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中央研究院在李庄的岁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海钩沉】中央研究院在李庄的岁月

在那样残酷的战争环境中,研究院的老先生们居然能从事学术研究,且成果累累,相比之下,现今那些搞抄袭、走门路的所谓专家、教授们,真让人心寒。在宜宾市李庄镇板栗坳,有一块《留别李庄栗峰碑铭》,记载了中央研究院在李庄五年多的难忘岁月中,与李庄人民结下的山高水长的深厚情谊。在碑后留名的50多人,在当时或后来都是国际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李庄,这个长江边上的古镇,在抗日烽火的岁月里,使这些专家学者“从容安居”“不废研求”,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历尽艰险到李庄

中央研究院于1928年6月9日在上海成立,首任院长是蔡元培先生。中央研究院成立后,陆续按学科分科设置各研究所,到1937年抗战发生时为止,已设立物理、化学、工程、地质、天文、气象、历史语言、心理、社会科学及动植物等十个研究所。历史语言等人文学科设在北平,理、化、工三研究所设在上海,其余各所均设于南京。“九·一八”事变后,设在北平的研究所先后迁至南京。抗战期间,中央研究院各研究所分设于重庆、北碚、李庄、昆明四区。迁设于李庄的,是历史语言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体质人类研究所。史语所是中央研究院中最大、人数最多的一个研究

所。“七·七”事变后,先是迁至长沙,后又经桂林、龙州、镇南关、越南河内,然后搭乘小火车到昆明。这已是1938年底了。但是,仅仅过了一年多相对安静的日子,1940年,日本侵略军大举南侵,占领了鄂、湘等省交通干线,两次长沙战役先后打响,云南的安全受到威胁,西南大后方的中心城市也不断地遭到日机大规模的“疲劳轰炸”。迁到昆明的不少机关、学校,被迫决定再次西迁。但是,哪里是一个能安放下一张相对平静的书桌的地方?这时,一封充满感情的十六字电报,最终确定了这次迁徙的目的地,是四川省长江边上的一个小镇——李庄。中央研究院租用李庄板栗坳“栗峰山庄”张家六处大院作为办公和生活用房。1940年10月,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社会所、体质人类学所与同济大学陆续从昆明往宜宾李庄搬迁。汽车从昆明出发,一路艰辛,经曲靖、宣威、毕节、四川叙永、泸州,再转乘民生公司的轮船,溯长江而上到宜宾。李庄在宜宾下游19公里右岸,但当时这个小镇没有停靠轮船的码头和趸船,轮船上的人、货必须在宜宾码头转船。1940年11月12日下午,民生公司一艘驳船,装载着史语所140箱公物从泸州抵达宜宾停靠合江门码头,然而,就在货箱将在第二天过裆时,发生了一件使中研院专家们捶胸顿足的事故。当天晚上,这艘驳船因年久失修,底仓进水,被船上的船员发现时,已是第二天凌晨,底仓已进水一半。放在底仓里辗转万里的珍贵的书籍、资料以

及十几包水泥、线圈全部被水淹没。宜宾市档案馆保存的民国档案记录了此次事故。后经全力抢救,沉入长江的驳船内的箱子全部打捞了上来,运上码头开箱进行晾干,减少了损失。民生公司承担了事故责任,但损失是无论如何也赔偿不起的,第六区(宜宾)专员公署作为见证,在事故书上签了字。史语所从南京运出的大小箱子共计600多个,包括了20多万册珍贵图书、资料,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青铜器、古人类头盖骨、骨骼,明清皇室档案以及古籍善本等。这批箱子,全部运到了李庄,直至抗战胜利,于1946年6月安全回到了南京。

傅斯年与史语所

傅斯年,字孟真,山东聊城人,著名历史学家。1919

年“五四”运动期间,为学生领袖之一。1919年底赴欧洲留学。1928年受蔡元培先生之聘,筹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同年底,历史语言所成立,任专职研究员兼所长。抗战期间还兼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等职。史语所迁李庄的六年,也是傅斯年最忙碌的一段时期。不仅要忙院务,还要忙所务,为史语所的研究方向把舵,同时还要关心在李庄的本所及其他学术机关的专家的生计,常常重庆、李庄两头忙。傅斯年是1942年到李庄的,住在板栗坳桂花院,该院至今仍保持着原貌。傅斯年的旧居,目前为傅斯年当年抬滑竿的脚夫张海洲的孙子一家居住。提起傅斯年等中央研究院的先生们,

现今住在板栗坳的老人们都记忆犹新,对他们的学识、人品无不交口称赞。在李庄时期,傅斯年组织学者们将明清大库档案资料进行专门整理,使明清史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是抗战前,傅斯年把它争取到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在李庄极其艰苦、简陋的条件下,组织出版了《六同别录》学术论文集,共收录了中研院16位专家在李庄的27篇研究成果。内容涉及历史、语言、文学、民俗、民族、人类学等领域。该书为石印线装,分上、中、下三册。之所以取名为《六同别录》,用傅斯年的话说,李庄曾是六同郡所在,将李庄的

这些研究成果单独编印成册,作为在李庄的纪念。▲胡适与

傅斯年(左一),胡祖望

傅斯年任历史语言所所长二十三年,培养了大批历史、语言、考古、人类学等专门人才,组织出版学术著作70余种,在经费、设备、制度等方面都为历史语言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组织第一次有计划、有组织的殷墟甲骨发掘,其后先后发掘十五次,大大推动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和商代历史的研究。傅斯年在历史学研究方面,重视考古材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摆脱故纸堆的束缚,同时注意将语言学等其他学科的观点方法运用到历史研究中,发表论文、著作百余篇(部),取得较高的学术成就,在现代历史学上具有很

高的地位。李庄时期的史语所,汇聚了一批中国一流的专家学者,如考古学家吴金鼎、甲骨文专家董作宾、历史学

家梁思永和劳干、语言学家李方桂等,他们虽饱经战乱,但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责任,在李庄,取得了显著的学术成果。吴金鼎是山东龙山黑陶文化的发现者。抗战期间,他带领苍洱古迹考察团,以王介忱(吴夫人)及英国考古学博士曾昭燏为团员,从事大理及洱海一带的考古工作。在吴先生主持下开了“女性考古”的先河。在李庄,他们把这一带的工作写成《云南苍洱考古报告》,这本报告很特殊,插图都是用木板刻印的。1941年春,组织川康古迹考察团,吴金鼎任团长,从事川康境内考古工作。此时发掘经费拮据,这是考古最艰困的阶段,吴金鼎尚能乐于处之,并取得了重大的考古成果。董作宾为殷墟考古第一人,他的甲骨文研究,打开了商代晚期200多年浑沌历史的大门,《殷历谱》是在李庄最后完成并石印出版的;1941年他与梁思永合著的中国第一本大型田野报告《城子崖》也是在四川李庄石印出版的。1940年10月底,梁思永一家迁到李庄,住在原羊街八号罗南陔家。到李庄不久便突然病倒,并且病得不轻,经确诊是肺病,罗家的书房“植兰书屋”,便成了梁思永养病和工作的地方。梁思成、林徽因从上坝到镇上,都要到罗家去看望梁思永。当年,房东罗南陔的儿子罗萼芬在同济工学院附中念书,对当时的情景印象很深,罗萼芬生前回忆说,梁思永是历史学家,在我家研究宋史。当时我父亲也爱好文史,他两个很谈得拢。常常在兰花丛中,安两个马架,或躺或坐,一谈就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