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教学论(电子版资料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1:中学生物课程标准定义:将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这两个标准概称为生物课程标准。

2、第八次中学生物学课程改革的背景与目标

背景:根本的原因-时代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出现与发展国际竞争加剧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危机

直接的原因-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

三个中心: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应试教育:教育观念落后,内容“繁、难、多、旧”。

科学发展迅速,生物学课程与之不相适应。

目标:a:促进课程功能的改变:知识本位--学生本位

b: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接受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c:促进课程结构的改变:减少门类,调整比重,增加科学素养和技能培养的课程

d:促进评价方式的改变: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以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的多元化

e:促进课程内容的改变:学科为中心,过于重视书本知识--加强与社会生活、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经验

f:促进课程管理制度的改变:过于集中的管理--处理好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3:生物课程的课程理念

核心概念: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

1、“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理念(根本理念)

2、“面向全体学生”理念

3、“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

4、“注重与现实生物的联系”的理念

4:课程目标

知识

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知道生物科学和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和成就,知道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了解生物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积极参与生物科学知识的传播,促进生物科学知识进入个人和社会生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关心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对我国生物科学和技术发展状况有一定的认识,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能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

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能力

能够正确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实验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

能够利用多种媒体搜集生物学的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

第三章

1:三大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

2: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结构主义理论

3:概念转变理论:试图理解和解释这些先前概念是如何转变为科学概念的理论

4:波斯纳等人把影响概念发展的个体的经验背景称为“概念生态”(Conceptual ecology )

第五章

1: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2:概念图策略

概念图: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包括众多的概念以及概念或命题的关系。

在教学中的应用:1、作为教的工具,用于组织课程内容2、作为学的工具,用于课堂笔记或复习3、作为评价工具,评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教师或学生自己提供反馈信息。

3:探究教学策略: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4:合作学习教学策略

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5:STS学习策略

STS系英文中“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三个单词的缩写。将技术当作科学与社会之间的桥梁。以地方、全国或全球性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来设计科学课程,让学生对这些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产生兴趣以及好奇心,而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探究过程和科学的概念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让学生产生创造力并应用于社会上。

第九章

1:教案的基本格式

备课的基本格式要努力体现“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要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科素养的提高。

基本格式包含:

1、课题:说明本课名称

2、课型:说明新授课还是复习课、练习课、讲评课

3、教学时间:说明需几课时或属第几课时

4、教学目标: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5、教学重点:一节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6、教学难点:一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

7、教学过程与方法:说明教学流程安排、组织形式和教与学的方法

8、教学准备:说明教具准备、资源准备、教学媒体准备

9、板书设计:体现科学性、系统性、逻辑性和教学重难点

10、作业处理:说明如何布置课内口头作业和课内外的书面作业

11、教学设计评价:即课后反思

第八章

1:实验课准备

(一):准备好实验材料

1:尽可能选择与教材要求一致的材料,否则学生会感到缺少知识上的依据,甚至不能严整的巩固知识。

2:最好选用活的、新鲜的材料

(二):准备好实验设备、用具和药剂

1:实验设备、用具的准备

2:化学药剂的配制、保管和使用

(三):准备好实验教学辅助工具

使用辅助教有利于学生尽快地把握操作技能与实验步骤的要点。

(四):进行预习

在实验前,教师必须要预习完成一次测试实验,以便能根据材料与药品的实际情况,预测实验结果及实验时间。

(五):培养小助手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对于较为复杂、有新技能要求的实验,可在实验前培养实验小助手,通常每个实验小组最好有一名小助手来帮助教师辅导学生实验。

1:学习策略:指学习者在学习生活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

认知策略:——记忆(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

无认知策略:对认知的认识。包括计划策略、调控策略、反思策略、归因策略

第十章

1:教学评价就是对教和学的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以课程目标为依据,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教学的信息,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出价值上的判断,并为被评价者的自我完善和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2:纸笔测验:是以书面形式的测试工具,主要侧重于评定学生在学科知识方面学习成就高低或认知能力方面发张强弱的一种评价方式。

实作评价:指使用多种工具或形式,评定学生在实际情景下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在情感态度和动作技能领域学习成就的一种评价方式。

3:配置性评价:目的旨在了解学生的背景、性向和学习兴趣,以便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