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互补,构建和谐德育新体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校互补,构建和谐德育新体系
我校是一所城市普通小学,是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指定就读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

全校学生中,农村孩子近75%,来自全国各地边远地区,因父母工作流动大,无暇管教,普遍学习成绩、行为习惯较差,家庭经济状况、居住环境也非常不好。

在这样的生源条件下,我校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根据学校实际,家庭特点及社区条件,积极实施和谐德育建设,开展了“城市普通小学和谐德育途径方法互补性研究”,即:以学校和谐德育为主体,由学校统一部署和计划,学校、家庭、社区携手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各自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逐步形成和谐一致的“一体化”德育格局。

一、学校和谐德育教育途径方法对家庭教育的补充
1、针对家庭教育缺乏系统性、连续性的不足,构建学校和谐德育体系。

和谐德育又具有“全面性”,不仅全方位地深入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全部领域中,还肩负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力量,充分利用三方面的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的任务。

在和谐德育教育中,没有任何一个家庭以课程的方式,有计划地对孩子开展教育。

而这,恰恰是学校德育教育的最大优势。

(1)、与时俱进,体现学校和谐德育的计划性。

家庭教育没有计划,随意性大,家长常常根据孩子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随机对孩子进行教育。

而学校是国家设立的专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地
方,每年、每学期、每月要开展什么德育活动,都是学校德育处经过认真计划安排的,力求“近、小、实、亲”,力避“远、大、空、疏”,传统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内容具体,实施途径和方法细化、周全。

(2)、循序渐进,体现学校和谐德育的课程性。

学校和谐德育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按照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的规律,采取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我校根据国家课程计划,全面开设了各门课程。

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编排,认真设计教学过程,精心组织教学活动,通过正确的道德知识学习,通过各种情境的设置,如通过走进工厂参观访问等,使学生具有了正确的道德认知,明白生活中什么的对的,什么是不对的;《语文》、《数学》、《艺术》等学科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心理发育水平和认知程度,适时渗透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教育,在一篇篇经典的文章中,在一次次严谨的运算中,在一堂堂优美的赏析课中,学生感受到了生活的善,科学的真与艺术的美。

2、针对家庭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的不足,抓好学校和谐德育实践活动。

通过调查发现,我校学生虽然大多来自偏远农村或者城市底层家庭,但独生子女仍然占有相当数量,即使不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的宠爱也丝毫不亚于其他家庭。

于是,孩子成了家庭的“王子”、“公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依赖思想严重,不仅劳动锻炼不
足,更缺少集体意识,没有为他人服务的思想。

在学校和谐德育工作中,我们给与学生参加各种活动的机会,并设立集体奖项进行表彰,通过集体的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去争取集体的荣誉,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3、针对家庭教育环境差、文化建设的不足,加强学校和谐德育的文化建设。

通过调查结果分析,我校学生有近70%的家庭是租住他人房屋或者是店家一体,有近40%的家庭只有一间房或者是一室一厅,有75%的父母亲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

针对这样的情况,我校大力进行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首先,全校师生经过充分讨论,根据新时代对学校教育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确立了以“打造普通百姓名校,托起孩子幸福一生”的办学理念。

即:我们要有“平凡不平庸”的思想,教师树立“平凡不平庸”的思想,就要不断学习,努力工作,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使我们的教育服务不断满足家长的要求,不断提高家长对我们学校、教师的满意度;学生树立“平凡不平庸”的思想,就要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勤于锻炼,文明守纪,使自己有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

其次,在办学理念的基础上,学校确立了“文明诚信,勤学健体”的校风,“以教书育人为本,以学习反思为乐”的教风,“博闻强记,多思善问;勤于观察,乐于实践”的学风和“养君子气,做诚信人”的校训,在全校师生中开展“三风一训”的“学习”、“演讲”、“论坛”等活动。

二、家庭和谐德育途径方法对学校教育的补充
1、针对学校教育中个别化教育的不足,体现家庭和谐教育中个别教育的优势。

现在的学校教育,虽然在大力提倡教师开展个别教育,但是,由于班级授课制的特点,教师在开展教育时,仍然以集体教育为主,班会、队会、晨会、午会,或者是其他各种活动,基本上都是以班级、年级甚至学校为单位进行,为全体学生提出共同的要求。

这样的德育教育,有利有弊,最大的不足,就是针对性欠缺。

每一个学生的问题或者是成绩,有他自身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只有找准了,我们的教育才能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而这方面,恰恰是家庭教育的优势。

每个家庭只有一两个孩子,孩子是在家长的直接关心和爱护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的脾气、爱好、习惯等家长是十分清楚的,一旦孩子出现问题或者取得成绩,家长就可以与孩子面对面进行交流。

在交流中,家长所透露的情,所分析的理,所举出的例,对孩子都是一种教育和感染,血浓于水的“亲情关系”是家庭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

因此,我校教师在和谐德育教育中,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这一优势,通过家访、电话联系等各种渠道,及时反馈学生在学校的情况,使家长更好地开展好对孩子的教育。

2、针对学校教育实践性不足的缺陷,家庭和谐德育以实践性强给予了较好的补充。

学校的和谐德育,仍然把课堂教育作为主渠道,讨论、辨析、活动等都离不开校园这个范围。

为使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使学校的和谐德育开展得有声有色,我校教师也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到社会大课堂去学习、去感知、去思考。

但是,近年来,由于教育主管部门担心学生外出活动的安全问题,对
学校开展的一些外出的教育活动进行了限制,提倡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活动。

这样一来,家庭教育中的实践性作用愈加突出,孩子和家庭成员的活动、外出的参观、访问、游览、逛街、购物等,无一不包含家长对孩子的德育教育,既增进了家长和孩子和谐的亲情关系,又通过言行的指导,培养了孩子良好的习惯和意志品质。

3、针对学校和谐德育起步晚,收效慢的不足,家庭教育起步早,效果明显,对学校和谐德育是极大的推动。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三岁看长,七岁看老。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孩子的发展前途,从他小时候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意志品质等方面,就能够看出端倪。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孩子从小在家长的指导和感染下形成的东西,就是习惯。

孩子进入学校后,这些行为习惯就会表现出来,有的人习惯好,有的人习惯差。

于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便成了学校德育教育的重点,巩固好习惯,纠正不良习惯,塑造好品德,这是一个漫长的、艰巨的工作,只有与家庭教育有效配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家校互补,构建我校的和谐德育新体系,是我们永远的目标,培养平凡但不平庸的下一代,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