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佛教文化领域一些热点问题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利安教授:对当前佛教文化领域一些热点问题的思考

佛教是中国典型的传统宗教,目前中国大陆地区佛教领域存在的问题既是复杂的,也是严峻的。我认为主要有以下问题:

第一,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日益尖锐。21世纪传统佛教已经彻底走进末路,而从19世纪就开始的佛教转型依然在痛苦的摸索中徘徊。如何突破这种困局而引领中国佛教走向适应现代社会、适应现代生活、适应现代文化、适应现代全球潮流,这是传统佛教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总体上来看,目前大陆佛教在传统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绝大部分佛教活动场所内依然以变型的传统管理体制为主导,与现代管理体制与现代管理理念存在很大差距。核心领导人员忙碌不堪,辛勤不已,而其他人员闲散无事,这样的状况既无法保证寺院管理的精细与到位,也难以保证民主监督与事务的公正,沉稳的优势走向了沉闷,秩序的优势转变成呆滞,缺乏活力,缺乏凝聚,缺乏进取的动力。如何激活寺院体制,在充分尊重和发挥主要领导宗教权威与组织权威的基础上,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协调各种人事力量,形成凝聚而有序、精炼而有效的管理体制,这是目前中国大陆佛教寺院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2、以寺院为主、以自修为基础的封闭性很强的修行体制,形成山门内外两个世界格格不入的状态,减弱了宗教职业人员的社会感染力和佛教文化的魅力彰显。主流的佛教修行体系由寺院来承载,由僧人来承担,难以在社会领域推广,而社会生活领域的主流修行方法又与寺院保持有很大的区别,庄严肃穆而神秘莫测、念念有词而不知所云,这成为社会大众对佛教修行与法事的基本评定。与基督教、天主教甚至伊斯兰教相比,佛教寺院在修行生活化、简易化、大众化并因此而引导民众信仰方面显得异常顽固。

3、与广大信众联系松散的僧俗关系体制,不利于信众找到皈依,也不利于信众的修学进步,在信仰的落实方面存在很大障碍。尤其是在家信众与寺院以及僧众之间,表面上僧主俗从,神圣感十足,但是普遍存在一定的隔膜,尤其是在教义的交流与修行的开展方面,这种零星的、多样的、随意的、甚至是冷漠的僧俗联系模式,使广大普通的佛教信众游离于佛教职业人员之外,很多信众面对僧人的难以亲近、难得指教,以及很多僧人面对信众的难以交流、难以呼应成为双方共同存在的隔阂。

4、出家制度的制约,将很多有学之士挡在门外,阻碍了人才的涌现。出家制度的核心有两点,一是以僧装、素食、独身为基本标志的僧团生活模式;一是僧人独占的寺院生活模式。前者限制了很多德才兼备的人进入僧团体系,后者限制了很多德才兼备的人进入寺院体制之内。这样一来,很多地方便出现寺院无僧或者很多寺院严重缺乏僧人,而很多寺院在僧人匮乏情况下宁抱残守缺也不吸引居士介入。这当然是传统的体制所规定的,但这种正统的体制在当今不见得就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佛教要真正的焕发活力,出家制度的逐步改革可能是未来的一个重要选择。当然,在这方面,需要探讨的问题很多,应该慎重而行。

5、没有实质性任期制导致领导干劲衰减,传统的师徒理念从修行范畴扩展到管理体制,导致人才来源范围狭小。有些富有管理经验并具有资历与威望的僧人长期从事管理工作,劳心费力,影响修行,长此以往,得不偿失,到头来苦不堪言,于是,干劲逐渐衰退成为普遍现

象。而原本限定于修学范畴的师徒关系也因为利益、法统、或其他原因而变成了寺院权利的继承关系,子孙庙虽然在减少,而子孙庙的习气却在蔓延。这种情况同时因为政府权力的介入而变得格外复杂,当这种权力介入是在公正和法制轨道下推进时,就会显示出积极的正面的作用,反之,问题更加趋于晦涩阴暗。

6、寺院贫富分化极其严重,在很多地方往往容易导致两种结果,一是寺院往往被商业、金钱所腐蚀,另外则是破败冷清的寺院难以接引信众。很多有钱的寺院,尤其是南方的一些大型寺院,经济实力极其雄厚,僧人们不得不忙于应付各种与收入相关的事务,寺院如同工厂或商场,一天到晚就在这种机器般的运作之中,辛勤烦乱,忙碌不堪。而有钱之后,难免财大气粗,抵御铜臭已经成了十分艰难的事情。而很多贫穷寺院却相当艰辛,惨淡自守,难以形成接引和指导信众的基地。

7、很多宗教职业人员缺乏感召力,起不到弘扬佛法、凝聚信众、指导修行的作用。中国佛教协会一直在强调道风建设,也一直在加强僧才培养,但戒律松弛,学识贫乏,道行不足的僧人依然广泛存在。有人说,目前出家僧人的素质普遍低于在家人,这种情况若不改观,僧团则难堪重任。当然,我们可喜地看到,目前僧人的素质问题已经引起佛教界和政府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很多僧才已经脱颖而出,未来的形势将会不断改观。

上述问题说到底是一个佛教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问题。目前国家一直强调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但是往往流于形式。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关键应该是引导传统宗教与现代社会接轨,而且不能仅仅认为是政治层面的接轨,还应该或者说更应该与现代生活接轨。西方的基督教与现代社会已经很好的接轨了,而佛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真正地推行任期制、加强居士信众在传统宗教各种团体中的积极作用、从文化与宗教等方面对宗教的职业人员进行长期化和制度化的教育已成为时代的强劲呼唤。与此同时,传统宗教的各种权益也应当得到充分的保障,要改变佛教领域出现的看似政策宽松实则限制重重的局面。

第二,信仰消费乱象频生,精神产品价格失常现象严重。近年来,中国大陆佛教领域出现信仰消费混乱与精神产品的价格失常现象,表现在新年头炷香抢购、新年钟声拍卖、寺院高价门票、诱导下的非自愿性捐献、随处功德箱、诱骗乃至恐吓性的抽签算卦与消灾等,这些乱象都严重地丑化和消减了宗教的神圣性,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强烈不满。宗教信仰是人性的必然需求,所以自古至今宗教信仰源源不断。这种需求必然伴随着钱财供奉、法物运用、场馆建设、神职人员的生活维持等一系列涉及经济行为的现象,于是出现了信仰的产品化倾向,从而出现信仰产品的消费现象。寺院和法师个人的各种经济收入其实都属于信徒消费信仰产品之后的付出,功德箱的布施、建寺的捐献、对信徒来讲的寺院门票、给师父个人的供养、放生的花费、朝山拜佛等则都属于信仰消费。信仰产品属于一种精神产品,难以定价。不过难以定价并不意味着漫天要价。头炷香、新年钟声拍卖应该取消,过分诱导的功德捐助应该及时调整,诱骗性尤其是恐吓性促销必须受到严厉打击,除了具有国际性影响的重要文化遗产保护单位之外,寺院门票应该分步骤逐渐取消,功德箱数量应该予以限制。

第三,佛教场所功能异化现象十分严重。目前中国大陆地区很多寺院成为纯粹的旅游观光场所,甚至是商业场所,尤其是那些被旅游部门强行圈占的寺院,一般都是高额门票,商业化浊浪滔天,严重冲击着宗教的本位。佛教寺院的功能可主要划分为宗教性与世俗性两种。宗教性主要指信仰的皈依处,感情的寄托处,宗教的体验处,解脱的修证处。从信徒的角度来讲,就是出家人的清修之地和在家信徒过宗教生活之地。总之就是一个宗教的场所,要以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