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国啤酒发展历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啤酒发展历史

一、啤酒的定义

啤酒的定义是:“啤酒是以麦芽为主要原料,加酒花,经酵母发酵酿制而成的,含有二氧化碳气、起泡的低酒精度饮料”。

二、啤酒的起源和传入

公元前3000年,啤酒发祥于古埃及和美索布达米亚,六世纪初,传入德国,至十一世纪,在德国加入酒花的啤酒面世。17、18世纪传播世界各地。

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相似之处,约在公元4000-5000年前,中国也曾有古代啤酒的兴起,甲骨文中有醴字,古以来是以蘖(niè)造醴、以曲造酒的。其中“蘖”就是麦芽,“醴”就是中国古代原始的啤酒。根据文献记载:醴是利用蘖(麦芽)糖化黍米淀粉,经过短时间酿造,带有酒味而不分出渣滓的甜味蘖酒。醴可能是原始的啤酒,其酒味较用曲制造的发酵酒要薄,而甜味较浓。以后由于曲酒的出现,人们逐渐喜欢酒精含量较高的曲酒,醴就没有得到发展,而为曲酒所代替,以致这一工艺失传。

中国近代的啤酒业是从西方传入的,据史料记载,1900年由俄国人在哈尔滨建立的乌卢列夫斯基啤酒厂, 1903年,英德商人合资在青岛建立了英德酿酒有限公司(青岛啤酒厂的前身),啤酒生产能力约300吨,这是在中国土地上出现的最早的啤酒厂。百年后的今天,中国拥有啤酒企业几百家,连续七年蝉联世界第一啤酒大国的称号。

三、中国啤酒业的初期发展

中国近代啤酒行业是随着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从西方传入的,多建立在租界或者沿海地区。

我国最早建立的啤酒厂是1900年俄国人在哈尔滨市首先建立了乌卢布列希夫斯基啤酒厂,随后,外国商人纷纷在中国建立啤酒厂,如1901年俄国人和德国人联合建立了哈盖迈耶尔-柳切尔曼啤酒厂、1903年德国人和英国人合营在青岛建立了英德啤酒公司(青岛啤酒厂前身)、1905年德国人在哈尔滨建立了梭

忌怒啤酒厂等等,这些啤酒厂都是由外国商人自主经营。

中国人最早自建的啤酒厂是1904年在哈尔滨建立的东北三省啤酒厂﹐其次是1914年建立的五洲啤酒汽水厂(哈尔滨)﹐1915年建立的北京双合盛啤酒厂﹐1920年建立的山东烟台醴泉啤酒厂(烟台啤酒厂前身)﹐1935年建立的广州五羊啤酒厂(广州啤酒厂前身)。

1949年以前﹐是啤酒行业的萌芽阶段。这一阶段中国的啤酒业发展缓慢﹐分布不广﹐产量较低,且绝大多数啤酒厂在外国资本和民族资本、民国政府之间交替经营,经营极其不稳定,此外,酒花、麦芽发酵等原料主要依靠进口,酿造机械完全靠进口,生产酿造技术完全掌握在外国专家手中,啤酒生产与消费的区域性和市场认可度不高,造成了啤酒行业规模比较小,发展缓慢。同时,由于这个阶段外国侵略、战争、革命的因素造成国内经济比较困难,居民消费能力不高,饮用者主要集中在在华外国人、外国军队、上层华人,消费范围并不广泛。到1949年,我国只有七八家啤酒厂,啤酒年产量只有7000千升。

虽然当时国内啤酒工业的软件和硬件设施都还不完善,生产技术也参差不齐,但已有极少数企业初露锋芒,如青岛啤酒,在1906年荣获德国慕尼黑国际博览会金牌奖,成为中国首家获国际金奖的企业。

1949年以后﹐中国啤酒工业发展较快﹐中国的啤酒行业主要是从单纯的对外依赖中,通过合作和引进技术,实现了啤酒酿造生产技术、原料的国产化,逐步摆脱了原料依赖进口的落後状态,尤其初期通过接收资本主义和官僚资本控制的啤酒企业,实现了啤酒产业国产化。

1959年,中国啤酒行业进入调整和发展期,在这个阶段,通过对啤酒行业相关技术的消化、研究,国内积累了一批啤酒行业人才,也集中建设了一批啤酒厂,产量逐渐增加,啤酒行业开始步入发展轨道。统计资料显示,1978年底,中国啤酒行业年产量已经达到了40万千升,是建国初期的50多倍。

在这个发展阶段,国内啤酒企业已不再局限于国内市场的需求供应,开始探索性的走向国际市场。1948年,青岛啤酒开始大批量出口至新加坡,正式宣告进入国际市场,开创了中国啤酒进入国际市场的先河。

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啤酒行业同其他行业一样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借助国家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很多省市自治区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建立了啤酒厂,包括一些偏远的或不发达的省市自治区都积极投入建设啤酒厂。一些重大的国有企业和部门也建立了自己的轻工业产业,啤酒也在投资行业之中,在这一阶段,我国的啤酒工业高速发展,其主要特点是扩建和新建的啤酒厂如雨后春笋,啤酒生产规模也逐步扩大,在有的省份, 几乎每个县市都有啤酒厂。伴随国外啤酒消费文化传入中国,人们消费能力的提升,对啤酒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强,形成了供销两旺的情况,啤酒行业快速发展,生产规模也逐步扩大,年增长率达30%以上。

1982年,全国啤酒产量为117万千升, 1985年,啤酒产量就实现了翻番,总产量达到310.4万千升。到1988年年底,全国啤酒厂家达到813个,总产量达662.77万千升,仅次于美国、德国,是世界第三大产国。

四、中国啤酒业的成熟期

随着我国经济制度的完善和巩固,尤其是加入WTO后,中国的啤酒行业逐渐与世界啤酒行业接轨,国外的啤酒企业也纷纷进驻中国市场,中国的啤酒工业在竞争与机遇中进入了旺盛的成熟期,重新进行整合和扩张,这种“整合和扩张”的方式在一些大中型企业表现得尤为明显。上世纪90年代后期,青岛啤酒运用兼并重组、破产收购、合资建厂等多种资本运作方式,在中国18个省、市、自治区拥有50多家啤酒生产基地,基本完成了全国性的战略布局。

由于啤酒市场内部竞争激烈,外部同其他酒类产品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一系列中小啤酒厂倒闭或相互兼并,企业数量下降明显。另一方面生存下来的企业,逐渐加大对产品质量、工艺、口味的重视,加大研发力度,专业化设备得到改造,新的包装设备和新的宣传理念开始出现在市场上,整个啤酒行业更规范地在市场中竞争,啤酒开始工业化、规模化生产,国内的啤酒企业朝着大型化、集团化发展,与国际市场的互动越来越频繁,如青岛啤酒,于1993年7月15日在香港交易所上市,是中国内地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企业,同年8月27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在两地同时上市的公司,成为国内啤酒行业的典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