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穴按摩加穴位贴敷治疗痛经疗效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穴按摩加穴位贴敷治疗痛经疗效观察
标签:经穴按摩;穴位贴敷;痛经
中医学认为,痛经病位在胞宫、冲任,以“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为主要病机。我们临床观察发现,现代妇女多呈现虚、瘀、郁征象,痛经以寒凝血瘀证最为多见。近3年来,笔者采用经穴按摩和穴位贴敷方法治疗寒凝血瘀证痛经收到满意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为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期间在本院妇科门诊及本院组织的“三八月妇女生殖健康检查活动”中体检者,共80例。按纳入病例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1∶1比例分为2组:治疗组40例,年龄25~45岁,平均34.3岁,病程1~2年,平均1.7年;对照组40例,年龄23~42岁,平均31.7岁;病程0.5~3年,平均1.8年。经统计学处理,2组患者年龄、病程及痛经程度、持续时间、次数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与纳入标准
①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痛经的诊断标准。②中医辨证属寒凝血瘀证者。证见: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按之痛甚,月经后期,经量少,色黯黑、有块,或黑豆汁样,畏寒,手足欠温,苔白腻,脉沉紧。③视觉模拟评分(V AS)[2]≥40 mm。④年龄18~45岁。⑤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
1.3 排除标准
①中医辨证不属于寒凝血瘀证者。②合并心、脑、肾、肺等重要脏器有严重的原发性疾病,以及糖尿病、结缔组织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全身性代谢性疾病者,精神疾病患者。③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者。④同时参加其他临床试验者。
1.4 治疗方法
1.4.1 治疗组予经穴按摩和穴位贴敷治疗。①经穴按摩:采用踩跷法。医者双手扶住预先设置好的横木,一只脚支撑重力,另一脚掌沿躯体及四肢经络循行进行点按,膻中、中脘、神阙、天枢、气海、关元、足三里、天宗、膈俞、八髎、环跳、委中、承山等穴重点点按,每穴10 s。操作时医者注意控制自身体质量,并需根据患者的体质选择合适的力度。经前7 d开始,每日1次,每次20 min。
②穴位贴敷:取肉桂8 g、木香3 g、丁香3 g、小茴香5 g、檀香3 g、石菖蒲3 g、薄荷3 g、黄芪10 g磨成细粉,用黄酒合成糊状,取适量放于神阙,用空心贴贴敷。冬季贴敷6 h,夏季贴敷4 h,经前7 d开始贴用,每日1次,连用7 d。1
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4.2 对照组氨酚待因片(Ⅰ),国药集团工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81206,每片内含磷酸可待因8.4 mg、对乙酰氨基酚500 mg。1~2片/次,每日3次,口服。
1.5 观察指标与方法
①痛经程度:治疗前、疗程结束及疗程结束后3个月(随访)进行V AS评分,取一0~100 mm标尺,0代表无痛经,100代表最严重痛经,患者根据自身感受选择相对应数值。②治疗前、疗程结束及疗程结束后3个月(随访)分别填写痛经时间问卷[3],包括每日痛经次数、痛经持续时间。
1.6 疗效标准
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痛经疗效评定标准拟定。治愈:疼痛消失,连续3个月经周期未见复发;好转:疼痛减轻或疼痛消失,但不能维持3个月以上;未愈:疼痛未见改善。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见表1、表2)
3 讨论
中医治疗痛经具有较好疗效[4-5]。清代吴师机《理瀹骈文》云:“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法亦即内治之法,所异者法尔,医理药性无二,法则神奇变幻。”笔者临床采用经穴按摩和穴位贴敷方法治疗寒凝血瘀证痛经,以经穴与中药功效结合,达到疏通经络、祛风散寒、运行气血,以及调整脏腑功能的目的。
经穴按摩法通过点按机体经穴可达到通经活络、散寒止痛目的。贴敷方中肉桂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散中下焦之寒,为君药;木香、丁香、小茴香、檀香、石菖蒲、黄芪益气升阳、温经散寒、醒神开窍避秽,为臣药;薄荷透气转气,黄酒行气温通,共为佐使药。神阙是人体先天与母亲气血沟通的主要通道,也是人体最为薄弱的屏障,渗透扩散力强。此外,穴位贴敷和手法按摩治疗可以减轻服药的肝脏解毒和肾脏药物代谢负担,且见效明显,患者易于接受,可保证疗程的顺利完成。
本观察结果显示,经穴按摩加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可很好地改善患者痛经程度、减少持续时间和痛经次数,疗效优于西药对照组(P<0.05),且未见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61-62.
[2] 中华医学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疼痛学分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
[3] 王淑华.对南阳2所高校女大学生月经情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9):249-250.
[4] 孙嘉庚,马爱华,郤书颖,等.中医辨证治疗节育术后痛经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5):72-73.
[5] 高明庚.调气活血汤治疗痛经78例[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9(6):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