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情感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情感教育之我见

摘要:语文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又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走向正途”的情感过程。语文教学要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就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在此我简单地谈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情境

情感是人性的集中体现,是做人的基本要素,是素质中的素质。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语文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又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走向正途”的情感过程。情感在从认识到形成能力、习惯的转化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中介作用。它既像催化剂,又像中药的“药引”。试想一名中学生如果自身修养差、不热爱祖国、不关心他人,即使他的学习成绩很好,当他步入社会之后,其发展会怎样?一定是非常令人担忧,甚至是可怕至极的。所以,语文教学要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就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以境育情

王国维说:“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

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境界就是作者描绘的,包含深意的艺术形象,它是形象思维的产物,不仅诗、词中有境界,小说、散文、戏剧中也有。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创设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推动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

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课文的中心思想,创设某种情境,做到“以境育情”。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怎样来创设情境呢?

(1)巧设导语,创设情境。

王夫之讲“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可见情与景是统一的。而导语是创设情感意境的突破口,也是强化课堂心理场的第一步。教师一登上讲台,学生就会很快调节心理状态,把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面,但也有部分学生不能很快完成这一心理转变,这时,教师采用生动的导语,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情绪,学生则会由此产生一种情感反射、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情绪氛围,一种情感意境,为课堂教学打下了良好情感基础。

(2)借助音乐,创设情境。

音乐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文学可以用文字概念塑造形象,具体确切地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绘画、雕塑可通过具体视象再现生活的瞬间;舞蹈可以用人体动作表现情节事件;戏剧、电影几乎能表现生活的具体面貌,音乐则是以音响为“原料”通过乐音的运动给人造成听觉刺激,这种刺激形成了心理反映,再通过模拟、暗示、类比、联想,使人们产生感受,间接地反映出现实生活和作曲家的意图。所以音乐的特殊功能是通过旋律,表现人类最为细致的心理活动和感情波动。如果使学生能感受这种感情变化,也就能在他们心中引起共鸣,使他们感受到美的形象,理解体会到美的意境。

在语文教学中,可有意识的将音乐运用到这两个方面:一是音乐为媒,书声琅琅。音乐用节奏、旋律、速度等各种手段来表现人的情感。而文学的音韵、节奏就吸取了音乐的技巧,时而柔和,时而铿锵,我们可以尝试着将音乐引进

课堂,让学生伴着美妙的音乐诵读,让音乐诠释课文。音乐也使教材更为生动形象,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充分表现出来,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激活了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运用电影、电视、电脑等科技手段,创设情境。

现在语文课本所选的范文,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在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的前提下,较多地增加了语言优美、立意新奇、境界开阔的文章。学习这些文章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丰富了他们的语言。但教这些文章时,如果仅靠老师的一张嘴、一支笔,往往是教师口干舌燥,学生一头雾水,关键是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不够。因此,要让画面逼真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让意境在他们心中产生,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氛围,有时候,可以借助电影、电视、电脑等科技手段。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些诗句对于学生也许难以理解,因为文字唤起的表象和想象是直接与读者的阅历、环境等诸方面的因素相联系和受其制约的。然而,《牧马人》等大量影视作品中要找到上述的镜头是轻而易举的,借助影视形象再去阅读诗句,对于诗句本身的音韵美和形式美也就能具体感受了。

(4)通过朗读,渲染情感,创设情景。

郭沫若在《文艺论集》中描述道:“立在海边,听着一种轰轰烈烈的怒涛卷起吼来的时候,我们不禁要血跳腕鸣,我们的精神便要生出一种勇于进取的气象。”听节奏有力的涛声,能引发人的情思,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自然能引起审美情感。诗歌、散文的精彩片断和神韵会通过朗读这个媒体,

变成一种时空艺术,使学生忘却自我,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当然,有表情地朗读,要求语文教师有较高的艺术功底,有真情的投入,只有如此,才能激起学生的感情涟满,形成"物我同一情融融"的意境,产生求知的渴望。

二、活用教材,披文入情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青年学生的内心是一片汹涌的大海,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发泄,但他们又正处于青春期阶段,理解和接受事物的心理尚未成熟,还不能很清楚地看透事物的本质,往往凭借主观直觉进行好恶评判。语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戏剧,占相当比例,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在利用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时,我认为最主要的是要做到以下两点:其一,要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美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就应该把握文中泻泄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文字符号,而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了。要发掘课文中蕴藏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享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教师就应该把精力集中在“情感”上。

课前,教师要广采博览,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深刻剖析作品,进入角色,挖掘出创作时的匠心,力争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对文章的字词、修辞的领悟中,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与作品中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