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间理论角度浅析文化与记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空间理论角度浅析文化与记忆

彼得·汉德克是当代非常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作品一经出版,便会引起文学评论家的广泛关注。同时他也拥有不小的忠实读者群体。

汉德克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主要运用语言游戏及言语批判大胆抨击墨守于传统描写的软弱无能。进入七十年代后,他转向寻求自我的“新主体性”文学,借以摆脱现实生存的困惑。从八十年代开始,汉德克日益陷入自我封闭的世界中,对现实世界感到迷茫,转向艺术世界,感受永恒与和谐,在文化寻根中哀悼传统价值的缺失。

本文重点研究汉德克二十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的两部作品。分别是:《缓慢的归乡》(1979)与《去往第九王国》(1986)。《缓慢的归乡》描写的是地质学家瓦伦丁·索尔格归乡的心路历程。

小说主人公在不同的外部空间:美国北部,西海岸和大都市纽约感受到僵化与陌生,孤独与生存危机。在《去往第九王国》中,主人公菲利普在45岁时回忆了他25年前前往斯洛文尼亚的寻根之旅,这一回忆中还夹杂了青年时期的他对自己童年的回忆。多层交织的回忆展现了作者对现实生存的感知与反思。

无论是旅行经过的地区,还是在叙述中展现的童年及历史回忆,还是作者笔下的归乡之路,都与“空间”这个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将围绕“空间”一词,对两篇文本进行分析。二十世纪“空间转向”后,文艺批评理论的发展,为文学评论提供了新的思路。

空间不再是时间的附庸或纯粹的地理景观,它显示了时空观念在全球化和后现代性语境下的新的转向。文学则在其具象书写,叙事模式和主题建构中发挥自己作为文化生产空间的特殊优势,参与文化与历史等社会性问题讨论,赋予空间

符号象征意义和价值内涵。其中法国思想大师昂立·列斐伏尔,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以及美国地理学家爱德华·W.苏贾的空间理论为本文提供了理论支撑。

本文试图通过空间在地理层面、符号层面以及属于精神层面的“第三空间”的三个维度的建构对文本进行分析,挖掘汉德克在创作转折后的文学作品的主旨思想:感受外部空间,思考内心世界,构建自身与外界的和谐关系。从激进极端的批判态度到沉稳冷静的思想境界;从对语言功能和文学手法的质疑到对文学语言与叙事意义的重建;从揭示主体与世界根深蒂固的对立和裂缝到努力寻找治愈重获自我与世界的关联的可能。本文针对两篇小说主人公在不同外部空间的经历以及记忆等精神空间的叙述,分析研究空间概念以及文本中空间建构的功能作用,形成汉德克笔下空间概念的意义,试图理解汉德克对于自身生存、社会现实以及文化的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