨宽《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则认为帝陵前的石兽,无论其独角还是双角,都是指的神鹿,故应统称为麒麟,王侯墓前无角的石兽应统称为辟邪。东南大学建筑史专家们,如刘敦帧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史》认为:“现

存南朝陵墓大都无墓阈,而在神道两侧置附翼的石兽;其中皇帝的陵用麒麟,贵族的墓葬用辟邪。”

由于南朝陵墓神道石兽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均是当时人们根据想象创造出来的“神兽”,因此,通过分析比较,征诸文献史料和实物材料,杨宽、刘敦帧的观点较为合理,南朝帝陵前石兽统称为麒麟,王侯墓前石兽统称为辟邪。

麒麟

麒麟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深受崇敬的灵异瑞兽,南朝陵前石麒麟既有一角又有双角,这当作如何解释呢了。其实,南朝陵前双角的麒麟又称天禄。现存传说为南宋龙大渊著录的姑玉图谱》上绘有汉代的天禄书镇,其图即为双角。天禄就是天鹿,汉代天禄阁遗址曾出土天禄画瓦,足以证明(陈直《汉书新证》)。天禄是一种神庙,麒麟也是一种神鹿,两者均为神鹿的一种,属于同一种动物。梁朝任肪称这种动物为“石麟”,他在《述异记》中记载道:“丹阳大姑陵,陵下有石胶两枚,不知年代。”梁萧子显(489年一537年)《南齐书·豫章文献王嶷传》里把宋文帝陵前石兽也称作“麒麟’。所以按照当时人的称呼,南朝帝陵前的有角石兽应该统称为麒麟。南朝陵墓神道石兽中,共有麒麟22只。

辟邪

辟邪的本义是偏邪不正。《左传·昭公十六年》记载:“辟邪之人而皆及执政,是先王无刑罚也。”《国语·周语上》记载:“国之将亡,其君贪冒、辟邪、淫佚、荒怠、粗秽、暴虐。”《晏子春秋·问上》也记载:“今衰世君人者,辟邪阿党。”这几则史料里的“辟邪”都是这层含义。

其后,辟邪的含义引申发展为避除邪崇。辟邪作为古代传说中神兽名称的出现大约要到汉代。西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著《急就篇》卷3记载:“射题辟邪除群凶。”唐代颜师古注:“射魑、辟邪,皆神兽名也……辟邪,言能辟御妖邪也。”辟邪这种神兽的作用便是“辟御妖邪”。

南朝陵墓神道石兽中,共有辟邪28只,其中包括出处、时代及用途不明,但现在置于神道石兽下面的小辟邪2只。这些辟邪中,4只辟邪在丹阳,2只在句容,22只在南京。

南京地区现存18处王侯墓前的大小22只辟邪,以桂阳简王萧融墓的时代最早,以临川靖惠王萧宏墓的最为完好和威武雄壮。

石柱

神道石柱,又名华表。表、石柱、表木、交午木等。古代常常被立在宫殿、宗庙、亭邮、津渡等建筑前面,也被立在通衢大道上和陵墓前面。

南朝陵墓神道石柱由柱头、柱身。柱座三部分构成。柱头包括装饰有覆莲的柱盖和仁立在柱盖顶部的小辟邪,这与宋代柱盖顶部立一对鹤(《清明上河图》)和明清时期柱盖顶部立吼不同。柱身圆形或椭圆形,雕刻隐陷直刳棱纹20至28道不等。柱身上方接近柱盖处,凿有长方形柱额,长度超出往身直径,额上刻有朝代、墓主官衔、谥号之类的文字。柱额文字一般一作正书,一作反文;或是一从左向右读,一从有向左读。柱额两侧线刻有礼佛童子(一说僧人执莲花)或者龙、凤、莲花之类的图案,柱额之下一般刻有神怪浮雕,浮雕之下有一圈绳辫纹,再下为一圈交叉缠绕的双龙纹。柱座上圆下方,上为两条头部相连、尾部相交的螭龙,据汉代王逸称:螭是一种神兽,“宜于驾乘”。双螭均有角有翼、双足长尾、张口衔珠,环伏围绕着一个圆形平台,平台中间有方形或长方形挥孔,神道石柱柱身的掉头便安插在其中;双摘之下为方形基座,基座四面一般刻有神怪浮雕。

南朝神道石柱均成对排列在陵墓前面的神道两侧。柱额一般都朝向神道人口处,唯有丹阳梁文帝萧顺之(梁武帝之父,死后益日文皇帝)陵前神道石柱柱额面面相对,是个例外。从实地勘查情况来看,神道石柱的柱头。柱身。柱座是分别用石料精工雕琢后,拼接组装而成的。因

此,现存南朝陵墓神道石柱在经风沐雨近1500年后,多数柱头已失,相当数量的神道石柱仅剩柱座。

南朝陵墓神道石柱还有一个共同特点,这就是从下往上柱身逐渐收缩变细,用建筑学上的术语来说叫作“收分”,其功用是既增加了石柱的稳定性,同时又平添了几分美感。

现存33处南朝陵墓神道石刻中,共有神道石柱22个,分布于12处南朝陵墓前。除丹阳梁文帝萧顺之建陵、句容梁南康简王萧绩墓各有两个神道石柱外,其余18个神道石柱均在南京境内,尤以梁吴平忠侯萧景墓神道石柱保存的最为完好华美。

石碑

碑,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为“竖石”。

南朝石碑,由碑首、碑身。碑座(龟跌座)三部分组成。碑首呈圆形,碑身呈长方形,碑座为角趺形,又称龟趺座。碑首顶部圆脊上,两侧各浮雕着相互交结成辫状的双龙;碑首正中有一长方形额,额内刻有与墓主有关的朝代。官衔、谥号之类的文字;额下有圆形穿孔,穿孔为古制的孑遗,已无实用价值,仅起装饰作用,南朝以后不复有此;额四周线刻龙、凤、火焰。云气。莲花等纹饰。碑身正反面均刻有文字,文字四周饰以卷草纹之类的纹饰;碑身侧面有的饰以浮雕图案及线刻画。

碑座为一角趺,龟趺又名敝屣(音必戏)。古人认为龟是灵物,耐饥渴,有很长的寿命,所以用它托碑。五代以后,我国开始流传“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的说法,并且根据每个龙子不同性格、爱好等特点,把它们装饰在不同的器物上。它们是:敝屣,善于负重,形象是驮石碑状;鸱吻,喜欢眺望,装饰在屋檐上;饕餮,习性贪馋,装饰在食具上;睚眦,性凶恶,喜杀戮,装饰在兵器上;狴犴,憎恨犯罪,装饰在监狱门上;狻猊,喜好烟火,装饰在香炉盖上;叭夏,喜欢水,装饰在桥栏杆上;椒图,讨厌生人,装饰在大门口;蒲牢,爱好音乐,装饰在钟纽上。明代杨慎《升庵集》也有此说法。龟的名声,到宋以后才逐渐不雅了。南朝陵墓石碑的碑座刻物,可以理解为龙子之一。其形状似一只大乌龟,凸目昂首,一足前迈,作负重匍匐爬行的姿态。元代翰林传讲学士袁桷曾参与朝廷很多勋臣碑铭的撰作,他有诗咏道:“龟跌负穹石,浮语极褒多。”从实地调查情况来看,石碑的碑首。碑身为一块整石雕琢而成,碑座是用另一块巨石雕琢而成,两者之间以神卯结构相连,浑然一体。

南朝陵墓神道石刻艺术

在六朝佛教石刻雕塑的发展步履迟缓之际,南朝陵墓神道石刻却异军突起。这些石刻形体硕大,气势恢宏,雕琢精致洗练,造型夸张,变形适度,自然而生动,富有丰富的想象力,摆脱了婉约、细腻、秀美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