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的史剧观及其历史剧的美学风貌

合集下载

论郭沫若历史剧的浪漫主义特色

论郭沫若历史剧的浪漫主义特色

论郭沫若历史剧的浪漫主义特色
郭沫若(1917-2007)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剧作家,他的历史剧作品通常被视为浪漫主义风格。

浪漫主义是一种文学流派,其特色是强调情感、憧憬、理想和浪漫,主张通过艺术来表达对理想的追求。

郭沫若的历史剧作品借鉴了浪漫主义的精神,在历史背景下发扬了人性、描绘了个性、表现了情感。

他的历史剧作品经常以浪漫化的方式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强调和了历史与艺术的关系,将历史人物的命运、思想、感情和精神展现得生动、细腻。

郭沫若的历史剧作品以其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吸引了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喜爱。

同时,郭沫若的历史剧作品也被视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他笔下的历史人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

他的历史剧作品既记录了历史,又提醒我们要坚守传统文化的精髓。

概述郭沫若历史剧创作中“诗剧合一”特点

概述郭沫若历史剧创作中“诗剧合一”特点

概述郭沫若历史剧创作中“诗剧合一”特点郭沫若主张“借着古人的皮毛来说自己的话”来进行历史剧的创作,而身为诗人的作家,其历史剧具有独特的“诗剧合一”特点。

(1)强调历史剧的主观性与抒情性,表现了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个性郭沫若总是把自己主观的思想、情感、心理,以至生活体验,熔铸到历史人物身上。

他所努力的,是“于我所解释的古人心理中”,“寻出”与自己内心的契合点,达到“内部的一致”,剧作家在历史剧中表现古人,同时也表现了自己。

《屈原》里的“雷电颂”完全是郭沫若式的自我倾诉,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郭沫若笔下的屈原就是他自己。

主要表现为内在的强烈的抒情性。

兼具剧作家与诗人两种气质的郭沫若,在其历史剧创作中,十分注意在大起大落的戏剧冲突中,激化人物的内心情感,逐渐推向高潮,最后以长篇抒情独白的方式喷泻而出,以达到最大限度的戏剧和抒情效果。

在戏剧进展过程中,不仅紧张曲折的情节、尖锐的性格冲突吸引着观众,更有一股层层推进的感情激流振荡着观众的心灵:戏剧与诗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2)以诗化的语言写历史剧郭沫若的历史剧中,往往穿插着大量的民歌和抒情诗,有的根据剧情的发展反复出现,有的则直接由主人公反复吟诵,如《屈原》中的《橘颂》和《雷电颂》,《棠棣之花》中的《北行诗》,《南冠草》中的《大哀赋》,《虎符》中的《赞颂歌》等。

这些抒情的诗和歌不仅渲染了氛围,突出了人物性格,强化了剧本主题,而且其本身已经融为整个剧本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如若没有《橘颂》和《雷电颂》,《屈原》一剧将大失光彩。

郭沫若还善于在史剧中运用富有韵味的长篇独白以充分揭示人物丰满复杂的内心世界,而剧中人物的对白以及作者的叙述语言也充满了音乐的节奏和诗的激情,这种诗化的语言显示了郭沫若独有的诗剧合一的特色。

论郭沫若历史剧的戏剧性

论郭沫若历史剧的戏剧性

论郭沫若历史剧的戏剧性郭沫若是中国文坛上极富争议的人物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等,其中历史剧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他创作的历史剧具有浓重的革命意义和强烈的戏剧性,深受广大读者和观众的喜爱。

本篇论文将从戏剧性的角度来分析郭沫若的历史剧,探讨其中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提纲:1. 郭沫若及其历史剧介绍1.1 郭沫若生平简介1.2 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特点2. 历史剧的定义与特征分析2.1 现代历史剧的起源与发展2.2 历史剧的创作特征和审美特点3. 剧本结构和情节分析3.1 剧本结构的基本元素3.2 情节的设置与推进4. 角色刻画4.1 角色的形象构建方法4.2 人物性格塑造和情感表达5. 台词和语言表现5.1 台词质量的评价标准5.2 语言表现的审美特点和风格6. 艺术手法与表现技巧6.1 营造气氛的手法及效果6.2 运用舞台美术和灯光效果增强戏剧效果7. 历史剧的创作主题与文化内涵7.1 以历史为题材有何特点和优势7.2 探究历史剧背景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8. 历史剧的价值和意义分析8.1 历史剧的文化传承和教育意义8.2 历史剧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成就9. 结语9.1 对郭沫若历史剧的评价9.2 历史剧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和前景展望1. 郭沫若及其历史剧介绍在本部分,我们会介绍郭沫若的生平简介,然后是他的历史剧创作特点。

这两点十分重要,因为只有了解到他的创作经历和创作特点,我们才能更好地评估他的作品和思想。

2. 历史剧的定义与特征分析在这个部分,我们将首先探讨现代历史剧的起源和发展,然后会分析历史剧的创作特征和审美特点。

这一点很关键,因为只有了解到历史剧的特征和审美价值,我们才能更好地看到郭沫若历史剧的价值。

3. 剧本结构和情节分析在这个部分,我们将分析剧本结构的基本元素,以及情节的设置和推进。

这两点非常重要,因为这些是一个成功的剧本所必须具备的关键元素。

4. 角色刻画在这个部分,我们将分析角色的形象构建方法和人物性格塑造和情感表达。

郭沫若历史剧《虎符》的美学赏析

郭沫若历史剧《虎符》的美学赏析

郭沫若历史剧《虎符》的美学赏析郭沫若是一位极具创造力的天才诗人和剧作家,他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的优秀作品,今天就让我来向大家介绍他的一部代表作——《虎符》。

这部作品以春秋时期秦、魏之间的战争为背景,描写了信陵君用计窃取兵权,继而带兵抗秦保卫国土的故事。

这部作品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学生必读的经典名著。

那么,究竟它有哪些独特之处呢?首先,整个戏曲都洋溢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充满了传奇性与神秘感。

《虎符》,顾名思义,讲述的便是“虎符”这样一件东西引发出的一段历史故事:公元前257年,秦军攻打赵国都城邯郸,魏王派人送去了“虎符”。

信陵君怀疑魏王的阴谋,假意奉命领兵前往救赵,却暗中派人调兵遣将。

回来后,他听从宾客们的意见,设下埋伏,夺回了兵权。

这个故事虽然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但因为有了神秘的“虎符”和秦、魏二国间扑朔迷离的关系,还是吸引了无数青少年读者,因此,它也得到了“战国第一奇书”的美誉。

而实际上,从戏曲开始不久,郭沫若就已经深谙戏剧创作的规律了。

可以说,《虎符》是郭沫若借鉴了“楚汉战争”、“垓下之战”等历史题材,融合了自己多年的战争题材创作经验,进行大胆创新后完成的一部战争戏。

它通过信陵君窃兵救赵,又在不经意间重夺兵权的故事,热情讴歌了信陵君爱国、正直的高尚品质。

其次,郭沫若笔下的信陵君,是个超凡脱俗的“完人”形象。

他既有“大盗”如孔丘、曹刿、墨翟等人身上的某些缺点,同时也具备了他们所没有的优点:文采风流,心胸宽广,急人所急,爱人所爱,重情重义……这使他与众不同,魅力四射。

再加上他接连几次的神机妙算,“窃符救赵”“窃符止兵”等,也令他成了战国时期“智慧的化身”。

在《虎符》里,郭沫若充分运用“影子的艺术手法”,将信陵君刻画成一个十分丰满、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

他英勇果敢,足智多谋,拥有坚强的意志,宽阔的胸襟,充满悲悯和人道精神,具有伟大的情操和良好的教养。

而且他聪明机智,颇有谋略,具有艺术才能,能言善辩,能把握局势,洞察时机,准确判断对自己最有利的方案并予以实施。

《中国现代文学史》郭沫若的主要考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郭沫若的主要考点

郭沫若的主要考点1、为什么说《女神》真正开创了现代新诗的格局关键点:①思想内容:充分展示了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包括对旧事物的批判,创新精神和更新意识的歌颂,以及充满叛逆精神的自我形象的塑造)②艺术特点:浓烈醇厚的浪漫主义抒情特色(火山爆发式的激情和狂飙突进般的气概;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绚丽浓厚的色彩;外在形式上真正实现了“诗体的大解放”)2、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理论及实践成就(07年考过相关内容)关键点:①理论观点:历史悲剧和对历史题材的再创性理论观点②整体艺术风格(选材和剪裁上的独到性;重塑人物的主观性色彩;浓烈的抒情色彩和沉郁的悲剧气氛)【《女神》】于1921年出版的《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全面展示出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的白话自由体新诗集。

许多人通过它强烈地感受到:原来新诗是可以这样写的。

一、《女神》的思想内容:《女神》以其饱满激昂的情绪充分传达了五四时代高扬科学民主、反对封建专制、主张个性解放的时代特质,集中强烈地体现了狂飙突进、焚旧铸新、无所畏惧的时代精神,整部诗集充满了对社会黑暗的深恶痛绝和势不两立,无情揭露了世间的不平、污浊与腐朽,表达了诗人向旧制度和旧世界勇敢挑战的气概。

1、对旧事物的批判。

在《凤凰涅磐》中,诗人借凤凰的哀歌面对“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茫茫宇宙”,发出了强烈的诅咒和质问。

于是诗人化作“一条天狗”,“把月来吞了”,“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把全宇宙来吞了”。

需要指出的是,诗人对旧事物的批判并不只是针对某些个别的社会现象,而是一切阻碍社会进步的旧事物,是整个的旧宇宙,包括旧中国,这其中还特别包括诗人的“旧我”。

虽然当时也有许多进步诗人写过向往光明的诗歌,但像这样敢于同旧世界决裂、敢于向旧世界宣战,充满着创造的信心和乐观精神、充满着英雄气概和革命理想主义的诗篇却很少见到。

2、充溢着热情的创造精神和更新意识。

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成就

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成就

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成就郭沫若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和革命家,他被广泛认为是现代中国文学和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

郭沫若的历史剧作为其创作中最为著名和重要的一部分,一直引领着中国历史剧的发展,并为中国文化艺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这里从几个方面展开讲述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成就。

一、对历史事件的真实再现郭沫若历史剧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历史事件的真实再现。

他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精准把握和深刻描绘,为观众带来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感受。

例如,他的《智取威虎山》精确再现了解放军攻占威虎山的历史过程,打造出一个完整的历史时空,展现出革命先辈们的英勇斗争和智慧战斗。

二、情感丰富、人物鲜明作为文学家,郭沫若擅长刻画人物,产生了大量的精彩角色。

他的历史剧细致生动,通过对人物的形象和个性的描绘,让观众产生共鸣,全面感知人类群体情感。

例如,他的《汉宫秋》中的王昭君、《长城》中的科技倡导者杨八姐、《黄山大帝》的黄山公、《神秘的嘉楠》中的花园老师以及《屈原》中的屈原,是具有典型性、鲜明个性脍炙人口的历史人物。

三、语言充实、戏剧性突出郭沫若历史剧的语言充实、戏剧性突出,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和观赏性。

他的台词朴实无华,但极富表现力,显示出戏剧独特的创造性和思想性。

他的历史剧充满了情感生动的表达和强烈的历史感受,充分体现了语言和文学的艺术光辉。

四、思想前卫,艺术创新郭沫若历史剧还表现出其思想前卫、艺术创新的一面。

他的作品充分展示了革命的思想、宏伟的理想,以及追求自由、人性、艺术的精神内核。

他通过精细的构思和深入的阐释表现了艺术的创新精神。

总的来说,郭沫若历史剧通过对历史的以及历史人物的概括和刻画,表达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和艺术的美,充分体现了其在艺术创作和思想表达方面的独特性和价值。

郭沫若的史剧观及其历史剧的美学风貌_杨菲

郭沫若的史剧观及其历史剧的美学风貌_杨菲

[收稿日期] 2008-01-16[作者简介] 杨菲(1964-),男,广东信宜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第9卷第2期2008年4月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9No.2Apr.2008郭沫若的史剧观及其历史剧的美学风貌杨 菲(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摘 要] 郭沫若的历史剧是我国现当代戏剧创作领域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郭沫若的史剧观可从其有关论述和史剧创作中去探寻。

它大致包含三个紧密结合的要点:浪漫主义的表现;现实主义的本质;战斗意志的张扬。

郭沫若史剧观的形成有时代和个人的因素。

郭沫若的史剧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史剧创作的独特手法,并进而形成其史剧作品鲜明的美学风貌:激情澎湃,诗意浓郁;崇高悲壮,韵味纯厚;政治性强,古为今用。

[关键词] 郭沫若; 史剧观; 历史剧; 审美特征[中图分类号] I207.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755(2008)02-0079-04郭沫若是我国现当代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文化伟人。

他一生中创作了十多部历史剧,曾经产生过重大的社会影响。

5三个叛逆的女性6(5卓文君6、5王昭君6、5聂6)张扬了/五四0的时代精神,也显示了郭沫若历史剧艺术风貌的端倪。

[1]以5屈原6为杰出代表的抗战时期创作的六部历史剧,不仅奠定了他在中国剧坛上的崇高地位,也标志着当时我国戏剧创作领域中的最高水平。

解放后,郭沫若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又成功地创作出5蔡文姬6等三部历史题材作品。

郭沫若的史剧创作当之无愧地成为我国现当代戏剧创作领域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文拟在统观郭沫若史剧创作的基础上,试图就其史剧观及其史剧作品的整体美学风貌作一初步探讨。

一 郭沫若的史剧观及其成因史剧观是对历史剧的看法和观点,它体现在创作领域,就是对历史剧的一种总体上的感悟和艺术把握。

论郭沫若历史剧的戏剧性

论郭沫若历史剧的戏剧性

论郭沫若历史剧的戏剧性郭沫若,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学作品,其中尤以历史剧在文学界和戏剧界享有盛誉。

本文将通过对郭沫若历史剧的戏剧性进行分析,探讨其在剧本结构、角色形象、舞台效果等方面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

一、引言在现代中国戏剧史上,郭沫若历史剧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史诗般的气质使之成为了当时社会中广受欢迎的剧种之一。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郭沫若历史剧的戏剧性,为读者深入理解该剧种的特点和魅力提供一个全面的议论。

二、背景介绍1.郭沫若及其创作背景2.历史剧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三、郭沫若历史剧的戏剧性特点1. 剧本结构的完整性和紧密性;2. 角色形象的鲜明和多样化;3. 舞台效果的威力和表现力;4. 语言的表达力和韵律美;5. 音乐的厚重感和独特性;6. 社会意义的深刻和丰富性。

四、剧本结构的完整性和紧密性1. 故事情节的合理安排和快节奏的展示;2. 冲突和矛盾的多元化和层次感的丰富性;3. 人物角色的饱满性和复杂性;4. 剧本前后呼应和各个部分之间的连贯性。

五、角色形象的鲜明和多样化1. 主角的奋发和壮志;2. 反派的阴险和狡猾;3. 配角的性格特点和形象特征;4. 群众的群体形象和人群情感。

六、舞台效果的威力和表现力1. 音乐的氛围营造和情绪感染;2. 灯光的多变和情境烘托;3. 舞美的和谐与反差;4. 表演的紧张和自然。

七、语言的表达力和韵律美1. 地方方言和白话文的使用;2. 诗歌语言和武侠语言的融合;3. 话语语气和口吻风格的刻画;4. 韵律节奏和声音拼合的处理。

八、音乐的厚重感和独特性1. 古老曲调和弦式的运用;2. 形象音乐和配合视觉效果的音乐;3. 主题音乐和具象化的情感表达;4. 交响乐和管弦乐的效果运用。

九、社会意义的深刻和丰富性1. 郭沫若历史观的理论启示和文化内涵;2. 人民群众和英雄形象的历史感染力;3. 现实社会与历史事件的联系和解读方法;4. 文化精神与伟大时代思想的融合和表达。

论郭沫若历史剧的戏剧性

论郭沫若历史剧的戏剧性

论郭沫若历史剧的戏剧性郭沫若是中国20世纪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历史剧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

其中,他的历史剧作品具有强烈的戏剧性,这不仅表现在剧本的结构和创作手法上,更体现在演员的表演和观众的感受上。

本文将从以下九个方面探讨郭沫若历史剧的戏剧性。

一、历史人物的塑造郭沫若历史剧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塑造,展现了与时代相关的生命力和生机。

他通过笔触刻画人物的思想、行为、情感,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使历史人物具有鲜活的生命性和戏剧性。

二、剧本结构的合理性郭沫若历史剧的剧本结构合理,情节的铺陈与发展有条不紊,通过恰当的铺垫和悬念的处理,悬疑性和戏剧性得以体现和提高。

三、舞台效果的营造郭沫若历史剧的舞台效果营造细腻而富有感染力。

他借助视觉艺术、音乐、服化道等手段,刻画画面效果,使得历史剧的戏剧性得以突显。

四、对话方式的独特性郭沫若历史剧的对话方式独特,通过对语言的运用和对话的编排,使得剧中人物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情节得以更加丰富和有趣。

五、配乐的作用郭沫若历史剧的配乐作用明显,通过音乐的表现形式和情感张力,使得剧情得以加强和突出,观众的情绪也得以更好地引导和激发。

六、文化背景的呈现郭沫若历史剧的文化背景呈现清晰,他将历史时代与当下社会联系起来,使得作品更富有时代感和生命力,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感召力。

七、人性的表现郭沫若历史剧对人性的描绘也是其戏剧性的一个重要体现。

他通过对人类困境和命运的把握,展现出人性内在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八、历史事件的再现郭沫若历史剧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重新演绎和再现,使得历史事件更富有戏剧性和感染力。

他将历史事件放在具体的时空背景之中,诠释历史事件的发生、演变和影响。

九、观众反响的影响郭沫若历史剧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其剧作的戏剧性也受到了观众反响的影响。

他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感悟,创作出富有生命力和生命感的历史剧作品,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和赞誉。

从六大史剧看郭沫若的悲剧观

从六大史剧看郭沫若的悲剧观

到兴 奋 的愉 快 的一 种组 合 , 管它 本来 不 是快 感 , 尽
然 而 一 切 快 感 却 更 广 泛 地 为 敏 感 的 心 灵 所 偏 爱 。”引 ’ 【一 ‘ ’ 见席 勒所 强调 的崇 高 感 的 自由 , 可 是 指 在 我 们 感 性 的 生 命 力 受 到 阻 滞 和 局 限 时 ,我 “
价 值 与 艺 术 成 就 己 经 举 世 公 认 ,但 对 其 审 美 特 质 作 总体 上 的探 讨 还很 不 够 。我个 人认 为在 这六 部
代 表 性 的作 品 中 总 体 体 现 的 审 美 风 格 是 “ 高 的 崇 历 史 悲 剧 美 ” 郭 沫 若 这 六 部 史 剧 虽 然 全 部 采 用 了 。
中 图分 类 号 : 0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 3 7 2 ( 09 0 — 09 0 I 6 2 A 10 — 2 5 2 0 )4 0 6 — 5
郭 沫 若 抗 战 期 间 创 作 的 六 大 历 史 剧 的 社 会 学
了深 刻 的分 析 并 指 出 :天地 间绝 没 有 任 何 事 物 , “ 我 们 不 能 或 不 必 在 它 里 面 指 出 矛 盾 或 相 反 的 特 性 ” 【一 盾 的 绝 对 性 、 遍 性 的 论 点 作 为 他 探 。2 l 矛 ( 普 讨 悲 剧 的 哲 学 基 础 ,并 认 为 艺 术 中 的 矛 盾 冲 突 是 生 活 中 矛 盾 冲 突 的 反 映 ,从 而 从 三 个 方 面 具 体 地 分 析 了 艺 术 戏 剧 冲 突 的 内 容 和 存 在 形 式 。 席 勒 在 美 学 史 上 是 较 早 自觉 地 把 悲 剧 与 崇 高 范 畴 联 系 起 来 的 美 学 家 ,认 为 美 感 中 的 自 由来 自于 感 性 冲 动 和 理 性 法 则 的 和 谐 相 处 , “ 高 感 是 一 种 混 合 的 而 崇 情 感 。 是 表 现 最 高 程 度 恐 惧 的 痛 苦 , 能 够 提 高 它 与

郭沫若是如何论历史剧

郭沫若是如何论历史剧

郭沫若是如何论历史剧 郭沫若 他认为历史剧毕竟是戏, 应划入艺术范畴。

历史剧既然是艺术而不是历史教 科书,作者就有想象和虚构的权利。

从 1920 年 9 月开始,郭沫若在写十多部历史剧的同时,还发表了一系列以 创作谈方式出现的有关历史剧的文章,在不少问题上触及了历史剧创作的规律。

郭沫若对历史剧的看法, 有一个发展过程。

从“五四”到北伐战 争前,他的历史剧理论以倡导积极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著称。

抗日战争后,当他 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时, 他的历史剧理论出现了新的飞跃。

1949 年后, 他又写了(或 由别人整理)《序俄文译本史剧〈屈原〉》(1950 年 10 月)、《谈〈屈原〉剧本 中的宋玉》(1953 年 9 月)、《由〈虎符〉说到悲剧精神》(1951 年 7 月)、 《为〈虎符〉的演出题句》(1956 年 12 月)、《〈蔡文姬〉序》(1959 年 7 月)、 《谈〈蔡文姬〉的创作》(1959 年 2 月)、《我怎样写〈武则天〉》(1960 年 8 月)、《〈武则天〉序》(1962 年 6 月)、《谈戏剧创作》(1958 年 6 月)等文章, 进一步丰富和补充了他原有的历史剧理论。

20 世纪 60 年代,戏剧界展开过一场历史剧是 “ 历史 ” 还是 “艺术”的争论。

郭沫若虽然没有直接参与论战, 但从他的一贯论述 看,他认为历史剧毕竟是戏,应划入艺术范畴。

他在谈《武则天》时说:“ 我依然相信两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诗学》中所说过的话,‘诗 人的任务不在叙述实在的事情, 而在叙述可能的——依据真实性、 必 然性可能发生的事件。

史家和诗家毕竟不同’。

”在古希腊,诗包括 戏剧。

(6)郭沫若历史剧

(6)郭沫若历史剧

从传统的命运悲剧到现代的性格悲剧: 从传统的命运悲剧到现代的性格悲剧:反对夫权与王权
《咏怀古迹》 咏怀古迹》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下魂. 环佩空归月下魂. 千载琵琶做胡语, 千载琵琶做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分明怨恨曲中论.
郭沫若在历史和现实之间找到了相通之处,开始了大胆的 取舍和创作:在历史事实和人物设置上进行了改动. 一是在人物创造上,他虚构出了历史上所没有的人物,婵 娟便是其中的一个,婵娟是作为屈原夫人的陪嫁使女的身 份出现的.二是人物之间的关系上,做了改动,他把子兰 当作是南后郑袖的儿子,同时也是屈原的学生. 屈原与上官大夫靳尚 屈原与南后郑袖
《屈原》 屈原》
《屈原》的创作正是体现了郭沫若 屈原》 新的历史剧的创作理念的,在大 量掌握历史事实基础上把握历史 精神,做到失事求似 精神,做到失事求似. 失事求似. 首先是对于屈原所处时代的看法 : 战国时代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 同时也是一个悲剧的时代. 其次是关于屈原的人格和精神的考 察:对于国族的忠烈,屈原始终 是一个忠心耿耿的民族诗人,有 着爱人民,反奸佞的精神.
三个叛逆的女性
郭沫若在1923年创作了《卓文君》 郭沫若在1923年创作了《卓文君》和《王昭 君》,这两部剧作与1925年创作的《聂嫈》 ,这两部剧作与1925年创作的《聂嫈》 合集为《三个叛逆的女性》 合集为《三个叛逆的女性》. 郭沫若原想从历史人物中选取三个具有叛逆 性格的女性,塑造" 性格的女性,塑造"在家不必从父,出嫁 不必从夫,夫死不必从子" 不必从夫,夫死不必从子"的三个妇女形 象.以反封建礼教的束缚,弘扬叛逆的精 神,提倡女性解放为题旨.后来蔡文姬没 有及时写出来而写创作出了聂嫈,同样是 做为一个反抗的女性形象出现的.

论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的诗性特征

论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的诗性特征

论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的诗性特征郭沫若一生在文艺方面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与戏剧两个方面。

郭沫若在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时,使诗歌与戏剧这两种文体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形成了诗有剧的内涵、剧有诗的意境这一艺术风格。

历史剧《屈原》便是这种诗性美学品格的集中体现,这些诗性品格在《屈原》中以情绪诗学、抑扬顿挫的节奏感、气势磅礴的意境美三个方面呈现出来。

标签:《屈原》;诗性特征一、情绪诗学“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郭沫若所创作的文学作品蕴含着强烈的个人情感,是情感的表达与宣泄,这种文学作品的创作手法称为情绪诗学,郭沫若自己也给情绪诗学做了一个总结: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这里的“情调”与情绪同义。

郭沫若将情绪诗学渗透到历史剧的各个方面,当他进行历史剧的创作时,在不违背历史故事的前提下,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个人感受来进行。

历史语境的岌岌可危逼得郭沫若满腔的报国热忱不吐不快,在这种厚重的社会焦虑作用下,他澎湃的情感浪潮汹涌地闯入戏剧体裁,并带着千钧之力,摧毁了传统、现代戏剧以叙事为主导的藩篱,构建起自己以情绪为主导的新的戏剧模式。

在《屈原》中,我们感受最深的便是以情绪带动情节的发展。

创作之前,《屈原》没有一个完整的框架,郭沫若以强烈的个人情感推动剧本的创作,在写作的过程中,各幕和各个情节随着情绪而涌现出来,直到内心平静为止。

当内心重回平静时,情绪消失,灵感随之消散,文章则趋于完善。

《屈原》中所有的矛盾都指向屈原,所有人生的不幸都集中一天发生:仕途夭折,失去楚王的信任与重用;弄神招魂,失去邻居的信任和在百姓中的威望;诬陷讽刺,失去心中的希望与寄托:爱徒宋玉离他而去投向楚王与南后的怀抱。

失意,悲愤,痛苦百感交集于屈原一身,这些情感一直堆积在屈原心中,不能释怀,直到最后,在剧作的高潮部分,通过《雷电颂》这一长篇抒情散文才使内心的情感得以宣泄。

《屈原》情节的处理原则和方法,都是围绕如何使屈原受到的侮辱最多,如何使情感压迫的更久、堆积的更多而进行展开的,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屈原的个人情感逐渐增强,情感成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力量。

历史剧《屈原》的艺术特色

历史剧《屈原》的艺术特色

历史剧《屈原》的艺术特色《屈原》是郭沫若历史剧的代表作,取得了能够代表一个时代的思想艺术成就,最鲜明地体现了郭沫若历史剧的创作特色。

①富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和浪漫主义气息。

郭沫若的历史剧虽然是以历史真实为基础,却又并不拘泥于历史事实,他认为剧作家的任务是在把握历史的精神,而不必为历史的事实所束缚。

在《屈原》的创作中,从主题和人物性格的需要出发,郭沫若舍弃了人物琐碎的生活细节和有损于人物形象的史料,大胆地凸现了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如《橘颂》即为衬托人物的高尚品格,使人物形象更加地崇高。

②以古讽今,具有强烈的时代性、现实针对性和政治尖锐性。

“借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屈原》是一部借古讽今的名作,剧作者把当时的时代愤怒,复活到屈原时代。

他从屈原作为“合纵派”要人与“连横派”的矛盾中,作为国内反秦派领袖与亲秦派的对立中,看到了与40年代初期中国抗日格局的历史相似性。

剧作使用了时代特点的象征、斗争格局的隐喻,敌我力量的类比等多种书法,实现了启发人们总结历史经验、为现实斗争服务的创作目的。

③有浓郁的主观性和抒情色彩,是戏剧的诗。

郭沫若对历史人物进行刻画的依据并不全是史实,他总是把自己的主观思想、感情、心理、以及生活体验,融注到历史人物身上,在其所解释得的古人的心理中找出和他自己内心的契合点,达到“内部的一致”。

《屈原》里的《雷电颂》完全是郭沫若式的自我倾诉,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郭沫若笔下的屈原就是自己,主要表现为内在的强烈的抒情性,兼具剧作家与诗人两种气质的郭沫若。

④结构紧凑、集中。

《屈原》把屈原坎坷悲壮的一生集中在了一天的时间里来加以完成,紧紧围绕爱国和卖国的两条路线的尖锐冲突塑造了屈原的伟大形象,既做到了对战国时代政治风云际变的渲染,又使得实际的政治斗争紧张而激烈,剧情紧凑而集中。

⑤塑造了诗化的历史人物形象。

屈原是诗化的历史人物,郭沫若对历史上的屈原素有研究,他特别看重屈原关爱民生的“仁政”理想,注重“修己以安人”的人格形象和以死报国的崇高气节。

郭沫若历史剧艺术特色

郭沫若历史剧艺术特色

郭沫若历史剧艺术特点(一 )郭沫若以学者、剧作家、诗人这三者的和睦一致,构成了他的历史剧创道标新立异的艺术特点。

当他创作历史剧的时候,他是以科学家、历史学家在做渊博的准备,而以革命诗人在进行丰富的构想,最后再以戏剧家的绚烂风格去落笔。

因此,他的作品才是这样的征引旁博、才华纵横、想象勇敢、联想奇胜。

②这样的评论,是有道理的。

第一,作者拥有渊博的历史知识和独到的历史目光,擅长在错综纷坛的历史现象、甚至各样互相矛盾的史料和看法中鉴识真假、是非分明,提炼出优秀的、独出心裁的看法,作为他历史剧创作的思想基础,使他的剧本的主题思想,拥有一种振聋发聩的力量。

郭沫若历史剧的这一特点,在他解放前的一系列剧作中已经表现了出来。

而在建国后,因为作者思想的更为成熟,也因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用历史唯心主义看法去从头评论历史人物的急迫需要,因此,作者创作上的这一特点是更为突出了,也更具有时代色彩了。

《蔡文姬》和《武则天》的创作,选择了我国历史上受到好多非议的两个优秀人物,给予他们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崇高道德和谋事在人的坚毅信念,把对历史人物的科学评论和表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联合起来,塑造了崭新的历史人物形象。

1 / 3这里,表现了作者向在封建社会中据有绝对优势的正统思想勇敢挑战的精神,也表现了作者新奇而独到的艺术构想。

这样,作者就把他的历史家的目光和剧作家的形象思想活动高度联合起来了。

(二 )其次,浓烈的诗的境界和激烈的浪漫主义的气味,也是构成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特点的一个要素,并且被一般人以为是一个主要的要素。

作者是一个有名的抒怀诗人,他关于诗有特别的敏感,也很擅长在剧中酝酿和组织诗的场面,造成诗的成效。

比如,在《蔡文姬》一剧中,作者把《胡笳十八拍》中很多动人心魄的章句,象明珠同样,镶嵌在剧情发展的重要关隘,大大增强了全剧的诗的氛围和艺术感染力。

特别是在诗章的伴唱运用上,作者不单是把它作为深刻揭露剧中人物心里独白的有力手段,使之成为塑造人物性格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并且把读者和观众更进一步地引向了剧中的规定情境,缩短了历史和现实的距离。

郭沫若历史剧现实批判精神的审美价值——以郭沫若抗战历史剧为例

郭沫若历史剧现实批判精神的审美价值——以郭沫若抗战历史剧为例

美价值。 在选材上 , 郭 沫若历 史剧体现 出了历 史与现实的交融 ; 悲剧精神构成 了郭沫若历史剧 现实批判精神的实质 ;
独 特 的诗 情氛 围是 郭 沫 若 历 史剧 现 实批 判 精 神 的风 格 特 点 。
关键 词 : 郭沫若 ; 抗 战 历 史剧 ; 现 实批 判 精 神 ; 审 美价 值
2 01 4年 6月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 文 社 会科 学 版 )
J o u na r l o f Hu b e i Un i v e  ̄i W o f Ec o n o mi c s f Hu ma n i t i e s a n d S o e i M S c i e n c e s
J u n . 2 0 1 4
Vo l _ 1 1 No . 6
第 1 1 卷 第 6 期
郭沫若历史剧现实批判精神的审美价值
以郭沫若抗 战历史剧为例
杨 宏
( 乐 山师 范 学 院 文学 与新 闻学 院 , 四川 乐 山 6 1 4 0 0 4 ) 摘 要 : 郭 沫 若在 抗 战 时期 创 作 的 六部 历 史剧 是 其 历 史剧 创 作 的代 表 作 品 , 体 现 出 了独 特 的现 实批 判 精 神 的 审
郭 沫 若 的 历 史 剧 在 其 文 学 创 作 中 占据 了重 要 地 位 , 在 抗 战时期创作的六部历史剧又是其代 表作品 , 郭 沫 若 是 著 名 的
浪漫主义诗人 , 又是一位历史学 家 , 这两种身份 , 使 他 成 为 了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性, 郭 沫若 认 为 “ 我 们 在 过 去 的人 类 发 展 的 现 实 里 , 寻求 历 史 的资 料 , 加 以整理后 , 再用形象化 的手法 , 表 现 出那 有 价 值 的 史实 , 使 我 们 更 能认 识 古 代 真 正 过 去 的过 程 。 ”  ̄ ( P 1 5 4 ) 这 就 是 郭 沫 若 创 作 历 史 剧 的 目的 。 其 中“ 有价 值的史实” 在 他 抗 战历 史 剧 创 作 中体 现 得 特 别 明 显 ,郭 沫 若在 分析 评 价 自己抗 战 时期

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特点

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特点

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特点郭沫若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作家、诗人、学者和革命家,他的作品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历史剧等。

其中,郭沫若的历史剧作品具有独特的创作特点,本文将对其进行解释和分析。

郭沫若的历史剧作品注重历史真实性和时代背景的还原。

他通常选择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作为创作题材,如《焦裕禄》、《秦始皇》、《八路军》等。

在创作过程中,他深入研究历史资料,力求做到史实准确,对历史人物的形象塑造和事件的描写都力求还原真实情况。

例如,在《焦裕禄》中,郭沫若通过对焦裕禄生平的深入研究,展现了他在革命斗争和经济建设中的杰出贡献,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郭沫若的历史剧作品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感表达。

他善于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写和对话,展现他们的性格特点、思想感情和内心世界。

他不仅关注历史人物的英雄事迹,更注重展现他们的人性和情感。

在《秦始皇》中,郭沫若通过对秦始皇的塑造,展现了他的聪明才智、权谋手段,同时也揭示了他孤独、焦虑和权力欲望的一面。

这种人物形象的立体化和情感表达,使得郭沫若的历史剧作品更加饱满、生动和有血有肉。

郭沫若的历史剧作品注重对历史事件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他通过历史剧作品,不仅展现了历史人物和事件,更深入探讨了其中的社会背景、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例如,在《八路军》中,郭沫若通过对八路军的战斗和牺牲的描写,揭示了当时中国抗日战争的艰难和残酷,同时也探讨了民族精神、革命理想和人民力量的重要性。

这种对历史事件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使得郭沫若的历史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

郭沫若的历史剧作品注重艺术形式的探索和创新。

他倡导“融合艺术”,将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创造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运用诗歌化的语言和戏剧化的结构,使得历史剧作品富有音乐性和舞台感。

例如,在《焦裕禄》中,郭沫若运用诗歌化的语言和旋律感,使得剧中的对白更具有韵律和感染力。

郭沫若的戏剧作品风格

郭沫若的戏剧作品风格

郭沫若的戏剧作品风格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和文艺理论家,他的戏剧作品风格独特,深受读者和观众的喜爱。

本文将从郭沫若的戏剧作品中探讨他的风格特点。

郭沫若的戏剧作品以历史题材为主,他善于通过戏剧形式展现历史人物和事件,使之更加生动和感人。

他的作品中常常融入了爱情、友情、家庭等情感元素,使得观众在欣赏戏剧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深刻的情感冲击。

郭沫若的戏剧作品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刻画。

他通过对人物的言谈举止、内心独白等手法,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鲜活。

他善于通过对话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情感,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同人物。

郭沫若的戏剧作品语言优美,富有诗意。

他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使得戏剧对白更加生动有力。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押韵、对偶等修辞手法,使得观众在欣赏戏剧的同时也能够享受到文学的美感。

郭沫若的戏剧作品情节紧凑,节奏明快。

他善于运用冲突和转折,使得戏剧情节更加扣人心弦。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悬念和高潮,使得观众在观看戏剧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紧张和兴奋的状态。

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社会意义。

他通过戏剧作品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探讨了人类的命运和价值。

他的作品中常常融入了对社会问题的批判和反思,使得观众在欣赏戏剧的同时也能够思考和反思。

总之,郭沫若的戏剧作品风格独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他通过对历史题材的创作,展现了人物形象的鲜活和情感的深刻。

他的作品语言优美,情节紧凑,思想性强,给观众带来了艺术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

郭沫若的戏剧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瑰宝,也是中国戏剧史上的重要贡献。

郭沫若

郭沫若
第四讲 郭沫若
一、生平思想和美学主张 女神》 二、《女神》 星空》《 》《前茅》《恢复 》《瓶 前茅》《恢复》 三、《星空》《瓶》《前茅》《恢复》 屈原》 四、《屈原》等历史剧的创作
一、生平思想和美学主张
(一)生平和创作
郭沫若( ),原名郭开贞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沫 ),原名郭开贞,号尚武, 若是他的笔名。 若是他的笔名。 1914年到日本留学。阅读了大量的外国思想家的著作和 年到日本留学。 年到日本留学 外国的文学作品,泰戈尔、歌德、 外国的文学作品,泰戈尔、歌德、惠特曼等外国诗人的作 品对他影响很大。在思想上,则受斯宾诺莎的泛神论 泛神论的影 品对他影响很大。在思想上,则受斯宾诺莎的泛神论的影 形成了他青年时期的独立的思想个性和美学观念。 响,形成了他青年时期的独立的思想个性和美学观念。 1919年创作了他的首篇小说《牧羊哀话》; 年创作了他的首篇小说《 年创作了他的首篇小说 牧羊哀话》 1919-1921年间,与田汉、宗白华通信,《三叶集》 年间, 年间 与田汉、宗白华通信, 三叶集》 记录了最早的诗学见解; 记录了最早的诗学见解; 1921年出版《女神》; 年出版《 年出版 女神》 26年开始倡导革命文学并参与后来的论争; 年开始倡导革命文学并参与后来的论争; 年开始倡导革命文学并参与后来的论争 1926年任广东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后参加北伐,任政 年任广东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年任广东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后参加北伐, 治部秘书长、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等职; 治部秘书长、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等职; 1928年流亡日本,转向历史和考古的研究。 年流亡日本, 年流亡日本 转向历史和考古的研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女神》的艺术想象与形式 女神》

郭沫若历史剧观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郭沫若历史剧观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郭沫若历史剧观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田墨【期刊名称】《《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31)005【总页数】4页(P49-52)【关键词】郭沫若历史剧观; 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 悲剧和喜剧【作者】田墨【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文学院河北保定07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风格宏观上是从浪漫主义逐渐转向现实主义,后来又发展为二者相结合,其历史剧观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具体来说,他对于历史剧主人公的选择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考量,对历史真实性的态度非常重视,关于历史剧结局的处理方法也实现了由悲到喜的转变。

他的历史剧观在不同时期都有一定量的变化,而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是多层面的。

有哲学观和文艺思想的影响,有个人经历和实践的影响,也有时代背景和政治局势的影响。

探究郭沫若历史剧观的转变,可以感受其作品的战斗性和开创性。

历史剧的创作由来已久,数量众多。

人们普遍认为历史剧要选取过去发生的真实事件,强调历史真实性。

而郭沫若认为,历史剧的核心应该是剧,然后才是史,历史剧创作是艺术作品而不是教科书,但是历史的精神是必不可少的。

历史剧的创作要对权威史料进行充分研究,在此基础上选取有典型性、矛盾性的事件及人物。

创作中要把握应有的历史真实性,在此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想象和虚构,为历史剧增加艺术性和表现力,再现彼时的社会风貌[1]296-301。

历史剧观在历史剧创作中形成,并对创作起指导作用。

郭沫若的历史剧观不是孤立的、静态的,而是动态的、交互的。

一、郭沫若历史剧观的变化1.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广义的戏剧可以看作是诗歌的一个种类,郭沫若热衷于诗歌创作,在艺术表现中有比较多的抒情成分。

郭沫若早期历史剧的代表作《王昭君》《卓文君》《聂嫈》,完成于20世纪20年代,带有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

他这一时期的历史剧创作强调主观精神,注重表现自我人格和自我心灵,不是对现实世界进行细致准确的观察和刻画,而是将内心的冲动化作热烈的宣泄,这也是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重要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