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观音信仰的海洋文化特色_柳和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7月第13卷第4期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 f Shanghai U niversit y (So cial Sciences)Jul.,2006V ol.13 N o.4
收稿日期:2006-02-17
作者简介:柳和勇(1950- ),男,浙江宁波市人,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舟山观音信仰的海洋文化特色
柳 和 勇
(浙江海洋学院 人文学院,浙江舟山316004)
摘要:舟山群岛的观音信仰历史悠久,并具有浓厚的海洋文化特色。在观音信仰的物态文化层面上,观音
信仰环境、观音塑像及佛教性自然名胜上都与海洋有关;在观音信仰的制度行为文化层面上,特有的盛大香会期
及一些信众行为,表现出海岛文化特点;在观音信仰的精神心理文化层面上,有关观音的审美性文化、信仰心理
情结等,都体现了深厚的海洋文化内蕴。
关键词:舟山群岛;观音信仰;海洋文化特色
中图分类号:K 8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522(2006)04-0053-05
一、舟山观音信仰的缘起
观音信仰是一种崇拜观世音菩萨以满足某些人群特殊精神需求的文化形态,是杂糅着佛教内容和中国民间崇拜特色的独特信仰。其初起于两晋时期5法华经6两个译本的流传影响。竺法护译出5正法华经6以后,其中的5光世音普门品6迅速被传抄流行,称之为5普六经6或5普门品经6、5光世音经6。秦鸠摩罗什译出5法华经6后,其5观世音菩萨普门品6也被抄出作5观世音经6单独流行。[1](P57)由于东晋及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动乱,阶级冲突激烈,民众生活动荡不安,苦不聊生,人们渴望秩序和安全成为普遍的社会向往,并沉淀为一种普遍社会心理。于是,称颂其名即能解脱苦难的观世音菩萨,自然受到大家的青睐,并逐渐演化出许多有关观世音菩萨的故事传说,以迎合大众摆脱现实苦难的心理。
舟山的普陀山主尊观音菩萨,为观音道场所在地。据史料载,舟山群岛本岛在东晋年间即有了观音庵。南宋隆兴元年(1163)昌国知县王存之5普慈禅院新丰庄请涂田记6载:/县内有普慈禅院,依山瞰海,实东晋韶禅师道场。0元大德5昌国州图志6载:/普慈寺,始东晋,时仅一小庵,以观音名。0这些记载说明,东晋时观音信仰已在舟山群岛传播。唐宋时期,浙江经济繁荣,与韩国、日本等国的海上贸易往来频繁,普陀山位于当时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航路上,按照当时海船的航速和抗风能力,肯定有许多海船停泊于普陀山,因此,普陀山虽是海上孤岛,但人员流动颇多,航海者避凶祈福的共同愿望使普陀山上的观音道场逐渐兴盛,并最后成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观音道场蜚声海内外。
其实观音菩萨信仰能顺利进入舟山,并最后/岛岛建寺庙,村村有僧尼,处处念弥陀,户户拜观音0,与舟山独特的海岛自然条件有关,与大海有着密切联系。舟山四面悬海,岛民以舟为车,日日与海相伴,有着与大海割不断理还乱的复杂情感。舟山得天独厚的渔业资源,自然地使海洋渔业生产成为古代舟山群岛人群维持生存的最佳手段。人们出入于浩瀚无垠的大海,饱受着大海的惠赐,有着丰收的无比喜悦;也经历大海变化莫测的凶险,承受着种种不幸的痛苦。他们面对着无法理解的大海,迫切希望能有一个超凡的
力量来保佑他们的幸福和安宁。于是具有大慈大悲德能的观音菩萨正好符合舟山岛民的殷切期盼。
二、海洋文化对舟山观音信仰的内在影响
海洋文化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的精神的、行动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0,其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0,[2](P7-8)是满足涉海人群生存、发展全面需要所创造的文化。因此,海洋文化具有不同于内陆文化的构成内容,并体现出开放性、慕利性和生命本然性等特征,它多方面地影响涉海人群的生产、生活实践,使其带上明显的海洋文化特色。
海洋文化与观音信仰文化具有不同的文化功用,但是,作为人类社会所创造的文化形态,它们又有着一定的联系性和相通性。首先,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具有文化的共性特性;其次,作为意识形态性的一定表现,都共同反作用于现实生活;再次,在涉及表现人类心灵世界生活时,都存在一定的具象性特征;最后,最重要的是两者在某些内涵及特征上有一定的相连性。因此,我们可从不同的角度,看到海洋文化对观音信仰的影响。从观音信仰文化的纵向发展历程看,海洋文化对观音信仰的影响是明显的。由于观音信仰文化并不是严格宗教意义上的佛教文化,它在中国社会长期历史洗礼和锤炼中逐渐丰厚了文化底蕴,这是一种具有/日益增强和日益积累的内部自决能力或自我表现能力0[3](P454)的文化形态。长期的历史沉淀和锤炼,使观音的大慈大悲德能已成为/宗教符号系统中的集体表象和心理表象0,成为爱的行为和心理的集中体现物,具有很大的拓展张力。一旦滨海人群只要存在/关心社会行为者强有力的动机倾向和感情需要0,[4](PP172)那么滨海人群就会根据在涉海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需要去实施观音信仰,产生带有海洋性色彩的对观音信仰的新认识、新理解、新情感、新要求和新操作,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加进海洋文化信息,拓展其内涵,增加海洋性色彩的新内容,打上海洋文化影响的痕迹。
从舟山群岛具体生活环境与观音信仰关系看,深厚的海洋文化氛围也会逐渐使观音信仰印染着海洋文化特色。海岛人群生活在浓厚海洋文化氛围之中,有着丰富的创造海洋文化的经验,经历过种种凶险、复杂的海洋生活,融渗着海洋文化精神,有着难以割舍的海洋文化情结,海洋文化已深深地融入到海岛生活的方方面面,海洋文化的内容、形式及精神特质也自然渗入到观音信仰的许多方面。舟山群岛是中国最大的群岛,其海岛生活环境及海洋文化创造,是中国海岛海洋文化形态的典型代表,观音信仰在舟山群岛流传发展中刻下的海洋文化印记,也就成为其鲜明的海洋文化特色。
三、舟山观音信仰物态文化层的海洋文化特色
观音菩萨像、庙宇环境及信仰者所用的器物等,是观音信仰的直观呈现,也是观音信仰者的信仰思想、信仰情感和信仰心理的具体物化。舟山观音信众充分利用海洋,营造观音信仰的海洋文化氛围,强化观音德能,显示了舟山观音信仰物态文化层的海洋文化特色。
舟山群岛观音信仰者充分发挥海岛的海洋自然优势,把海岛自然环境与主尊观音菩萨寺院和谐相融,成为利用海洋自然资源进行文化创造的一种独特成果。它们大多或临海而建,在潮水拍岸声中诵经顶拜;或依山瞰海而筑,在眺海观潮中礼念救度。普陀山的不肯去观音院近海而构,旁有著名的潮音洞,海浪激石之声不绝于耳,大海成为其宏阔的背景,潮音谐和其课诵之礼佛。定海的普慈禅院建在定海城北,距海约有7华里,虽不能听见海涛声,但海山美景尽收眼底,渔影风帆历历在目,大海与寺院遥相呼应。此外,嵊泗大悲山的灵音寺、大衢岛观音山上的洪因寺等,或傍海而构,或眺海而筑。此种情况在普陀山表现得更为突出。普陀山面积仅12.5平方公里,四面环海,山上任何一个寺庙皆可听到海涛声。夜静之时,阵阵涛声,伴人入睡;日出之时,金光普照,海景与庙宇交相辉映,真可谓海天佛国。这些傍海观音寺庙的设计和建造,是舟山观音信仰者的一种独特海洋文化创造,也体现了他们对南海观音特点的理解,也是强化舟山观音信仰特点的具体手段,因此,它们也成为舟山观音信仰的海洋文化特色构成。普陀山多摩崖石刻,有点景之功,突现普陀山观音道场的海洋气息。如/海天佛国0、/山海大观0、/海天春晓0、/梅鼎金沙、/望海、/听潮0等,倍添普陀山观音信仰文化的海洋文化特色。
舟山群岛的观音菩萨像也渗透着海洋文化的创造特色。佛教认为观世音菩萨现种种身,有六观音(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