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氏兄弟对李白态度的认识陈善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乎车 ,而轼独若无所为者 。虽然 ,去轼 ,则吾未见其为完车
也 。轼乎 ,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 ,而言车
之功者 ,辙不与焉 。虽然 ,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 。是辙者
善处乎祸福之间也 。辙乎 ,吾知免矣 。”[11] (P414) 文章道出苏洵
给两个儿子取名轼 、辙的原因源于苏轼兄弟不同的性格 。苏
[ 摘 要 ] 与唐人对李白的高度评价相比 ,宋人对杜甫推崇备至 。由于受时代思想的影响 ,苏轼苏辙兄弟对杜甫的评价 亦高于李白 ,但是苏辙更多的是公然的贬斥与指责 。苏轼在对杜甫的高度推崇外 ,从个人性情出发 ,对谪仙李白高扬个性 、追 求自由的精神进行讴歌 。文章着重从苏轼兄弟对李白态度的异同出发 ,探究其原因 。
轼的性格较为外露 ,毫无拘束 ,苏洵深忧长公不和世俗 ,恐其
祸重 ,而苏辙的性格却较为内向 ,含蓄 ,不同于“不外饰”的苏
轼 ,深沉不露 ,故而“善处祸福之间”。
由于苏轼性格较为外露 ,豪放 ,不受羁绊 ,虽其身历新旧
党争 “, 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 ,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 ;见
义勇 于 敢 为 , 而 不 顾 其 害 。用 此 数 困 于 世 , 然 终 不 以 为 恨 。”[5] (P1422) 新党掌权时 ,他敢于 提 出 异 议 “, 时 安 石 创 行 新 法 ,轼上书论其不便 ,”[12] (P10804) 使得“安石滋怒”(同前 ,10808
[ 关键词 ] 苏氏兄弟 ;李白 ;相同 ;不同 [ 中国图书分类号 ] B2291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8 - 9144 (2006) 11 - 0107 - 02
唐代著名诗人韩愈在《调张籍》这首诗中 ,指出李杜同享 盛名 “: 李杜文章在 ,光焰万丈长 。”[1] (P149) 在唐代相当长的一 段时间里 ,李白的知名度甚至高于杜甫 。但发展到宋代 ,杜 甫地位飚升 ,而李白却相形见拙 ,尊杜抑李的趋势逐渐明显 。 “唐 人 每 以 李 、杜 并 称 , ……至 本 朝 诸 公 , 始 至 推 尊 少 陵 。”[2] (P341) 这里 ,一方面有公然贬斥李白的 ,如王安石在他所 编《四家诗》中 ,以伦常道德为标准 ,置杜甫于首 ,李白为尾 , 据惠洪《冷斋夜话》载 :“舒王尝曰 :‘太白词语迅快 ,无疏脱 处 ,然其识氵于下 ,诗词十句九句言妇人 、酒耳 。’”[3] (P43) 因此李 白被位居杜甫 、韩愈 、欧阳修后 。南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 丙编卷六李杜》中也批判“李太白当王室多难 ,海宇横溃之 日 ,作为诗歌 ,不过豪侠使气 ,狂醉于花月之间耳 。社稷苍 生 ,曾不 系 于 心 胸 , 其 视 杜 少 陵 之 忧 国 忧 民 , 岂 可 同 年 语 哉 ?”[2] (P341) 另一方面 ,虽然没有公然贬斥李白 ,但是 ,更多的 是对杜甫的充分肯定 ,相对而言 ,李白的地位有所下降 ,因为 李杜向来互为参照 、相提并论 ,宋人对杜甫的高度推崇 ,从反 面意味着对李白的贬低 ,如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 二引《蔡宽夫诗话》云 “: 杜子美最为晚出 。三十年来 ,学诗者 非子美不道 ,虽武夫女子皆知尊异之 ,李太白而下 ,殆莫与 抗 。”[4] (P2561) 其中 ,特别是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极力标榜 学杜 ,他们以杜诗为圭臬与师祖 ,对李白却敬而远之 。
页) 。元丰二年 (1079 年) 八月 ,苏轼因诗文讪谤新政的罪名 ,
被下御使台狱 。对这场灾祸 ,苏轼在《十二月二十八日 ,蒙恩
另外 ,明人陆时雍在《诗镜总论》说 “: 宋人抑太白而尊少 陵 ,谓是道学作用 。”指出在宋代尊杜抑李似乎是一种普遍的 看法 ,从前面例举的王安石 、苏辙 、罗大经 ,都有此思想倾向 。 这里 ,陆时雍也强调了道学作用 。由于宋代理学的目的是为 了宣传儒家之道 ,所以也就被称为道学 。在理学 (即道学) 思 想的作用下 ,特别注重“闻道”,而所谓“闻道”的首要标志 ,无 非是要在诗中体现“理”、“道”等理学思想 。在《诗病五事》 中 ,苏辙贬斥李白“不知义理之所在”的同时 ,也批评唐人“工 于为诗 ,而陋于闻道”[5] (P1554) ,指出整个“唐人”都是昧于“道” 的 。当然他之所谓“唐人”,主要指初盛唐人 ,当然不包括杜 甫在内 。应该说 ,从“道学作用”发展而来的“不知义理”之 论 ,正是宋代抑李的典型论调 。
来 ,即被宋人视为政治污点 ,如南宋朱熹讥嘲李白“见永王 反 ,便从臾之 ,诗人没头脑 ,至于如此”[2] (P341) 苏辙也认为李白
之从李 是不知义 ,而苏轼却搬出郭子仪这个中兴名将为其
开脱 ,认为 “: 太白之从 当由胁迫 ,不然 , 之狂肆寝陋虽庸
人知其必败也 ;太白识郭子仪之为人杰而不能知 之无成 ,
第 20 卷第 11 期 2006 年 11 月
JOURNAL
OF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CHENGDU COLLEGE OF
EDUCATION
Vol20. No111 Nov12006
苏氏兄弟对李白态度的认识
ຫໍສະໝຸດ Baidu
陈善巧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四川成都 610068)
相同之处 由前可以看出 ,苏氏兄弟对李白的态度远不及杜甫 ,这 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时代思想的影响 。自北宋建立以来 ,宋王 朝加强中央集权 ,重振伦常纲纪 ,中唐的儒学复兴运动再度 振起 。北宋再兴儒学是以儒家伦理纲常为核心 ,吸收佛道思 想而建立的一种兼有思辨及现实纲常内容的哲学 ,时理学发 端 。虽然在形成过程中表现为援佛老以入儒的特性 ,但是理 学的核心依然是继承传统的儒家之道 ,维护儒家的仁义道 德 、伦理纲常 ,其认为 “, 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而儒家的伦 理道德则是“天理”的体现 ,因而 ,凡是不符合伦理道德的行 为都应该加以排斥 ,它的实质则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 从思想上抑制和消灭一切不利于封建统治的因素 。另外 ,宋 代理学的繁荣发展对文学思想的影响也很大 ,在理学占统治 地位的情况下 ,要求一切文学艺术都要服从于它的需要 ,成 为宣扬理学思想的工具 。当代韩经太先生认为 “: 理学的酝 酿 、成熟和衰变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必然要影响到世人的文 化心理 ,不管是否真正介入理学之具体课题的思考 ,理学研 习和论辨的文化氛围和有关的思维方式 、价值观念 ,都不能 不潜 移 默 化 或 明 确 诱 导 着 人 们 的 思 想 意 识 和 情 感 心 理 。”[8] (P64) 在此种时代氛围中 ,宋人普遍尊奉儒家伦理纲常 , 总是用儒家的仁义道德 、理性精神随时规范着自己的举动 。
不同之处 苏辙对李白 ,从符合宋代的伦理道德审美要求出发 ,持 鲜明的排斥态度 。他所谓的李白 “: 华而不实 ,好事喜名 ,不 知义理之所在”,不能不说是太过头了 ,以至于被后人斥为 “狂悖庸妄”。与苏辙相比较而言 ,其兄苏轼对李白的态度要 客观 、宽容一些 。 除了对杜甫的高度推崇外 ,苏轼也为李白那巨大的才华 和潇洒的个性所折服 ,如在《李白谪仙诗》中对李白谪仙形象 的塑造 “: 我居青空里 ,君隐红埃中 。声形不相吊 ,心事难形 容 。欲乘明月光 ,访君开素怀 。天杯饮清露 ,展翼登蓬莱 。 佳人持玉尺 ,度君多少才 。玉尺不可尽 ,君才无时休 。对面 一笑 语 , 共 蹑 金 头 。绛 宫 楼 阙 百 千 仞 , 霞 衣 谁 与 云 烟 浮 。”[9] (P2728) 而且 ,李白狂放不羁 、蔑视权贵的个性又暗合了 苏轼豪放洒脱的个性追求 。在《李太白碑阴记》中 ,苏轼以令 力士脱靴表彰李白的傲岸个性 “, 士以气为主 ,方高力士用 事 ,公卿大夫争事之 ,而太白使脱靴殿上 ,固已气盖天下矣 。 使之得志 ,必不肯附权幸以取容 。其肯从君于昏乎 ? 夏侯湛 《赞东方生》云 ‘: 开济明豁 ,包含宏大 。陵轹卿相 ,嘲哂豪杰 。 笼罩靡前 ,跆籍贵势 。出不沐显 ,贱不忧戚 。戏万乘若僚友 ,
此理之必不然者也 ,吾不可以不辨 。”这里 ,暂不论李白从永
王 “胁迫”之看法与被苏轼用来开脱的理由是否属实 ,因为
我们关注的是 ,针对相同的审美对象 ,苏轼兄弟处在同样的
时代 ,同样的家庭教育背景 ,却有着明显的不同态度 ,这在很
大程度上与二人的性格 、思想修养有很大的关系 。
苏洵在《名二子说》中这样说道 “: 轮 、辐 、盖 、轸 ,皆有职
上“集大成者”的冠冕 :“子美之诗 ,退之之文 ……皆集大成 者 。”[7] (P304) 虽然在《李太白碑阴记》中 ,抓住“气”、“识”,赞扬 李白的卓荦人格 ; 在《李白谪仙诗》中也讴歌李白的谪仙风 采 ,但他极力称扬的仍然是杜甫“忠孝”、“一饭不忘君”,曾宣 称 “: 古今诗人众矣 ,而杜子美为首 ,岂非以其流落饥寒 ,终身 不用 ,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6] (P318) 由此可见 ,苏氏兄弟对李 白的态度远不及杜甫 ,而苏辙更多的是公然的贬斥与指责 , 苏轼在对杜甫的高度推崇外 ,也从个人性情出发 ,对谪仙李 白的高扬个性 、追求自由的精神进行讴歌 。本文着重从苏轼 兄弟对李白态度的异同出发 ,探究其原因 。
视俦列如草芥 。雄节迈伦 ,高气盖世 。可谓拔乎其萃 ,游方 之外者也 。’吾于太白亦云 。”[6] (P348) 另外 ,对“李白从永王 ”一
事 ,苏氏兄弟都有所阐述 。据《旧唐书·李白传》载 “: 禄山之
乱 ,玄宗幸蜀 。在途以永王 为江淮兵马都督 、扬州节度大
使 ,白在宣州谒见 ,遂辟为从事 。永王谋乱 ,兵败 ,白坐长流 夜郎 ,后遇赦得还 ,竟以饮酒过度 ,醉死于宣城 。”[10] (P5053) 后
苏氏兄弟对李白的态度较为鲜明地体现了上述两种倾 向 ,在《诗病五事》中 ,苏辙公然批评 “: 李白诗类其为人 ,骏发 豪放 ,华而不实 ,好事喜名 ,不知义理之所在也 。语用兵 ,则 先登陷阵 ,不以为难 ;语游侠 ,则白昼杀人 ,不以为非 。此岂 其诚能也哉 ! 白始以诗酒奉事明皇 ,遇谗而去 ,所至不改其 旧 。永王将窃据江淮 ,白起而从之不疑 ,遂以放死 。今观其 诗固然 。唐诗人李杜称首 ,今其诗皆在 ,杜甫有好义之心 ,白 所不及也 。 ……”[5] (P1552) 可谓与王安石等人同一声口 。而苏 轼 ,虽然常常将李 、杜二人并称 ,如 “: 李太白 、杜子美以英玮 绝世之姿 ,凌跨百代 ,古今诗人尽废”[6] (P2124) ,但只向杜甫奉
【收稿日期】2006 - 03 - 24 【作者简介】陈善巧 (1981 —) 女 ,四川师范大学 2004 级古代文学研究生 。研究方向 :唐宋文学 。
·107 ·
第 11 2006 年
期 11 月
陈善巧
:苏氏兄弟对李白态度的认识
No111 Nov12006
他们对传统进行重新的筛汰和选择 ,最终杜甫以其忠君爱国 的崇高品格和博大仁爱的宽广胸襟 ,通过了其价值选择 ,成 为了宋文化的典范 。在宋人普遍提倡的这种有品节而又有 涵养的精神 ,李白除了诗歌那种不受拘束 、喷薄开张的情感 抒发方式难以与这种内敛形态建立起联系外 ,他在宋代的被 贬抑 ,还在于他诗歌在表现忧苍生 、悯疮痍等思想内容方面 不及杜甫 ,特别是他的从永王 ,在中央集权日益发展的两 宋 ,不为统治者所容 。因此 ,就诗人的精神品质及诗歌思想 内蕴而言 ,杜甫远比李白更为接近宋人的期待视野 。苏氏兄 弟无疑在对李杜二人进行抉择的时候 ,从注重道德判断出 发 ,在思想意义上抬高杜甫而对李白有所贬斥 。因此才有苏 轼肯定李杜同具“英玮绝世之姿”,但以“一饭未尝忘君”将杜 甫奉为诗人之冠冕 “: 古今诗人众矣 ,而杜子美为首”。而苏 辙则是典型的公然贬斥李白 ,对李白非议和责难中 ,着眼于 诗歌的思想内容 、诗歌所体现的道德人品以及诗人的政治见 识 。苏辙认为李白不及杜甫的原因 ,在于人品和思想境界的 高下 ,认为“杜甫有好义之心 ,白所不及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