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是生活方式的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是生活方式的设计
——-后现代主义设计与社会生活
设计是生活方式的设计
——-Ettore Sottsass
爱托尔·索特萨斯(Ettore Sottsass),1917 出生于奥地利茵斯鲁克,父亲是意大利著名的建筑师。索特萨斯少年时便显示出过人的天赋,并在22岁时顺利取得建筑学位。在90年的生命历程中,他同时拥有多个身份:建筑师、设计师、艺术策展人、作家、画家、雕塑家和摄影师。
后现代主义设计是后现代主义风格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它指的是“在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上大量利用历史装饰动机进行折衷主义式的装饰的一种设计风格”,后现代主义设计显著的特点即历史主义、装饰主义、折衷主义和娱乐性。所谓历史主义,是它有别于现代主义的重要方面,它追求古代的某种形态本质,并从中汲取符合当代生活现实元素的营养。而装饰主义,折衷主义和娱乐性,用于抵抗现代主义所谓的“机械万能”与“世界风格”。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西方动荡不安的社会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西斯骇人听闻的暴行以及原子弹爆炸给人们以极大的震动, 人们对昔日一贯遵从的社会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以美国为例, 黑人抗暴斗争、妇女解放运动、反对越战的学生运动、肯尼迪总统被杀……社会愈来愈动荡不安, 致使人们的精神也越来越困惑。“我们有一个富裕的社会, 我们也有着混乱的价值观念, 我们面对的美国再也不是早期的美国”。而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得不随之改变,将每一个人都变成了有固定位置的小齿轮、小螺丝钉。昔日过度激化的劳资矛盾转化为技术和管理矛盾。传媒与交通的迅速发展,使这个时代从“知识就是力量”转变为“信息就是效益”,“效益就是目的”。由于现代世界的日新月异, 现代知识的瞬息万变, 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 知识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由永恒的本质决定的, 而是由它们各自的样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决定。这种价值观的重要变化,使人们从迷恋科技革命和现代主义的风格中摆脱出来,并开始深入思考人类生活的本质,后现代主义就从此孕育而生了。
后现代主义设计是对现代主义设计的挑战,是对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的一种装饰性的发展,反对设计中的国际主义、极少主义风格,主张以装饰手法达到视觉上的审美愉悦,注重消费者心理的满足。在设计上大量运用了各种的历史装饰符号,但又不是简单的复古,采取的是折衷的手法,把传统的文化脉络与现代设计结合起来。以建筑为例,20世纪20年代由格罗皮乌丝创办的包豪斯建筑学校,以及包豪斯所提倡的简洁主义,材料主义,国际风格曾受到人们疯狂般的追崇,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又使人们对纯科技形式与功能主义产生畏惧感,从而渴望“自由,舒适与温暖的生活”。此外,经过70年代的能源危机,许多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并不比传统建筑经济实惠,需要改变对传统建筑的态度。也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反映产业革命和工业化时期的要求,而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越过那个时期,因而现代主义不再适合新的情况了。持上述观点的人寄希望于后现代主义。
被公认为后现代主义建筑先行者的美国建筑师文丘里批评现代主义建筑师热衷于革新而忘了自己应是“保持传统的专家”。文丘里提出的保持传统的做法是“利用传统部件和适当引进新的部件组成独特的总体”,“通过非传统的方法组合传统部件”。他主张汲取民间建筑的手法,并采取符合当代审美的方式重构,以满足当代大众对建筑的需求。因此一部分建筑师开始在古典主义的装饰传统中寻找创作的灵感,以简化、夸张、变形、组合等手法,采用历史建筑及装饰的局部或部件作元素进行设计。虽然现在来看,当年所提出的后现代主义原则在理论上并没有非常成熟,而且对如何满足大众公众性与个性气质的满足也没有非常好的方法,可是70年代后在西方建成的为数不多的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如美国奥柏林学院爱伦美术馆扩建部分、美国波特兰市政大楼、美国电话电报大楼、美国费城老年公寓等,仍
然让我们看到了后现代主义建筑师们有益的探索。穆尔1976-1979年设计的美国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即是由各个不同的建筑片段构成。设计师运用了最现代的技术和材料,建立起一个以古罗马柱式装饰主题的广场。文丘里60年代为自己设计的住宅;汉斯·霍伦1976-1978年设计的法兰克福国际展览中心;美国设计师迈克尔·格里夫斯1980-1982年设计的波兰市公共服务中心大厦等,这些后现代主义的经典作品大都是既有历史内涵有新结构的综合样式的产物。
后现代主义的设计师,很多同时也是产品设计师。文丘里在80年代初设计曾设计了一套咖啡具,有意识的将多种历史样式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性”特征;格里夫斯1981年设计的“梳妆台”,外形犹如一座古典式教堂,融庄严与诙谐于一体;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矶崎新1972年设计的玛丽莲椅,其设计的理念融合了日本传统艺术与美国大众消费文化精神。在设计中,他将椅子的设计方式比作日本和歌的创作方式。上述的这些建筑设计师的产品设计同样都融合了他们对建筑设计的一贯理念,这是他们对大众生活方式的理解。在产品设计界中,后现代主义的重要代表是意大利的“孟菲斯”设计集团。索特萨斯是意大利60年代“极端设计”的关键人物,也是意大利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发言人。身为建筑师的他以家具设计为主,并创立了“孟菲斯”设计集团,“孟菲斯”在米兰举办的设计展,从风格、样式到设计观念的全新形象使世界设计界受到了极大震动。他们的设计作品并不多,但他们的设计观念却对整个设计界有着重大影响,深刻地渗入到80年代以来的产品设计之中,几乎成为一种新的国际风格,“孟菲斯”在设计中关注更多的是文化的设计和生活方式的设计。索特萨斯认为“设计就是设计一种生活方式,因而没有确定性,只有可能性,没有永恒,只有瞬间”。
从上述设计师的后现代主义设计之路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后现代主义设计并非对现代主义设计进行推翻与否定,而是在肯定其实用功能因素的基础上,在形式上赋予其人格化,情感化的装饰效果,后现代主义设计理论的权威、美国评论家、建筑家和作家查尔斯?詹克斯自己也说: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加上一些什么别的。后现代主义设计手法的运用,适应了人们各方面需要,使人们在视觉与心理上都逐渐扫除了对工业产品中由现代主义、国际主义风格造成的理性与冷漠的感觉。
如果说现代主义设计是个严肃古板的老工程师,那么后现代主义设计就是个时尚奔放的年轻演员。虽然直到现在,对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孰优孰劣的争论还没有停息。可是不可否认的是,后现代主义设计作为一种新兴的设计理念,较以往的各种注意设计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即更容易为当代大众所接受与喜爱,因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索特萨斯说过,设计应该是对生活方式的设计。确实,未来的设计本质上就是对生活方式的设计,而适宜的装饰正是设计美好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手段,是以“宜饰而饰”达到“人”的目标,因而,它向人们展示了一幅艺术化的、充满诗意的生活,并引导人们向美好的前方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