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林语堂对《浮生六记》中比喻的翻译

合集下载

从林语堂译?...

从林语堂译?...
在翻译这一句很有中国特色的句子时林先生对这一比喻采取的是没有进行文化转换的异化策略可使读者意识到中国文化中玉的比喻象征意义也更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爱妻之切与丧妻之痛
ä»
ä»æ è¯å è¯ ã æµ®ç åè®°ã ç è¯ è ç è·¨æ å
æè¯å å ç ç¿»è¯ ã æµ®ç åè®°ã ç é¢ æ å è ½æ ¯å è¥¿æ ¹å½å®¶ä»ç» ä¸å ½ä¼ ç§ æ å é 产å ä¼ æä¸å æ å ç åº è ´ï¼ è¾¾å °ä¿ è¿ è·¨æ å 交é ç æ ¹æ ¬ç ®ç ã å ¨æ è¯å ç¿»è¯ ã æµ®ç åè®°ã ç20ä¸ çºª30å¹´ä»£ï¼ å¤§å¤ æ °è¥¿æ ¹äººå¯¹ä¸å ½ç æ å µé 常é è ï¼ å¯¹ä¸å ½æ å å æ å¦ç äº è§£å¯è°å° ä¹ å å° ï¼ å¹¶åå ¨ä¸ å® ç å è§ å æ æ ¥å¿ ç ã å ¨å½ æ ¶ç ç ¯å¢ ä¸ ï¼ æ è¯å æ ç ®ç ç é æ ©äº ä¸ äº å®£æ ¬ä¸å ½æ äººæ ·æ è¾¾è§ ã è¿½æ± ç ç¾ ã æ ¬æ·¡è ªé ç 人ç å ²å¦ç æ å¦è ä½ ï¼ å è¥¿æ ¹è¯»è ä» ç» ä¸å ½æ å ï¼ å¹¶åæ¶ä»¥ä¸ æ ¹æ æ ç.è¿ ç§ æ é ²å ²å¦æ ¥æ»¡è¶³å½ æ ¶é« åº¦å·¥ä¸ å ç¤¾ä¼ ä¸æ ¿å 巨大å å ç è¥¿æ ¹äººç é è¯»å £å ³ã
âç â å ¨æ å ½ä¼ ç» æ å ä¸æ ¯çº¯æ´ ç¾ å¥½ç è±¡å¾ ï¼ å¸¸ç ¨æ ¥å½¢å®¹å¥³åï¼ æ² å¤ æ 妻åç 亡æ æ¯ ä½ æ ¯â ç ç¢ â ï¼æ£å¯è§ å ¶å¦»å ¨ä» å¿ ä¸ç ç¾ å¥½å½¢è±¡å å ¶å¯¹å¦»åç ä¸ å¾ æ æ·±ã å ¨ç¿»è¯ è¿ ä¸ å ¥å¾ æ ä¸å ½ç ¹è ²ç å ¥åæ ¶ï¼ æ å ç å¯¹è¿ ä¸ æ¯ å »é å ç æ ¯æ²¡æ è¿ è¡ æ å è½¬æ ¢ç â å¼ å â çç ¥ï¼ å ¯ä½¿è¯»è æ è¯ å °ä¸å ½æ å ä¸â ç â çæ¯å »è±¡å¾ æ ä¹ ï¼ ä¹ æ ´æ·±å »å °æ å å °ä½ è ç ç ±å¦»ä¹ å ä¸ ä¸§å¦»ä¹ ç ã

从《浮生六记》赏析林语堂译“神”之美-2019年精选文档

从《浮生六记》赏析林语堂译“神”之美-2019年精选文档

如此,对整个文学翻译也强调必须不失原作“风韵"。

[1]其实,郭氏所强调的“风韵"与“气韵r与茅盾当时所强调的“神韵"是个意思。

而鲁迅于1935年在《文学》月刊第1期中,还作有精彩的论述:“如果还是翻译,那么,首先的目的,就在博览外国的作品,不但移情,也要益智,至少是知道何地何时,有这等事,和旅行外国,是很相像的:它必须有异国情调,就是所谓洋气。

"[1]可见,译出文学作品的“神韵"(即译“神")具有重要意义。

(二)林氏传神的内涵。

1、林语堂先生则在其《论翻译》书中就翻译的“忠实标准”提出“译者不但须求达意,并且须以传神为目的。

"[1]这是与茅盾、郭沫若、鲁迅诸人完全一致的看法。

译文的“传神"用林氏的话说就是“字神句气与言外之意"。

首先保证主要词的准确传达,若有冲突,则以整个句子的准确传达为准,在此基础上揣摩把握则可做到准确传达原文风格,即“传神J这是翻译的最终目的;2、林语堂倡导的“传神"的翻译原则,与他的性格以及“性灵"的文学主张是一致的。

他认为“人要有两种“不羁"的精神,能独抒己见,不随波逐流,而文学作品也应该是自我个性的展示。

’‘既然文章的精髓在于个性的表现,那么在翻译过程中如果遗失了这个个性,就遗失了作品动人的魅力。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对原文心领神会,对译文字斟句酌,才能保证对字词的准确传达,不影响原文形式和思想内容在译文中的再现。

有心的读者只要细心去欣赏译作,完全能感受到原作那种质朴的意境文辞之美:译文语言明白晓畅,舒卷自如,意境优美,情趣盎然,有"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之意境,真可谓“雅俗如之,深浅如之,口气如之,文体如之"。

[2]《浮生六记》英译文完全是林氏恪守自己的标准翻译的最终成果。

该译著代表译者在英文创作与翻译领域里的极高成就。

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典籍英译中的运用——以林语堂英译《浮生

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典籍英译中的运用——以林语堂英译《浮生

·90·
牡丹
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道为 生搬硬套的译文会晦涩难懂,在典籍英译中,语义翻
题,以简洁生动的文笔描述了他的生活轨迹,字里行 译须谨慎运用。中国诗词中的文化意象具有象征性,
间流露出的恬静生活情趣和处世态度与林语堂的“性 文人用黄鹤表思乡之情,玉笛是文人抒发感情的乐器。
灵文学”极为相似。林语堂在《浮生六记》译后记中 文中的“何时黄鹤重来,且共倒金樽,浇洲渚千年芳草。
表情功能为主,所以主要运用语义翻译法。《浮生六记》 sending its melodies down the fifth-moon plum-blossoms
是自传性质的文学作品,译文应主要运用语义翻译。 in the city”。“yellow stork” 和“jade flute” 在 英 语
一、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在《翻译教程》和《翻译问题探讨》中,纽马 克探讨了文本分析、翻译过程、文化词汇、隐喻、新 词和专有名词的翻译及翻译批评模式的构建等,为翻 译实践与批评提供了新视角。为兼顾作者和读者,译 者可交替采用语义和交际翻译,最大限度地传达原文 思想,实现交际目的。 语义翻译中,“目标文本应在目标语的语义和 句法结构容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本的语 作的语言特色与独特的表达方式,发挥语言 的表达功能”。语义翻译重视原文的形式和原作者的 意图,而不是目的语的表达方式,无需把译文放到目 的语的文化情境中。“语义翻译认为文本的内容和形 式是统一的整体……在结构和词序的安排上力求贴近 原文,并尽量保留原文的声音效果”,它比交际翻译 更具体,更复杂,易造成超额翻译。 交际翻译指“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应尽
英国翻译家彼得·纽马克提出了著名的交际翻 译和语义翻译法,进一步丰富了翻译理论。英译中国 典籍是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实现全球文化共荣的目 标。但中国典籍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译者需具备扎 实的文化和双语基础。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林语堂《浮 生六记》译本中的译例,以探求语义翻译法和交际翻 译法对翻译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适用度。

从异化归化角度谈林译《浮生六记》的修辞翻译

从异化归化角度谈林译《浮生六记》的修辞翻译

从异化归化角度谈林译《浮生六记》的修辞翻译《浮生六记》是清代作家沈复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典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

而林语堂所译的《浮生六记》更是为这部经典之作增添了新的光彩。

从异化归化的角度来谈林语堂对《浮生六记》的修辞翻译,可以更好地理解他在翻译中的策略与风格。

异化与归化作为翻译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对于翻译工作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这种背景下,探讨林语堂在《浮生六记》的翻译中如何运用异化与归化的策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的翻译理念与技巧。

我们来看看异化与归化的概念。

异化是指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文的外来性,让译文与原文有一定的距离感,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原文所表达的文化特色和语言风格。

而归化则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使译文与目标语言文化和语言习惯相契合,以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在实际翻译中,翻译工作者需要根据具体的翻译目的和读者群体选择合适的异化与归化策略。

林语堂在翻译《浮生六记》时,也会根据具体的情境和需要,在异化与归化之间进行取舍与平衡。

在林语堂的翻译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他对于《浮生六记》的修辞翻译上相当注重异化与归化的运用。

在异化方面,林语堂在翻译中保留了原作中的古文风采和文化特色,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原作的古典韵味和独特魅力。

在翻译中他时常运用古文的表达方式和句式结构,使得译文更具有古典文学的韵味。

这种异化的策略使得读者能够更加贴近原作,感受到清代古典小说的特有气息和魅力。

林语堂在翻译中也积极运用了归化的策略,使得译文更加贴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和语言习惯。

他在翻译中对于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式结构进行了合理的调整和转换,使得译文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这种归化的策略使得《浮生六记》在林语堂的翻译下更为通俗易懂,更符合现代读者的阅读需求。

在林语堂的翻译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对于修辞手法的精准运用。

修辞翻译是翻译中的重要环节,翻译工作者需要在保持原文修辞意义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调整和转换,以便使译文更具有文学艺术性和表现力。

《浮生六记》几个翻译版本对比研究

《浮生六记》几个翻译版本对比研究

《浮生六记》几个翻译版本对比研究《浮生六记》是一篇极具文学价值的自传体作品。

清朝人沈复于1808年所作。

由于其丰富的文学价值和研究意义,使得各方不同的翻译版本流传于世。

英译本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浮生六记》的海外知名度,目前主要以林语堂、雪莉﹒布莱克等人翻译的版本存世较多,本文对其进行综合的对比研究,旨在明确不同的译本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为我国古典文学的现代研究提供更好的帮助。

标签:《浮生六记》;林语堂;翻译作品翻译具有鲜明的主观性,这是由译者和原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造诣、理解层面不同等诸多因素造成的。

就《浮生六记》而言,其作为一部古体散文,内容多记叙家庭生活、闲情异趣、山水游记等,在其中不仅体现出作者高超的作文功力,还体现出其饶有况味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审美情趣等,读来令人眼前一亮。

不同翻译版本的存在是否能很好的表达出《浮生六记》本来的旨趣和相关要点,是一个需要研究和明确的内容。

一、林语堂翻译《浮生六记》将中国文言文翻译为其他国家的语言非常困难,林语堂先生在方面走出了伟大的一步。

林语堂先生的译作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是西方世界譯介的第一部中国古典作品。

也是最见林语堂翻译功力的译作。

他自称前后改稿不下十余次,总体上体现出了《浮生六记》本来的音韵之美、情感之美、人物意象之美、意蕴优雅之美。

在用词上较为灵活,同时也注重中国传统文化与译文的结合,并根据原作者沈复真实的生活年代和经历加入了较多的情感因素,使得整部译作充满文化气质与情感体味。

林语堂的译作在引经据典的同时还讲究平仄韵律的变化,比如:相思欲回首,但上曲江楼。

林语堂翻译如下:There shall I go up the tower of winding river,when of something I wish to refresh my memory that does wither.原文是标准的五律平起式诗文,在平仄交错之间表现出了韵脚的柔和。

【试析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的翻译策略】浮生六记林语堂

【试析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的翻译策略】浮生六记林语堂

【试析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的翻译策略】浮生六记林语堂林语堂一生著述及译作逾五十部,在向西方介绍中华传统文化方面,贡献卓著。

他主要以英文进行创作,其精妙纯熟的英文连以英文为母语者亦自愧不如。

林语堂代表作有三部:《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和《京华烟云》,这几部作品在欧美风靡一时。

一方面是满足西方读者了解异域文化的猎奇心理,同时,也向西方读者宣传了中国人独特的人生哲学及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

此后,他将工作重心转为向西方读者推介中国文化。

这种转变与他身居美国的生活现实和其独特的主观因素有直接的关联。

与通过译介外国作品、引进外国文化,从而发展、丰富本国文化的中国人不同,林语堂反其道而行之,选择投其所好、符合自身个性及气质并反映中国人生活艺术及文化精神的中文经典,用西方人的审美眼光来审视中国文化,用适合西方人阅读口味的文字来介绍中国文化。

在林语堂的译著中,《浮生六记》最见功力,据说前后易稿十余次。

该书为清朝沈复所著自传体小说。

作品涉及生活艺术、山水景观、文艺评论、风俗民情等诸多方面。

一般认为,林语堂选译此书,一是书中所反映的中国文人的性格气质、处世哲学恰好印合了他的人生态度和性情。

正如林语堂在“译者序”中写道:“在这个故事中,我仿佛看到中国处世哲学的精华在两位恰巧成为夫妇的人身上表现出来”,“在他们面前,我们的心气也谦和了……因为我相信淳朴恬退自甘的生活是宇宙中最美丽的东西”。

再者,由于林语堂作品在欧美等国畅销,西方读者对东方的古典哲学观和无为闲适、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开始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书中描述的迥异的生活状态对于身处高度工业化社会竞争中的西方读者是颇有吸引力的。

细细研读林译《浮生六记》,不难发现,译者凭借扎实的双语功底和对东西方文化的深刻了解,处理文字驾轻就熟,游刃有余,译作并未机械地坚持单一的翻译策略,而是适时地交替运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使译文通俗易懂,达到了宣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目的。

关于异化和归化的讨论由来已久,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率先使用异化翻译法和归化翻译法这两个术语来描述翻译策略。

论《浮生六记》林语堂英译本的美译

论《浮生六记》林语堂英译本的美译

论《浮生六记》林语堂英译本的美译作者:黄柳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7年第09期摘要:林語堂在面对西方强势文化,认为东西文化内涵虽不同,却可以互补融合。

他在《论翻译》一文中提出了的三大翻译标准,在他眼里翻译被理解为是一门艺术。

基于林语堂的美学翻译观,本文将从句译原则与艺术文音韵美两个方面分析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的美译现象,旨在阐明林语堂的美学翻译观在实践中的运用及体现,为典籍英译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关键词:林语堂;《论翻译》;美;《浮生六记》林语堂所处年代的正值西风东渐盛行,但他不畏西方强势文化,毅然用英文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文化,不卑不亢,他不仅翻译中国典籍作品,而且大胆用英文创作,为西方世界呈现了一个精美绝伦的中国。

而当时的西方社会,对中华民族知道地寥寥无几,戴着有色眼睛来看待中国;当时的美国,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民众对生活充满了迷茫,而林语堂带来的中国译作以及英文创作的作品,展现了一个全新的中国人的形象,即乐观勇敢面对天灾人祸,展示了中国民族的精神,无疑给美国国民一个精神鼓舞,这也让西方社会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这是林语堂一生翻译创作的真实写照,而且在他的译作中也充分体现了该观念。

毫无疑问,林语堂翻译的典籍英译受到了西方的欢迎。

因此研究林语堂的译作,对中国典籍英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林语堂与《论翻译》林语堂早年的留学经历,使其深谙西方文化,熟练地使用英语进行创作,是林语堂搭建中西文化交流桥梁的秘诀;他的作品包括《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等等。

尽管林语堂主要是创作文学作品,但是他也著述了许多与翻译有关的文章。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是《论翻译》,这是他在1933年完成的,该文章条理清晰,言简意赅,全面地阐释了他的翻译理论。

在文章中,他不仅提出了自己认同的翻译标准,既忠实等同于“信”,通顺便是“达”,美主要是指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对诗歌等的处理。

至于“美”,林语堂认为译文除了具备实用功能之外,还必须兼顾美学的方面,在《论翻译》开篇,他提出翻译是一门艺术。

从《浮生六记》的翻译看林语堂的翻译观念

从《浮生六记》的翻译看林语堂的翻译观念

从《浮生六记》的翻译看林语堂的翻译观念浮生六记·林语堂原作:沈复作为深受喜爱的文学大师,林语堂先生的作品丰富而精彩。

受西方文化和教育的影响,他擅长英文写作,又因为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致力于将中国优秀的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传播到西方国家。

林语堂不仅向世界通俗地介绍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也向中国大众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思想,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短短十四个字正是对林语堂先生整个翻译生涯的真实写照。

林语堂先生的《京华烟云》《生活的艺术》等原创作品早已享誉海内外。

而他对传统文化的推崇又促使其坚持不懈地将中国文化经典译成英文传播到国外,如《浮生六记》和《兰亭集序》,在众多精彩译著中尤以《浮生六记》译本为最佳,语言地道,充满恬淡从容之美。

在《翻译论》中,林语堂先生谈道:翻译是门艺术,其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译者的水平和实践经验,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成功的捷径。

林语堂先生把翻译上升到了艺术学派的高度,认为要使译文成为“艺术”,译者需要做到三点,第一是译者要对原文有清晰透彻的理解;第二是译者的中文水平要好,能写出流利畅达的文字;第三是严格的翻译训练,并且能在翻译实践中理性认识和学习各种不同的翻译思想。

在这个概念上,他还提出了翻译的三条标准:忠实标准、通顺标准和美的标准。

林语堂先生的核心翻译思想可以用“忠实、通顺和美”这三条标准进行简单的概括,而这三条标准在译本《浮生六记》中都有所体现。

《浮生六记》是清朝沈复所著散文,不仅记录了他和爱妻平凡又有趣的居家生活,也将其游览各地的所见所闻一并展现给读者,所用语言平易简洁,富有生活气息。

而林语堂先生的译文也通畅易懂,极富神韵。

01准确传神以求忠实在《浮生六记》译本中,林语堂先生用词准确,译文传神,充分展示了何为忠实的译文。

选取了译文中某些时间的翻译来分析林语堂先生的用词准确,同时也选取了一例分析其译文传神的特点。

例1:甘四子正,余作新舅送嫁,丑末归来,业已灯残人静。

从异化、归化角度谈林译《浮生六记》的修辞翻译

从异化、归化角度谈林译《浮生六记》的修辞翻译

从异化、归化角度谈林译《浮生六记》的修辞翻译作者:贾媛来源:《青年与社会》2020年第08期摘要:《浮生六记》是一部艺术水平颇高的清代自传体随笔,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以记叙夫妻之情为主线的作品。

在译成英文前,该书的文学价值一直未得到重视,经林语堂先生翻译传至国外,颇受海外读者的喜欢。

原作以文言文写就,语言风格简练,娓娓道来,叙事皆从现实生活中取材,或运用典故,或应用修辞或四字成语、俗语等,内容详实,这种特殊的文化性和地域性对英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林译本是现有译本中接受度最高的译本。

据统计,《浮生六记》中共有132个比喻句,除比喻之外,还有借喻、提喻、指代、婉曲等各种修辞手法。

林译本面世之后,引起了很多研究者们的关注,他们分别从生态学、语言学、阐释学、后殖民主义、目的论、功能对等等视角对林译本进行了研究。

但从修辞学角度对林译本进行的阐释并不多。

基于此,笔者将从归化异化角度出发,选取《坎坷记愁》和《浪游记快》两章中修辞特点鲜明的句子,讨论翻译中修辞技巧的使用。

关键词:林语堂;《浮生六记》;异化;归化;修辞一、翻译中修辞手法的美学价值张弓在《现代汉语修辞学》中指出:“修辞是为了有效地表达意旨,交流思想而适应现实语境,利用民族语言各因素以美化语言[1]。

”中国传统文学更注重形象思维,写景状物不乏生动的比喻,这种依靠本体与喻体相似性联结起来的写作手法,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化抽象为具体,同时也赋予文章以美学特性。

它与传统文化以及我们的思维方式息息相关。

因此,在源语与目标语的转换过程中,修辞应最大程度予以保留。

但在涉及地域、宗教、地方语言等的翻译时,是保留源语中的特定意象,还是转化成目标语读者容易理解的意象,这也是翻译中一直存在的归化和异化之争。

在所选取的两章中,通过与原作的对比发现,林译中保留了大量源语所使用的修辞,例如:(1)挥金如土,多为他人Spending money like dirt, all for the sake of other people.(2)余接此札,如闻晴天霹雳I received this letter like a boat from the blue.(3)及登舟,江风如箭,四肢发战When I got the boat, there was a piercing wind blowing over the river, and I was shivering all over.(4)言已,泪落如豆After saying this, tears rolled down her cheeks as big as pears.二、修辞手段中的翻译策略翻译是一种诠释的过程,不同的译者对原作有不同的理解。

林语堂《浮生六记》中的阐释性翻译

林语堂《浮生六记》中的阐释性翻译

《浮生六记》中的阐释性翻译林语堂的《浮生六记》是一本经典的回忆录,讲述了他的成长历程和人生经历。

下面是该书中的一些阐释性翻译:1."I am fond of pigs. Dogs look up to us. Cats look down on us. Pigs treatus as equals." (我喜欢猪。

狗仰视我们,猫俯视我们,而猪则把我们视为平等。

)这句话意思是,林语堂喜欢猪,因为猪与人类相处得最为平等,没有狗那样对人唯命是从,也没有猫那样独立自主。

这句话也反映了林语堂对于人与动物关系的看法,认为人类应该与动物和谐相处,而非仅仅把动物当成工具或者玩具。

2."Our temple was too poor to afford incense, so I could not light any, butI prayed in my heart, and I hoped that the gods could hear me." (我们的寺庙太穷了,买不起香,所以我没法烧香,但我在心里默默祈祷,希望神灵能听到。

)这句话意思是,林语堂在寺庙里祈祷时,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无法烧香,但他在心里默默祈祷,表达了自己对神灵的敬意和虔诚。

这也反映了林语堂对于信仰和宗教的理解,认为真正的信仰在于内心的坚定和虔诚,而非表面的仪式和形式。

3."There was a saying in ancient China that 'a gentleman is someone whoknows how to swim but never does so in public'." (中国古代有句话:'君子学游泳,不过练在家里。

')这句话意思是,古代中国有一种观念认为,君子应该学习游泳,但不应该在公共场合展示自己的游泳技能。

这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审美观念,即将个人修养和品德放在外在表现之上,注重内在的修为和品质。

和谐翻译——以浮生六记为例评林语堂的翻译理论和实践

和谐翻译——以浮生六记为例评林语堂的翻译理论和实践

和谐翻译——以浮生六记为例评林语堂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摘要] 林语堂的翻译理论实际上已形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体系。

他将翻译过程中的一些重要因素比如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列入了翻译理论研究的范围之内,并且也认识到了译者跟译文读者在翻译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通过对林语堂翻译代表作《浮生六记》句群、句子层面的翻译分析以及他在翻译过程中对两个翻译策略归化异化的选择运用,笔者试着证明他的实践在形式,创造性跟整体风格上都达到了和谐的程度,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关键词] 林语堂浮生六记翻译标准和谐理论一、和谐翻译理论最先提出翻译“和谐说”的郑海凌(2000:164)教授说:和谐的审美效果概括地讲就是,译作“既要符合本国读者的欣赏习惯。

使读者感到亲切自然,得到美的享受,又要让读者看见原作的真面目,认识原作中所表现的一切”。

郑海凌(2006:89)进一步阐释道:文学翻译的审美标准是“和谐”。

“和谐”就是适中是就是不偏不倚,也就是说在翻译过程中要从整体着眼,局部着手,以适中的原则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妥善处理好翻译中的一切要素之间的关系,比如原文,译者,作者,目的语读者间的关系等等,使译文既忠实原文又通顺流畅,达到圆满调和的状态。

和谐翻译与中国以往的传统翻译理论以及西方的翻译理论不同,它第一次超越了直译与意译,内容与形式的二元对立模式,选择了一条比较折中的途径,这样翻译中的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

可见和谐翻译是注重整体性,协调性,不走极端,综合考虑翻译过程中的诸多因素之间的关系。

二、和谐理论的来源和谐理论的深深扎根于儒家思想,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而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莫过于“中庸之道”,它一直为历代儒家看作是道德正统。

“中庸”一词,最早见于《论语。

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 后来《中庸》一书的出现使其内容更加完整化,更加系统化。

“中庸”的“中”是“恰当”“合适”的意思,而“庸”则是“用”,“中”与“庸”联姻,也就是“体”与“用”的结合,是认识层面与实践层面的统一。

从异化归化角度谈林译《浮生六记》的修辞翻译

从异化归化角度谈林译《浮生六记》的修辞翻译

从异化归化角度谈林译《浮生六记》的修辞翻译1. 引言1.1 引言《浮生六记》是清代作家沈复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典散文的珍品。

而林语堂先生的英译本《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以下简称《浮生六记》)更是在西方世界引起广泛关注。

在翻译这样一部经典作品时,修辞翻译成为至关重要的环节。

修辞翻译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原文文字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更是要在保留原文意境的使译文在另一种语言中产生同样的修辞效果。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从异化和归化的角度探讨林译《浮生六记》中修辞翻译的特点和影响。

通过对修辞翻译的概念进行解读,了解异化与归化在翻译中的不同运用方式,以及林译《浮生六记》中所采用的独特翻译方式。

我们将分析修辞翻译对林译《浮生六记》的影响,从中发现翻译中的艺术之美。

通过这些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林译《浮生六记》背后蕴含的修辞之美,以及翻译在文学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2. 正文2.1 修辞翻译的概念修辞翻译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忠实再现原文的意境和修辞手法,采取一定的技巧和策略进行翻译。

修辞翻译旨在传达原文的情感、意义和美感,使译文读起来更加生动、贴近原著。

修辞翻译要求译者具备较强的语言功底和翻译能力,能够准确理解原文的修辞结构和寓意,并巧妙地转化为目标语言的修辞手法。

修辞翻译不仅要具备专业的语言技能,还需要对原文所传达的情感、文化背景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译者在进行修辞翻译时,需要注重原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灵活运用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修辞翻译要求译者具备敏锐的语感和艺术感,能够在保持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将原文的美感和意境完整地呈现出来。

修辞翻译是一种高级的翻译技巧,需要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和深厚的文化素养,能够在保持原著风采和韵味的让译文更具有当地文化特色和感染力。

修辞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体会原文的内涵和精神。

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策略和技巧——以《浮生六记》英译本为例

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策略和技巧——以《浮生六记》英译本为例

2472020年34期总第526期ENGLISH ON CAMPUS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策略和技巧——以《浮生六记》英译本为例文/李媛媛译。

至于“美”这一标准,与林语堂把翻译看作艺术有关。

译文要追求内容和形式上的“美”,但当两者矛盾时,就要放弃形式。

林语堂认为,翻译其实主要和译者的心理及目的语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关,他“把严复的翻译理论从文字的技巧,提升到了美学心理学的高度”。

2. 译者的素质。

林语堂对于翻译者所应有的素质,也给出了清晰的界定。

总结起来就是译者要精通双语,既要能读懂原文,又要能熟练地用目的语来表达,同时要知道好的翻译标准,以及翻译时应该采用的策略。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丰富而深厚,翻译的标准与译者的素质,只是笔者从他的思想中简要提取的核心问题。

本文以林语堂翻译的《浮生六记》英文本为例,分析他在翻译时采取的策略。

以及其翻译思想在其中的体现。

三、林语堂在《浮生六记》英译本中采取的翻译策略和技巧林语堂认为“直译”“意译”这种说法就是不恰当的,会让人误认为翻译的标准似乎可以有两个。

其实标准应该只有一个,好的译作应该能灵活地运用这两者,一方面不失原意,另一方面能够兼顾译文流畅。

本文在探讨时,会从 “异化”和“归化”两个大的原则下细分讨论。

1. 异化。

这是一种保留原语文化的翻译策略,在翻译中是非常重要的,能够促进文化交流。

例如,书名“浮生六记”,沈复化用了李白的诗句“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极具本土色彩,里面蕴含的文化意象是西方读者需要用心领会的。

林语堂采用异化策略,他将“浮生六记”直译成“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并且译本在国外销量很好,可见,外国读者可以接受。

下面探讨的是林语堂在异化策略下,所采用的音译和直译技巧的情况。

(1)音译。

方梦之在《译学辞典》中对音译的定义是,音译“也称转写,即用一种文字符号(如拉丁字母)来表示另一种文字系统的文字符号(如汉字)的过程或结果。

林语堂译《浮生六记》翻译策略评述

林语堂译《浮生六记》翻译策略评述

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林语堂译《浮生六记》翻译策略评述西南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张晨瑜【摘要】林语堂译浮生六记是林语堂翻译的代表作,由于中西文化差异以及古汉语特殊句式使得翻译难度更大,林语堂先生在翻译时不仅将许多中国文化独有内容翻译得精准到位还兼顾了语言风格尽量与原文一致,需要后生学习的东西非常之多。

本文将主要从变译角度以及文化传递角度分析这篇上乘的翻译之作。

【关键词】林语堂 浮生六记 变译 文化传递《浮生六记》是清朝沈复的自传,其名取自李白“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之句。

由林语堂1935年将其译成英文。

小说原有六卷,现只存四卷。

作者文笔简洁生动,内容涉及古代士大夫生活的方方面面。

笔墨轻灵,描写细腻,语言清新,形象生动。

林语堂出生于福建的一个牧师家庭,父亲是受过维新思想影响的基督教徒,林语堂从小接受的是西式教育。

林语堂翻译研究著作为《论翻译》。

这篇论文是他为吴曙天编选的《翻译论》一书所作的序论。

林语堂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艺术。

他提出了翻译的三条标准:忠实、通顺、美。

他又从另外一个角度将这三条说成是译者的三种责任:“第一是译者对原著者的责任,第二是译者对译文读者的责任,第三是译者对艺术的责任。

三样的责任心,然后可以谓具有真正译家的资格。

”以此标准为原则翻译的《浮生六记》无论从翻译策略,美学,文化等角度都颇有研究价值。

更有英国读者读到《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徘徊而不忍卒读”。

下文主要从变译和文化传递两方面加以论述。

一、“变译”是指译者根据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变通手段摄取原作有关内容的翻译活动变通手段包括增、减、编、述、缩、并、改等七种。

以上七种变通手段组织成十二种变译方法:译述、缩译、综述、述评、译评、改译、阐译、译写、参译、仿译。

原文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译文:I remember when I was a child,I could stare at the sun with wide,open eyes.I could see the tiniest objects,and loved to observe the fine grains and patterns of small things,from which I derived a romantic unworldly pleasure.中文句式一般较短,且不喜用连接词,英文的翻译连接词全部补充。

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角度分析林语堂译作《浮生六记》

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角度分析林语堂译作《浮生六记》

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角度分析林语堂译作《浮生六记》发表时间:2018-09-18T10:08:41.740Z 来源:《知识-力量》2中作者:刘华[导读]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与此同时,中国的翻译事业也日渐兴盛。

这时,出现了很多致力于传播和复兴中国文化的翻译家。

林语堂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

拥有着对中英文娴熟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林语堂翻译了很多经典的中国文学作品并且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他翻译的清朝作家沈复的作品《浮生六记》,让整个世界都熟知了一对来自中国的平凡夫妇的幸福宁静的生活。

本篇文章将从彼得·纽马克的语义翻(河南大学,河南开封 475001)摘要: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与此同时,中国的翻译事业也日渐兴盛。

这时,出现了很多致力于传播和复兴中国文化的翻译家。

林语堂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

拥有着对中英文娴熟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林语堂翻译了很多经典的中国文学作品并且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他翻译的清朝作家沈复的作品《浮生六记》,让整个世界都熟知了一对来自中国的平凡夫妇的幸福宁静的生活。

本篇文章将从彼得·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角度来分析林语堂的译作《浮生六记》。

关键词:语义翻译,交际翻译,《浮生六记》一、林语堂与《浮生六记》林语堂先生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十月十日生于福建省龙溪(漳州)县。

他曾获上海圣约翰大学学士学位、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学位、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是一位以英文书写而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旅游家、发明家于一身的知名学者。

他曾经在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职。

自1927年到1935年,林语堂创办了《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并且大获成功。

这些杂志的闻名也让他在中国社会内声誉大振。

同时,他也开始将一些中国的文学作品译成英文,其中最著名的一部翻译作品就是清朝沈复所写的《浮生六记》。

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特点与策略分析

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特点与策略分析

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特点与策略分析罗瑜珍【摘要】以沈复的《浮生六记》及林语堂的英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双语对照、文本细读的方法,从词汇和句式两个层面分析林语堂的译文特点,并探讨其灵活多样的翻译策略:直译法、意译法、释译法和增补法。

%After bilingual contrast and intensive rea ding of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versions of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 this paper analyzes Lin Yutang ’ s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at lexical and syntactic levels , and discusses hi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ncluding literal translation , free translation , inter-pretation translation and complementary translation .【期刊名称】《乐山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2)001【总页数】5页(P61-65)【关键词】《浮生六记》;林语堂;英译特点;英译策略【作者】罗瑜珍【作者单位】闽西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系,福建龙岩 364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浮生六记》为清代文人沈复的自传体散文,书共六篇,故名“六记”,今已逸其二。

书中记闺房之乐,见琴瑟相和、缱绻情深;记闲情雅趣,见贫士心性、喜恶爱憎;记人生坎坷,见困顿离合、人情世态;记各地浪游,见山水名胜、奇闻趣观。

《浮生六记》自刊布流转以来,一直为文人雅士所钟爱。

[1]1935年,中国现代文学大师林语堂将《浮生六记》四篇翻译成英文(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介绍到美国,为读者广为接受,是中西跨文化交流的成功典范,也得到如俞平伯等名家的赞誉[2]。

译者的责任:矛盾、无奈与信念——简评林语堂对《浮生六记》中比喻的翻译

译者的责任:矛盾、无奈与信念——简评林语堂对《浮生六记》中比喻的翻译
孟祥德[1];甘平[2] 作者机构: [1]苏州市职业大学外国语与国际交流系,江苏苏州215104;[2]苏州市行政学院, 江苏苏州215104 出版物刊名: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页码: 24-26页 主题词: 比喻;美译;译者责任
摘要:比喻作为一种修辞方式,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并且与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审美情 趣息息相关,在翻译中应予以保留。成功的比喻翻译不仅能够传递或再现原文比喻的美感,还 能够使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相映成趣,产生双重的美学价值。因此,忠实原作、追求“美 译”、传播文化是译者的责任所在。然而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丈化的差异,相互融合、相互交流 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译者的责任与文化接受的现实之间产生矛盾时,应该坚定传播 文化的信念。在思考这一问题时,林语堂对《浮生六记》中比喻的翻译可谓代表性文本。

林语堂是怎么评价沈复《浮生六记》的?

林语堂是怎么评价沈复《浮生六记》的?

林语堂是怎么评价沈复《浮生六记》的?
林语堂说:“芸娘,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


芸娘,姓陈,名芸,字淑珍,乃沈复沈三白《浮生六记·闺房记乐》之女主人公兼爱妻,三白眼里的西施。

“削肩长颈,瘦不露骨,牙齿有微瑕,更有缠绵之态”。

向往“布衣暖,菜饭饱,一室雍雍,优游泉石,如沧浪亭、萧爽楼之处境,真成烟火神仙矣。


风生竹园,月上蕉窗。

三白芸娘并坐水窗,仰看飞云过天,皓月当空,感慨“宇宙之大,同此一月,不知今日世间,亦有如我两人之情否?”
然,如此可爱之女子,最后却也早亡。

三白叹曰:“恩爱夫妻不长久。


自此,黄昏已去夜深沉,案上冷粥何必温。

陌绪(微博名) 感《浮生六记》,于2012年为歌曲《寄芸》填词(署名墨绪),首发在5sing。

我取溪静澄,直把古人闺中问,并肩执手自温存。

萧爽楼夜辰,倚墙淡墨兰影真,烹茶蒸酒抚霜尘。

眉间绛色冷,依稀共话西厢人,怎堪无力渡芳魂。

案上锦书残,零落轻拾当日谶。

无人与我立黄昏,无人问我粥可温。

风住杯倾泣未忍,写尽梦一痕。

惟愿:
有人与你立黄昏,有人问你粥可温。

有人待你情自深,有人与你赏月顾星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不可避免的命运—对《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后现代分析2 浅析Grice的会话合作原则在求职面试中的应用3 目的论与对外传播翻译4 英汉习语中隐喻的民族性及其翻译策略5 《天路历程》与《西游记》的精神共鸣6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对比7 英语谚语的修辞分析8 英语课堂教学—教师主宰还是学生为中心9 从象征主义视角看《阿拉比》和《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10 从目的论角度看公司网页误译11 文档所公布各专业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95 80 35 64012 论《简•爱》中伯莎•梅森的疯癫13 《红字》中替罪羊形象的分析14 外贸英文函电中委婉语的特点及应用研究15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纯真年代》中两位女主人公的不同爱情观16 商务谈判中的模糊语的使用17 探讨星巴克多样化顾客关怀及其推广性18 从跨文化视角看文化定势及偏见在非言语交际中的影响19 思维差异在英汉语言中的体现20 女权主义评论视角下的《金色笔记本》21 The Functions of Landscape Description in Tess of D’Urbervilles22 英汉工具类名转动词实时构建的整合分析--基于网络论坛语料23 埃德加爱伦坡短篇小说中美女的命运24 从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谈汉语新词的英译25 从《汤姆叔叔的小屋》看斯托夫人的宗教矛盾心理26 从养老模式看中美文化异同27 诸神形象折射中西方价值观不同28 广告英语及其翻译29 《红字》-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混合体30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人物性格分析31 《鲁滨逊漂流记》“星期五”被殖民化分析32 A Probe into the Spiritual Worlds of The Old Man and the Sea33 善,还是恶――《我弥留之际》中安斯性格分析34 英语幽默的认知语用分析35 追寻荆棘的女人——浅析《荆棘鸟》中梅吉的形象36 认知角度下的隐喻翻译37 《永别了武器》悲剧特征的分析38 年世博会吉祥物所体现的中国元素39 从文化差异角度论商标词的翻译40 Wessex Women: Female Characters in Thomas Hardy's Novels41 中西方悲剧爱情故事折射出的文化差异—《穆斯林的葬礼》与《荆棘鸟》之比较42 中西方饮酒礼仪的比较43 从女性主义探讨托尼•莫里森笔下黑人妇女自我意识的觉醒44 对《人性的枷锁》中枷锁的研究45 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解读爱伦•坡的《黑猫》46 《傲慢与偏见》中的微观反讽言语行为47 解读《纯真年代》中的女性主义48 论色彩在《红字》中的运用与艺术效果49 论科技英语翻译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50 汉英道歉语回应之比较51 现代英语演讲中的范式分析52 女性意识的苏醒--对《愤怒的葡萄》中的约德妈妈形象的分析53 国际商务谈判及其谈判风格54 在概念整合理论下探讨英语复合词教学55 美国西部文学中的牛仔形象所体现出的美国英雄主义56 从模因论角度研究中文新闻标题中的流行语57 《二十二条军规》中关于军规的控制及反控制58 浪漫主义天性和实用主义个性之间的冲突——评《呼啸山庄》中凯瑟琳人性的矛盾59 论神话中的民族精神——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之比较60 [毕业论文](经贸英语系毕业论文)草根营销以及策略61 中国领导人讲话中中国特色词汇的汉英翻译62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中女性主义意识的对比研究63 分析广告英语中的修辞手段64 女性哥特视角下的《蝴蝶梦》65 从翻译角度浅析英语写作中的中式英语问题66 废墟之鹰——《永别了武器》中亨利形象之分析67 从认知视角谈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68 运用超验主义解读《小妇人》中的女性形象69 理想之梦的破灭——探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与美国梦70 《宠儿》中黑人女性的自我意识71 中式菜肴命名的文化内涵与英译72 如何有效地扩展大学生英语词汇73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74 浅析美国俚语的起源75 英语专业听力课程教学效率的调查与分析76 对《最蓝的眼睛》黑人的悲剧命运的分析77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反叛精神分析78 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对比研究79 对鲁滨逊性格特征的分析80 茶文化交流用语的翻译:理论与实践81 A Study of Transla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Address Forms from Pragmatic Perspective82 Unavoidable Tragedy –A Case Study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83 从文化视角看中西方的礼节差异84 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的水乳交融—评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85 试析《雾都孤儿》中的浪漫主义色彩86 浅析《儿子与情人》中扭曲的人物关系87 析《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考尔菲德的性格特征88 英汉委婉语中体现的文化异同89 从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看美国梦90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Flower Image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91 女王还是奴隶:女性主义辉映下的珀涅罗珀92 支付宝-淘宝的成功之道93 从《唐老鸭》看赵健秀的男性主义94 简•奥斯丁的女权主义在《理智与情感》中的体现95 目的论视角下的公司简介汉英翻译96 金钱决定婚姻97 话语标记Well的语用功能98 运用概念整合理论解读英语幽默理解障碍99 解析电影《黑暗骑士》中的美国个人英雄主义100 浅谈《永别了,武器》中的感伤主义101 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102 The Growth Topic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103 从《悲悼三部曲》看尤金•奥尼尔对古希腊悲剧的继承性超越104 Advertising Translation from a German Functionalist Approach105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人物形象的特点探析106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hers-and-Daughters-in-Law in China and the West 107 汉英身势语的对比研究108 浅析王尔德《快乐王子》中基督教救赎的表现形式109 跨文化交际中的母语文化研究110 汉英语言中动物名称文化内涵对比分析111 爵士乐对美国音乐产业的影响112 论《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113 The Linguistic Features of American Inaugural Address114 浅析《追风筝的人》中风筝的象征意义115 透过《马丁•伊登》看杰克伦敦对超人哲学的矛盾心态116 The Exploration of Tragic Fate of Tess117 文化负迁移对翻译的影响118 海明威的女性主义思想119 浅析《弗兰肯斯坦》中怪物“善”与“恶”的转变120 电视公益广告的多模态话语分析121 浅析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在商务信函中的运用122 功能对等理论在科技论文摘要翻译中的运用123 从电影名的翻译看直译与意译124 论赫尔曼•梅尔维尔《白鲸》中的象征主义125 浅谈商务函电的写作126 方位词“上”和“Up”语义对比研究127 路易莎•梅•奥尔科特《小妇人》的女性意识解读128 浅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的叙事技巧129 旅游英语翻译的研究130 汉语无主句英译方法探析(开题报告+论)131 高中英语听前活动设计探究132 从好莱坞电影看美国的文化霸权133 浅析英语典故性成语的来源及汉译134 英语语篇连贯中的词汇衔接135 《呼啸山庄》中女主人公人物分析136 语言迁移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37 《老人与海》和《热爱生命》的生态比较138 《海上扁舟》中的自然主义139 爱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植物隐喻140 《傲慢与偏见》中婚姻观对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141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英文歌曲汉译探究142 从语言功能考察汉语公示语英译14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44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伊莱扎人物形象分析145 谭恩美《喜福会》中身份协商的研究146 Strategies of Translating Chinese Proper Nouns in Tourism Texts147 英汉拒绝言语行为表达方式比较148 The Archetype of the Ugly Duckling in The Secret Garden149 中西亲子关系对比性研究150 从许渊冲“三美论”评析《声声慢》三个译本151 委婉语的跨文化交流及其语用功能152 商务英语翻译中跨文化因素的转化153 从委婉语看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154 教师对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作用及相对应的培养策略155 从功能翻译理论分析化妆品商标翻译156 Human Nature and Redemption——Thoughts on Reading The Kite Runner157 从卡明斯的L(a 看视觉诗的可译潜势158 Improving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Oral English by Applying English Songs 159 英语课堂中的教师提问策略160 礼貌原则与中西文化的差异161 中英社交礼仪差异的比较与分析162 跨文化非言语交际失误分析163 英语听力自主学习方法探究164 从常见的中英文名字比较中英两国命名文化差异165 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主要作品166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重要性167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现实元素(开题报告+论)168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分析169 语境顺应视角下英语情景喜剧中幽默字幕翻译--以《生活大爆炸》为例170 美式英语与英式英语语音差异研究171 论英语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172 英汉被动句语义特征对比分析173 关注耐心教育——浅谈《差不多是大人的人》中黑孩子的叛逆心理174 从中英文动物隐喻看中国与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175 论商标名称汉英翻译中的合作原则176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越狱》字幕翻译的研究177 从《霍华德庄园》到《印度之行》:论福斯特联结梦的破灭178 中西传统节日文化比较179 诸神形象折射中西方价值观不同180 交互式教学法在中学英语课堂口语教学中的应用181 商务英语合同的翻译特点及策略研究182 管窥世纪年代以前的朴素社会语言学思想183 归化与异化在《老友记》字幕翻译中的运用184 高中生英语学习成败归因现状调查及对策185 《达洛卫夫人》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186 比较《百万英镑》和《阿Q正传》187 科技英语中被动句的语篇功能探析188 论跨文化因素对广告汉英翻译的影响189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food cultures---from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190 解读《金色笔记》中的女性主义191 中西方语言和文化间的相互影响192 性格决定命运----浅谈《老人与海》桑提亚哥性格特点193 《推销员之死》中美国梦破灭的主要原因194 马克吐温在<<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对人类社会的深切关注195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惠特曼的《草叶集》196 《太阳照常升起》中科恩屡遭排斥的根源分析197 虽不起眼,但不可或缺:从《洛丽塔》中的小人物看亨伯特悲剧的必然性198 女性的赞歌—《愤怒的葡萄》中乔德妈和罗撒香两位女性的坚强性格分析199 Britain Needs a Monarch—Cause Analysis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Monarch in Britain200 《红字》中海斯特性格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