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荒唐风流史
郭沫若虽然文学造诣很高,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渣男!
郭沫若虽然文学造诣很高,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渣男!本文导读:但是除了文学上的造诣很多人并不知道郭沫若其实是文艺出身的。
一个献唱的戏子因为经济窘困投身于文学领域,后来因为兴趣爱好还涉猎了历史和考古。
虽然身兼多职,但郭沫若在文学及考古界都取得了傲人成绩,一度被国家委以重任。
作为一个文人,其成就也算空前绝后了。
郭沫若虽然在各个领域成就不凡但是毕竟“人无完人”。
文学领袖鲁迅先生就指责过郭沫若“远看是条狗,近看是条东洋狗;再仔细一看,原来是郭某某!”。
原因就是郭沫若丰富混乱的私生活被鲁迅先生认为是封建社会肿瘤,是反革命代表。
不过郭沫若的情史放在现代娱乐圈,那叫司空见惯,我们其实搬个板凳吃瓜看戏就够了。
郭沫若一生与四个风格各异的女人关系非凡,他混乱情感生活除了鲁迅骂过,他的女人们也骂过。
郭沫若原配张琼华。
他们之间的婚姻是受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而成的,没有感情基础。
据说结婚后5天郭沫若就远走他乡,直到1939年才回来。
当时见到一直等待的发妻,郭沫若也只是给了20块大洋,鞠躬致歉又走了。
张琼华一生守活寡,无生育,于1980年孤独老死。
第二个女人是婚外妻子佐藤富子,是个日本人,后来定居中国改名郭安娜。
郭安娜是郭沫若留学日本结识的名门贵族的女儿,与郭沫若非婚生育了4男1女共五个孩子。
甚至郭安娜还与原家庭断绝往来,深信郭沫若回国后会来接她们。
建国后从报纸得知此愿无望,安娜带着孩子直奔中国却惨遭拒绝。
好在在中国相关部分协调下,安娜被特批为中国公民并有了工作。
1995年在上海过世,并遗嘱将财产捐给国家。
第三个女人是同居女友于立忱,与佐藤富子一样结识于日本。
这也说明了郭沫若在日本留学期间同时交往了两个女友,只是于立忱据说被要求打胎无留下孩子。
并且于立忱要求郭沫若与佐藤富子断绝往来还遭拒绝,无奈又气愤之下选择自缢身亡。
第四个女人是郭沫若晚年伴侣于立群。
哭笑不得的是于立群是郭沫若另一个女友于立忱的妹妹。
1979年2月于立群得知姐姐于立忱自杀真相后也想不开自缢了。
郭沫若一生写得最黄的一首诗【图精编版
郭沫若一生写得最黄的一首诗【图郭沫若一生写得最“黄”的一首诗【图花随月转阴晴收录于李子迟博客一代文豪郭沫若终生风流多情、潇洒浪漫,自称亦为人称为“中国的歌德”。
他一生中写了许多情感洋溢、浓烈如火、想象奇特、大胆直露的诗歌和文章。
但要说他最大胆、最“黄”的一首诗,那还是算下面这首取名为《Venus》(维纳斯)的短诗了:我把你这张爱嘴,比成着一个酒杯。
喝不尽的葡萄美酒,会使我时常沈醉。
我把你这对乳头,比成着两座坟墓。
我们俩睡在墓中,血液儿化成甘露!这首诗写于1916年,后收入作者第一部也是代表性的诗集《女神》(1921年出版)。
不管是就郭沫若本人的创作生涯而言,还是就中国白话文诗歌的发展历程而言,它都算是最早期的作品了。
可看该作的语言、用词、节奏、意象、技巧、抒情等,都已经是非常成熟、非常精湛了。
所以说,文豪毕竟是文豪,郭沫若毕竟是郭沫若。
当时,年仅24岁的郭沫若,正在日本东京的冈山六高留学,于东京圣路加医院邂逅比他小1岁的护士佐藤富子,两人很快陷入热恋并开始同居,郭沫若还另给佐藤富子取名“安娜”,而这首奇特的情诗就是写给安娜的。
那是此年10月中旬,安娜恰好有5天假期。
热恋当中的他们,便秘密相约到滨川、大森和房州等地旅游。
5天相处,他们对彼此的事业、理想、家庭相互有了更多的了解,爱的心潮也由微澜推进到狂涛。
月夜,郭沫若获得了安娜那长长的、甜甜的一吻,后面几天便一直陶醉在幸福之中,时时重温在清馨草坪上的爱的境界,于是激情难抑、心血来潮,创作了这首短诗。
这首诗确实是写得非常大胆、开放、直白的。
连“乳头”这样露骨的词汇都入了诗,实可谓浓艳之至、惊世骇俗、空前无双,让人大跌眼睛!并且,在该诗第二节中,郭沫若还把乳头想象成是“坟墓”,而他们两人就睡在这座“坟墓”当中,“血液儿化成甘露”——这样的想象,这样的意象,这样的画面,这样的场景,这样的情感,这样的恋爱,实在是太离奇特别、太出人意料了!这不是天才写不出来、不是奇才写不出来、不是奇情写不出来的。
愤青郭沫若
“愤青”郭沫若:一改逍遥潇洒才子风流情状2009-12-01 08:28:45 中国新闻网-李洁非(来源:光明网-中华读书报)与我们历来诗意的想象多少不同,郭沫若井喷的创作、奋力的笔耕,并不只受到“五四”时期狂飚突进气息的催动,也是囊中羞涩的表征。
接近十年时间的穷偃不起,不特造成生计的艰难,也深刻作用于他的性格和心理,令他充满屈辱。
在这种生活中的郭沫若,开始变得富于敌意,以致“自卑”。
重新出现在上海滩的郭沫若,已跟过去斩断联系。
花六年时间(自1918年起),遍历炎凉,终于蜕去旧壳。
他不但有了新的世界观,还揣着判然不同的自我认识、人生目标和生存哲学。
这一次,失意、失落、失败没有重演。
虽然开始在上海仍有一年多的跌宕,但显而易见,那个过去未曾跳出文人意识的郭沫若,正坚决朝社会的、政治的郭沫若走去,并在沸腾的广州完成转型。
大概在刚入20年代的时候,郭沫若一改逍遥潇洒、才子风流情状,变得烦闷激愤,对生活格外抱有不平,喜欢骂世和谈论“无产阶级”,乃至主张“暴力”。
例如1922年他写道:世界不到经济制度改革之后,一切什么梵的现实,我的尊严,爱的福音,只可以作为有产有闲阶级的吗啡、椰子酒;无产阶级的人是只好永流一生的血汗。
无原则的非暴力的宣传是现时代的最大的毒物。
那只是有产阶级的护符,无产阶级的铁锁。
(《太戈儿来华的我见》)连几年前情有独钟的泰戈尔,也成了唾骂的对象。
诸如此类的言语或情绪,突然增多了起来,令人不免诧异。
所幸郭氏《创造十年》和《创造十年续篇》两篇自传(现编在《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十二卷《郭沫若自传》第二卷《学生时代》,以下引文不另注出处者,均见此书),留下了较为详尽的记述可供研究,我们只须将记述人的情绪、心理与事实本身做些甄别就是了。
大致到1918年,郭沫若的留学生涯都还是轻松愉快的。
单说官费生,生活其实颇优越。
不少拿着官费的留学生,衣食无忧,东游西荡。
郭沫若本来也可以这样。
但1917年起,他有了安娜,翌年又得子和夫,都靠“三十二圆官费”养活,登时“捉襟见肘”起来。
郭沫若一生抛弃了几个女人
郭沫若一生抛弃了几个女人郭沫若是中国的大文豪,可是郭沫若的爱情却是备受关注,他一生有几个老婆抛弃过多少女人?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郭沫若一生抛弃的女人,希望对你有帮助。
郭沫若一生抛弃的女人郭沫若一生中正式婚姻三次。
原配夫人张琼华、(1890-1980)1912年结婚,旋即被抛弃,但未离异,在郭家空守六十八年,无子女。
第二位夫人安娜,(原名佐滕富子,1893-1994)日本女子,1916年恋爱同居,后被抛弃,五个子女。
解放后由中国政府安置,副部长级待遇,七十年代末始任全国政协委员,直到病逝止。
再就是于立群,(1916-1976)被称为“抗战夫人”,1938年初与郭同居,共生四男二女,1979年3月缢死于北京故居。
另外,他还有婚外情人三五个:彭漪兰(安琳),南昌起义途中的“革命伴侣”,1927年10月底,起义失败后回到上海,在内山书店楼上同郭度过短时“蜜月”后被抛弃,下落不明;于立忱(1912-1937),于立群的胞姊,被抛弃后自杀;黄定慧(黄慕兰,1907-,郭的早年密友,大革命时期的一代风流,武汉市党部妇女部长,尚健在,定居山西省;妓女×××等,姓名不详,只知太过多情,将性病传染给了郭沫若,并殃及安娜。
(《郭沫若传》北京文艺版,1988) 安娜的五个子女是:长男郭和夫,次男郭博,三男佛生,女儿淑子,四儿志鸿。
他们学有专长,均有所成。
1916年8月,在日本东京圣路加病院,郭沫若认识了年仅22岁的日本姑娘佐藤富子,当时,郭沫若在冈山高等学校攻读医科,她是护士。
他们相识后便书来信往,佐藤富子被才华横溢的郭沫若写的爱情诗所陶醉。
不久,她毅然辞去圣路加医院的工作,随郭沫若到冈山同居。
从此,佐藤富子的婚缘便笼罩在不幸的悲哀之中……首先,她与郭沫若的结合,没有得到家庭的认可,佐藤家是____徒之家,断然不允许她与一个华人青年自由结婚的。
中国民间故事-郭沫若巧戏特务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1 中国民间故事-郭沫若巧戏特务
1928年,郭沫若因受到蒋介石的通缉,被迫离开上海远赴日本,开始了“海外十年”的流亡生活。
然而,东京警视厅得知郭沫若是个“左派要人”后,立即将他拘留。
虽然关押三日后被释放,但警视厅从此派出便衣特务对他进行看管和监视。
一天,郭沫若在和他的一个日本友人闲谈中无意得知:当时在“武士道”精神盛行的日本,低级特务对上级高官钦定的要犯往往都很“尊敬”。
因为一旦出了差错,自己的饭碗就打破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郭沫若听了这些,眉头一皱,顿时计上心来……
第二天一早,郭沫若提着两大包书外出。
刚一出门,马上就有两个特务在背后鬼鬼祟祟地尾随而来。
郭沫若走了几步,突然回过身来,镇定自若地对他们说:“反正你们是要陪我走到底的,那干脆就给我提着这两包书吧!”两个特务万万没有想到郭沫若会来这么一手,又不敢得罪他!于是只好乖乖地把两包书拎在手里,一直跟着他到达目的地,然后再把他送到家。
从那之后,郭沫若只要出门,总是把行李物件交给特务。
这样一来,被看管的“要犯”居然成了主人,而负责看管郭沫若的特务却成了他的“跟班”!
有一次,一个特务在送他出门时问道:“你手下到底还有多少人?”郭沫若故意神秘兮兮地伸出四个手指头:意思是说自己有四个儿女。
而特务却以为他指的是四万人,惊讶得说不出话!看着呆如木鸡的特务,郭沫若笑而不言。
从此,这些特务越发不敢在这位手下掌握“四万人”的大文学家面前乱来了……。
关于郭沫若的历史故事_历史故事
关于郭沫若的历史故事郭沫若(1892一1978年),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
你知道郭沫若的哪些故事呢? 今天小编在这分享一些关于郭沫若的历史故事给大家,欢迎大家阅读!1.改诗救少女1962年秋天,郭沫若到南海普陀山游览。
在梵音洞他拾得一个笔记本,打开一看,扉页上写着一联:“年年失望年年望,处处难寻处处寻”;横批是“春在哪里”。
再翻一页,竟是一首绝命诗,且署着当天的日子。
郭老看了后很着急,马上叫人寻找失主。
失主终于找到了,是一位面色忧郁的姑娘。
她叫李真真,因三次考大学落榜,加上恋爱受挫,于是决心“魂归普陀”了。
郭老耐心开导她,对她说:“这副表明你有一定文化水平,不过下联和横批太消沉了,这不好,我替你改一改,你看如何?”姑娘点头,郭改道:“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难成事事成”;横批:“春在心中”。
姑娘听了感佩不已。
心想眼前这位长者一定是位有学问的首长。
她把自己的心事都倾吐出来。
郭老听了,挥笔写一联云:“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下署“蒲松龄落第自勉联”。
李真真仔细阅读,请郭老为这副对联签上名。
待郭老写上“郭沫若,六二年秋”几个字后,姑娘才惊喜地知道眼前这位首长就是大文豪郭沫若啊!她激动地表示要永记教诲,在道路上奋勇前进,李真真还大着胆子写了一首诗作谢郭老云:梵音洞前几彷徨,此身已欲付汪洋,妙笔竟藏回春力,感谢恩师救迷航。
2.郭沫若与芭蕉花郭沫若小时候很淘气,但是很孝顺。
有一次,他的妈妈得了一种“晕病”,郭沫若听说芭蕉花可以治这种病。
这种花卖得很贵,并且难得一开,于是他就和哥哥一起跑到一座花园内找这种花,恰好那座花园里的芭蕉开了一朵大黄花,郭沫若和哥哥把花偷偷地摘下来送给了妈妈。
妈妈虽然知道郭沫若这样做是孝顺她,可是儿子的行为很让他伤心。
从此,郭沫若再也不偷拿别人的东西了。
郭沫若精选集-第八章
第八章漂流三部曲(上)歧路一种怆恼的情绪盘据在他的心头。
他没精打采地走回寓所来,将要到门的时候,平常的步武本是要分外的急凑,在今朝却是十分无力。
他的手指已经搭上了门环,但又迟疑了一会,回头跑出弄子外去了。
静安寺路旁的街树已经早把枯叶脱尽,带着病容的阳光惨白地晒在平明如砥的马路上,晒在参差竞上的华屋上。
他把帽子脱了拿在手中,在脱叶树下羼走。
一阵阵自北吹来的寒风打着他的左鬓,把他蓬蓬的乱发吹向东南,他的一双充着血的眼睛凝视着前面。
但他所看的不是马路上的繁华,也不是一些砖红圣白的大厦。
这些东西在他平常会看成一道血的洪流,增涨他的心痛的,今天却也没有呈现在他的眼底了。
他直视着前面,只看见一片混茫茫的虚无。
由这一片虚无透视过去,一只孤独的大船在血涛汹涌的黄海上飘荡。
--“啊啊,他们在船上怕还在从那圆圆的窗眼中回望我呢。
”他这么自语了一声,他的眼泪汹涌了起来,几乎脱眶而出了。
船上的他们是他的一位未满三十的女人和三个幼小的儿子,他们是今晨八点五十分钟才离开了上海的。
他的女人是日本的一位牧师的女儿,七年前和他自由结了婚,因此竟受了破门的处分。
他在那时只是一个研究医科的学生。
他的女人随他辛苦了七年,并且养育了三个儿子了,好容易等他毕了业,在去年四月才同路回到了上海。
在她的意思以为他出到社会上来,或者可以活动一回,可以从此与昔日的贫苦生涯告别,但是事情却出乎她的意料之外。
他回到上海,把十年所学的医学早抛到太平洋以外,他的一副听诊筒因为经年不用,连橡皮管也襞塞得不通气息了,上海的朋友们约他共同开业,他只诿说没有自信。
四川的S城有红十字会的医院招他去当院长,他竟以不置答复的方法拒绝了。
他在学生时代本就是浸淫于文学的人,回到上海来,只和些趣味相投的友人,刊行了一两种关于文学的杂志,在他自己虽是借此以消浇几多烦愁,并在无形之间或许也可以转移社会,但是在文学是不值一钱的中国,他的物质上的生涯也就如象一粒种子落在石田,完全没有生根茁叶的希望了。
郭沫若与两个被遗弃的妻子
郭沫若与两个被遗弃的妻子作者:叶细细来源:《传奇故事(下半月)》2009年第12期要说起来,郭沫若可够滥情的,他一路过去,总有后情。
郭沫若的元配名叫张琼华,一个长得不好看的抽水烟的乡下姑娘。
郭沫若见的第一眼就想逃婚,新婚之夜用一本《庄子》打发,几天后,就离家去日本东京学医。
从此张琼华守着一个空名分,在郭家一直以儿媳自居,照看公婆到死。
就是这样一个女人,用一生的时间眼巴巴地等郭沫若回家,她将他以前用过的本子,写过的字都完好保存着,好像守着这些东西就能守着郭沫若本人一样。
然而等来的却是郭沫若在异国娶妻并养育几个孩子的事实。
为此,张琼华偷哭了好几回,却依然不恨郭沫若。
在公公病重、郭沫若带着第三任妻子回来时,她还忙里忙外,心甘情愿将当初的洞房让给郭沫若与新太太住。
至此,郭沫若是不好意思了,对她这些年来的辛苦只以两首短诗回报。
并在跋上特意写上:书付琼华。
就是这几个字,和他对张琼华的深深一个长揖,让张琼华受宠若惊,仿佛这些年的所有痛苦都烟消云散。
就这,郭沫若还说:如果以后没钱了,这两首诗还可拿去换几个大洋用的。
张琼华则语无伦次地说:这咋个卖得嘛!就是饿死了,我也不得卖它!面对如此一个顺从的元配夫人,郭沫若轻松就搞定了。
这里要说的是郭沫若的第二任太太,那个对郭沫若一生创作都有不可磨灭影响的日本女人佐藤富子。
佐藤富子是个美丽的女子,在东京一病院当看护。
那天郭沫若给友人办丧事,与佐藤富子一见钟情,他们很快处于热恋中。
佐藤富子的父母亲并不同意这桩婚事,但佐藤富子不管这些,她是跟定郭沫若了。
为此,她不惜与父母断绝关系,与郭沫若同居了。
婚后,他们的经济来源大部分依赖于佐藤富子工作所得,郭沫若也勤力译书,贴补家用。
那是他们最快乐的一段日子,也是郭沫若盛产优秀诗作的年代。
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灵感几乎都来自于他对佐藤富子狂热的爱。
他在诗里写:“我把你这张爱嘴,比成着一个酒杯。
喝不尽的葡萄美酒,会使我时常沉醉……”“我有一把小刀,倚在窗边向我笑。
郭沫若的小故事
郭沫若的小故事郭沫若(1892年-1978年),原名郭云深,字沫若,号南轩,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美术家和翻译家。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故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郭沫若的小故事。
郭沫若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位知名的教育家,对郭沫若的文学才华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培养。
在家庭的熏陶下,郭沫若从小就展现出了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和天赋。
年少时的郭沫若就读于长沙的一所私立学校,他在学校里表现出色,成绩优异。
尤其是在文学方面,他的作文常常被老师和同学们称赞。
这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要成为一名作家的决心。
1910年,郭沫若考入了北京的清华学校,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
在清华的四年里,他不仅学习了丰富的知识,还积极参与了学校的文学社团和戏剧社团。
他的文学才华逐渐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和赞赏。
毕业后,郭沫若决定去法国留学,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
在法国的几年里,他广泛阅读了西方文学名著,同时也开始了自己的创作。
他的作品多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主题,充满了激情和力量。
1921年,郭沫若回到中国,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和教育事业。
他先后在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知名学府任教,并积极参与了中国文学界的各种活动。
他的作品《祝福》、《临江仙》等被广大读者所喜爱,他的文学地位也逐渐稳固起来。
除了文学创作,郭沫若还对历史学和美术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曾经深入研究过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创作了一系列的历史剧和美术作品。
他的历史剧《白毛女》被誉为中国现代戏剧的经典之作,至今仍广受演出和赞誉。
郭沫若一生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那就是翻译家。
他翻译了许多西方文学名著,将它们引入了中国读者的视野。
他的翻译作品不仅保持了原作的风采,还融入了中国文化的元素,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郭沫若的一生充满了艰辛和奋斗,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中国文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作品和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和文学家,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郭沫若在秦皇岛的趣闻
盛 顿 ,苏 俄 的 圣 彼 得 堡 ,不 都 是 相 当于 帝王 的 名字 吗? ”郭 老微
微 一 笑 ,摇 摇 头 ” 这 时 郭 老 抬 头 面 向大 家 说 : “‘ 海 员 之
郭老 的游兴抢着 说 : “ 您 老 再 给
欢声笑语。 匾 词 写 好 后 ,大 家 毫 无 走 开 之 意 。 于 是 贾 靖 伍 便 乘 机 向 郭 老 另 请一 幅墨宝 。郭老 问 : “ 你 对
家’ ,这4 个 字 有3 层 涵 义 , 一 是
发 问道 : “ 她 说 得 对 吗 ? 华 盛 顿 、 圣彼 得堡 ,仅仅 是 个姓 氏 , 充 其 量 如 秦 赢 政 的 一 个 赢 字 而
已 } ”
传 统 写 匾 的 规 范 义 ;二 是 以实 为 虚 的 代 称 义 :三 是 专 用 国 际 海 员 的亲 切情 感 义 。 ” 大 家 听 了 这 言 简 意 赅 的评 述 , 顿 开 茅 塞 , 受 益
郭沫若在秦皇岛的趣闻
圃 云 杉
郭 沫若 对 秦 皇 岛情 有 独钟 。 1 9 6 3 年 秋 , 时 任 全 国 人 大 常 委 会 副委员 长的郭沫若 偕夫 人于立群
来 此 度 假 游 览 时 ,就 颇 为 感 慨 地 说道 : “ 秦 皇 岛这个名 字就是财 富。 ” 当时 人 们 听 了很 不 理 解 ,
那 年 月 的 秦 皇 岛 ,被 形 象 地 调侃 为 “ 一 条 马 路 一 座 楼 ,一 个 警 察 看两 头 ” ,城 市 规 模 小 ,基 础 设 施 差 , 同 时 也 反 映 当 时 萧 瑟 冷 清 的 市 景 和 三 年 困 难 时 期 经 济
即指 帝王 皇 上呀 。 ” 贾 靖 伍 赶 紧
毁誉参半的文坛大家郭沫若
郭沫若,诗人、剧作家,原名郭开贞,生于四川乐山,卒于北京。
1914年他去日本学习医学,但其兴趣很快便转向文学。
1918年他开始创作诗歌,1921年与郁达夫等人在东京组织“创造社”,与在北京成立的“文学研究会”形成对峙局面。
1921年他出版诗集《女神》,以狂放不羁、充满激情的诗风震动社会。
1923年他回到上海,开始投身政治活动。
1927年他加入共产党,随之去日本避祸10年。
1937年回国以后,他成为共产党文化人的领袖,并于四十年代创作《屈原》等政治批判剧,名震一时。
1949年以后,他担任一系列政府高级职位,同时亦有大量遭人诟病的诗作和剧作问世。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本,也是最著名的诗集,于1921年8月由上海泰东书局出版。
书中收录了作者写于1919至1921年间,以及更早时候的57首诗。
这些诗作完全放弃了中国格律诗的规则,在行数、每一行的字数和韵律上,都无拘无束,任凭作者的情感自由发泄,大量地使用惊叹号和反复句,将诗人那种青春澎湃、渴望反叛的浪漫主义激情,发挥得淋漓尽致。
其中的《匪徒颂》、《天狗》、《地球,我的母亲》和《凤凰涅盘》,发表时都引起不同程度的震动,传诵一时。
由于这是“新文学运动”兴起以后的第一部引起读者广泛注意的自由体诗集,郭沫若也因此被推许为中国现代诗歌的第一人。
《屈原》这是郭沫若写于四十年代上半叶的历史剧中最著名的一出,于1942年1月24日至2月7日连载于《中央日报》副刊,同年4月3日在重庆公演。
作者有意将“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时代里”,借屈原的悲剧控诉国民党统治区内的政治黑暗。
剧情的时间只是一天,从清早到夜半过后,但却将屈原的一生都浓缩其中,并以屈原被囚于东皇太乙庙后高吟的一长段《雷电颂》掀起全剧的高潮:“炸裂呀,我的身体!炸裂呀,宇宙!……”俨然是《女神》的再现。
主要因为这种强烈的政治批判意味,此剧在演出时引起社会轰动。
揭秘郭沫若的私生活
揭秘郭沫若的私生活揭秘郭沫若的私生活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出身地主兼商人家庭。
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
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在起义南下途中参加中共。
1928年因受蒋介石通缉自动脱党,逃亡到日本。
1958年重新入党。
曾任文联主席、政务院副总理、中科院院长、人大副委员长、政协副主席、九至十一届中央委员。
在文学、诗歌、剧作、历史、考古、古文字多有建树,著作甚丰,留下千余万字的著作。
在他86岁去世时,先后三位妻子尚在人世。
原配张琼华(-1980)、日本姑娘佐藤富子(郭安娜-1994)、演员于立群(-1979)。
后人评他政治投机、逢场作戏、出卖朋友,背叛爱情。
图——(左)郭沫若(中)郭沫若原配-张琼华。
1912年郭与大他2岁的小脚女人张琼华,经父母包办结婚,新婚后5天,郭远走他乡,26年后再相见。
张独守空房,终身不嫁。
郭死后2年,1980年去世,享年90岁。
——(右)郭沫若情人-彭漪兰(安琳)(1908-1979),南昌起义途中的“革命伴侣”,1927年10月底,起义失败后回到上海,在内山书店楼上同郭度过短时“蜜月”后被抛弃。
图为99岁的彭猗兰老人。
郭沫若有婚外情人三五个:彭漪兰(安琳)。
徐亦定(1907-),郭的恋人,1925年他们曾在杭州烟霞洞同居一周,暑期结束后,郭沫若写了一篇长诗《瓶》,其中主人翁即为徐亦定。
此后,即被郭抛弃。
徐后嫁给成仿吾的侄子。
黄定慧(黄慕兰)(1906-),郭的早年密友,大革命时期的一代风流,武汉市党部妇女部长,1955年因潘汉年一案被捕入狱。
1980年平反,任上海市政府参事室参事;妓女×,姓名不详,只知太过多情,将性病传染给了郭沫若,并殃及安娜。
还有于立忱,于立群的胞姊,被抛弃后自杀。
(左图)安娜。
(右图)郭沫若与安娜及他们的5个子女。
1916年,郭在日本留学时与年仅22岁的日本姑娘、护士佐藤富子同居,生四儿一女,改名郭安娜。
郭沫若开挖帝陵的故事
郭沫若开挖帝陵的故事
你可能说的是郭沫若主张发掘明定陵这件事。
咱就来说说这事儿。
郭沫若啊,那在当时是个挺有名气的文化人儿。
他对考古有着特别浓厚的兴趣,那股子热情就像着了魔似的。
当时呢,他就特别想打开古代皇帝的陵墓来一探究竟,这明定陵就被他盯上了。
于是呢,在他的积极推动下,就真的开始发掘定陵了。
这一挖可不得了啊,就像打开了一个装满各种秘密的大盒子。
可是呢,那时候的技术水平和保护意识都还不咋够。
刚打开陵墓的时候,大家都被里面那些精美绝伦的文物给惊到了,什么金银珠宝、绫罗绸缎,那是应有尽有。
但是坏就坏在,文物一接触到外界的空气啊,就像脆弱的小生命受到了大惊吓,好多绸缎瞬间就化成了粉末,金银器也开始被腐蚀,那些本来可以好好保存下来,让咱们现在能更清楚地了解古代文化的宝贝,就这么在大家眼皮子底下变得惨不忍睹。
这就像一场考古界的大悲剧,本来是想探索历史,结果却因为准备不足,差点把这些历史的见证者给毁了。
这件事儿之后啊,大家可就长了记性,知道对于古墓发掘得慎之又慎,不能再这么莽撞行事了。
这也算是郭沫若因为一时心急热情而引发的一个让人唏嘘不已的故事。
不过咱也知道他的初衷也是为了研究历史,只是这事儿办得有点太冒失啦。
郭沫若一生只在莆田呆了2天1夜,他究竟做了哪些事?
郭沫若一生只在莆田呆了2天1夜,他究竟做了哪些事?郭沫若到莆田的一些故事文:许凯声图:网络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在人世间的86个春秋中,只有两个昼夜的时光是在莆田度过的,却为莆田人民留下了两首非常精美的绚丽诗篇,这两首诗至今仍在莆田大地传颂,是莆田人民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
可有谁知道这两首诗是如何在郭沫若心中对莆田产生的美感而创作出来的呢?/第一站:三清殿/郭沫若(左二)在莆田时光追溯到1962年的初冬,郭沫若一行应福建省文化厅及当时省里的部分领导之邀来福建做为期半个月的传统文化考察,当时福州到厦门的公路刚修通,来莆田只是行程中的驿站,郭沫若下榻的地方是当时刚落成的县委高干招待所,相当于现在的“五星”级酒店。
三清殿根据当时人回忆,11月12日下午约2时许,郭老一行和陪同人员,从城关剧场现城隍庙前下车步行,经从西湖小桥边折路而下,走进当年的莆田师范大门(即今旧四中),参观三清殿。
当时有公安干警随侍护卫,接待人员只能断后尾随或站在远处观望,但见郭老精神焕发,步履安详,随行人员有他的夫人于立群、女儿和秘书等;省、地、县各级陪同的领导和记者十多人,有省文化局副局长蔡大燮,县长原鲁山,还有一位当年任县教育科副科长的莆田史学界老前辈陈长城,他与郭老边走边谈话。
三清殿内莆田师范校长林淑娴、校团支书吴大昌等十来位领导和教师,在校门口欢迎郭老一行,宾主一一握手。
据陈长城说,郭老在三清殿里观察非常细致入微。
他对三清殿古建特殊和价值总的评价是:“这是古代莆田人民智慧与血汗的结晶,不愧是莆田县现存古建艺术瑰宝之一。
唐代遗迹不大明显,建筑结构是宋时风格,但经过历代重修改建,有些是走了样了。
宋代风格是这座古建艺术瑰宝中的瑰宝”。
宋徽宗手书瘦金体在与三清殿并排的东院观看许多宋碑时,郭老对那块宋徽宗赵佶手书瘦金体的《神霄玉清万寿宫碑》特别感兴趣;他观看了又观看,摩挲又摩挲,久久不忍离去,并对于立群说:“这一块也是这些碑刻瑰宝中的瑰宝!”“是呀,笔记遒美,是研究书法艺术和道教历史的珍贵资料!”于立群说。
郭沫若是个怎样的人
郭沫若是个怎样的⼈ 郭沫若作为⼀位⼤⽂豪,看过的书⽐可以垒座⼭,所学的知识超越⼀般⼈,可是就这样⼀个⼈才,他的⼈品却⼜是另⼀番景象。
下⾯是店铺搜集整理的郭沫若是个怎样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郭沫若是个怎样的⼈ ⾸先,在情感⽅⾯,郭沫若不是⼀个很专情的⼈,他的⽼婆就有三位,更别提那些不知道的了,那些被他吸引的⼥⼦在被郭沫若抛弃后,有⼀些想不开便⾃杀了,看到这些,瞬间觉得郭沫若的⼈品是真的不太好。
他只是学习了知识却没有把正确是知识运⽤到⽣活中,也可以看出郭沫若的三观有点不符合常规。
郭沫若还是⼀个说话与⾏动不⼀致的⼈,在国民党与共产党对⽴阶段,他看到国民党⽐共产党有优势,他便投靠到国民党,可是这之前他可是指着名字骂过蒋介⽯的,现在⼜向蒋介⽯说好话来接受他。
在_期间,他不去了解内部情况,便直接投靠到⽑主席除四旧的队伍⾥,写信夸赞江青,可是不久在_后,他⼜庆贺_的⽡解。
这就是郭沫若政治⽅⾯的表现,他就是⼀个现实⽣活中的⼩⼈物,仗着哪边势⼒⼤他就倒向哪边。
可见他的⼈品真不是别⼈对他的诬陷。
郭沫若是⽆耻⽂⼈ 就史事资料来看,郭沫若“⽆耻⽂⼈”形象则体现在以下⽅⾯。
⾸先是见风使舵。
郭沫若本来是信仰共产党,可是他的信仰却不像是真的,因为他在共产党和国民党两派之间游⾛,不会在共产党需要帮助的时候声援共产党,⽽更多的确实偏向国民党,⼜⼀次蒋介⽯在南京⽽周恩来在上海,郭沫若主动前往南京想要拜访蒋介⽯,却对周没有什么表态。
⽽郭沫若⽆耻⽂⼈的第⼆点体现在卖友求荣上。
郭沫若参见南昌起义却没有成功,就邀请鲁迅和他⼀起抨击旧社会,鲁迅同意了,并且主张重新创办“创造周报”,但是后来郭沫若却发表了⼀系列的观点来攻击鲁迅。
这种做法和背后捅⼑根本没有区别,郭沫若和鲁迅的友谊也因为这个事件蒙上了讽刺。
第三个表现郭沫若⽆耻⽂⼈的性格是好⾊软弱。
郭沫若的第⼀次婚姻是⽗母操办的,虽然郭沫若反对,但是却没有离异,张琼华等同于守了⼀辈⼦的活寡。
郭沫若是个意淫大师
郭沫若是个意淫大师郭沫若是个意淫大师郭沫若与鲁迅被誉为我国文化战线的两个旗手,我至今还记得,上现代文学课的教授在讲述郭沫若一章时,不是首先介绍他的文学成就,而是津津有味地描述郭沫若小时候偷看嫂子洗澡的情境,当他看到嫂子雪白的身子时,立即涌起创作的冲动。
在日本,他也多次偷看女友洗澡,那美丽的胴体,让他的写作激情高涨!而郭沫若的小说中,性心理和潜意识描写的章节比比皆是。
写于1922年的的《残春》中有这样一段:——“啊啦,你不要客气了!”说着便缓缓地袒出她的上半身来,走到我的身畔。
她的肉体就好象大理石的雕像,她亸着的两肩,就好象一颗剥了壳的荔枝,胸上的两个乳房微微向上,就好象两朵未开苞的蔷薇花蕾。
我忙立起身来让她坐,她坐下把她一对双子星,圆睁着望着我。
我擦暖我的两手,正要去诊打她的肺尖……主人公去医院看望住院的同学贺君,护士S姑娘听说主人公是医科大学的学生后投来了羡慕的眼光,而S姑娘那青春少女的倩影也使主人公难以忘怀。
是夜,主人公梦中与S姑娘徐徐登上市郊的笔立山峰,在山顶茶亭两人促膝倾谈,相见恨晚,于是出现了文中的场景。
可以想像,假如不是有人叫喊而使梦中止,主人公(实际上是郭沫若)接下来会出现什么生理反应!弗洛伊德认为梦并不是空穴来风,不是毫无意义的,它完全是有意义的精神现象。
实际上是一种愿望的满足,可以算是一种清醒状态下的精神活动的延续。
1916年八月初,郭沫若与日本少女佐藤富子相遇,他望着她娴淑的身姿,一股暖流迅速传遍了全身。
分手后,他给她取了个名字叫“安娜“,每天不停地叫唤,如果收到安娜的来信,他要一遍一遍地抚摸,并不断亲吻字迹,认为其间有着她的体香。
这样的举动,我们可以为他的爱情而感动,但也可以将他的行为看成是变态。
在小说《喀尔美萝姑娘》中,主人公对住在巷内花坛边卖“喀尔美萝”的姑娘产生了极大的好感并暗恋上了她。
她是那么柔媚,那么灵敏,像诗一样美妙,具有西班牙女郎的那种深邃的魅力。
主人公目睹了这位喀尔美萝姑娘后,“感觉着一种不可名状的异样的焦躁”。
郭沫落
郭沫若
诗文名篇
简介
⏹郭沫落(1892.11.16——1978.6.12)
⏹四川乐山人。
⏹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1914年东渡日本留学,原来学医,回国后投身于文艺运动。
⏹1916年开始新诗创作。
⏹五四运动时期,积极从事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
浴海
太阳当顶了!
无限的太平洋鼓奏着男性的音调!
万象森罗,一个圆形舞蹈!
我在这舞蹈场中戏弄波涛!
我的血河海浪同潮,
我的心和日火同烧,
我有生以来的尘垢、秕糠
早已被全盘洗掉!
我如今变了个脱了壳的蝉虫,正在这烈日光中放声叫;
太阳的光威
要把这全宇宙来熔化了!
弟兄门!快快!
快也来戏弄波涛!
趁着我们的血浪还在潮,
趁着我们的心火还在烧,
快把那陈腐了的旧皮囊
全盘洗掉!
新社会的改造
全赖吾曹!
1919年九月间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沫若荒唐风流史郭沫若荒唐风流史文章来源: 史海钩沉于2013-04-24 因雅安地震的震后救助工作,中国红十字会再次成为焦点。
正当红会对外宣布重新调查郭美美事件之时,有英媒披露称,郭美美是原红会副会长郭长江包养的“二奶”。
郭长江则是中国著名文学家郭沫若的儿子。
常言道:有其父必有其子,郭长江的名人父亲郭沫若,就有一段始乱终弃的风流往事。
郭沫若曾经在日本渡过漫长的留学生活,并且,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整整十年,可以说,郭沫若青春最好的时光奉献给了日本。
这个被鲁迅骂作“流氓加才子”的大文豪,由于其文化大革命的骑墙草作风,更加上要把骨灰撒在大寨的做作表现,留给后人诸多诟话。
事情回到1911年的一天,郭沫若接到一封家信,信上说,母亲已给他订了婚。
女家是苏溪镇的张家小姐张琼华,和远房的叔母是亲戚。
因为是门当户对,母亲又亲自去看过本人,说女子人品好,在读书,又是天足。
似乎都合郭沫若的心意,所以没经他本人同意便把婚事办了。
旧式婚姻全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郭沫若不便拒绝,只好趁这一年的年假回故乡草草完婚。
喝了交杯酒后,新郎和新娘才第一次见面。
揭开新娘头上的脸帕时,郭沫若心里怦怦直跳,他屏住呼吸想要看个仔细,但昏昏然只见一双三寸金莲,一对翘天的猩猩鼻孔。
郭沫若在极度失望中返身走出了洞房……张琼华从入门的第一天起,就尝到了“无夫即无主”的难处。
婚后第五天,郁郁寡欢的郭沫若便坐船去成都了。
这一年的暑假他曾回家居住,但每晚都睡在厢房的长凳上,绝不和张琼华同房。
这位被重重封建礼教紧紧束缚的女子,独守闺房,孝敬公婆,对郭沫若从未产生过哀怨的情绪。
1916年8月,在日本东京的圣路加病院,郭沫若认识了年仅22 岁的日本姑娘佐藤富子(即后来的郭安娜)。
佐藤富子的父亲是牧师,母亲出身于日本士族家庭,虽说谈不上富裕,但在明治四十年代能够让女儿接受中等教育并脱离农村走向都市,可以看出佐藤的家族是开明和富有远见的。
当时的郭沫若,是官费留学生,每月从国民政府那里享受33日元的奖学金。
在当时,几个人合租一屋,租金只需1.5日元,而每月的伙食费8.5日元也绰绰有余。
正是在这等宽松的环境下,郭大文豪诗兴大发,并有闲情逸致与佐藤小姐花前月下、甜蜜私语。
应当说,当时两个年轻人走到一起是体现了自由爱情的力量,郭沫若为追求佐藤写了100多封情书,而佐藤小姐陶醉于郭沫若的才华横溢,毅然辞去工作与郭沫若同居,为这,在他们的第一个儿子出世后,佐藤甚至与父母断绝了关系。
这段浪漫甚至富有一些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最终以安娜的人生悲剧而告终。
1978年6月,郭沫若逝世后,安娜甚至连追悼会的新闻报道也没有看。
安娜膝下的子女,对郭沫若更是不敬而远之。
二儿子郭博曾在记者面前这样评价父亲:“对于家庭,郭沫若是个罪人。
”一言既出,四座皆惊。
安娜一家,为何对郭沫若如此感冒?如此不愿谅解呢?现在许多专家学者将原因归结为郭沫若的私生活问题。
确实,郭沫若在个人私生活方面是相当糜烂的,当年他作为官费留学生,在日本拈花惹草,这里不多详述。
典型的案例如:南昌起义途中的“革命伴侣”安琳,1927年10月,起义失败后回到上海,在内山书店楼上两人度过短暂的蜜月时光,后来此事无疾而终,安琳下落不明。
1928年2月24日,郭沫若走投无路,开始了长达10年之久的日本流亡生涯。
在这种险恶背景之下。
支撑家庭生活重担的是无怨无悔的安娜,而郭沫若的六根依旧未能清静,大约在1933年前后,郭沫若在外寻花问柳,染上性病,并且传染给安娜,一时间手足无措,为此不得不写信给恩师小野寺直助先生,恳求他介绍关东地区的专家名医给予治疗。
郭沫若在日本玩得更大的当属和于立忱之间的一段情。
于立忱出身于名门,是民国初年要人岑春煊的外甥女。
出身于书香门第的于立忱,亭亭玉立,大家闰秀。
作为《大公报》记者,大约在1934年被报社派驻东京。
在东京的日子里,郭、于两人过从甚密,据说于立忱后来参加东京的示威,高喊反日口号,被日方驱逐。
在回上海不久的1937年5月,于立忱突然自杀,留下了“如此家园、如此社会、如此自身、无能为力矣”的绝命词。
于立忱之死,至今仍是一个迷,但与郭沫若有密切关系,这点不容置疑。
据谢冰莹的回忆,于立忱曾经为郭沫若而堕胎,郭沫若拼命追求于立忱三年,口口声声称与安娜没有感情,决心要摆脱安娜,但于立忱怀孕后,郭态度突然改变,吞吞吐吐敷衍。
于立忱由此大彻大悟,明白郭原来是这么一个人格扫地的人物。
谢冰莹的回忆是一家孤证,可信度如何,仍有待继续考证。
但于立忱的自杀,是郭沫若一块难以摆脱的心病。
郭回国第四天,就前往中国公墓凭吊于立忱,并很快与其妹妹于立群相识,当于立群将于立忱的遗诗转交郭沫若时,郭沫若双手微颤,竟一句话也说不出。
出于对于立忱的负疚之情,郭沫若坦言要将爱她姐姐之心转移到于立群身上。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郭沫若对于立忱是投入得很深的。
因为于立忱的关系,郭沫若对《大公报》的感情变得相当复杂。
起初郭对《大公报》欣赏有加,后来《大公报》当家人张季鸾追求于立忱,郭非常感冒,两人遂成为“情敌”,郭就再也没有说过《大公报》一句好话。
于立忱既逝,抗战期间张季鸾和《大公报》主编王芸生到武汉,郭陪同游玩,正当小船离开小岛之际,王芸生开玩笑说:“郭先生,可不要脚踩两只船啊”。
一语双关,搞得郭沫若“满脸通红”,从此留下对王的愤恨之心。
王芸生在文革期间吃足苦头,这是后话。
有必要指出的是,郭沫若既然如此喜欢于立忱,那又为何临阵脱逃呢?许多人将之归结为郭沫若的家庭责任感,郭沫若曾经也作过诗,说自己就象是只风筝,欲往高处飞,但最终仍有绳子束缚着。
在这里许多学者将之归结为郭沫若的家庭责任心。
但只要看看郭沫若1937年回国后,断绝与安娜一切联系,与于立群再结秦晋之好,就可以看出所谓郭沫若的家庭责任心是虚幻的。
笔者的推测是:不是安娜的贤妻良母,也不是孩子们的嗷嗷待哺牵住了郭沫若的心,而是安娜的日本人身份对郭来说是块有用的挡箭牌。
当时的郭沫若有其算计,如果抛弃安娜投入于立忱的怀抱,那么说不定日本宪兵哪天就会驱逐他们出境。
而当时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对郭的通辑令仍然有效,因此,出于保身的目的,郭沫若选择了留在安娜的身边。
对于郭沫若的风流本性,安娜作为传统的日本女性,抱有相当宽容和忍耐的立场,据郭沫若自己写的文章回忆,安娜当时对郭沫若与安琳之间的“革命伴侣”关系了如指掌。
安娜非常平静地向郭问起此事,郭坦率地承认爱安琳。
安娜望着熟睡的孩子们说,是我阻挡了你们的结婚,如果没有这几个孩子,我会成全你们的。
在男女问题上,安娜的忍耐是有目共睹的,既便是郭后来患性病,即便是郭与于立忱闹得风风雨雨,安娜能忍都忍了,能宽容的也都宽容了。
但人到晚年,安娜及其家人为何要“冷眼”面对郭沫若呢?这其中仍有隐情。
1937年,郭沫若获得蒋介石的恩赦,终于可以返回中国。
蒋介石为何宽恕他,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但可信度比较高的一种是:郭沫若在甲骨、金文研究方面的成就引起了日本政界颇具发言力的元老西园寺公望的注意。
1934年上海《社会新闻》第七卷第四期就曾刊出《郭沫若受知西园寺》一文,称西园寺十分赞赏郭的古文字研究才能,特地在别墅中亲自设宴招待郭等等。
1937年,国民党内的亲日派张群、何应钦等人希望进一步沟通与日本的关系,郭沫若与西园寺的特殊管道或许派得上用场。
因此请示蒋介石取消对郭沫若的通缉令,让他回国再作安排。
郭沫若接此消息,乐不可支,回到国内,蒋委员长亲自接见,郭大文豪顿时一股暖流涌上心头,连夜写就美文《蒋委员长会见记》,此文虽不长,但以肉麻的口吻称颂蒋的手是如何的温暖,眼睛是如何的明亮,抗日的决心是如何坚定等等,文革中郭吹捧毛泽东的那一套,在这里已显现雏形。
郭沫若在文章中描绘了他如何依依惜别,如何亲吻安娜的额头,如此凝视熟睡的孩子,如何忍痛抛家弃小投身抗日洪流等等,写得缠绵,写得摧人泪下,有诗为证:又当投笔请缨时,别妇抛雏断藕丝。
去国十年余泪血,登舟三宿见旌旗。
欣将残骨埋诸夏,哭吐精诚赋此诗。
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
郭沫若的这套春秋笔法,安娜在晚年给予明确的否定。
郭沫若是瞒着安娜,偷偷回到了中国。
作为安娜,身为郭家的人,死为郭家的鬼,风风雨雨那么多年,共度难关,对于郭沫若回国抗日的主张,安娜肯定会做出尊重的选择,至少,她决不会将郭沫若出卖给日本宪兵,在这里,郭沫若为何又要如此匆忙地落荒而逃呢?唯一合理的解释是:郭又可以自由自在地回到祖国,安娜这张日本牌,在郭眼里已没有太多的利用价值,当年他想和于立忱结秦晋之好而不可得,这回他终于有了机会。
郭沫若在抗日的崇高口号下,实际上是堂而皇之地将安娜与孩子们无情抛弃掉。
郭沫若回到中国后,马上与于立群搞得火热,在漫长岁月中,他竟未给安娜写过一封信,寄过一文钱,任这群孤儿寡母辗转挣扎,受尽人生磨难。
1947年,《改造日报》记者陆立之在东京见到安娜,当时安娜室徒四壁,空无一物,全家仅靠一点山芋充饥。
安娜悲极哽咽,痛诉郭沫若的无情与冷酷:“鼎堂(郭沫若)不应该是这样。
……他音信全无,把这个家全忘了。
如果说是战争阻隔、信息不能,这也是借口胡说,这里还是不断的有中国人的消息,我就读到过他回去后写的一篇文章叫做《在轰炸中来去》,说自己光荣的见到蒋介石……”安娜的这段哭诉,已明明白白地透露出郭沫若是存心抛弃安娜与孩子这个客观事实。
在这里,有这样一个问题:郭沫若为何要做得如此绝情?如果他要追求爱的自由,当年和安琳、于立忱之间的事,安娜根本就无力阻拦,郭沫若根本无需如此兴师动众。
再说,郭沫若可以甩掉安娜,那五个孩子毕竟是亲骨肉,虎毒不食子,何况人乎!要解开这个谜底,仍需联系当时的政治环境。
郭沫若回国后,他很快积极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创作素材,这是郭从十九路军的指挥者陈铭枢那里听来的。
这素材说的是十九路军有位团长与日本女子结了婚,两人相亲相爱,家庭美满。
“一·二八”事件那天晚上,是他在闸北打响了对日抗战的第一枪。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他决心奔赴国难,与妻子离婚。
在离婚席上,妻子当着证人的面对丈夫说:“你是军人,处在国难严重的时刻,正是你应该效命疆场的时候,请你不要顾虑我……”郭沫若说起这悲剧素材时情绪相当激动,可以想像,这里多多少少渗透着他的影子,但需要指出的是,郭沫若在这里有明显地将抛弃安娜的行为合理化的潜在动机,同时,这对恩爱的团长夫妻,为何一定要走向离婚的结局呢?难道不离婚就不能去抗日吗?在这里,郭沫若没有做出具体的解释,安娜的日本人身份,将给他的未来政治仕途带来负面影响,这点郭沫若有相当的认识,因此,快刀斩乱麻,尽快与于立群结合,彻底切断与安娜的一切联系成了郭沫若自我独善的最佳选择。
知书达礼的大家闺秀安娜,他可以宽恕郭沫若的不检点,但当她彻底明白郭沫若这种自私的本性时,她的忍耐也达到了极限,她至死无法原谅郭沫若,大概在这里可以找到真实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