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2017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远离犯罪第十课认识刑法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教学设计教科版
2024秋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远离犯罪第十课认识刑法教学设计教科版
本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道德素养。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刑法的概念、特征和作用,认识犯罪行为与刑法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培养学生的法律责任意识,使学生能够自觉遵守法律,预防犯罪,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同时,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使学生能够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犯罪心理学》:本书介绍了犯罪心理学的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通过阅读本书,学生可以了解犯罪行为的心理动机和心理特点,提高防范犯罪的意识。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让学生结合课后阅读材料,深入研究刑法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作用,思考刑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学生可以查找有关刑法的历史案例,分析案例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了解刑法的发展过程和实践经验。
2.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本课将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法庭审判过程,以增强学生对刑法作用的认识;同时,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针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确定教学媒体使用:本课将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和网络资源等教学媒体,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借助教学平台,实现学生在线学习、讨论和资源共享,拓宽学习渠道。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本课将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介绍刑法的基本概念、特征和作用;讨论法用于引导学生探讨犯罪行为与刑法的关系;案例分析法用于让学生通过分析典型案例,深入理解刑法的作用;小组合作法用于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过程:
讲解刑法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十课他们为什么会犯罪知识要点归纳
第十课他们为什么会犯罪,1. 违法的含义(P113),(1)违法是指具有法定责任能力的个人或者组织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2)在法学上,对违法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违法是指一切违法,包括一般违法和犯罪在内;狭义的违法仅指一般违法,不包括犯罪在内。
所谓一般违法,是指违反刑法以外的其他法律的行为。
2. 违法行为的类型。
根据其违反的法律,可以分为违宪行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①违宪行为是指违反宪法的行为;②行政违法行为就是违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③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④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刑法的行为。
3. 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1)含义:犯罪是指触犯刑法,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它是最严重的违法行为。
(2)基本特征:①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②犯罪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
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③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刑罚当罚性,是犯罪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性的必然后果。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区分犯罪与非犯罪的标准。
4. 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1)对社会危害程度不同,一般违法行为,情节轻微,对社会危害不大。
犯罪,情节较重,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2)触犯法律不同,①民事违法行为违反了民法通则、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②行政违法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义务教育法、劳动法等。
犯罪是触犯了刑法(刑法及有关犯罪的法律)。
(3)处罚方法不同,①民事违法承担民事责任;②行政违法要受到行政制裁。
犯罪要受到刑罚处罚(包括主刑和附加刑)。
(4)后果不同,一般违法行为,只有行政后果,不剥夺受罚人的自由。
犯罪则后果严重,要剥夺政治权利以及其他权利,剥夺受罚人的自由,甚至生命。
(5)二者都是违法行为,只是违反的法律不同。
(6)二者都具有社会危害性,只是程度不同。
部编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 预防犯罪
精品教案一预防犯罪【教材分析】本框题主要引导学生认识犯罪与刑罚的内涵,知道犯罪的危害,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本框题包括两个目题的内容:第一目“了解罪与罚”,主要介绍犯罪的含义与基本特征,刑罚的概念和种类;第二目“加强自我防范”,主要介绍犯罪的危害性,预防犯罪,需要杜绝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
【学情分析】未成年人的生活领域主要是家庭和学校,而对的犯罪的行为及其危害了解较少,因此,在理解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和刑罚的种类时,就有一定的难度。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犯罪的基本特征与社会危害性,刑罚的内涵与种类,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规范言行,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
2.能力目标提升自身抵御犯罪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知识目标知道犯罪与刑罚的内涵,了解犯罪行为的代价和危害,理解并掌握加强自我防范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犯罪的基本特征和刑罚的种类。
2.教学难点:犯罪的危害性以及如何预防犯罪。
【教法学法】1.教法: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思考,课堂讨论启发学生思维,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资料、知识框架,提高教学效率。
2.学法:观察思考、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交流感悟。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视频:“3•01”暴恐案一审宣判思考:法院依法判处“3•01”暴力恐怖案案犯相应的惩罚,说明了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小结:暴恐分子肆意践踏法律,故意杀人,受到了法律的严惩。
这说明任何人违法犯罪,都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
那么,什么是犯罪?我们如何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让我们一起走进《预防犯罪》,一起寻找答案。
新课教学环节一:了解罪与罚多媒体展示:少年投毒初中生蔡某在其就读的中学操场上,将捡来的用于毒杀老鼠的有毒谷粒投放进正在操场进行体育锻炼的5名学生的饮水瓶内,导致3名学生中毒。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预防犯罪-PPT精品课件
人 教 部 编 版 八年级 道德与 法治上 册课件 :5.2预 防犯罪 (14张 )-精品 教学课 件ppt
知识梳理
▪ 什么是犯罪: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受刑罚处
罚的行为
▪犯罪基本特征: 严重社会危害性 刑事违法性 应受刑罚处罚性 ▪犯 罪 后 果: 刑罚 ▪什么是刑罚: 刑罚又称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
1、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2、加强自我防范,杜绝不良行为 3、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 的人 4、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 守法,防患于未然
人 教 部 编 版 八年级 道德与 法治上 册课件 :5.2预 防犯罪 (14张 )-精品 教学课 件ppt
人 教 部 编 版 八年级 道德与 法治上 册课件 :5.2预 防犯罪 (14张 )-精品 教学课 件ppt
2、组长组织成员交流观点
人 教 部 编 版 八年级 道德与 法治上 册课件 :5.2预 防犯罪 (14张 )-精品 教学课 件ppt
人 教 部 编 版 八年级 道德与 法治上 册课件 :5.2预 防犯罪 (14张 )-精品 教学课 件ppt
知识梳理
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 民财产的有力武器。它明确 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 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 刑罚Fra bibliotek本课小结
预防犯罪
人 教 部 编 版 八年级 道德与 法治上 册课件 :5.2预 防犯罪 (14张 )-精品 教学课 件ppt
刑法的作用
严重社会危害性
了解罪与罚
犯罪的特征 刑事违法性
预防犯罪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部编版)
预防犯罪【教材分析】《预防犯罪》分为“了解罪与罚”和“加强自我防范”两目内容。
第一目“了解罪与罚”主要从罪和罚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阐明刑法的作用及内容,犯罪的的基本特征以及犯罪承担的法律后果;第二目“加强自我防范”主要引导学生认清犯罪的危害及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在学习及加强自我防范,遵纪守法,远离犯罪。
【学情分析】【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材料“安徽考生作弊”,细读课本,结合“小法官养成记”活动,说出犯罪的含义及特征、刑罚的含义及种类,说出违法后果,增强法治意识。
2.通过观看“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视频,分析赵某及陈某事例,从而准确归纳出预防犯罪行为的方法,增强法治观念,从生活小事做起,预防犯罪。
【评价任务】1.阅读材料“安徽考生作弊”,细读课本,结合“小法官养成记”活动,归纳犯罪的含义及特征、刑罚的含义及种类。
(指向学习目标1)2.观看“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视频,分析赵某及陈某事例,从而总结预防犯罪行为的方法。
(指向学习目标 2)【课程资源】假期公共场所实践,课本【教学过程】外两个“朋友”竟拦路抢劫,在短短的几天内就作案三起,最终因抢劫罪被判刑。
思考:同学们分析一下,陈某是如何走上犯罪道路的?(检测目标 2)活动三:观看“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视频。
思考:视频给你什么启示?(指向学习目标 2)课堂小节我学会了……我懂得了……我需要提高……板书设计当堂小测1.下列选项中劝诫我们杜绝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的是()A.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B. 罪孽本自微小始,陷身囹圄悔方迟C.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D. 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2.如图思维导图中的①和②依次应填入的内容是()A. 违法、严重社会危害性B. 严重违法行为、社会危害性C. 犯罪、社会危害性D. 刑事违法行为、严重社会危害性3.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中学生陈某,原本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帮游手好闲的“朋友”后,逐渐无心学习,不完成作业,经常旷课。
最新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预防犯罪》教案
《预防犯罪》教案
后序
亲爱的朋友,你好!非常荣幸和你相遇,很乐意为您服务。
希望我的文档能够帮助到你,促进我们共同进步。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术业有专攻,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希望你能提出你的宝贵意见,促进我们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每一个都花费了我大量心血,其目的是在于给您提供一份参考,哪怕只对您有一点点的帮助,也是我最大的欣慰。
如果您觉得有改进之处,请您留言,后期一定会优化。
常言道:人生就是一场修行,生活只是一个状态,学习只是一个习惯,只要你我保持积极向上、乐观好学、求实奋进的状态,相信你我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事业节节高。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10课 认识刑法10.1犯罪与刑罚 (共30张PPT)
课堂小结
1.犯罪的含义及特征 2.刑罚的含义及分类 3.刑罚的作用
犯罪与刑罚
白某某受贿数额特别巨大,犯罪情节特别 严重,社会影响特别恶劣,给国家和人民利 益造成特别重大损失。白某某的行为是严重 的腐败行为,有损党的形象,破坏党的风气 ,阻碍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失去人民的信 任,对社会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其社会危害 性表现在对国家、社会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 益的损害,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首 要特征。
第10课 认识刑法
1、犯罪与刑罚 2、罪刑法定与无罪推定 3、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
1、犯罪与刑罚
学习目标:
1. 认识社会生活的纷繁复杂,加强法律 学习,树立法律意识,远离犯罪。 2.掌握刑罚的分类,理解刑罚的作用。 3. 了解犯罪的含义、特征,了解刑罚的 含义、分类。 4、了解犯罪的特征。 5 、了解刑罚的作用和分类,树立法律 意识。
法律对白某某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了怎样 的处罚?哪些属于主刑?哪些属于附加刑?
法律对白某某的违法犯罪行为的处罚说明 了什么?
任何一种违法行为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 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犯罪行为作为一种 严重的违法行为,触犯了刑法,犯罪行为 人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白某某成为《刑法修正案(九)》实施后第一个被 判死缓的部级高官,也成为《刑法修正案(九)》施行 以来被判终身监禁的第一人,有何重要意义?
思考:
1.什么是违法行为?
2.什么是犯罪行为?
3.犯罪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4.什么是刑罚?犯罪与刑罚的关系是怎样 的? 5.刑罚具有哪些积极作用?
6.刑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种类有哪些?
2016年6月16日,安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对白某某 受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一案公开开庭审理。法庭 经审理查明,2000年至2013年,被告人白某某利用 担任青海省委书记、云南省委书记、全国人大环境 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上的便利,为 他人在房地产开发、获取矿权、职务晋升等事项上 谋取利益,直接或通过其妻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共 计折合人民币2.46764511亿元;白某某还有巨额财 产明显超过合法收入,不能说明来源。 白某某的行为对国家、对社会、对公民有何危害 ?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2《预防犯罪》说课稿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2《预防犯罪》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2《预防犯罪》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法律保护我们的生活”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犯罪的危害,理解预防犯罪的重要性。
本节课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犯罪的特点、种类及危害,掌握预防犯罪的方法和技巧,树立法治观念,自觉遵纪守法。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易于接受新事物。
但他们生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辨别是非、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
针对这一特点,本节课通过生动案例,让学生认识到犯罪行为的危害,从而提高他们自觉遵纪守法的意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犯罪的基本特征、种类及危害,掌握预防犯罪的方法和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法治观念,自觉遵纪守法,增强预防犯罪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犯罪的基本特征、种类及危害;预防犯罪的方法和技巧。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犯罪行为的危害,提高预防犯罪的意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手段,生动展示犯罪案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犯罪案例,引发学生对犯罪现象的关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犯罪行为的特点、种类及危害,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犯罪行为的严重后果。
3.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预防犯罪的方法和技巧的认识,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小组合作:让学生根据讨论成果,合作完成预防犯罪的方法和技巧的总结,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5.知识拓展:通过拓展资料,让学生了解犯罪行为的法律后果,进一步强化他们的法治观念。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例《预防犯罪》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观视频等手法,用活动方式组织教学。
1.播放《一个好学生的堕落》视频。【内容:中学
教学过程 生小强原本是一个好学生,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帮游手
好闲的人以后,无心学习,经常旷课。起初还觉得对不
起父母和老师,后来便放纵自己,因偷东西、打骂同学
等受到学校纪律处分;他不但不接受教训,反而经常在
社会上聚众斗殴,多次致他人受伤,父母为此付了不少
(3)什么是犯罪?它具有什么特征?你是怎么得
出来的?
(4)刑罚有哪些几类组成的?你能知道小强最后
受到的处罚是什么类型的何种处罚?罚金与罚款、拘役
与拘留有什么区别?
3.巡视指导。
4.根据小组展示内容归纳:①犯罪的基本特征是严
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②刑罚
分为主刑和附加刑。
5.播放《罚金与罚款、拘役与拘留的区别》微课。
面,从而不能自觉守法。还有部分学生在认识上有误区,
认为自己年轻不会违法,更不可能犯罪,即便有犯罪行
为但因年龄小不要紧。
心理和生理特征的“缺陷”:八年级学生已有法律
知识学习较少,加上正是青春期的躁动(易冲动),“哥
儿们义气”的作祟,正值叛逆期,容易出现违纪违法乃
至犯罪苗头。
受环境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学生易受负面因素环境
课例研究综
本节课是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
述
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中的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
第二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内容。
第五课旨在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学科核心素养,
培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要求,同时也是从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
会主义法治国家、学习宣传十九大精神的高度,阐明尊
八年级道法上册犯罪知识点
八年级道法上册犯罪知识点犯罪是社会不可避免的问题,了解犯罪知识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八年级道法上册犯罪知识点。
一、犯罪基本概念犯罪是指违反了国家法律规定而被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行为。
犯罪由两部分构成,即客观部分和主观部分。
客观部分指的是犯罪行为的实施,包括犯罪的对象、手段、结果等。
主观部分指的是犯罪人的有罪心理,包括故意、过失、紧急避险、正当防卫等。
二、犯罪分类按照犯罪的性质和情节的严重程度,犯罪可以分为轻罪、普通犯罪和严重犯罪。
轻罪指的是刑法规定的罪名中,法定刑轻于3年的犯罪行为;普通犯罪指的是法定刑在3年以上但不超过10年的罪名;严重犯罪则是法定刑10年以上、无期徒刑或者死刑的犯罪行为。
三、未成年人犯罪未成年人是指年龄在18周岁以下的人员,未成年人犯罪是指这个人群所犯下的犯罪行为。
我国法律明确规定,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负刑事责任,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在犯罪情节轻微的情况下可以不追究刑事责任;在犯罪情节较重且有社会危害性的情况下,可以向其施加治安教育、收容教育等措施。
四、犯罪手段犯罪手段是指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时使用的手段或方法。
常见的犯罪手段有暴力、欺骗、偷盗等。
暴力手段指的是采取暴力手段威胁他人,或者直接使用暴力伤害他人的犯罪行为。
欺骗手段指的是以虚假事实或者假借权威形象等方式,骗取他人财物的犯罪行为。
偷盗指的是盗窃他人财物的行为。
五、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犯罪预备指的是犯罪人已经作好准备,但还没有开始犯罪的行为。
犯罪未遂指的是犯罪人已经开始实施犯罪,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达成其犯罪目的。
犯罪中止指的是犯罪人已经开始犯罪,但在犯罪过程中放弃了犯罪行为。
六、犯罪法律责任犯罪人应该承担相应的犯罪法律责任,包括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
刑事责任是指犯罪人被判处的刑罚;民事责任是指犯罪人应该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行政责任则是指犯罪人受到行政处罚的责任。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远离犯罪第十课认识刑法《罪刑法定与无罪推定》教学设计教科版
1. 拓展资源:
1.1 法律案例集:提供一系列与罪刑法定和无罪推定相关的法律案例,让学生通过阅读案例,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相关法律原则。
1.2 学术论文:推荐一些关于罪刑法定和无罪推定的学术论文,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两个原则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情况。
1.3 在线课程:推荐一些关于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在线课程,让学生通过视频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系统学习相关知识。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罪刑法定与无罪推定的基本概念。罪刑法定原则是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规定了国家只有在法律明文规定的情况下才能对公民进行处罚。无罪推定原则则是刑事诉讼中的重要原则,它规定了被告人在没有被证实有罪之前,应被视为无罪。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罪刑法定与无罪推定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教学方法:
1.1 讲授法:在讲解罪刑法定和无罪推定原则时,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两个概念。同时,在讲解法律制裁的种类和作用时,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法律规定,让学生了解违法行为将受到的惩罚。
1.2 讨论法:在讲解犯罪的原因和危害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1.3 情景模拟法: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景模拟,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法官、律师、被告人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法治的过程,提高学生提交的作业,我将认真批改并给出详细点评。对于作业中出现的错误,我将指出并引导学生改正,确保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预防犯罪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预防犯罪犯罪,这个词听起来就让人感到沉重和不安。
对于八年级的我们来说,了解预防犯罪的知识至关重要。
它不仅能帮助我们避免陷入犯罪的深渊,还能让我们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维护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犯罪。
犯罪是指违反刑法规定,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简单来说,犯罪不是一般的错误或不良行为,而是性质极其严重的违法行为。
比如盗窃他人财物数额较大、故意伤人致人重伤等,这些行为都会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犯罪呢?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可能是因为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分不清是非对错;有的可能是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比如结交了坏朋友,或者长期生活在充满暴力、犯罪的社区;还有的可能是因为一时冲动,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了解了犯罪的定义和原因,接下来我们要探讨如何预防犯罪。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是预防犯罪的基础。
我们要明白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坚决不能做的。
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关爱社会、遵守规则,这些都是我们应该秉持的道德准则。
只有心中有了明确的是非标准,我们在面对各种诱惑和选择时,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
增强法律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要了解法律的规定,知道哪些行为是违法的,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我们能够明白法律的威严和不可侵犯性,从而自觉地遵守法律,不触碰法律的红线。
同时,如果我们发现身边有违法犯罪的行为,也要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向有关部门举报。
避免不良环境的影响同样关键。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要慎重选择朋友,远离那些有不良行为习惯的人。
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参与健康有益的活动,比如参加志愿者服务、文体活动等,让自己的生活充满正能量。
此外,家庭和学校也要为我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给予我们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也是预防犯罪的重要一环。
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可能会产生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远离犯罪第十课认识刑法课件教科版102639
第十课 认识刑法
新课导入
社会生活纷繁复杂,充满了“暗礁”和“雷区”。哪些行为属 于犯罪行为'犯罪行为有什么后果?不同的犯罪行为要承担何种法律 责任?让我们一起认识刑法,学习刑法,远离犯罪。
探பைடு நூலகம்新知
一、犯罪与刑法
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 是违法行为。根据所违反的法律,违法行为可以分为违宪行为、行 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该组织形成后,致使很多群众宁愿舍近求远去别的集市进行交易,也不敢到他们所在
的这个镇来,给当地群众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严重破坏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生活秩序,
在徐州铜山区该村镇及周边地区造成了恶劣影响。被告人孙某等组织成员被抓获后,群众
自发放鞭炮庆祝,并在网络上发帖称:“感谢中国共产党,村镇人民得解放,载歌载舞来
探究新知
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 第二,犯罪是触犯刑法的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 第三,犯罪是应负刑事责任的行为,具有刑罚当罚性。
知识链接
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首要特征,也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社会危害性表现 在它时国家、社会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的损害。犯罪具有社会危害性不意味 着任何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都是犯罪,只有达到法律规定的严重程度以后, 才能认定为犯罪。
其中,刑事违法行为违反的是刑法,属于犯罪行为。所谓犯罪 行为,是指刑法规定的具有社会危害性并且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 为。犯罪行为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
知识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三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 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 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 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 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 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四单元 远离犯罪 第十课 认识刑法《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教学设计 教科版
第3站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同违法犯罪做斗争的意识,懂得作为一个公民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积极有效地同违法犯罪做斗争,保护国家、人民和自身的合法权益。
能力目标:学会辨别什么是正当防卫行为,并能正确行使正当防卫,培养勇于以正当防卫来维护自身合法利益的能力,能够分析判断进行紧急避险的时机。
知识目标:掌握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概念、成立条件以及了解二者的异同;掌握我国刑法中的正当防卫以及防卫过当的的区分。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正当防卫的概念及成立条件。
教学难点: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区别。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学生小胡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被一男青年陈某持刀劫持并绑架,危急关头,小胡沉着应对,趁陈某去洗手间的空档偷偷解开绑在身上的绳索,捡起路边的砖头向陈某的头部砸去,趁陈某晕倒在地,他得以逃脱。
小胡的行为给我们青少年的启示是什么?提示:小胡的行为告诉我们,当不法侵害不可避免时,我们要运用正当防卫,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在进行正当防卫时,尽量不要与侵害人发生暴力冲突,而是要善于观察情况,以智取胜,并设法尽快向家长、老师或公安机关求救。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一问题。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正当防卫的含义活动:看教材第72页内容和案件回放一天晚上,田华从同学家归来,路过一条偏僻的胡同时,从胡同口处跳出一个持刀青年黄某。
黄某把刀逼向田华并让他交出钱和手表。
田华扭头就跑,结果跑进了死胡同,而黄某持刀紧随其后,慌乱害怕中,田华拿起墙角的一根木棒。
向黄某挥去,黄某应声倒下。
此时有路过群众报警,当警察赶来时,黄某已死亡。
事后,死者黄某家属认为田华的行为属于“过失杀人”,于是向法院起诉。
1.思考:(1)如果你是法官,你会认定田华有罪么?为什么?(2)结合田华的例子和刑法的规定谈谈对正当防卫的认识。
2.分组合作讨论,回答问题。
3.提醒:对于未成年人来说,面对案例中这类侵害,还是要审时度势,冷静理智,首先确保生命安全。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预防犯罪》PPT优质课件(优品)
第十四页,共二十七页。
二、加强自我防范
“我们年龄还小,就算犯了罪也不要紧。”这个观点对吗? 为什么?
第十三页,共二十七页。
二、加强自我防范
2018年9月25日,87岁张老太在小区内善意提醒18岁 的小伙尚某不要摔坏自行车。心情不佳的尚某不但不听 劝阻,反而粗暴殴打老人。接警后,警方迅速赶到现场 将犯罪嫌疑人尚某控制。10月4日,海宁市人民检察院根
据刑法第293条之规定,以涉嫌寻衅滋事罪批准逮捕犯罪嫌疑 人尚某。
第二十一页,共二十七页。
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
1、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 离犯罪。
2、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3、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4、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 防患于未然。
第二十二页,共二十七页。
预防犯罪大讲堂
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关系
区别
一般违法行为情节比较轻微,对社会的危害性较 小,是触犯了刑法以外的法律法规的行为;犯罪 行为情节比较严重,社会危害性特别大。
联系
① 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之间不可逾越的 鸿沟,他们之间的距离只有一步之遥 ② 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都属于违法行为,都触 犯了法律,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思考:材料中冀某的行为是哪一种违法行为?请说明理由。
第九页,共二十七页。
刑罚的种类
种类 适用规则
管制 拘役 有期徒刑 无期徒刑 死刑 独立适用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远离犯罪第十课认识刑法
问题三:什么是刑罚?刑罚有什么作用?
•指导学生分组结合自己的实 际展开讨论。
归纳总结
• (1)由刑法规定对犯罪行为进行的处罚,就是刑罚。犯罪 是刑罚的前提,刑罚是处罚犯罪的手段。
• (2)刑罚对犯罪行为人具有惩罚、威慑、感化和教育的功 能,对被害人具有慰藉、安抚和补偿功能,所以,它能够 起到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谐有序的作 用。
问题一:什么是违法行为?有哪些分类?
•指导学生分组结合自己的实 际展开讨论。
归纳总结
• (1)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 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 (2)根据所违反的法律,违法行为分为违宪行为、行政违 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问题二:什么是犯罪?犯罪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为维护本国安全利益或社会公共秩序,有权将违反本国法律的外国人或外 交人员驱逐离境。中国法律规定,被驱逐出境的外国人,自被驱逐出境之 日起十年内不准入境。驱逐出境,是指将犯罪分子从我国境内驱逐到我国 境外的一种刑法处罚。对于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在中华人民共和 国领域内犯罪的中国公民,不适用单独或附加判处驱逐出境的刑法。由此 可知,驱逐出境只适用于不具有中国国籍的,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 犯罪的外国公民和无国籍公民。
违法刑行罚为。
严重
• 5、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
具有社__会___危;害第性二,犯罪是触犯刑法的行为,具有_刑__事__违;第法性 三,犯罪是应负刑事责任的行为,具有刑__罚__当__罚。 性 • 6、任何一种违法行为都有其行___政__违_,法都要承担相应的 行_犯_政罪__违行_。为法犯人罪要行承为担作相为应一的行种__严政__重违_的。法违法行为,触犯了刑法, • 7、由刑法规定对犯罪行为进行的处罚,就是_行__政__违。法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10.3《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教学设计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10.3《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是教科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概念、条件及其意义,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这两种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但对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认识尚不深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内涵,提高自身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概念、条件及其意义,学会正确运用这两种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角色扮演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增强学生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概念、条件及其意义。
2.难点:如何正确运用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概念及意义。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角色扮演法:让学生亲身参与角色扮演,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讲授法:教师讲解相关法律知识,为学生提供理论支持。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典型案例,用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2.准备相关法律条文,为学生提供理论依据。
3.准备角色扮演剧本,让学生参与实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关注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提问:你们认为这些案例中是否存在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为什么?2.呈现(10分钟)呈现相关法律条文,让学生明确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定义及条件。
同时,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如何判断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典型案例,总结判断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站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同违法犯罪做斗争的意识,懂得作为一个公民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积极有效地同违法犯罪做斗争,保护国家、人民和自身的合法权益。
能力目标:学会辨别什么是正当防卫行为,并能正确行使正当防卫,培养勇于以正当防卫来维护自身合法利益的能力,能够分析判断进行紧急避险的时机。
知识目标:掌握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概念、成立条件以及了解二者的异同;掌握我国刑法中的正当防卫以及防卫过当的的区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当防卫的概念及成立条件。
教学难点: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学生小胡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被一男青年陈某持刀劫持并绑架,危急关头,小胡沉着应对,趁陈某去洗手间的空档偷偷解开绑在身上的绳索,捡起路边的砖头向陈某的头部砸去,趁陈某晕倒在地,他得以逃脱。
小胡的行为给我们青少年的启示是什么?
提示:小胡的行为告诉我们,当不法侵害不可避免时,我们要运用正当防卫,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在进行正当防卫时,尽量不要与侵害人发生暴力冲突,而是要善于观察情况,以智取胜,并设法尽快向家长、老师或公安机关求救。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一问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正当防卫的含义
活动:看教材第72页内容和案件回放
一天晚上,田华从同学家归来,路过一条偏僻的胡同时,从胡同口处跳出一个持刀青年黄某。
黄某把刀逼向田华并让他交出钱和手表。
田华扭头就跑,结果跑进了死胡同,而黄某持刀紧随其后,慌乱害怕中,田华拿起墙角的一根木棒。
向黄某挥去,黄某应声倒下。
此时有路过群众报警,当警察赶来时,黄某已死亡。
事后,死者黄某家属认为田华的行为属于“过失杀人”,于是向法院起诉。
1.思考:(1)如果你是法官,你会认定田华有罪么?为什么?
(2)结合田华的例子和刑法的规定谈谈对正当防卫的认识。
2.分组合作讨论,回答问题。
3.提醒:对于未成年人来说,面对案例中这类侵害,还是要审时度势,冷静理智,首先确保生命安全。
4.教师讲解:在我国,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合法权利,它使每个公民在遇到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合法权益遭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时,有权实行自卫。
所谓正当防卫,就是当我们的人身、财产安全或者其他利益遭受不法侵害的时候,可以进行正当的反抗或反击,如果这时给对方造成了伤害,我们是不用承担刑事责任的。
目标导学二:正确实施正当防卫
活动一:看教材第72页材料。
1.讨论思考:(1)小赵的行为为什么属于正当防卫?(2)刑法的这一规定给我们什么警示?
2.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3.提示:(1)结合正当防卫的含义分析。
(2)防卫不能过当。
教师讲解:(1)正当防卫的实质是公民在特定条件下的合法防卫权。
国家不仅允许公民行使正当防卫权,而且希望和要求公民能积极行使这种防卫权,以保卫国家、人民、自己或他人的合法权益。
(2)在实施正当防卫的过程中,由于正当防卫是对不法侵害人的反击,可能会对不法侵害人造成一定的人身伤害甚至是死亡,因此,必须要有一定的限度,防止防卫权的滥用。
(3)如果我们的防卫、反击明显超过了必要的限度造成重大损害,自己就成了侵害者,构成防卫过当,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活动二:看教材73页材料。
问题思考:(1)彭某的行为为什么不是正当防卫?
结合图4-4说说正当防卫的条件。
(3)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搜集实际案例,看看针对哪些行为采取正当防卫,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需要负刑事责任。
2.分组讨论,畅所欲言。
2.共同总结:为了防止防卫权的滥用,正当防卫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
只有满足这些条件,
比如起因条件、时机、条件主观条件、对象条件、限度条件等,才能构成正当防卫。
目标导学三:紧急避险的含义
活动:看教材第74页材料.
1.思考问题:结合刑法的规定说说什么是紧急避险?分析小梁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2.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回答。
3.教师讲解:(1)除了正当防卫外,还有一类行为表面上看对社会造成了一定危害,但实际上,它却是是在紧急情况下为了保全更大的利益而不得不采取的、受法律保护的合法行为。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这类行为叫做紧急避险行为。
(2)所谓紧急避险,就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难免发生危险的紧急情况,这时若两种合法权益发生了冲突,而且无法保全双方合法权益,不得已只能牺牲较小的利益,以保护较大的利益。
目标导学四:紧急避险的条件意义
活动:看教材第74--75页材料.
1.思考:(1)结合图4-5说说紧急避险的条件有哪些?
(2)结合具体案例谈谈紧急避险的意义。
2.分组合作解决。
3.教师讲解:通过紧急避险,既可以减少社会损害,也有利于养成顾全大局的观念和习惯。
但是,就像正当防卫一样,紧急避险也需要满足一系列条件。
活动二:结合课本知识分析比较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异同。
学生分组讨论,说出自己的观点。
2.教师提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都是排除犯罪性行为,二者在客观上都造成了一定损害结果,形式上符合某些犯罪的客观要件,但实质上都不具有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因此不构成犯罪。
3.师生共同总结:共同点:
(1)主观目的都是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
(2)成立的前提是合法权益正在遭受危险;
(3)都有某种限度的制约,否则,都有可能在一定条件下成为应当负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
不同之处:
(1)危害的来源不同。
正当防卫中危害的来源只能是人所实施的不法侵害行为;而紧急避险中危害来源比较广泛,它不仅限于人的不法侵害行为,还可以是自然不可抗拒的力等。
(2)行为对象不同。
正当防卫只能对不法侵害者本人来实行,不能损害没有参与实施不法侵害的其他人的利益;而紧急避险所损害的只能是与危险的发生无关的第三者的利益。
(3)实施条件不同。
紧急避险要求行为人必须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作为排除危险的惟一方法时才能实施;而正当防卫则无这样的要求,即使在当时的情况下能够用其他方法来避免损害,也可以实施正当防卫。
(4)必要限度不同。
正当防卫所造成的损害,允许等于或者大于不法侵害行为所可能造成的损害;而紧急避险所损害的合法权益必须小于所保护的合法权益。
(5)对行为主体的要求。
正当防卫对防卫人一般无特殊要求,只要符合正当防卫的条件都可以实行;紧急避险则不适用于在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避免本人危险。
三、课堂总结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正当防卫”这一概念,以及构成正当防卫的必要条件,进而学习了如果防卫过当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此外,我们还通过案例了解了法律概念“紧急避险”以及它的构成条件。
相信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大家都能够理解并能在恰当的时机行使自己的权利。
四、板书设计
五、作业设置
1、下列案件中属于正当防卫的是()
A.小偷正在进行盗窃,室主发现后与之搏斗,打伤了小偷
B.两小偷因分赃不均而打架,小偷甲打伤小偷乙
C.某人与同事发生纠纷,被打伤,很气愤,抓住同事6岁的儿子打了一顿D.刘某在路上遇见前一天打伤他弟弟的吴某,一气之下,把吴某打伤
2、遇到不法侵害实施正当防卫,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只有在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
B. 正当防卫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
C. 在遭受不法侵害过后,伺机报复,仍可算是正当防卫
D. 必须是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施防卫,而不能对无关的第三者实施
3、如果面临右图情境,我们可以这样做()
A.要钱没有,要命一条
B. 有人没人,大声呼救
C.冷静机智,免受伤害
D. 自认倒霉,事后报复
4、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相同之处包括()
A. 前提相同
B. 危害来源相同
C. 行为的对象相同
D. 目的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