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双关语认知对比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英双关语认知对比研究
本文通过对汉英双关语的对比研究发现:传统意义上将双关简单理解为“一语双关”是不全面的。
从定义上看,汉语的“双关”和英语的“pun”并非完全对等。
汉语双关是用一个语词同时关顾着两种不同事物的修辞方式;英语的双关是用一个词去暗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义或引起不同的联想,或者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发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不同的词以产生一种幽默效果。
从形式上看,汉语的双关可谓“一语双关”,即一个语词同时表现出两种意义;而英语的“pun”既存在“一语双关”,也存在“一语多关”;既存在“二语双关”,也存在“二语多关”,即一个词同时暗示两种或两种以上意义或者两个词暗示两种或更多意义。
本文仅聚焦一语双关和二语双关。
从认知上看,一语双关和二语双关释义得以实现的认知工作模型是不同的,本文以概念合成理论为基础提出理解一语双关和二语双关的认知工作模型。
我们认为,对双关语的理解不仅有赖于心理空间之间的概念整合,还有关联和推理这两种思维形式在起作用。
标签:双关语一语双关二语双关概念合成理论认知模型
一、引言
双关在汉语和英语中都是典型的修辞格,是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
双关语一般出现在文学作品、广告语等文本中。
它留给读者无限的空间引发联想,从而达到独特的讽刺、幽默效果。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长期以来,国内外语界普遍把“pun”与“双关”视为完全等值的英汉修辞格名称。
实际上,“pun”与“双关”在某些方面并不完全对应,它们甚至差别很大(李国南,2000)。
二、定义上的差别
汉语双关是用一个语词同时关顾两种不同事物的修辞方式(陈望道,1979:96)。
英语修辞学里“pun”的定义包括两个方面,牛津英语词典对此有完备的记载:The use of a word in such a way as to suggest two or more meanings or different associations or the use of two or more words of the same or nearly the same sound with different meanings,so as to produce a humorous effect.
即用一个词去暗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义或引起不同的联想或者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发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不同的词以产生一种幽默效果。
目前,学界对双关的普遍认识是“一语双关”。
通过以上定义可以看出,汉英两种语言对“双关”的定义并非完全等同,它们之间既有重合又有差异。
从形式上看,汉语中的双关可谓一语双关,而英语“pun”除了一语双关外还可以二语双关(即利用两个甚至两个以上同音词或近音词来做文章)。
虽然学界对双关语的分
类方法很多,如:李定坤基于同音、同音同形、同音同形同义将双关语分为三类,钟玖英(2002)将双关语分为五类,即同音双关、语义双关、语法双关、语篇双关和汉语特征双关。
我们认为,学界对双关语的分类是基于不同的角度,或横向或纵向,或基于形式或基于功能。
这不属于本文讨论的范围,本文这一部分着重就汉英两种语言对双关这一修辞格的定义进行讨论。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双关的例子:
(1)周晔《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这样写道:
“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高高的。
”“那怎么——,”“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碰壁?”我说,“你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么?”“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你把鼻子碰扁了。
”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这里所谓“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么?”表面上似乎是说因为光线不好所以碰到了墙壁,实际上鲁迅指的是在旧社会黑暗势力猖獗,因此受到打击迫害。
(2)A Farewell to Arms(海明威《永别了,武器》)
标题中的“arms”,很多西方评论家指出是一语双关。
“arms”是多义词,联系小说内容,“arms”具有双重含义,一层意义为武器,象征帝国主义战争;另一层意义为手臂,象征爱情。
同时,这也与小说本身的两大主题相符:战争和爱情。
小说主人公亨利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看透了战争的本质,最终退出了战场,永远离开了武器。
然而,他并未享受到平静的生活和幸福的爱情。
他的妻子难产而死,留下他独自在人世上。
因此,小说的标题具备了双重含义:永别了“武器”;同时,永别了“爱情”。
(3)Marriage is an institution in which a man loses his bachelor’s degree and the woman gets her master’s.
“婚姻是这样一种风俗,男人籍此失去单身身份,女人由此获得主人地位”或“婚姻是这样一所学校,在这里,男人失去学士学位,而女人获得硕士学位。
”
(4)Bassanio:Why dost thou whet thy knife so earnestly?
Shylock:To cut the forfeiture from that bankrupt there.
Gratiano:Not on thy sole,but on thy soul,harsh Jew,
Thou mak’st thy knife keen;but no metal can,
No,not the hangman’s axe,bear half the Keenness
Of thy sharp envy. Can no prayers pierce thee?
(W. Shakespeare,The Merchant of Venice)
乌尔曼(Ullmann,1962:53)指出莎翁的这一pun是建立在“sole”与“soul”同音造成的歧义的基础上的。
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向放高利贷者夏洛克借款,到期未能偿还,此时狠心的夏洛克正磨刀霍霍准备按照借款合同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来。
鞋口(sole)磨刀与心口(soul)磨刀一表一里同时出现形成一种富于讽刺的对比,这种“pun”的两义是凭借同一语音形式“sole”与“soul”的重复联系起来的。
(李国楠,2000)
(5)More sun and air for your son and your heir.
我们这里有充足的阳光,清新的空气,这对您的儿子——您事业和财产的继承人——大有裨益。
这则广告巧妙地利用“sun”“son”和“air”“heir”这两组同音异义词,使广告读起来朗朗上口,从而吸引了更多的游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例(1)、例(2)和例(3)分别是汉语和英语中的一语双关,即用一个词暗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义。
如“碰壁”既可指撞墙,又可指被旧社会黑暗势力打击。
“arms”既可指武器,进而隐喻战争,又可指手臂,进而隐喻爱情。
例(3)中含有三个同词异义双关,即“institution”,既可指获得学位的“学校”,也可指婚姻之类的“风俗习惯”;“bachelor”既可指“学士”,也可指“单身汉”;“master”既可指“硕士”,也可指“主人”。
这是汉英双关语的重合之处。
但是,例(4)和例(5)是英语中的二语双关,即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发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不同的词来实现双关效果。
由此可见,汉英对双关的定义存在差异,本质上是因为汉语的“双关”和英语中的“pun”不完全对等,因此不可把这两个术语一概而论。
三、双关语解读的认知模式的差别
由于汉语中的双关基本是一语双关,而英语中主要存在一语双关和二语双关两种情况。
我们在此提出假设:一语双关和二语双关的认知模型是存在差别的。
这一部分,我们将以概念合成理论为视角阐释双关语释义得以实现的认知工作模型。
我们认为,对双关语的理解不仅有赖于心理空间之间的概念整合,还有关联和推理这两种思维形式在起作用。
首先,关联理论的基本原则就是在任何给定语境中,人们的言语是关联的。
人们一旦进入言语交际活动中,总是想要将某种意图传递给某人。
任何言谈或其
他形式的交际,其终极目标就是成功的交际,而成功交际的基本前提就是言语需要具有关联性。
所以说,关联性是交际的一种最基本的要求,或者说我们言语交际成功最关键的要素之一就是关联性(王文斌、林波,2003)。
其次,关联和推理是密切相关的,关联本身就是一种推理,推理还包括受话人根据语境所作出的判断。
概念合成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认为,概念整合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活动时的一种认知过程,人们在思考、交谈时不断建立心理空间(为达到局部理解和行动之目的而构建的小概念包),心理空间之间通过不同形式的映射,合成新的空间,并在其中动态衍生出一个新显结构emergent structure。
人们就是系统地运用这种概念整合网络来进行意义构建的。
“人类正是逐步通过概念合成,并在整合了的概念基础之上形成新的合成空间,从而不断地认识世界和人类本身的。
”(汪少华,2002)
根据概念合成理论,类属空间里的结构元素由两个输入空间投射形成,而在双关语认知中,这两个输入空间分别来自于语境和双关语自身。
我们认为,这里的语境包括物理语境和心理语境。
物理语境是话语产生的客观环境,包括时间、地点、说话者和受话者等一系列物理因素。
心理语境是说话者和受话者的认知大空间,这个认知空间是基于他们已有的经验、对世界的感知和对世界概念化的过程。
图中的语境一、语境二并非特指物理语境和心理语境。
而是指双关语两层意思得以实现分别依赖的语境。
语境一和语境二都是物理语境和心理语境的结合。
两者的分别并非泾渭分明,而是相互融合的。
我们再看上文的一语双关,例(1)“碰壁”,输入空间1“碰壁”首先和输入空间2语境进行空间对接,发生概念整合,即空间重合,产生新显结构1,即“撞墙”,这就产生了双关的第一层意义解读。
随后,输入空间1“碰壁”和输入空间2语境产生分离,继而返回,使输入空间1“碰壁” 和输入空间3语境重新对接,进行第二次概念整合,即空间重合,并相继产生新显结构2,这就是双关的第二层意义,即被旧社会黑暗势力打击迫害。
双关释义得以完成。
解读者在对双关语进行认知解读时,会运用空间对接、空间重合、空间分离这三个认知运作机制。
在此我们提出一语双关得以实现的心理模型:
图一:一语双关的认知模型
这个模型对于汉语双关和英语中的一语双关就有较普遍的解释力。
但是对于英语中二语双关的解释有些牵强。
这说明一语双关和二语双关的认知模式存在差别。
例(4)中的“sole”和“soul”,在这则双关语中,我们输入了两个双关空间,当然语境还是两个。
在解读意义时,发话者和受话者分别按照自己的思维逻辑进行双关解读。
在此我们提出二语双关的认知工作模型,可以根据这个模型对二语双关进行阐释,与一语双关不同的是,我们有两个双关语输入空间,即“sole”和“soul”这两个同音异义词,他们分别和相应的语境结合,经过空间对接、空间重合并产生新显结构后进行空间分离。
需要指出的是,二语双关的空间合成过程时一个相对交互的过程,即输入空间1双关语既有可能和输入空间3语境结合,也有可能和输入空间4语境结合。
输入空间2双关语同样如此,因此我们在图中用
虚线表示这种交互现象。
图二:二语双关的认知模型
四、结语
通过对汉英两种语言双关语的比较,我们得出:汉语的“双关”和英语“pun”并非完全对等,他们在定义上存在差异,汉语“双关”为一语双关,而“pun”既包括一语双关也包括二语双关,甚至包括二语多关。
一语双关和二语双关得以实现的心理机制存在差别,为此我们提出了各自的认知模型对双关语具有充分的解释力;概念合成理论和关联理论可以结合起来阐释更多的日常言语,本文仅探讨双关语,对于其他言语,则需要再做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第2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李国南.英语中的双关语[J].外国语,1986,(4).
[3]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王文斌,林波.英语幽默言语的认知语用探究[J].外国语,2003,
(4).
[5]汪少华.概念合成与隐喻的实时意义建构[J].当代语言学,2002,
(2).
[6]钟玖英.双关范围新论[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2,(3).
(赵海云浙江宁波宁波大学外语学院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