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与学中导学案使用的利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与学中导学案使用的利弊

史连梅

一、本学科中导学案的构成及平时操作。

1.教学案。教师使用的导学案主要由三块构成:一是本科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以及课时内容的设定;二是课堂助学部分——主要是本课的教学流程以及后期教师的个人二次备课;三是教学后记,这一块留出一定的区域让教师在授课后写上一点自己的思考与小结。

2.导学案。学生使用的导学案也是三个部分构成:一是预习导学部分——主要是通过教师设计的一些题目,让学生对本课的作者、写作背景、字词以及文章脉络有初步的了解;二是课堂学习部分——在课文中选取一些重点的内容,以习题的方式罗列出来,课堂的教学中一个最基本的底线问题就是,这些问题是一定要讲清楚、讲到位的。当然,这并不能够说就是整个完整的教学流程。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在交流预习导学之后,导学案基本被放在一边,课堂的学习还是以课本为主,所有的课堂笔记也都是以圈点勾画的形式记在书本上,到放学回家以后,学生再对照课堂笔记,将导学案这一部分的内容整理完整;三是课堂巩固和课外延伸部分——主要是本课对应的一些习题或者是一篇篇幅不长的阅读训练。有的时候是随堂练完就讲,有的时候时间不够就留到学生回家完成。

另外,在平时操作时,这一课学完的第二天,我会把导学案批改并找时间评讲。课外延伸的部分精练精讲,课堂助学部分的题目因为学生课堂笔记中都有答案,就会快速地把重点提一下,或者就让学生来讲。这个时间主要是利用早读课的时间,一般需要十分钟左右。

二、导学案使用的优势。

1.提升学生课前的学习主动性和课堂上的学习效率。主管与客观的两方面因素,导致现在大多数学生都不会自己学习。可是,拿到一篇文章,如果学生没有充分预习的话,单靠课堂45分钟,一来老师讲得十分吃力,二来学生的学习也未必有多大成效。导学案上,预习导学部分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精心设计的一系列的问题,进行有目的的预习。通过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把握文章的主要脉络,为课堂学习做必要的准备,在发现疑难问题时做好标识,以便到了课堂上能够把握重点,减轻课堂学习的压力。预习导学这一板块,与以往老师让学生自主预习并将预习成果记录在作业本上的做法相比,兼顾了全班学生,尤其是基础薄弱、不会自学的学生,最起码在形式上,让“学”走在了“教”的前面。

2.信息容量大,能够提供大量的有用信息。比如说作者、作品的简介,相关的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一些解题方法或技巧等等……这样就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平时信息来源少、时间紧的问题,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调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3.课后习题精选精炼,教师主观能动性强。现在我们讲“一课一辅”,比如说我们统一配备的《同步训练》,可是教辅资料上的题目普遍比较陈旧,特别是语文这门学科,有些题目的年龄比学生还要大。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编写导学案的过程中,补充一些题型比较新的、更符合时代精神、中考理念的题目,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答题能力。

三、导学案使用中的弊端。

1.预习的真实性与实效性难以保障。首先,导学案很难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可以说,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太骨感。导学案的设置与设计的出发点都是非常好的,但在具体事实上,学生读书只是向课本和教辅查找

答案,没有思考的读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读书代替思考,导致读书和思考都浅尝辄止。另外,容易造成“假知”,使课堂的教和学都失去针对性。书本加教辅资料的阅读,容易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似乎学生只要认真看看和查找,就可径直找到答案,获得知识。我们在独立思考中,必然会碰到的疑问障碍与困难。可是在读书和查找答案的过程中,这种疑难必然会被隐蔽起来,这样的教和学就失去了针对性,找不到着力点。学生在课堂的展示也因此带有“泡沫”和“虚假”的成份。

2.课堂助学部分的诟病。这一部分的问题比较多:首先,内容上造成了重复。在这块设置的几个重难点的知识,在教辅资料(《同步训练》)上大多数都有,老师课上讲了一遍,学生记了一遍课堂笔记,课后教学案上又整理了一遍,《同步训练》上再做一遍,回头老师还讲一遍,可以说大部分就是做的无用功。再者,课堂上尽管再三强调以听为主,但部分学生一味地想赶紧完成任务,还是抓紧一切时间,把答案直接记在教学案上,而不是认真去理解、掌握,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另外,课上要讲,学生得记,回家要写,第二天要订正,基本上是在机械地重复,搞得教师教得苦不堪言,学生学得怨声载道,但是却没有什么实效。

3.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导学案从预习导学到课堂助学再到课后的巩固延伸,都以固定的模式、固定的流程规定、限定了学生的学习——这篇课文你就得预习这些字词、这几个问题,课堂上你就得按这样的程序掌握这几个重点……这样的学习,更像是老师用一根无形的线拎着木偶般的学生在学习,这根本与我们所倡导的“自助式学习”的理念背道而驰。这样的课堂,虽然井然有序,虽然不乏热闹,但总让人感觉缺少一种激情,一种学生从自身内在迸发的激情,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见那种偶然生成火花的快乐。可以说,千篇

一律的导学案扼杀了学生的创新,也扼杀了教师的个性。不管是学生的学,还是教师的教,都受制于导学案的条条框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的个人风格都会大打折扣。

4.导学案与多媒体之间的矛盾。在具体操作上,我一直在想,课堂上使用导学案的同时是否需要配套的课件?如果单用导学案,那我们不是就回到了没有多媒体的时代了?这肯定不行。一直以来,我觉得课堂上使用课件,能够很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对课堂的专注程度 因为所有学生的目光都集中于一点,而且对于课堂上将要讲述的东西有一定的悬念。但随着导学案的出现,其中很多内容和课件完全一致,似乎又失去了它本身的价值,也让学生对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失去了好奇心。并且,一堂课上,学生左手导学案,右手课本,抬头有多媒体课件,还兼带板书,怎么能够顾得来呢?所以如何将导学案和课件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看来还需要不断研究、不断尝试。

三、结语。

我想,不管是语文还是其他学科,不管今后导学案如何改进,或者说是否还存在,我们不断探索、思考和总结,出发点都是为了“高效”,这不仅仅是说我们着力打造的“高效课堂”,更是要将“高效”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从课前预习到课堂学习,从课后巩固到考试检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