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之对意境的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园林之对意境的追求

中国古典园林在我看来是最具有魅力的,是我国建筑艺

术的瑰宝,就算是当代建筑如火如荼地发展着,园林艺术仍

旧值得我们学习其精髓。

当八月底第一次置身苏州园林时,着实被其迷人的魅力

所倾倒,回来后便一直对其魂牵梦萦,为此缘故选择了彭一

刚先生的《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这本书。已过学习中国古代建筑史时涉略一二以及在游园时或多或少听到些园林的讲究,迫切希望能系统了解造园艺术的技巧和手法,学习造园所带有的普遍意义及规律。而在众多技巧和手法中,最渴慕的莫过于对于园林意境的追求,我认为意境乃是园林艺术的灵魂。

希望通过阅读《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这本书,能了解何为意境、创造意境的手法以及产生的效果,以便在今后的设计中能延续其手法的运用。

通过阅读《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这本书的第五篇——对于意境的追求,再结合自己在园林亲身感受的经历,对于如何在园林中追求意境有所体会。彭先生在文中提出,一切包括园林在内的艺术作品格调的高低都可以用意境的有无以及深邃与否来确定。众所周知,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是文人造园,园林可谓是与十分注重深思与韵味的田园诗和山水画相生相长并同步发展的。造园如作诗、画,在其中必得追求诗情画意。

从诗情角度出发,其一,造园可运用写意手法,在再现自然的同时注入自己的感受,这感受不受时间的限制。狮子林里名为“牛吃蟹”太湖石景为众人所知,据说当时园主人是根据苏州话中的“牛吃蟹”这么个说法而造的。方寸庭园间竟还含有郑板桥所谓的“难得糊涂”的境界。每到这的访者若能悟出难得糊涂,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这样的人生感悟,不就是造园者的感受穿越时空与游园者相交流,不就是我们要追求的意境吗?再话狮子林,造园者造园林乃是要纳山水于庭园间,无法原封不动照搬,便把自己对山水的感受以写意的手法再现于园内。元代诗人维则游狮子林后赋诗云:“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历经几个朝代,乾隆于狮子林中亦有感叹:“谁谓今日非昔日,端知城市有山林”。虽然维则和乾隆与造园者既非一个朝代,又无何交集,然而他们却能感受造园者对大自然山水的感受。其二,赋予园林的主题以诗的意境,而触发人的诗兴。曾经的皇帝、文人就在此情此景中诗兴大发,而创作出许多朗朗上口的诗句,园林各处匾、联中皆可见证。其三是借匾联的题词来破题,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拙政园中的名为“与谁同坐”的扇面亭。借苏轼的一句诗“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使得坐在此处的人们思考自己“与谁同坐”,是自己的亲人、爱人还是友人?现在凝视自己拍摄的照片,对岸是风景,此岸是红尘,漫漫人生路,与谁同坐轩?与谁同坐不是一种姿态,而是一种意境。诗的运用恰好应了那句“孤不自称,两不相背”,正是有了苏轼的佳句使得这个亭子充满高雅的情操与意境。

古典园林中对于诗情意境美的感受还不够全面,还要运用到我们的对于“画意”领会。

从画意角度出发,除了借眼睛来“观”园林的美,还要借听觉、味觉、嗅觉以及联想等多种途径来影响感官以获得诗的意境美。记得在游拙政园时,有亭名曰“一亭秋月啸松风”,这里多姿态苍老的长松,是赏景听松风的佳处,乃是借

松风之声渲染园林景色的诗情画意,将自然界的风、松、水声引到游览者面前,领悟山林野趣。古琴曲有《风入松》,晋嵇康所作,也作为词调之名,皆取意于大自然。又有留园名曰“闻木樨香”之轩,此轩源于一个禅宗的故事,其意境便与嗅觉有关。轩前有联:“奇石尽含千古秀;桂花香动万山秋。”静坐于此者,闻着木樨香,是否能联想到生命根本之道就如同木樨花香自然飘溢一样,无处不在呢?无奈于我踱步至轩前,轩中已有访客,且木樨花尚未盛开。然凝视那木樨树而遐思,彷佛晦堂大师问黄庭坚的那句“君闻木樨香否”就在耳边萦绕……

再者,四季时令的变化也能影响人的感受。八月游园林时,荷花盛开,园中一片绿意盎然,带给我的是旺盛的生命力。然雨季时赏园林必是别有一番韵味吧,亭台楼阁皆在朦胧的雨中,也许会让人不禁心生淡淡地伤感。

本书分析了运用各种手段以谋求诗情画意的境界的做法,实在是值得我们反复推敲、琢磨的。在未来的设计中,我认为就该花时间去综合运用这些手法,以谋求意境美。这对于设计来说不是枉费,而是可以把人们凭感官可以感觉到的物质空间升华为可以对人情感起作用的意境空间。

彭先生认为中国古典园林“迄今还不失为一个巨大的宝库,贮蓄着取之不尽的智慧源泉”。为要把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与设计创作紧密结合,对传统造园手法作具体分析,结合对大量实例的分析,从而从这些宝贵的遗产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写一本论述造园手法的专书。

从全本书来看,作者在园林建筑历史沿革的基础上,立足于现代的分析方法来研究古典园林遗产,侧重于对园林的感受,而不受作者造园意图的禁锢。全本书作者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总的叙述了园林建筑的历史沿革,在这基础上对造园的手法与技巧进行分析、举例和总结。介绍了园林建筑的分布;将中西方园林的特征进行比较,廓清中国古典园林的特征;从所抒发的情趣、不同的构图原则以及对自然环境的不同态度总结了园林建筑的特征;从诗情画意角度介绍了对于意境的追求的几种技巧;通过对人类活动的分析总结了两种要求;以及分别分析了从庭到苑囿、内向与外向、主从与重点等二十四种造园手法和技巧,最后对南北园林的风格进行了对比而总结全本书。

在全书的后半部是插图与照片,除了有些涉及到感官这类抽象手法,无法运用照片与插图来表达,大多数还是靠形象来传递的,因此图文并茂足以说明。作者还使用了一些手绘的分析图,虽不准确,但足以说明造园手法。

通过阅读《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这本书,了解了中国古典园林对意境的追求的几种技巧与手法,继而想对造园技巧与手法进行进一步学习。

游江南园林过程中,留园丰富的入口空间,给人以不一样的空间感受;狮子林里迷宫般的假山,让人穿梭其中流连忘返;每个园林中必不可少的水,也在游者心中荡漾……因此,除了想要了解园林对意境的追求外,进一步寻求深入学习园林空间序列以及庭园理水。

学习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不是为了要盲目追随“园林热”,而是希望通过实例分析,用于指导创作实践,同时也是传承中国园林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