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突破性创新演化机制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突破性创新演化机制研究傅贻忙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铁道运营与管理学院 湖南株洲 412001

摘要:突破性创新是建立在知识创新的基础上,导致产品性能主要指标发生巨大跃迁,甚至可能导致产业重新洗牌的一类创新。针对目前我国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提出了突破性创新的必要性,并对轨道交通装备产

业集群实施突破性创新的动因和障碍进行分析。从突破性创新系统的动力机制、传导和扩散机制、协调与保障机

制和耦合机制等方面构建了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突破性创新机制体系。最后,探讨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突破

性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各机制在系统运行中的作用。

关键词:轨道交通装备;突破性创新;产业集群;机制

产业集群创新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其发展所依赖的知识来源于现时和以往科学研究的结果,既反映在产品的更新、服务内容的扩大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上,也反映在新产业的成长、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国际竞争力的消长上。近年来,我国的产业集群依靠低成本参与竞争的问题日益突出,需要由低成本型集群向创新型集群攀升。产业技术跨越可以分为持续性技术创新的技术跨越和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技术跨越两种类型。

一、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实施突破性创新的必要性

在国际方面,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发达的国家有德国、法国、加拿大和日本等,三大跨国公司占有全球市场50%以上的份额,分别为加拿大庞巴迪公司占23%,法国阿尔斯通公司占18%,德国西门子公司占14% 。在国内方面,国际轨道装备巨头庞巴迪、西门子、阿尔斯通、GE纷纷扩大对中国的业务,欲占据中国市场的一部分。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经过多年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发展,取得了跨越式发展的巨大成就,但仍然面临不少矛盾和困难。集中表现在:产业规模不大,竞争优势不明显,特别缺乏具有强大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产业链短、配套体系不完善;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企业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能力较弱,关键核心技术依然受制于人,科研优势未能有效转化成产业优势等。

(一)提升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水平是抢占全球科技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低碳经济”、“智慧地球”等一系列新的发展理念愈发对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发展形成巨大压力。只有高度重视发展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瞄准国际先进机械制造技术和管理模式前沿,大力推进突破性创新,才能在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占领制高点。(二)发展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

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是为轨道交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等特征。重点培育和发展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是当今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是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轨道的必然要求。

(三)突破性创新是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参与国际化竞争坚实基础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跨国巨头的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选择部分具有禀赋要素优势、竞争力强的产业推向全球市场,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品牌知名度,承担起中国企业振兴民族工业的重大责任。

二、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实施突破性创新的动因和障碍分析

(一)外部环境动因与障碍分析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企业的外部环境变化突变,表现在外部环境的动荡性,尤其是技术的动荡性和突发性。技术变革的突出表现就是技术间断或技术不连续性。技术的根本不同实质上是技术范式的不同,技术间断或技术的不连续性实质上是技术范式的转变。技术间断是一种典型创造性破坏行为,每一次技术间断都使旧技术衰退或灭亡,使领先企业的设备、技术知识、技能等大部分变得过时,从而破坏原有企业竞争优势,破坏市场的原有结构。当前我国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和发达国家相比在技术水平上还存在很大差距,面对动荡的环境威胁和产业转移的机会,如何通过产业集群突破性创新成为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的主导显得格外重要。

(二)内部需求动因与障碍分析

近年来我国的装备制造业获得了快速发展,装备制造业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广泛地融入国际分工体系,中国市场也日益成为国际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中国的市场体系逐步建立,工业化快速推进,工业模式也从粗放逐步走向集约。开放条件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也暴露出许多问题,装备制造业的技术贡献在经历了一个快速的上升之后,呈下降趋势。我国的装备产

基金项目: 2014年株洲市社科课题立项课题《株洲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突破性创新机制与建设路径研究》(ZZSK14123)阶段性研究成果。2014年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立项课题《产业集群突破性创新系统演化规律研究》(K201413)阶段性研究成果。

品优势集中在初加工产品,而核心技术上却落后于国外。产业集群中的大企业和中小企业间,缺乏有效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关系。通过资金、人才、知识和技术等高密度创新要素的交互耦合作用,就有可能达到一个混沌边缘的状态,从而呈现出某种自适应和自组织的特性,以实现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在突破性创新上的互补。

三、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突破性创新机制体系构建

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突破性创新系统的运行是各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系统在动力机制、传导和扩散机制、协调和保障机制的协同作用下,实现了突破性创新系统的运行,形成了具有分工和协作的网络关系,并对创新资源进行了合理的配置,提高了产业技术突破性创新系统的整体创新能力和抗变能力。因此,从系统的动力机制、传导和扩散机制、协调与保障机制等方面,探讨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突破性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各机制在系统运行中的作用。

(一)动力机制

产业技术突破性创新动力机制主要有单一因素影响模式(技术推动模式和市场拉动模式)、双重推动模式和多因素综合模式。一般来说突破性创新是由各种力量的集合推动的,而不是单一因素的作用结果。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突破性创新的特点,提取突破性创新动力要素如表1综上所述,管理层创新精神、科学技术推动、创新收益驱动、市场需求拉动、产业资源保障和政策引导支持等六种要素能够相互作用,通过综合发挥作用,对整个突破性创新发挥驱动作用。其中管理层创新精神、创新收益驱动、市场需求拉动是系统最重要的三个创新动力,构成了企业突破性创新系统的创新诱导力。而科学技术进步、产业资源保障以及政策引导支持构成了企业突破性创新系统的创新激发动力。

(二)传导和扩散机制

突破性创新的传导是指创新结果或成果在创新传送者与接受者之间通过直接的交流、交换、交易、展示、传授等方式,实现创新转移过程。突破性创新扩散是其他企业对创新的模仿和学习行为,开始于创新成果的商业化应用之时,并贯穿整个商业化应用过程。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渠道的多元性和畅通性,速度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突破性创新传导和扩散的要求;二是竞争和共生的存在,是突破性创新传导和扩散的驱动力;三是人才流动,知识共享是突破性创新的传导与扩散的主要载体。四是创新势差是突破性创新的传导和扩散的主要方式;五是模仿与学习是突破性创新的传导与扩散的主要形式。

(三)协调与保障机制

突破性创新重要的特征就是创新的风险大,收益高,通过协调与保障机制能规避和分散风险,实现产业的收益共享。突破性创新的协调机制是指政府起宏观调控的作用,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充当沟通桥梁的作用,促进了政策、法规、制度等的改进,以便更好协调突破性创新的形成,识别和商业化发展。突破性创新的保障机制主要是借助环境要素和资源要素的支持,通过组织网络和制度创新来发挥其对系统运行的保障功能,主要包括产业政策保障、产业资源保障、产业资金保障、产业人才保障、技术、信息交流平台保障等功能。保障机制不仅可以维护系统内创新主体的创新收益,能够提供系统运行所必须的政策、资源、人才和信息等,还可以通过构建创新网络体系降低突破性创新的风险。突破性创新保障机制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创新动力和创新资源的扩散能力。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保障机制是系统顺利运行的保证,也是系统稳定性发展的前提。

四、总结

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必须与国际一流大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同台竞技,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品牌知名度,承担起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企业振兴民族工业的重大责任。今后,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想通过渐进性创新跟踪国际技术的难度越来越大,而企业运用以往的知识累积进行突破性创新使得成为竞争优势,为轨道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提供了技术引领、世界一流发展的可能。面对外部国际环境的威胁和产业转移的机会,必须加大对突破性创新这一根本路径的建设。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如何通过突破性创新实现产业升级,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产业显得格外重要。

参考文献

[1]C a s t e l l a c c i F.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p a r a d i g m s,r e g i m e s a n d trajectories: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industries in a new taxonomy of sectoral patterns of innovation[J].Research Policy,2008(37):978-994

[2]克瑞斯提诺·安东内利.创新经济学、新技术和结构变迁[M].刘刚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5-124.

[3]王敏,银路.技术演化的集成研究及新兴技术演化[J].科学学研究,2008(3):466-471

[4]徐建平,夏国平.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国际比较及对策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8.19(20):9-13

作者简介:

傅贻忙:(1982-),男,湖南郴州人,硕士,讲师,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产业技术创新;物流管理。工作单位: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