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患者出走行为分析及护理对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患者出走行为分析及护理对策

本文旨在探讨精神患者出走行为成因及护理对策。通过对12例出走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出走行为的原因及危险因素进行评估,总结出发生出走行为的征兆。分析其出的原因、时机和方式,并探索可行的护理对策。提示精神患者的出行为可由多种因素引起,给患者及他人造成严重后果,精神科护理人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积极采取预防和护理措施。

标签:精神患者;外走;护理对策

出走行为是指精神障碍患者在住院期间因缺乏自知力,对住院不安心,未经医生同意而擅自离开医院的行为。患者的出走不仅使治疗中断,还可能在外发生暴力冲动行为、自杀自伤行为或走失等意外,给患者和他人造成严重后果,因此,护理人员必须有效地防范和处理精神障碍患者的出走行为[1]。本文对2013年1月~2015年6月发生于我院的12例精神患者住院期间出走事件进行调查,分析与出走相关的因素及临床特点,并探讨可以采取的防范措施,以期减少患者出走事件的发生。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共12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18~34岁,平均年龄27.8岁;小学2例,初中9例,高中1例;未婚4例,已婚7例,离婚1例。

1.2临床诊断精神分裂症7例,占59.4%;躁狂症3例,占25%;其它2例,占16.6%,均符合ICD-10的诊断标准。

2 原因分析

2.1出走原因精神患者出走受诸多因素影响,分析本组病例主要有:否认有病逃避治疗6例,占50%;长期住院想念家人3例,占25%;受症状支配冲动出走2例,占16.7%,其它1例,占8.3%。由此可见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是引发患者出走行为的主要原因。另有研究表明,既往有暴力行为史是预测是否发生暴力行为的重要预测因素,因此习惯用暴力行为来应付挫折的个体也较容易发生外逃行为[2]。此外患者个性特点也会影响其出现出走行为的可能性,性格外向、容易冲动,自主性及攻击性较强的患者更易出现出走行为。

2.2出走时机工娱疗期间1例,占8.3%;陪同检查时5例,占41.7%;勤工打扫期间5例,占41.7%;其它1例,占8.3%。出走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大多数是乘工作人员松懈或无法顾及的情况下发生,本组5例病例都是在带出活动、检查途中借机脱逃。其次是患者在勤工人员打扫卫生期间趁机开门不备时出走。

2.3出走方式乘工作人员不备逃走11例,占91.7%;偷或抢夺钥匙出走1例,占8.3%。由此可见工作人员安全意识薄弱、工作责任心不强仍是直接导致患者出走的重要原因。

3 护理对策探讨

出走也是精神科的重要急危事件之一[3]。因其本身行为具有突发性、隐蔽性、多变性的特点,所以尽管临床工作中加强了相应的观察、监护、干预和治疗,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的出走行为无法被及时发现而制止。以致伤及患者及他人人身安全、造成财产损失,引发社会危害和不良影响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是护理人员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总结以上原因及危险因素,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具体探讨如下。

3.1安全的病室环境无论患者出于何种原因出走,病室环境的不安全因素仍是促使出走事件发生或成功的主因。有出走企图的患者经常会在门口附近活动,窥探情况,观察病区的各项设施,寻找可以出走的机会。因此,应对病室定期安全检查,特别是对门、窗、锁等检修,最好避免一把钥匙开到底的病房设计,大门与病房门应使用分别型号钥匙,这样即使患者取得钥匙逃跑也可拖延其逃离的时间。

3.2合理安排患者活动平时应组织好患者活动,鼓励患者参加有益的工娱疗和集体活动,以减少不良刺激。充实、丰富其生活内容,减轻患者对住院生活厌倦、无聊的感受,分散其精力,淡化其出走企图。对出走意向明显的患者,必须将其活动置于工作人员视线以内,但不应过分限制其独自活动的范围,减少其因活动受限或对外界好奇而使出走意愿更为强烈。

3.3加强工作责任心,严格管理和交接班制度。对有出走倾向的患者应在床位一览表上作明显标示,并特别交班。了解病情及既往出走的形式及过程等,掌握患者出走发生的规律并加以防范。在夜间、中午等工作人员少时,应提高警惕,尽量不要使工作人员单独在一大群患者中间,尤其不要背对患者,应有意识地站在墙角、大门边面向患者,如护理人员配备不足,可配合工勤人员值班,防止患者有可乘之机。带领患者外出检查或工娱疗时更应提高警惕,配备足够的人员护送和管理,带领男患者检查时至少由2名工作人员陪同检查,一前一后,避开死角,防止患者侍机出走。

3.4了解病情,做好心理护理和疾病宣教。以耐心、热情接纳的态度,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应主动关心患者,加强与患者之间的交流。了解其病史、家庭环境和背景、性格特点,观察患者抑郁、焦虑、愤怒的严重程度和言行,引导和帮助患者分析原因和内心感受,及时预测患者的心理、生理需要,合理满足患者的要求。当患者幻觉、妄想明显时,切忌就是否有病与患者发生争论。对病史中有出走史,有明显幻觉、妄想症状,对疾病缺乏认识,不愿住院或强迫入院,强烈思念家人急于回家等患者应重点防范。如果伴随有焦虑、坐卧不安、失眠等表现时,更应引起工作人员特别重视。

3.5积极争取社会与家庭支持精神患者虽然在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存在障碍,但同时也有与正常人相同的认知和需求,如爱与被爱、尊重与被尊重等。如果患者在住院期间情感需求无法满足,就易产生敌意,不愿意住院,拒绝治疗等心理[4]。本组3例病例就是因为长期住院想念家人而产生出走,占25%。长期住院患者的出走更具有突发性、隐蔽性,且因其对病区环境、作息制度等了如指掌,成功率也高。在出走前通常会有较好的表现:如主动打扫卫生、帮助其他病友、协助管理患者等,或故意与工作人员建立良好关系取得信任,从而使工作人员思想上产生麻痹,放松对其的监管。家庭对任何人来讲都是很重要的,渴望亲情也是人的一种正常心理需求,精神患者也不例外,长期与家人隔离的住院生活很容易使患者产生出走企图。因此医护人员应定期或不定期与其家人联系,鼓励家人探视,给予患者心理上的关怀和慰藉。条件允许时,也可让家属带其外出活动。

3.6严加防范,积极寻找。对出走危险明显的患者要严加防范,当患者出走行为发生时,要紧随不放,并及时组织工作人员阻拦。若确认患者已走失,要第一时间通知家属,获取家属配合,并组织多方面积极寻找。一般来说回家是患者出走成功后的第一选择,因此全面考虑可能的去向和途径,积极寻找、尽快找回,对于减少事件危害非常重要。本组病例除4例在车站或交通工具上截获外,其余8例都是通过家属配合在家中或亲朋好友处找回。对找回后的患者要做好事后心理護理,让患者讲述出走原因和经过,以便制定进一步防范措施。针对出走的原因,开展心理疏导,帮助解决问题,指导患者有效处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恰当表达需要和欲望。切忌指责惩罚患者,也勿在病房中谈论此事,以防其他患者效仿。

3.7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对于患者出走事件应有详细、完整的记录。护理报告中记录患者出走行为之经过,所采取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治疗、行政措施等。并组织讨论,分析原因和出走行为的各个环节,找出护理及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积极采取防范措施,杜绝同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4 小结

精神患者的出走常引起各种医患纠纷,成为一个困扰医患双方的难点。也可能给患者带来伤害,给家庭带来无法弥补的痛苦,甚至扰乱社会秩序,成为威胁公共安全的隐患。故需对精神患者的出走提高重视,明确医患双方相关的权利和义务,采取各种防范措施,以保证精神患者住院期间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冯怡.精神障碍护理学[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233.

[2]李凌江.精神科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2-64.

[3]李凌江.精神科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