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以“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后来被尊称为“圣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其思想不仅自汉代始,一直占据着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地位,而且影响远及日本、朝鲜、越南,甚至法国、德国。孔子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

不可否认,《论语》有自己的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即使今天处在改革开放、经济腾飞、文化发展的时代大潮中,《论语》中的许多思想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

。2、掌握《论语》的核心——仁。仁是孔子思想体系“一以贯之”的哲学范畴,其实质即爱人,意蕴主要有二:一是肯定人的平等,待人如己;二是肯定人的尊严,视人为人。如何实现这一人格理想的最高境界,《论语》从仁爱的起点、为仁的方法、为仁的关键及成仁的难易等多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较为完善的论述,从而使春秋时期出现的仁,升华为人性自觉的制高点。

“仁”首先表现在伦理道德方面。孔子为实践仁,非常注重反思与改过,他的弟子子贡曾这样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孔子真正做到了一日三省自身。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他是十分重视自律的,强调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自我管理。在当今这个商品经济的大潮中,自律作为他律和法制的必要补充,还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那便是慎独。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对一个人品格的真正考验其实是充分自由的环境。网络的发展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言论自由,在网络这种充分自由的环境中能否做到慎独,不发表恶意攻击性的言论是对广大网民的巨大考验。掌握审批大权的官员能否做到审慎用权,自觉抵制诱惑也是对他们人生的一

次重大挑战。可见,“仁”的思想中自律,慎独的部分对当今的法制建设和预防腐败都具有重大意义。子曰:“仁者,爱人。”可见,“仁”的思想要求我们要有一颗爱人之心,做到“温良恭俭让”即温和,善良,恭敬,俭朴与谦让。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告诉我们君子能在道义上团结人而不以私情而相勾结。这对我们今天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礼仪建设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其次,“仁”表现在政治方面。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教化来推行政治,这也是后来孟子“仁政”思想的渊源。他尖锐地指出苛政猛于虎,体现了他对苛政的痛恨和厌恶。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集中体现了他严守信用,节约开支,爱护人民的民本思想,这也是“仁”的思想在政治上的生动表现。虽然民本与民主有着很大不同,但这种民本思想可以启发着今天的决策者在决策时要充分了解民情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极大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最后,“仁”还表现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开创了中国古代开办私学的先河,也体现了他的爱人之心。这令我想起了今天的教育公平问题。政府为了推进教育公平,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免收公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学费和杂费,保障了广大寒门子弟的受教育权,这是对两千年前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新发展,极大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仁”的思想不仅有多方面的表现形式,也有其根本和实质,那便是孝悌。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可见,孔子本人也认可孝悌是仁的根本。孝,孝顺父母;悌,顺从兄长。我认为,要做到孝悌,首先要尊敬父母和兄长,有一颗敬人之心。今天的我们也应该用一种谦恭和尊敬之心来对待我们的父母和师长。

孔子“仁”的思想,与其说是一种道德,不如说是一种智慧,一种圣人的大气和大智慧。“仁”的思想所要追求的是一种“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坦荡荡的境界。归结到实际生活中就是“乐”。“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表现了孔子闲居时闲静、淡雅的心态;“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表现了圣人的安贫乐道、淡泊明志和乐观向上。他在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颗乐观的心,积极去做既能使他人快乐又能使自己快乐的事,其实这才是我们实践“仁”的根本途径,我们每个人都要做一个君子“乐得其道”,将“仁”和爱的阳光洒满大地。

“仁”是“论语”的主要思想,正如著名学者张岂之先生所说,儒学即仁学。《论语》的“仁”,即仁德,它蕴含了君子所有必须具备的道德品性和个人修养。

1、孝。孝悌是仁的根本,是忠的基础。儒家认为,一个不能对父母尽孝的人,他是不可能为国尽忠的,孝、悌说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但是儒家宣扬的孝是愚孝,是无条件的服从,是封建专制主义,是维护封建宗法家族制度的重要纲常名教。

2、忠。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如后来儒家所说的那样,“尽己之谓忠”。《论语》所说忠,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它包括对君主的忠诚和对朋友的义气。

3、信。“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4、直。是儒家的道德规范。直即直心肠,意思是耿直、坦率、正直、正派,同虚伪、奸诈是对立的。直人没有那么多坏心眼。直,符合仁的品德。

5、恕。待人忠恕,这是仁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忠恕之道可以说是孔子的发明,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

6、其它。如先难而后获;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刚、毅、木、讷;其言也讱;恭、宽、信、敏、惠;…… 等等。

二、《论语》的依归——礼。礼是孔子思想体系中仅次于仁的重要哲学范畴,不过,孔子的礼是“损益”之礼,是具备了仁之精神的礼,这种将仁礼合一的观点,是孔子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划时代贡献。“礼”礼学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孔子在当时的鲁国曾以知礼闻名,连执政大臣孟僖子也曾命其二子“事之而学礼焉,以定其位”(《左传·昭公七年》)。孔子自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论语·八佾》,以下引《论语》只注篇名)。孔门弟子还记述道:“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述而》)。文指诗书礼乐,行主要是行礼,亦即执礼。所以司马迁概括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史记·孔子世家》)。礼学无疑是孔子毕生从

事的主要课题,也是孔门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那么,礼又是什么呢?简而言之,礼就是传统的社会规范或准则。在当时孔子所宣扬的,主要是西周以来君主等级制社会的基本原则和体制。所以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为政》)。他的学生子贡也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张》)这种可以传之百世的周礼,经孔子向各方面学来而集中整理,便构成孔子的礼学。它是西周以来传统的君主等级制社会的规范准则,从国家大事、社会活动以至个人日常生活,无不包括在内。因而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他的一切言行,无不受到礼的制约,所以说“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如不学习遵照社会的规范准则活动,人们便无法在这个社会立足。《左传·僖公十二年》记:“齐侯使管夷吾平戎于王,……王以上卿之礼飨管仲。管仲辞曰:臣贱有司也,有天子之二守国、高在。……管仲受下卿之礼而还。君子曰:管氏之世祀也宜哉!”这是在聘享中恭谨谦让以礼自持的事例。同书《襄公七年》记:“卫孙文子来聘。……公登亦登。叔孙穆子相,趋进曰:诸侯之会,寡君未尝后卫君。今吾子不后寡君,寡君未知所过,吾子其少安。孙子无辞,亦无悛容。穆叔曰:孙子必亡。”那便是在聘享中骄横失礼而站错了自己应有位置的例子。在当时这被认为是关系生死存亡的大事,所以孔子一再强调“立于礼”(《泰伯》),“不知礼,无以立也”(《尧曰》)。另一方面,琐细小事如礼帽用什么材料制作,“麻冕,礼也”(《子罕》),坐下取什么姿态,“原壤夷俟”(《宪问》),以及《乡党》篇所记孔子日常衣食起居言行,也都有礼规定着。可见礼确乎包罗万象。孔子他很注重礼,他希望这个礼不能光停留在这个表面的形式,光表面上人们的语言,人们的眼神,人们的表情,人们的动作来遵循礼,不能光是表面的,不能停留在表面形式上玩儿花架子,不能这样。礼应该真诚地表达人们的情感,所以孔子说过这种话:“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什么意思?就是仁就是仁义道德的仁,人要没有真正仁的情感,没有真正爱人的情感,你搞这些礼仪活动有什么用呢?那么你如果没有这种真正爱人的情感,你即使演奏音乐,演奏音乐也是为了创造一种和谐的气氛,衬托一种和谐的气氛,你演奏音乐又有什么用呢?你如果没有真正的爱人的情感,你搞礼乐活动有什么用呢?这些表面的礼仪,规章,礼仪规范有什么用呢,这些东西是要表达人的情感,你要不仁,没有爱人之心,你这些礼仪求

动没用了,没有生命力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