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网络舆情发展的六大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网络舆情发展的六大规律

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艾利艾咨询机构撰写完成国内首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2009中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课题组采用“海选+网民意见汇总+专家论证”的操作方式,利用80余家网络媒体的常定监测资源及20余家网络媒体的流动监测资源,全面考虑客观数据事实、网民态度和专家分析判断三方面的意见建议,研判提出当前网络舆情发展的六大规律。

一、实情决定舆情规律

一是网络流行词折射了当代青年的思想状态。2009年7 月份,由网络游戏魔兽的“世界吧”引发的“寂寞党”现象在网络上刮起了一阵狂潮,“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等网络流行语短时间内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寂寞党”现象是很多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在网络空间暴露出来的一种社会情绪。“寂寞党”以青年群体为主,该现象的产生与当代青年的心理特点息息相关。“寂寞党”嬉笑怒骂无所不谈,他们的言论以“灌水”起哄为主要目的,在调侃与恶搞中娱人娱己。虽然有人认为这只是一种群体娱乐,不应上纲上线,但网络空间中青少年群体的“寂寞”现象在某个角度上折射了当代青年的思想状态。二是网络流行语多指向社会不良现象。网络流行语大多发起于网络论坛等网民聚集区。它们折射社会热点问题,以幽默、调侃的口气自娱自乐,或者表达对社会不良现象的谴责,呈现出诙谐的特点。正值事业发展期的“80 后”遭遇全球性经济危机,不断上涨的房价和工资的涨幅失调更是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压力。“杯具”一词由于与“悲剧”同音,被网民赋予全新的

含义,一句反映当代青年心理特点的语句“人生就像刷牙,一手握着杯具,一手握着洗具”随即走红网络。

二、网上网下联动规律

随着中国公民社会参与度和政治素养的不断提高,借助网络开放平台,更多的网民开始参与到事件的发展进程中,为推动事件的实质性进展出谋划策。他们走下互联网这一虚拟信息传递与发送平台,以“记者”的身份进入事发现场,用第三者的眼光记录事件,并向广大网民传递真实信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当属“邓玉娇案”中的网民“屠户”,他认为邓玉娇是在面对几个男人对她的强奸威胁时,做出的正当防卫,“建议大家一起用行动来帮助这个用修脚刀捍卫尊严的姐妹!”“屠户”在获得邓玉娇家人委托后,联系到了北京华一律师事务所律师夏霖、夏楠为邓玉娇提供法律援助。正是网民在线上发起的号召与线下的实际行动相结合,使“邓玉娇案”一波三折,处理结果最终赢得了网民的认可。

三、话题组织引导规律

伴随着网络社区、博客、微博客等自媒体的蓬勃发展,网民参与社会事件、政府政务的热情与能力大大高涨,网民动辄数以十万计的新闻评论量、论坛发帖量形成了强大的网络舆论,并迅速扩展成社会舆论。同时,网络舆论的参与主体趋向平民化,网民参与社会事件讨论时缺少相应的知识结构和对复杂事件的自主辨别力,在比较激烈急躁的网络环境中很容易受其他人的影响。在此形势下,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开始重视庞大网络群体发出的有力声音,并逐渐加强对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促进事件和舆论的良性发展。

四、媒体融会激发规律

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共同助力,使立体化的传播方式拓宽了信息的传递范围,扩大了对线下舆论和线上舆论的影响力。有时,传统媒体曝光的新闻并未引发较大的轰动效应,但是却在网络媒体的推进下在互联网空间瞬间引爆,短时间内集聚大规模网民评论,成为舆情热点。2008 年6 月12日,上海闵行区华漕镇的潘蓉夫妇为了抗拒强制拆迁,将燃烧瓶扔向拆迁工作人员,抵抗了几小时之后,房屋最终被推平。有关该事件的新闻报道最初并未引起广大网民的注意,直到2009年11月21日,新浪网刊载文章报道了这一事件,当晚,又有电视媒体播出节目“一个女人的燃烧瓶和政府铲车的拆迁大战”,至此,“上海燃烧瓶事件”在社会上引发强烈反响并引起舆论热议。

五、分时效应差异规律

一是周末重大新闻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工作日相差无几。根据经验人们往往会认为:许多新闻事件的发生与相关人员、单位的活动和工作相关,因此工作日重大新闻事件发生的概率远大于周末。事实上并非如此,根据2009年发生的云南“躲猫猫”事件、内蒙古杀警越狱案等22 起重大新闻事件监测数据统计分析发现,有 5 件发生于周末,占总量的22.7%。假设周末重大新闻事件发生的概率与工作日无异,则理论上周末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应占28.6 % (即2/7 ) ,稍大于22.7% ,这说明周末重大新闻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稍微小于工作日,但差别不大。因此,周末也需同样严防负面事件的发生。

二是75%的重大新闻事件在报道后的第2至4 天网络关注度最大。

重大新闻事件发生后,网络关注度何时达到最高峰?分析云南蒙自警察开枪杀人案、教育部拟调整44 个汉字写法等24 件2009年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发现,报道的第一天网络关注度达最高峰的只有1 件,仅占总量的4.2 % ;报道的第2至4天网络关注度达最高峰的有18 件,占75 % ;第4天以后网络关注度达最高峰的有5 件,占20.8%。这说明,多数重大新闻事件在报道后的第2至4天网络关注度最高。因此,负面事件发生后,在报道的第2 至4天需特别关注舆情发展趋势,及时做好相关应急处理工作,防止舆情危机的发生。

三是79%的重大新闻事件中,网民踊跃发表意见,对网媒增加报道量有推动作用。根据湖北“邓玉娇案”、广州非洲裔人员聚集派出所等24件2009年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数据,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估算分析网媒与网民互动规律,结果显示,在79%的重大新闻事件中,网民的积极评论对网媒次日增加报道有推动作用。因此重大负面事件发生后,在注意媒体反应的同时,还需密切注意网民反应,一旦发现网民积极评论,则需及时做好公关应对工作,防止次日媒体大幅增加报道,推动舆情升温。

四是网民对较重大新闻事件网络舆情的贡献率为59%。国家社科基金重点子课题“网络舆情指数体系”研究成果中的“关注度”,是专门定量描述新闻事件网络舆情冷热程度的指标,关注度高,表示网媒对事件的报道多,网民反应(指浏览、评论、发帖、发文等)强烈;关注度低,表示网媒对事件的报道少,网民反应冷淡。重大负面新闻事件发生后,在关注网媒反应的同时,还需关注网民反应,根据网民态度,及时引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